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四十七 吳書二 吳主傳第二

關燈
罪發露伏誅,權引咎責躬,乃使中書郎袁禮告謝諸大將,因問時事所當損益。

    禮還,復有詔責數諸葛瑾、步騭、朱然、呂岱等曰:「袁禮還,雲與子瑜、子山、義封、定公相見,並以時事當有所先後,各自以不掌民事,不肯便有所陳,悉推之伯言、承明。

    伯言、承明見禮,泣涕懇惻,辭旨辛苦,至乃懷執危怖,有不自安之心。

    聞此悵然,深自刻怪。

    何者?夫惟聖人能無過行,明者能自見耳。

    人之舉措,何能悉中,獨當己有以傷拒眾意,忽不自覺,故諸君有嫌難耳;不爾,何緣乃至於此乎?自孤興軍五十年,所役賦凡百皆出於民。

    天下未定,孽類猶存,士民勤苦,誠所貫知。

    然勞百姓,事不得已耳。

    與諸君從事,自少至長,髮有二色,以謂表裏足以明露,公私分計,足用相保。

    盡言直諫,所望諸君;拾遺補闕,孤亦望之。

    昔衛武公年過志壯,勤求輔弼,每獨歎責。

    〔一〕且布衣韋帶,相與交結,分成好合,尚污垢不異。

    今日諸君與孤從事,雖君臣義存,猶謂骨肉不復是過。

    榮福喜戚,相與共之。

    忠不匿情,智無遺計,事統是非,諸君豈得從容而已哉!同船濟水,將誰與易?齊桓諸侯之霸者耳,有善管子未嘗不歎,有過未嘗不諫,諫而不得,終諫不止。

    今孤自省無桓公之德,而諸君諫諍未出於口,仍執嫌難。

    以此言之,孤於齊桓良優,未知諸君於管子何如耳?久不相見,因事當笑。

    共定大業,整齊天下,當復有誰?凡百事要所當損益,樂聞異計,匡所不逮。

    」 〔一〕 江表傳曰:權又雲:「天下無粹白之狐,而有粹白之裘,眾之所積也。

    夫能以駮緻純,不惟積乎?故能用眾力,則無敵於天下矣;能用眾智,則無畏於聖人矣。

    」
二年春〔一〕三月,遣使者羊茞、鄭冑、將軍孫怡之遼東,擊魏守將張持、高慮等,虜得男女。

    〔二〕零陵言甘露降。

    夏五月,城沙羨。

    冬十月,將軍蔣秘南討夷賊。

    秘所領都督廖式殺臨賀太守嚴綱等,自稱平南將軍,與弟潛共攻零陵、桂陽,及搖動交州、蒼梧、鬱林諸郡,眾數萬人。

    遣將軍呂岱、唐咨討之,歲餘皆破。

     〔一〕 江表傳載權正月詔曰:「郎吏者,宿衛之臣,古之命士也。

    閒者所用頗非其人。

    自今選三署皆依四科,不得以虛辭相飾。

    」 〔二〕 文士傳曰:冑字敬先,沛國人。

    父劄,才學博達,權為驃騎將軍,以劄為從事中郎,與張昭、孫邵共定朝儀。

    冑其少子,有文武姿局,少知名,舉賢良,稍遷建安太守。

    呂壹賓客於郡犯法,冑收付獄,考竟。

    壹懷恨,後密譖冑。

    權大怒,召冑還,潘濬、陳表並為請,得釋。

    後拜宣信校尉,往救公孫淵,已為魏所破,還遷執金吾。

    子豐,字曼季,有文學操行,與陸雲善,與雲詩相往反。

    司空張華辟,未就,卒。

    臣松之聞孫怡者,東州人,非權之宗也。

    
三年春正月,詔曰:「蓋君非民不立,民非穀不生。

    頃者以來,民多征役,歲又水旱,年穀有損,而吏或不良,侵奪民時,以緻饑困。

    自今以來,督軍郡守,其謹察非法,當農桑時,以役事擾民者,舉正以聞。

    」夏四月,大赦,詔諸郡縣治城郭,起譙樓,穿塹發渠,以備盜賊。

    冬十一月,民饑,詔開倉廩以賑貧窮。

     四年春正月,大雪,平地深三尺,鳥獸死者大半。

    夏四月,遣衛將軍全琮略淮南,決芍陂,燒安城邸閣,收其人民。

    威北將軍諸葛恪攻六安。

    琮與魏將王淩戰于芍陂,中郎將秦晃等十餘人戰死。

    車騎將軍朱然圍樊,大將軍諸葛瑾取柤中。

    〔一〕五月,太子登卒。

    是月,魏太傅司馬宣王救樊。

    六月,軍還。

    閏月,大將軍瑾卒。

    秋八月,陸遜城邾。

     〔一〕 漢晉春秋曰:零陵太守殷禮言於權曰:「今天棄曹氏,喪誅累見,虎爭之際而幼童蒞事。

    陛下身自禦戎,取亂侮亡,宜滌荊、揚之地,舉彊羸之數,使彊者執戟,羸者轉運,西命益州軍于隴右,授諸葛瑾、朱然大眾,指事襄陽、陸遜、朱桓別征壽春,大駕入淮陽,歷青、徐。

    襄陽、壽春困於受敵,長安以西務對蜀軍,許、洛之眾勢必分離;掎角瓦解,民必內應,將帥對向,或失便宜;一軍敗績,則三軍離心,便當秣馬脂車,陵蹈城邑,乘勝逐北,以定華夏。

    若不悉軍動眾,循前輕舉,則不足大用,易於屢退。

    民疲威消,時往力竭,非出兵之策也。

    」權弗能用之。

    
五年春正月,立子和為太子,大赦,改禾興為嘉興。

    百官奏立皇後及四王,詔曰:「今天下未定,民物勞瘁,且有功者或未錄,饑寒者尚未恤,猥割土壤以豐子弟,崇爵位以寵妃妾,孤甚不取。

    其釋此議。

    」三月,海鹽縣言黃龍見。

    夏四月,禁進獻禦,減太官膳。

    秋七月,遣將軍聶友、校尉陸凱以兵三萬討珠崖、儋耳。

    是歲大疫,有司又奏立後及諸王。

    八月,立子霸為魯王。

     六年春正月,新都言白虎見。

    諸葛恪征六安,破魏將謝順營,收其民人。

    冬十一月,丞相顧雍卒。

    十二月,扶南王範旃遣使獻樂人及方物。

    是歲,司馬宣王率軍入舒,諸葛恪自皖遷于柴桑。

     七年春正月,以上大將軍陸遜為丞相。

    秋,宛陵言嘉禾生。

    是歲,步騭、朱然等各上疏雲:「自蜀還者,鹹言欲背盟與魏交通,多作舟船,繕治城郭。

    又蔣琬守漢中,聞司馬懿南向,不出兵乘虛以掎角之,反委漢中,還近成都。

    事已彰灼,無所復疑,宜為之備。

    」權揆其不然,曰:「吾待蜀不薄,聘享盟誓,無所負之,何以緻此?又司馬懿前來入舒,旬日便退,蜀在萬裡,何知緩急而便出兵乎?昔魏欲入漢川,此閒始嚴,亦未舉動,會聞魏還而止,蜀寧可復以此有疑邪?又人家治國,舟船城郭,何得不護?今此閒治軍,寧復欲以禦蜀邪?人言苦不可信,朕為諸君破家保之。

    」蜀竟自無謀,如權所籌〔一〕。

     〔一〕 江表傳載權詔曰:「督將亡叛而殺其妻子,是使妻去夫,子棄父,甚傷義教,自今勿殺也。

    」
八年春二月,丞相陸遜卒。

    夏,雷霆犯宮門柱,又擊南津大橋楹。

    茶陵縣鴻水溢出,流漂居民二百餘家。

    秋七月,將軍馬茂等圖逆,夷三族。

    〔一〕八月,大赦。

    遣校尉陳勳將屯田及作士三萬人鑿句容中道,自小其至雲陽西城,通會巿,作邸閣。

     〔一〕 吳歷曰:茂本淮南鍾離長,而為王淩所失,叛歸吳,吳以為征西將軍、九江太守、外部督,封侯,領千兵。

    權數出苑中,與公卿諸將射。

    茂與兼符節令朱貞、無難督虞欽、牙門將朱志等合計,伺權在苑中,公卿諸將在門未入,令貞持節稱詔,悉收縛之;茂引兵入苑擊權,分據宮中及石頭塢,遣人報魏。

    事覺,皆族之。

    
九年春二月,車騎將軍朱然征魏柤中,斬獲千餘。

    夏四月,武昌言甘露降。

    秋九月,以驃騎〔將軍〕步騭為丞相,車騎〔將軍〕朱然為左大司馬,衛將軍全琮為右大司馬,鎮南〔將軍〕呂岱為上大將軍,威北將軍諸葛恪為大將軍。

    〔一〕 〔一〕 江表傳曰:是歲,權詔曰:「謝宏往日陳鑄大錢,雲以廣貨,故聽之。

    今聞民意不以為便,其省息之,鑄為器物,官勿復出也。

    私家有者,敕以輸藏,計畀其直,勿有所枉也。

    」
十年春正月,右大司馬全琮卒。

    〔一〕二月,權適南宮。

    三月,改作太初宮,諸將及州郡皆義作。

    〔二〕夏五月,丞相步騭卒。

    冬十月,赦死罪。

     〔一〕 江表傳曰:是歲權遣諸葛壹偽叛以誘諸葛誕,誕以步騎一萬迎壹於高山。

    權出塗中,遂至高山,潛軍以待之。

    誕覺而退。

     〔二〕 江表傳載權詔曰:「建業宮乃朕從京來所作將軍府寺耳,材柱率細,皆以腐朽,常恐損壞。

    今未復西,可徙武昌宮材瓦,更繕治之。

    」有司奏言曰:「武昌宮已二十八歲,恐不堪用,宜下所在通更伐緻。

    」權曰:「大禹以卑宮為美,今軍事未已,所在多賦,若更通伐,妨損農桑。

    徙武昌材瓦,自可用也。

    」
十一年春正月,朱然城江陵。

    二月,地仍震。

    〔一〕三月,宮成。

    夏四月,雨雹,雲陽言黃龍見。

    五月,鄱陽言白虎仁。

    〔二〕詔曰:「古者聖王積行累善,脩身行道,以有天下,故符瑞應之,所以表德也。

    朕以不明,何以臻茲?書雲『雖休勿休』,公卿百司,其勉脩所職,以匡不逮。

    」 〔一〕 江表傳載權詔曰:「朕以寡德,過奉先祀,蒞事不聰,獲譴靈祇,夙夜祗戒,若不終日。

    群僚其各厲精,思朕過失,勿有所諱。

    」 〔二〕 瑞應圖曰:白虎仁者,王者不暴虐,則仁虎不害也。

    
十二年春三月,左大司馬朱然卒。

    四月,有兩烏銜鵲墮東館。

    丙寅,驃騎將軍朱據領丞相,燎鵲以祭。

    〔一〕 〔一〕 吳錄曰:六月戊戌,寶鼎出臨平湖。

    八月癸醜,白鳩見於章安。

    
十三年夏五月,日至,熒惑入南鬥,秋七月,犯魁第二星而東。

    八月,丹楊、句容及故鄣、寧國諸山崩,鴻水溢。

    詔原逋責,給貸種食。

    廢太子和,處故鄣。

    魯王霸賜死。

    冬十月,魏將文欽偽叛以誘朱異,權遣呂據就異以迎欽。

    異等持重,欽不敢進。

    十一月,立子亮為太子。

    遣軍十萬,作堂邑塗塘以淹北道。

    十二月,魏大將軍王昶圍南郡,荊州刺史王基攻西陵,遣將軍戴烈、陸凱往拒之,皆引還。

    〔一〕是歲,神人授書,告以改年、立後。

     〔一〕 庾闡揚都賦注曰:烽火以炬置孤山頭,皆緣江相望,或百裡,或五十、三十裡,寇至則舉以相告,一夕可行萬裡。

    孫權時合暮舉火於西陵,鼓三竟,達吳郡南沙。

    
太元元年夏五月,立皇後潘氏,大赦,改年。

    初臨海羅陽縣有神,自稱王表。

    〔一〕周旋民閒,語言飲食,與人無異,然不見其形。

    又有一婢,名紡績。

    是月,遣中書郎李崇齎輔國將軍羅陽王印綬迎表。

    表隨崇俱出,與崇及所在郡守令長談論,崇等無以易。

    所歷山川,輒遣婢與其神相聞。

    秋七月,崇與表至,權於蒼龍門外為立第舍,數使近臣齎酒食往。

    表說水旱小事,往往有驗。

    〔二〕秋八月朔,大風,江海湧溢,平地深八尺,吳高陵松柏斯拔,郡城南門飛落。

    冬十一月,大赦。

    權祭南郊還,寢疾。

    〔三〕十二月,驛徵大將軍恪,拜為太子太傅。

    詔省徭役,減征賦,除民所患苦。

     〔一〕 吳錄曰:羅陽今安固縣。

     〔二〕 孫盛曰:盛聞國將興,聽於民;國將亡,聽於神。

    權年老志衰,讒臣在側,廢適立庶,以妾為妻,可謂多涼德矣。

    而偽設符命,求福妖邪,將亡之兆,不亦顯乎! 〔三〕 吳錄曰:權得風疾。

    
二年春正月,立故太子和為南陽王,居長沙;子奮為齊王,居武昌;子休為瑯邪王,居虎林。

    二月,大赦,改元為神鳳。

    皇後潘氏薨。

    諸將吏數詣王表請福,表亡去。

    夏四月,權薨,時年七十一,諡曰大皇帝。

    秋七月,葬蔣陵。

    〔一〕 〔一〕 傅子曰:孫策為人明果獨斷,勇蓋天下,以父堅戰死,少而合其兵將以報讎,轉鬥千裡,盡有江南之地,誅其名豪,威行鄰國。

    及權繼其業,有張子布以為腹心,有陸議、諸葛瑾、步騭以為股肱,有呂範、朱然以為爪牙,分任授職,乘閒伺隙,兵不妄動,故戰少敗而江南安。

    
評曰:孫權屈身忍辱,任才尚計,有句踐之奇英,人之傑矣。

    故能自擅江表,成鼎峙之業。

    然性多嫌忌,果於殺戮,暨臻末年,彌以滋甚。

    至于讒說殄行,胤嗣廢斃,〔一〕豈所謂貽厥孫謀以燕翼子者哉?其後葉陵遲,遂緻覆國,未必不由此也。

    〔二〕 〔一〕 馬融注尚書曰:殄,絕也,絕君子之行。

     〔二〕 臣松之以為孫權橫廢無罪之子,雖為兆亂,然國之傾覆,自由暴皓。

    若權不廢和,皓為世適,終至滅亡,有何異哉?此則喪國由於昏虐,不在於廢黜也。

    設使亮保國祚,休不早死,則皓不得立。

    皓不得立,則吳不亡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