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四十八 吳書三 三嗣主傳第三

關燈
夙夜戰戰,忘寢與食。

    今欲偃武修文,以崇大化。

    推此之道,當由士民之贍,必須農桑。

    管子有言:『倉廩實,知禮節;衣食足,知榮辱。

    』夫一夫不耕,有受其饑,一婦不織,有受其寒;饑寒並至而民不為非者,未之有也。

    自頃年已來,州郡吏民及諸營兵,多違此業,皆浮船長江,賈作上下,良田漸廢,見穀日少,欲求大定,豈可得哉?亦由租入過重,農人利薄,使之然乎!今欲廣開田業,輕其賦稅,差科彊羸,課其田畝,務令優均,官私得所,使家給戶贍,足相供養,則愛身重命,不犯科法,然後刑罰不用,風俗可整。

    以群僚之忠賢,若盡心於時,雖太古盛化,未可卒緻,漢文升平,庶幾可及。

    及之則臣主俱榮,不及則損削侵辱,何可從容俯仰而已?諸卿尚書,可共咨度,務取便佳。

    田桑已至,不可後時。

    事定施行,稱朕意焉。

    」 三年春三月,西陵言赤烏見。

    秋,用都尉嚴密議,作浦裡塘。

    會稽郡謠言王亮當還為天子,而亮宮人告亮使巫禱祠,有惡言。

    有司以聞,黜為候官侯,遣之國。

    道自殺,衛送者伏罪。

    〔一〕以會稽南部為建安郡,分宜都置建平郡。

    〔二〕 〔一〕 吳錄曰:或雲休鴆殺之。

    至晉太康中,吳故少府丹楊戴顒迎亮喪,葬之賴鄉。

     〔二〕 吳歷曰:是歲得大鼎於建德縣。

    
四年夏五月,大雨,水泉湧溢。

    秋八月,遣光祿大夫周奕、石偉巡行風俗,察將吏清濁,民所疾苦,為黜陟之詔。

    〔一〕九月,布山言白龍見。

    是歲,安吳民陳焦死,埋之,六日更生,穿土中出。

     〔一〕 楚國先賢傳曰:石偉字公操,南郡人。

    少好學,脩節不怠,介然獨立,有不可奪之志。

    舉茂才、賢良方正,皆不就。

    孫休即位,特徵偉,累遷至光祿勳。

    及皓即位,朝政昏亂,偉乃辭老耄痼疾乞身,就拜光祿大夫。

    吳平,建威將軍王戎親詣偉。

    太康二年,詔曰:「吳故光祿大夫石偉,秉志清白,皓首不渝,難處危亂,廉節可紀。

    年已過邁,不堪遠涉,其以偉為議郎,加二千石秩,以終厥世。

    」偉遂陽狂及盲,不受晉爵。

    年八十三,太熙元年卒。

    
五年春二月,白虎門北樓災。

    秋七月,始新言黃龍見。

    八月壬午,大雨震電,水泉湧溢。

    乙酉,立皇後朱氏。

    戊子,立子{雨單}為太子,大赦。

    〔一〕冬十月,以衛將軍濮陽興為丞相,廷尉丁密、光祿勳孟宗為左右禦史大夫。

    休以丞相興及左將軍張布有舊恩,委之以事,布典宮省,興關軍國。

    休銳意於典籍,欲畢覽百家之言,尤好射雉,春夏之間常晨出夜還,唯此時舍書。

    休欲與博士祭酒韋曜、博士盛沖講論道藝,曜、沖素皆切直,布恐入侍,發其陰失,令己不得專,因妄飾說以拒遏之。

    休答曰:「孤之涉學,群書略遍,所見不少也;其明君闇王,姦臣賊子,古今賢愚成敗之事,無不覽也。

    今曜等入,但欲與論講書耳,不為從曜等始更受學也。

    縱復如此,亦何所損?君特當以曜等恐道臣下姦變之事,以此不欲令入耳。

    如此之事,孤已自備之,不須曜等然後乃解也。

    此都無所損,君意特有所忌故耳。

    」布得詔陳謝,重自序述,又言懼妨政事。

    休答曰:「書籍之事,患人不好,好之無傷也。

    此無所為非,而君以為不宜,是以孤有所及耳。

    政務學業,其流各異,不相妨也。

    不圖君今日在事,更行此於孤也,良所不取。

    」布拜表叩頭,休答曰:「聊相開悟耳,何至叩頭乎!如君之忠誠,遠近所知。

    往者所以相感,今日之巍巍也。

    詩雲:『靡不有初,鮮克有終。

    』終之實難,君其終之。

    」初休為王時,布為左右將督,素見信愛,及至踐阼,厚加寵待,專擅國勢,多行無禮,自嫌瑕短,懼曜、沖言之,故尤患忌。

    休雖解此旨,心不能悅,更恐其疑懼,竟如布意,廢其講業,不復使沖等入。

    是歲使察戰到交阯調孔爵、大豬。

    〔二〕 〔一〕 吳錄載休詔曰:「人之有名,以相紀別,長為作字,憚其名耳。

    禮,名子欲令難犯易避,五十稱伯仲,古或一字。

    今人競作好名好字,又令相配,所行不副,此瞽字伯明者也,孤嘗哂之。

    或師友父兄所作,或自己為;師友尚可,父兄猶非,自為最不謙。

    孤今為四男作名字:太子名{雨單},{雨單}音如湖水灣澳之灣,字莔,莔音如迄今之迄;次子名{雷大},{雷大}音如兕觥之觥,字{西升},{西升}音如玄礥首之礥;次子名壾,壾音如草莽之莽,字昷,昷音如舉物之舉;次子名{亠〈先夂〉},{亠〈先夂〉}音如褒衣下寬大之褒,字{〈禾午〉火},{〈禾午〉火}音如有所擁持之擁。

    此都不與世所用者同,故鈔舊文會合作之。

    夫書八體損益,因事而生,今造此名字,既不相配,又字但一,庶易棄避,其普告天下,使鹹聞知。

    」臣松之以為傳稱「名以制義,義以出禮,禮以體政,政以正民。

    是以政成而民聽,易則生亂」。

    斯言之作,豈虛也哉!休欲令難犯,何患無名,而乃造無況之字,制不典之音,違明誥於前脩,垂嗤騃於後代,不亦異乎!是以墳土未乾而妻子夷滅。

    師服之言,於是乎徵矣。

     〔二〕 臣松之按:察戰吳官名號,今揚都有察戰巷。

    
六年夏四月,泉陵言黃龍見。

    五月,交阯郡吏呂興等反,殺太守孫諝。

    諝先是科郡上手工千餘人送建業,而察戰至,恐復見取,故興等因此扇動兵民,招誘諸夷也。

    冬十月,蜀以魏見伐來告。

    癸未,建業石頭小城火,燒西南百八十丈。

    甲申,使大將軍丁奉督諸軍向魏壽春,將軍留平別詣施績於南郡,議兵所向,將軍丁封、孫異如沔中,皆救蜀。

    蜀主劉禪降魏問至,然後罷。

    呂興既殺孫諝,使使如魏,請太守及兵。

    丞相興建取屯田萬人以為兵。

    分武陵為天門郡。

    〔一〕 〔一〕 吳歷曰:是歲青龍見於長沙,白燕見於慈胡,赤雀見於豫章。

    
七年春正月,大赦。

    二月,鎮軍〔將軍〕陸抗、撫軍〔將軍〕步協、征西將軍留平、建平太守盛曼,率眾圍蜀巴東守將羅憲。

    夏四月,魏將新附督王稚浮海入句章,略長吏(賞林)〔貲財〕及男女二百餘口。

    將軍孫越徼得一船,獲三十人。

    秋七月,海賊破海鹽,殺司鹽校尉駱秀。

    使中書郎劉川發兵廬陵。

    豫章民張節等為亂,眾萬餘人。

    魏使將軍胡烈步騎二萬侵西陵,以救羅憲,陸抗等引軍退。

    復分交州置廣州。

    壬午,大赦。

    癸未,休薨,〔一〕時年三十,諡曰景皇帝。

    〔二〕 〔一〕 江表傳曰:休寢疾,口不能言,乃手書呼丞相濮陽興入,令子{雨單}出拜之。

    休把興臂,而指{雨單}以託之。

     〔二〕 葛洪抱樸子曰:吳景帝時,戍將於廣陵掘諸冢,取版以治城,所壞甚多。

    復發一大冢,內有重閣,戶扇皆樞轉可開閉,四周為徼道通車,其高可以乘馬。

    又鑄銅為人數十枚,長五尺,皆大冠朱衣,執劍列侍靈座,皆刻銅人背後石壁,言殿中將軍,或言侍郎、常侍。

    似公主之冢。

    破其棺,棺中有人,髮已班白,衣冠鮮明,面體如生人。

    棺中雲母厚尺許,以白玉璧三十枚藉屍。

    兵人輩共舉出死人,以倚冢壁。

    有一玉長一尺許,形似冬瓜,從死人懷中透出墮地。

    兩耳及鼻孔中,皆有黃金如棗許大,此則骸骨有假物而不朽之效也。

    
孫皓字元宗,權孫,和子也,一名彭祖,字皓宗。

    孫休立,封皓為烏程侯,遣就國。

    西湖民景養相皓當大貴,皓陰喜而不敢洩。

    休薨,是時蜀初亡,而交阯攜叛,國內震懼,貪得長君。

    左典軍萬彧昔為烏程令,與皓相善,稱皓才識明斷,是長沙桓王之疇也,又加之好學,奉遵法度,屢言之於丞相濮陽興、左將軍張布。

    興、布說休妃太後朱,欲以皓為嗣。

    朱曰:「我寡婦人,安知社稷之慮,苟吳國無損,宗廟有賴可矣。

    」於是遂迎立皓,時年二十三。

    改元,大赦。

    是歲,於魏鹹熙元年也。

     元興元年八月,以上大將軍施績、大將軍丁奉為左右大司馬,張布為驃騎將軍,加侍中,諸增位班賞,一皆如舊。

    九月,貶太後為景皇後,追諡父和曰文皇帝,尊母何為太後。

    十月,封休太子{雨單}為豫章王,次子汝南王,次子梁王,次子陳王,立皇後滕氏。

    〔一〕皓既得志,麤暴驕盈,多忌諱,好酒色,大小失望。

    興、布竊悔之。

    或以譖皓,十一月,誅興、布。

    十二月,孫休葬定陵。

    封後父滕牧為高密侯,〔二〕舅何洪等三人皆列侯。

    是歲,魏置交阯太守之郡。

    晉文帝為魏相國,遣昔吳壽春城降將徐紹、孫彧銜命齎書,陳事勢利害,以申喻皓。

    〔三〕 〔一〕 江表傳曰:皓初立,發優詔,恤士民,開倉稟,振貧乏,科出宮女以配無妻,禽獸擾於苑者皆放之。

    當時翕然稱為明主。

     〔二〕 吳歷曰:牧本名密,避丁密,改名牧,丁密避牧,改名為固。

     〔三〕 漢晉春秋載晉文王與皓書曰:「聖人稱有君臣然後有上下禮義,是故大必字小,小必事大,然後上下安服,群生獲所。

    逮至末塗,純德既毀,剿民之命,以爭彊於天下,違禮順之至理,則仁者弗由也。

    方今主上聖明,覆幬無外,僕備位宰輔,屬當國重。

    唯華夏乖殊,方隅圮裂,六十餘載,金革亟動,無年不戰,暴骸喪元,困悴罔定,每用悼心,坐以待旦。

    將欲止戈興仁,為百姓請命,故分命偏師,平定蜀漢,役未經年,全軍獨克。

    于時猛將謀夫,朝臣庶士,鹹以奉天時之宜,就既征之軍,藉吞敵之勢,宜遂回旗東指,以臨吳境。

    舟師泛江,順流而下,陸軍南轅,取徑四郡,兼成都之械,漕巴漢之粟,然後以中軍整旅,三方雲會,未及浹辰,可使江表厎平,南夏順軌。

    然國朝深惟伐蜀之舉,雖有靜難之功,亦悼蜀民獨罹其害,戰於綿竹者,自元帥以下並受斬戮,伏屍蔽地,血流丹野。

    一之於前,猶追恨不忍,況重之於後乎?是故旋師按甲,思與南邦共全百姓之命。

    夫料力忖勢,度資量險,遠考古昔廢興之理,近鑒西蜀安危之效,隆德保祚,去危即順,屈己以寧四海者,仁哲之高緻也;履危偷安,隕德覆祚,而不稱於後世者,非智者之所居也。

    今朝廷遣徐紹、孫彧獻書喻懷,若書禦於前,必少留意,回慮革算,結歡弭兵,共為一家,惠矜吳會,施及中土,豈不泰哉!此昭心之大願也,敢不承受。

    若不獲命,則普天率土,期於大同,雖重幹戈,固不獲已也。

    」
甘露元年三月,皓遣使隨紹、彧報書曰:「知以高世之才,處宰輔之任,漸導之功,勤亦至矣。

    孤以不德,階承統緒,思與賢良共濟世道,而以壅隔未有所緣,嘉意允著,深用依依。

    今遣光祿大夫紀陟、五官中郎將弘璆宣明至懷。

    」〔一〕紹行到濡須,召還殺之,徙其家屬建安,始有白紹稱美中國者故也。

    夏四月,蔣陵言甘露降,於是改年大赦。

    秋七月,皓逼殺景後朱氏,亡不在正殿,於苑中小屋治喪,眾知其非疾病,莫不痛切。

    又送休四子於吳小城,尋復追殺大者二人。

    九月,從西陵督步闡表,徙都武昌,禦史大夫丁固、右將軍諸葛靚鎮建業。

    陟、璆至洛,遇晉文帝崩,十一月,乃遣還。

    皓至武昌,又大赦。

    以零陵南部為始安郡,桂陽南部為始興郡。

    十二月,晉受禪。

     〔一〕 江表傳曰:皓書兩頭言白,稱名言而不著姓。

    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