三國志卷四十八 吳書三 三嗣主傳第三
關燈
小
中
大
天璽元年,吳郡言臨平湖自漢末草穢壅塞,今更開通。
長老相傳,此湖塞,天下亂,此湖開,天下平。
又於湖邊得石函,中有小石,青白色,長四寸,廣二寸餘,刻上作皇帝字,於是改年,大赦。
會稽太守車浚、湘東太守張詠不出算緡,就在所斬之,徇首諸郡。
〔一〕秋八月,京下督孫楷降晉。
鄱陽言歷陽山石文理成字,凡二十,雲「楚九州渚,吳九州都,揚州士,作天子,四世治,太平始」。
〔二〕又吳興陽羨山有空石,長十餘丈,名曰石室,在所表為大瑞。
乃遣兼司徒董朝、兼太常周處至陽羨縣,封襌國山。
(明年改)〔改明年〕元,大赦,以協石文。
〔一〕 江表傳曰:浚在公清忠,值郡荒旱,民無資糧,表求振貸。
皓謂浚欲樹私恩,遣人梟首。
又尚書熊睦見皓酷虐,微有所諫,皓使人以刀環撞殺之,身無完肌。
〔二〕 江表傳曰:歷陽縣有石山臨水,高百丈,其三十丈所,有七穿駢羅,穿中色黃赤,不與本體相似,俗相傳謂之石印。
又雲,石印封發,天下當太平。
下有祠屋,巫祝言石印神有三郎。
時歷陽長表上言石印發,皓遣使以太牢祭歷山。
巫言,石印三郎說「天下方太平」。
使者作高梯,上看印文,詐以朱書石作二十字,還以啟皓。
皓大喜曰:「吳當為九州作都、渚乎!從大皇帝逮孤四世矣,太平之主,非孤復誰?」重遣使,以印綬拜三郎為王,又刻石立銘,褒贊靈德,以答休祥。
天紀元年夏,夏口督孫慎出江夏、汝南,燒略居民。
初,騶子張俶多所譖白,累遷為司直中郎將,封侯,甚見寵愛,是歲姦情發聞,伏誅。
〔一〕 〔一〕 江表傳曰:俶父,會稽山陰縣卒也,知俶不良,上表雲:「若用俶為司直,有罪乞不從坐。
」皓許之。
俶表立彈曲二十人,專糾司不法,於是愛惡相攻,互相謗告。
彈曲承言,收繫囹圄,聽訟失理,獄以賄成。
人民窮困,無所措手足。
俶奢淫無厭,取小妻三十餘人,擅殺無辜,眾姦並發,父子俱見車裂。
二年秋七月,立成紀、宣威等十一王,王給三千兵,大赦。
三年夏,郭馬反。
馬本合浦太守脩允部曲督。
允轉桂林太守,疾病,住廣州,先遣馬將五百兵至郡安撫諸夷。
允死,兵當分給,馬等累世舊軍,不樂離別。
皓時又科實廣州戶口,馬與部曲將何典、王族、吳述、殷興等因此恐動兵民,合聚人眾,攻殺廣州督虞授。
馬自號都督交、廣二州諸軍事、安南將軍,興廣州刺史,述南海太守。
典攻蒼梧,族攻始興。
〔一〕八月,以軍師張悌為丞相,牛渚都督何植為司徒。
執金吾滕循為司空,未拜,轉鎮南將軍,假節領廣州牧,率萬人從東道討馬,與族遇于始興,未得前。
馬殺南海太守劉略,逐廣州刺史徐旗。
皓又遣徐陵督陶濬將七千人從西道,命交州牧陶璜部伍所領及合浦、鬱林諸郡兵,當與東西軍共擊馬。
〔一〕 漢晉春秋曰:先是,吳有說讖著曰:「吳之敗,兵起南裔,亡吳者公孫也。
」皓聞之,文武職位至于卒伍有姓公孫者,皆徙於廣州,不令停江邊。
及聞馬反,大懼曰:「此天亡也。
」 有鬼目菜生工人黃耇家,依緣棗樹,長丈餘,莖廣四寸,厚三分。
又有買菜生工人吳平家,高四尺,厚三分,如枇杷形,上廣尺八寸,下莖廣五寸,兩邊生葉綠色。
東觀案圖,名鬼目作芝草,買菜作平慮草,遂以耇為侍芝郎,平為平慮郎,皆銀印青綬。
冬,晉命鎮東大將軍司馬伷向塗中,安東將軍王渾、揚州刺史周浚向牛渚,建威將軍王戎向武昌,平南將軍胡奮向夏口,鎮南將軍杜預向江陵,龍驤將軍王濬、廣武將軍唐彬浮江東下,太尉賈充為大都督,量宜處要,盡軍勢之中。
陶濬至武昌,聞北軍大出,停駐不前。
初,皓每宴會群臣,無不鹹令沈醉。
置黃門郎十人,特不與酒,侍立終日,為司過之吏。
宴罷之後,各奏其闕失,迕視之咎,謬言之愆,罔有不舉。
大者即加威刑,小者輒以為罪。
後宮數千,而採擇無已。
又激水入宮,宮人有不合意者,輒殺流之。
或剝人之面,或鑿人之眼。
岑昏險諛貴幸,緻位九列,好興功役,眾所患苦。
是以上下離心,莫為皓盡力,蓋積惡已極,不復堪命故也。
〔一〕 〔一〕 吳平後,晉侍中庾峻等問皓侍中李仁曰:「聞吳主披人面,刖人足,有諸乎?」仁曰:「以告者過也。
君子惡居下流,天下之惡皆歸焉。
蓋此事也,若信有之,亦不足怪。
昔唐、虞五刑,三代七辟,肉刑之制,未為酷虐。
皓為一國之主,秉殺生之柄,罪人陷法,加之以懲,何足多罪!夫受堯誅者不能無怨,受桀賞者不能無慕,此人情也。
」又問曰:「雲歸命侯乃惡人橫睛逆視,皆鑿其眼,有諸乎?」仁曰:「亦無此事,傳之者謬耳。
曲禮曰視天子由袷以下,視諸侯由頤以下,視大夫由衡,視士則平面,得遊目五步之內;視上於衡則傲,下於帶則憂,旁則邪。
以禮視瞻,高下不可不慎,況人君乎哉?視人君相迕,是乃禮所謂傲慢;傲慢則無禮,無禮則不臣,不臣則犯罪,犯罪則陷不測矣。
正使有之,將有何失?」凡仁所答,峻等皆善之,文多不悉載。
四年春,立中山、代等十一王,大赦。
濬、彬所至,則土崩瓦解,靡有禦者。
預又斬江陵督伍延,渾復斬丞相張悌、丹楊太守沈瑩等,所在戰克。
〔一〕 〔一〕 幹寶晉紀曰:吳丞相軍師張悌、護軍孫震、丹楊太守沈瑩帥眾三萬濟江,圍成陽都尉張喬於楊荷橋,眾才七千,閉柵自守,舉白接告降。
吳副軍師諸葛靚欲屠之,悌曰:「彊敵在前,不宜先事其小;且殺降不祥。
」靚曰:「此等以救兵未至而力少,故且偽降以緩我,非來伏也。
因其無戰心而盡阬之,可以成三軍之氣。
若舍之而前,必為後患。
」悌不從,撫之而進。
與討吳護軍張翰、揚州刺史周浚成陳相對。
沈瑩領丹楊銳卒刀楯五千,號曰青巾兵,前後屢陷堅陳,於是以馳淮南軍,三衝不動。
退引亂,薛勝、蔣班因其亂而乘之,吳軍以次土崩,將帥不能止,張喬又出其後,大敗吳軍于版橋,獲悌、震、瑩等。
襄陽記曰:悌字巨先,襄陽人,少有名理,孫休時為屯騎校尉。
魏伐蜀,吳人問悌曰:「司馬氏得政以來,大難屢作,智力雖豐,而百姓未服也。
今又竭其資力,遠征巴蜀,兵勞民疲而不知恤,敗於不暇,何以能濟?昔夫差伐齊,非不克勝,所以危亡,不憂其本也,況彼之爭地乎!」悌曰:「不然。
曹操雖功蓋中夏,威震四海,崇詐杖術,征伐無已,民畏其威,而不懷其德也。
丕、叡承之,係以慘虐,內興宮室,外懼雄豪,東西馳驅,無歲獲安,彼之失民,為日久矣。
司馬懿父子,自握其柄,累有大功,除其煩苛而布其平惠,為之謀主而救其疾,民心歸之,亦已久矣。
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擾,曹髦之死,四方不動,摧堅敵如折枯,蕩異同如反掌,任賢使能,各盡其心,非智勇兼人,孰能如之?其威武張矣,本根固矣,群情服矣,姦計立矣。
今蜀閹宦專朝,國無政令,而玩戎黷武,民勞卒弊,競於外利,不脩守備。
彼彊弱不同,智算亦勝,因危而伐,殆其克乎!若其不克,不過無功,終無退北之憂,覆軍之慮也,何為不可哉?昔楚劍利而秦昭懼,孟明用而晉人憂,彼之得志,故我之大患也。
」吳人笑其言,而蜀果降于魏。
晉來伐吳,皓使悌督沈瑩、諸葛靚,率眾三萬渡江逆之。
至牛渚,沈瑩曰:「晉治水軍於蜀久矣,今傾國大舉,萬裡齊力,必悉益州之眾浮江而下。
我上流諸軍,無有戒備,名將皆死,幼少當任,恐邊江諸城,盡莫能禦也。
晉之水軍,必至於此矣!宜畜眾力,待來一戰。
若勝之日,江西自清,上方雖壞,可還取之。
今渡江逆戰,勝不可保,若或摧喪,則大事去矣。
」悌曰:「吳之將亡,賢愚所知,非今日也。
吾恐蜀兵來至此,眾心必駭懼,不可復整。
今宜渡江,可用決戰力爭。
若其敗喪,則同死社稷,無所復恨。
若其克勝,則北敵奔走,兵勢萬倍,便當乘威南上,逆之中道,不憂不破也。
若如子計,恐行散盡,相與坐待敵到,君臣俱降,無復一人死難者,不亦辱乎!」遂渡江戰,吳軍大敗。
諸葛靚與五六百人退走,使過迎悌,悌不肯去,靚自往牽之,謂曰:「(且夫)〔巨先〕,天下存亡有大數,豈卿一人所知,如何故自取死為?」悌垂涕曰:「仲思,今日是我死日也。
且我作兒童時,便為卿家丞相所拔,常恐不得其死,負名賢佑顧。
今以身徇社稷,復何遁邪?莫牽曳之如是。
」靚流涕放之,去百餘步,已見為晉軍所殺。
吳錄曰:悌少知名,及處大任,希合時趣,將護左右,清論譏之。
搜神記曰:臨海松陽人柳榮從悌至楊府,榮病死船中二日,時軍已上岸,無有埋之者,忽然大呼,言「人縛軍師!人縛軍師!」聲激揚,遂活。
人問之,榮曰:「上天北鬥門下卒見人縛張悌,意中大愕,不覺大呼,言『何以縛張軍師。
』門下人怒榮,叱逐使去。
榮便去,怖懼,口餘聲發揚耳。
」其日,悌戰死。
榮至晉元帝時猶在。
三月丙寅,殿中親近數百人叩頭請皓殺岑昏,皓惶憒從之。
〔一〕 〔一〕 幹寶晉紀曰:皓殿中親近數百人叩頭請皓曰:「北軍日近,而兵不舉刃,陛下將如之何!」皓曰:「何故?」對曰:「坐岑昏。
」皓獨言:「若爾,當以奴謝百姓。
」眾因曰:「唯!」遂並起收昏。
皓駱驛追止,已屠之也。
戊辰,陶濬從武昌還,即引見,問水軍消息,對曰:「蜀船皆小,今得二萬兵,乘大船戰,自足擊之。
」於是合眾,授濬節鉞。
明日當發,其夜眾悉逃走。
而王濬順流將至,司馬伷、王渾皆臨近境。
皓用光祿勳薛瑩、中書令胡沖等計,分遣使奉書於濬、伷、渾曰:「昔漢室失統,九州皆分裂,先人因時,略有江南,遂分阻山川,與魏乖隔。
今大晉龍興,德覆四海。
闇劣偷安,未喻天命。
至于今者,猥煩六軍,衡蓋路次,遠臨江渚,舉國震惶,假息漏刻。
敢緣天朝含夕光大,謹遣私署太常張夔等奉所佩印綬,委質請命,惟垂信納,以濟元元。
」〔一〕 〔一〕 江表傳載皓將敗與舅何植書曰:「昔大皇帝以神武之略,奮三千之卒,割據江南,席卷交、廣,開拓洪基,欲祚之萬世。
至孤末德,嗣守成緒,不能懷集黎元,多為咎闕,以違天度。
闇昧之變,反謂之祥,緻使南蠻逆亂,征討未克。
聞晉大眾,遠來臨江,庶竭勞瘁,眾皆摧退,而張悌不反,喪軍過半。
孤甚愧悵,于今無聊。
得陶濬表雲武昌以西,並復不守。
不守者,非糧不足,非城不固,兵將背戰耳。
兵之背戰,豈怨兵邪?孤之罪也。
天文縣變於上,士民憤嘆於下,觀此事勢,危如累卵,吳祚終訖,何其局哉!天匪亡吳,孤所招也。
瞑目黃壤,當復何顏見四帝乎!公其勖勉奇謨,飛筆以聞。
」皓又遺群臣書曰:「孤以不德,忝繼先軌。
處位歷年,政教兇勃,遂令百姓久困塗炭,至使一朝歸命有道,社稷傾覆,宗廟無主,慚愧山積,沒有餘罪。
自惟空薄,過偷尊號,才瑣質穢,任重王公,故周易有折鼎之誡,詩人有彼其之譏。
自居宮室。
仍抱篤疾,計有不足,思慮失中,多所荒替
長老相傳,此湖塞,天下亂,此湖開,天下平。
又於湖邊得石函,中有小石,青白色,長四寸,廣二寸餘,刻上作皇帝字,於是改年,大赦。
會稽太守車浚、湘東太守張詠不出算緡,就在所斬之,徇首諸郡。
〔一〕秋八月,京下督孫楷降晉。
鄱陽言歷陽山石文理成字,凡二十,雲「楚九州渚,吳九州都,揚州士,作天子,四世治,太平始」。
〔二〕又吳興陽羨山有空石,長十餘丈,名曰石室,在所表為大瑞。
乃遣兼司徒董朝、兼太常周處至陽羨縣,封襌國山。
(明年改)〔改明年〕元,大赦,以協石文。
〔一〕 江表傳曰:浚在公清忠,值郡荒旱,民無資糧,表求振貸。
皓謂浚欲樹私恩,遣人梟首。
又尚書熊睦見皓酷虐,微有所諫,皓使人以刀環撞殺之,身無完肌。
〔二〕 江表傳曰:歷陽縣有石山臨水,高百丈,其三十丈所,有七穿駢羅,穿中色黃赤,不與本體相似,俗相傳謂之石印。
又雲,石印封發,天下當太平。
下有祠屋,巫祝言石印神有三郎。
時歷陽長表上言石印發,皓遣使以太牢祭歷山。
巫言,石印三郎說「天下方太平」。
使者作高梯,上看印文,詐以朱書石作二十字,還以啟皓。
皓大喜曰:「吳當為九州作都、渚乎!從大皇帝逮孤四世矣,太平之主,非孤復誰?」重遣使,以印綬拜三郎為王,又刻石立銘,褒贊靈德,以答休祥。
天紀元年夏,夏口督孫慎出江夏、汝南,燒略居民。
初,騶子張俶多所譖白,累遷為司直中郎將,封侯,甚見寵愛,是歲姦情發聞,伏誅。
〔一〕 〔一〕 江表傳曰:俶父,會稽山陰縣卒也,知俶不良,上表雲:「若用俶為司直,有罪乞不從坐。
」皓許之。
俶表立彈曲二十人,專糾司不法,於是愛惡相攻,互相謗告。
彈曲承言,收繫囹圄,聽訟失理,獄以賄成。
人民窮困,無所措手足。
俶奢淫無厭,取小妻三十餘人,擅殺無辜,眾姦並發,父子俱見車裂。
二年秋七月,立成紀、宣威等十一王,王給三千兵,大赦。
三年夏,郭馬反。
馬本合浦太守脩允部曲督。
允轉桂林太守,疾病,住廣州,先遣馬將五百兵至郡安撫諸夷。
允死,兵當分給,馬等累世舊軍,不樂離別。
皓時又科實廣州戶口,馬與部曲將何典、王族、吳述、殷興等因此恐動兵民,合聚人眾,攻殺廣州督虞授。
馬自號都督交、廣二州諸軍事、安南將軍,興廣州刺史,述南海太守。
典攻蒼梧,族攻始興。
〔一〕八月,以軍師張悌為丞相,牛渚都督何植為司徒。
執金吾滕循為司空,未拜,轉鎮南將軍,假節領廣州牧,率萬人從東道討馬,與族遇于始興,未得前。
馬殺南海太守劉略,逐廣州刺史徐旗。
皓又遣徐陵督陶濬將七千人從西道,命交州牧陶璜部伍所領及合浦、鬱林諸郡兵,當與東西軍共擊馬。
〔一〕 漢晉春秋曰:先是,吳有說讖著曰:「吳之敗,兵起南裔,亡吳者公孫也。
」皓聞之,文武職位至于卒伍有姓公孫者,皆徙於廣州,不令停江邊。
及聞馬反,大懼曰:「此天亡也。
」 有鬼目菜生工人黃耇家,依緣棗樹,長丈餘,莖廣四寸,厚三分。
又有買菜生工人吳平家,高四尺,厚三分,如枇杷形,上廣尺八寸,下莖廣五寸,兩邊生葉綠色。
東觀案圖,名鬼目作芝草,買菜作平慮草,遂以耇為侍芝郎,平為平慮郎,皆銀印青綬。
冬,晉命鎮東大將軍司馬伷向塗中,安東將軍王渾、揚州刺史周浚向牛渚,建威將軍王戎向武昌,平南將軍胡奮向夏口,鎮南將軍杜預向江陵,龍驤將軍王濬、廣武將軍唐彬浮江東下,太尉賈充為大都督,量宜處要,盡軍勢之中。
陶濬至武昌,聞北軍大出,停駐不前。
初,皓每宴會群臣,無不鹹令沈醉。
置黃門郎十人,特不與酒,侍立終日,為司過之吏。
宴罷之後,各奏其闕失,迕視之咎,謬言之愆,罔有不舉。
大者即加威刑,小者輒以為罪。
後宮數千,而採擇無已。
又激水入宮,宮人有不合意者,輒殺流之。
或剝人之面,或鑿人之眼。
岑昏險諛貴幸,緻位九列,好興功役,眾所患苦。
是以上下離心,莫為皓盡力,蓋積惡已極,不復堪命故也。
〔一〕 〔一〕 吳平後,晉侍中庾峻等問皓侍中李仁曰:「聞吳主披人面,刖人足,有諸乎?」仁曰:「以告者過也。
君子惡居下流,天下之惡皆歸焉。
蓋此事也,若信有之,亦不足怪。
昔唐、虞五刑,三代七辟,肉刑之制,未為酷虐。
皓為一國之主,秉殺生之柄,罪人陷法,加之以懲,何足多罪!夫受堯誅者不能無怨,受桀賞者不能無慕,此人情也。
」又問曰:「雲歸命侯乃惡人橫睛逆視,皆鑿其眼,有諸乎?」仁曰:「亦無此事,傳之者謬耳。
曲禮曰視天子由袷以下,視諸侯由頤以下,視大夫由衡,視士則平面,得遊目五步之內;視上於衡則傲,下於帶則憂,旁則邪。
以禮視瞻,高下不可不慎,況人君乎哉?視人君相迕,是乃禮所謂傲慢;傲慢則無禮,無禮則不臣,不臣則犯罪,犯罪則陷不測矣。
正使有之,將有何失?」凡仁所答,峻等皆善之,文多不悉載。
四年春,立中山、代等十一王,大赦。
濬、彬所至,則土崩瓦解,靡有禦者。
預又斬江陵督伍延,渾復斬丞相張悌、丹楊太守沈瑩等,所在戰克。
〔一〕 〔一〕 幹寶晉紀曰:吳丞相軍師張悌、護軍孫震、丹楊太守沈瑩帥眾三萬濟江,圍成陽都尉張喬於楊荷橋,眾才七千,閉柵自守,舉白接告降。
吳副軍師諸葛靚欲屠之,悌曰:「彊敵在前,不宜先事其小;且殺降不祥。
」靚曰:「此等以救兵未至而力少,故且偽降以緩我,非來伏也。
因其無戰心而盡阬之,可以成三軍之氣。
若舍之而前,必為後患。
」悌不從,撫之而進。
與討吳護軍張翰、揚州刺史周浚成陳相對。
沈瑩領丹楊銳卒刀楯五千,號曰青巾兵,前後屢陷堅陳,於是以馳淮南軍,三衝不動。
退引亂,薛勝、蔣班因其亂而乘之,吳軍以次土崩,將帥不能止,張喬又出其後,大敗吳軍于版橋,獲悌、震、瑩等。
襄陽記曰:悌字巨先,襄陽人,少有名理,孫休時為屯騎校尉。
魏伐蜀,吳人問悌曰:「司馬氏得政以來,大難屢作,智力雖豐,而百姓未服也。
今又竭其資力,遠征巴蜀,兵勞民疲而不知恤,敗於不暇,何以能濟?昔夫差伐齊,非不克勝,所以危亡,不憂其本也,況彼之爭地乎!」悌曰:「不然。
曹操雖功蓋中夏,威震四海,崇詐杖術,征伐無已,民畏其威,而不懷其德也。
丕、叡承之,係以慘虐,內興宮室,外懼雄豪,東西馳驅,無歲獲安,彼之失民,為日久矣。
司馬懿父子,自握其柄,累有大功,除其煩苛而布其平惠,為之謀主而救其疾,民心歸之,亦已久矣。
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擾,曹髦之死,四方不動,摧堅敵如折枯,蕩異同如反掌,任賢使能,各盡其心,非智勇兼人,孰能如之?其威武張矣,本根固矣,群情服矣,姦計立矣。
今蜀閹宦專朝,國無政令,而玩戎黷武,民勞卒弊,競於外利,不脩守備。
彼彊弱不同,智算亦勝,因危而伐,殆其克乎!若其不克,不過無功,終無退北之憂,覆軍之慮也,何為不可哉?昔楚劍利而秦昭懼,孟明用而晉人憂,彼之得志,故我之大患也。
」吳人笑其言,而蜀果降于魏。
晉來伐吳,皓使悌督沈瑩、諸葛靚,率眾三萬渡江逆之。
至牛渚,沈瑩曰:「晉治水軍於蜀久矣,今傾國大舉,萬裡齊力,必悉益州之眾浮江而下。
我上流諸軍,無有戒備,名將皆死,幼少當任,恐邊江諸城,盡莫能禦也。
晉之水軍,必至於此矣!宜畜眾力,待來一戰。
若勝之日,江西自清,上方雖壞,可還取之。
今渡江逆戰,勝不可保,若或摧喪,則大事去矣。
」悌曰:「吳之將亡,賢愚所知,非今日也。
吾恐蜀兵來至此,眾心必駭懼,不可復整。
今宜渡江,可用決戰力爭。
若其敗喪,則同死社稷,無所復恨。
若其克勝,則北敵奔走,兵勢萬倍,便當乘威南上,逆之中道,不憂不破也。
若如子計,恐行散盡,相與坐待敵到,君臣俱降,無復一人死難者,不亦辱乎!」遂渡江戰,吳軍大敗。
諸葛靚與五六百人退走,使過迎悌,悌不肯去,靚自往牽之,謂曰:「(且夫)〔巨先〕,天下存亡有大數,豈卿一人所知,如何故自取死為?」悌垂涕曰:「仲思,今日是我死日也。
且我作兒童時,便為卿家丞相所拔,常恐不得其死,負名賢佑顧。
今以身徇社稷,復何遁邪?莫牽曳之如是。
」靚流涕放之,去百餘步,已見為晉軍所殺。
吳錄曰:悌少知名,及處大任,希合時趣,將護左右,清論譏之。
搜神記曰:臨海松陽人柳榮從悌至楊府,榮病死船中二日,時軍已上岸,無有埋之者,忽然大呼,言「人縛軍師!人縛軍師!」聲激揚,遂活。
人問之,榮曰:「上天北鬥門下卒見人縛張悌,意中大愕,不覺大呼,言『何以縛張軍師。
』門下人怒榮,叱逐使去。
榮便去,怖懼,口餘聲發揚耳。
」其日,悌戰死。
榮至晉元帝時猶在。
三月丙寅,殿中親近數百人叩頭請皓殺岑昏,皓惶憒從之。
〔一〕 〔一〕 幹寶晉紀曰:皓殿中親近數百人叩頭請皓曰:「北軍日近,而兵不舉刃,陛下將如之何!」皓曰:「何故?」對曰:「坐岑昏。
」皓獨言:「若爾,當以奴謝百姓。
」眾因曰:「唯!」遂並起收昏。
皓駱驛追止,已屠之也。
戊辰,陶濬從武昌還,即引見,問水軍消息,對曰:「蜀船皆小,今得二萬兵,乘大船戰,自足擊之。
」於是合眾,授濬節鉞。
明日當發,其夜眾悉逃走。
而王濬順流將至,司馬伷、王渾皆臨近境。
皓用光祿勳薛瑩、中書令胡沖等計,分遣使奉書於濬、伷、渾曰:「昔漢室失統,九州皆分裂,先人因時,略有江南,遂分阻山川,與魏乖隔。
今大晉龍興,德覆四海。
闇劣偷安,未喻天命。
至于今者,猥煩六軍,衡蓋路次,遠臨江渚,舉國震惶,假息漏刻。
敢緣天朝含夕光大,謹遣私署太常張夔等奉所佩印綬,委質請命,惟垂信納,以濟元元。
」〔一〕 〔一〕 江表傳載皓將敗與舅何植書曰:「昔大皇帝以神武之略,奮三千之卒,割據江南,席卷交、廣,開拓洪基,欲祚之萬世。
至孤末德,嗣守成緒,不能懷集黎元,多為咎闕,以違天度。
闇昧之變,反謂之祥,緻使南蠻逆亂,征討未克。
聞晉大眾,遠來臨江,庶竭勞瘁,眾皆摧退,而張悌不反,喪軍過半。
孤甚愧悵,于今無聊。
得陶濬表雲武昌以西,並復不守。
不守者,非糧不足,非城不固,兵將背戰耳。
兵之背戰,豈怨兵邪?孤之罪也。
天文縣變於上,士民憤嘆於下,觀此事勢,危如累卵,吳祚終訖,何其局哉!天匪亡吳,孤所招也。
瞑目黃壤,當復何顏見四帝乎!公其勖勉奇謨,飛筆以聞。
」皓又遺群臣書曰:「孤以不德,忝繼先軌。
處位歷年,政教兇勃,遂令百姓久困塗炭,至使一朝歸命有道,社稷傾覆,宗廟無主,慚愧山積,沒有餘罪。
自惟空薄,過偷尊號,才瑣質穢,任重王公,故周易有折鼎之誡,詩人有彼其之譏。
自居宮室。
仍抱篤疾,計有不足,思慮失中,多所荒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