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四十七 吳書二 吳主傳第二
關燈
小
中
大
。
其為分惠,豈有量哉!如是欲遣孫長緒與小兒俱入,奉行禮聘,成之在君。
」又曰:「小兒年弱,加教訓不足,念當與別,為之緬然,父子恩情,豈有已邪!又欲遣張子布追輔護之。
孤性無餘,凡所欲為,今盡宣露。
惟恐赤心不先暢達,是以具為君說之,宜明所以。
」於是詔曰:「權前對浩周,自陳不敢自遠,樂委質長為外臣,又前後辭旨,頭尾擊地,此鼠子自知不能保爾許地也。
又今與周書,請以十二月遣子,復欲遣孫長緒、張子布隨子俱來,彼二人皆權股肱心腹也。
又欲為子於京師求婦,此權無異心之明效也。
」帝既信權甘言,且謂周為得其真,而權但華偽,竟無遣子意。
自是之後,帝既彰權罪,周亦見疏遠,終身不用。
〔四〕 江表傳曰:權雲:「近得玄德書,已深引咎,求復舊好。
前所以名西為蜀者,以漢帝尚存故耳,今漢已廢,自可名為漢中王也。
」吳書曰:鄭泉字文淵,陳郡人。
博學有奇志,而性嗜酒,其閒居每曰:「願得美酒滿五百斛船,以四時甘脆置兩頭,反覆沒飲之,憊即住而啖肴膳。
酒有鬥升減,隨即益之,不亦快乎!」權以為郎中。
嘗與之言:「卿好於眾中面諫,或失禮敬,寧畏龍鱗乎?」對曰:「臣聞君明臣直,今值朝廷上下無諱,實恃洪恩,不畏龍鱗。
」後侍讌,權乃怖之,使提出付有司促治罪。
泉臨出屢顧,權呼還,笑曰:「卿言不畏龍鱗,何以臨出而顧乎?」對曰:「實侍恩覆,知無死憂,至當出閤,感惟威靈,不能不顧耳。
」使蜀,劉備問曰:「吳王何以不答吾書,得無以吾正名不宜乎?」泉曰:「曹操父子陵轢漢室,終奪其位。
殿下既為宗室,有維城之責,不荷戈執殳為海內率先,而於是自名,未合天下之議,是以寡君未復書耳。
」備甚慚恧。
泉臨卒,謂同類曰:「必葬我陶家之側,庶百歲之後化而成土,幸見取為酒壺,實獲我心矣。
」 二年春正月,曹真分軍據江陵中州。
是月,城江夏山。
改四分,用乾象曆。
〔一〕三月,曹仁遣將軍常彫等,以兵五千,乘油船,晨渡濡須中州。
仁子泰因引軍急攻朱桓,桓兵拒之,遣將軍嚴圭等擊破彫等。
是月,魏軍皆退。
夏四月,權群臣勸即尊號,權不許。
〔二〕劉備薨于白帝。
〔三〕五月,曲阿言甘露降。
先是戲口守將晉宗殺將王直,以眾叛如魏,魏以為蘄春太守,數犯邊境。
六月,權令將軍賀齊督糜芳、劉邵等襲蘄春,邵等生虜宗。
冬十一月,蜀使中郎將鄧芝來聘。
〔四〕 〔一〕 江表傳曰:權推五德之運,以為土行用未祖辰臘。
志林曰:土行以辰臘,得其數矣。
土盛於戌,而以未祖,其義非也。
土生於未,故未為坤初。
是以月令:建未之月,祀黃精於郊,祖用其盛。
今祖用其始,豈應運乎? 〔二〕 江表傳曰:權辭讓曰:「漢家堙替,不能存救,亦何心而競乎?」群臣稱天命符瑞,固重以請。
權未之許,而謂將相曰:「往年孤以玄德方向西鄙,故先命陸遜選眾以待之。
聞北部分,欲以助孤,孤內嫌其有挾,若不受其拜,是相折辱而趣其速發,便當與西俱至,二處受敵,於孤為劇,故自抑按,就其封王。
低屈之趣,諸君似未之盡,今故以此相解耳。
」 〔三〕 吳書曰:權遣立信都尉馮熙聘于蜀,弔備喪也。
熙字子柔,潁川人,馮異之後也。
權之為車騎,熙歷東曹掾,使蜀還,為中大夫。
後使于魏,文帝問曰:「吳王若欲脩宿好,宜當厲兵江關,縣旍巴蜀,而聞復遣脩好,必有變故。
」熙曰:「臣聞西使直報問,且以觀釁,非有謀也。
」又曰:「聞吳國比年災旱,人物彫損,以大夫之明,觀之何如?」熙對曰:「吳王體量聰明,善於任使,賦政施役,每事必咨,教養賓旅,親賢愛士,賞不擇怨仇,而罰必加有罪,臣下皆感恩懷德,惟忠與義。
帶甲百萬,穀帛如山,稻田沃野,民無饑歲,所謂金城湯池,彊富之國也。
以臣觀之,輕重之分,未可量也。
」帝不悅,以陳群與熙同郡,使群誘之,啗以重利。
熙不為迴。
送至摩陂,欲困苦之。
後又召還,未至,熙懼見迫不從,必危身辱命,乃引刀自刺。
禦者覺之,不得死。
權聞之,垂涕曰:「此與蘇武何異?」竟死於魏。
〔四〕 吳歷曰:蜀緻馬二百匹,錦千端,及方物。
自是之後,聘使往來以為常。
吳亦緻方土所出,以答其厚意焉。
三年夏,遣輔義中郎將張溫聘于蜀。
秋八月,赦死罪。
九月,魏文帝出廣陵,望大江,曰「彼有人焉,未可圖也」,乃還。
〔一〕 〔一〕 幹寶晉紀曰:魏文帝之在廣陵,吳人大駭,乃臨江為疑城,自石頭至于江乘,車以木楨,衣以葦席,加采飾焉,一夕而成。
魏人自江西望,甚憚之,遂退軍。
權令趙達算之,曰:「曹丕走矣,雖然,吳衰庚子歲。
」權曰:「幾何?」達屈指而計之,曰:「五十八年。
」權曰:「今日之憂,不暇及遠,此子孫事也。
」吳錄曰:是歲蜀主又遣鄧芝來聘,重結盟好。
權謂芝曰:「山民作亂,江邊守兵多徹,慮曹丕乘空弄態,而反求和。
議者以為內有不暇,幸來求和,於我有利,宜當與通,以自辨定。
恐西州不能明孤赤心,用緻嫌疑。
孤土地邊外,間隙萬端,而長江巨海,皆當防守。
丕觀釁而動,惟不見便,寧得忘此,復有他圖。
」 四年夏五月,丞相孫邵卒。
〔一〕六月,以太常顧雍為丞相〔二〕。
皖口言木連理。
冬十二月,鄱陽賊彭綺自稱將軍,攻沒諸縣,眾數萬人。
是歲地連震。
〔三〕 〔一〕 吳錄曰:邵字長緒,北海人,長八尺。
為孔融功曹,融稱曰「廊廟才也」。
從劉繇於江東。
及權統事,數陳便宜,以為應納貢聘,權即從之。
拜廬江太守,遷車騎長史。
黃武初為丞相,威遠將軍,封陽羨侯。
張溫、暨豔奏其事,邵辭位請罪,權釋令復職,年六十三卒。
志林曰:吳之創基,邵為首相,史無其傳,竊常怪之。
嘗問劉聲叔。
聲叔,博物君子也,雲:「推其名位,自應立傳。
項竣、(吳孚)〔丁孚〕時已有注記,此雲與張惠恕不能。
後韋氏作史,蓋惠恕之黨,故不見書。
」 〔二〕 吳書曰:以尚書令陳化為太常。
化字元耀,汝南人,博覽眾書,氣幹剛毅,長七尺九寸,雅有威容。
為郎中令使魏,魏文帝因酒酣,嘲問曰:「吳、魏峙立,誰將平一海內者乎?」化對曰:「易稱帝出乎震,加聞先哲知命,舊說紫蓋黃旗,運在東南。
」帝曰:「昔文王以西伯王天下,豈復在東乎?」化曰:「周之初基,太伯在東,是以文王能興於西。
」帝笑,無以難,心奇其辭。
使畢當還,禮送甚厚。
權以化奉命光國,拜犍為太守,置官屬。
頃之,遷太常,兼尚書令。
正色立朝,敕子弟廢田業,絕治產,仰官廩祿,不與百姓爭利。
妻早亡,化以古事為鑒,乃不復娶。
權聞而貴之,以其年壯,敕宗正妻以宗室女,化固辭以疾,權不違其志。
年出七十,乃上疏乞骸骨,遂爰居章安,卒於家。
長子熾,字公熙,少有志操,能計算。
衛將軍全琮表稱熾任大將軍,赴召,道卒。
〔三〕 吳錄曰;是冬魏文帝至廣陵,臨江觀兵,兵有十餘萬,旌旗彌數百裡,有渡江之志。
權嚴設固守。
時大寒冰,舟不得入江。
帝見波濤洶湧,歎曰:「嗟乎!固天所以隔南北也!」遂歸。
孫韶又遣將高壽等率敢死之士五百人於徑路夜要之,帝大驚,壽等獲副車羽蓋以還。
五年春,令曰:「軍興日久,民離農畔,父子夫婦,不聽相卹,孤甚愍之。
今北虜縮竄,方外無事,其下州郡,有以寬息。
」是時陸遜以所在少穀,表令諸將增廣農畝。
權報曰:「甚善。
今孤父子親自受田,車中八牛以為四耦,雖未及古人,亦欲與眾均等其勞也。
」秋七月,權聞魏文帝崩,征江夏,圍石陽,不克而還。
蒼梧言鳳皇見。
分三郡惡地十縣置東安郡,〔一〕以全琮為太守,平討山越。
冬十月,陸遜陳便宜,勸以施德緩刑,寬賦息調。
又雲:「忠讜之言,不能極陳,求容小臣,數以利聞。
」權報曰:「夫法令之設,欲以遏惡防邪,儆戒未然也,焉得不有刑罰以威小人乎?此為先令後誅,不欲使有犯者耳。
君以為太重者,孤亦何利其然,但不得已而為之耳。
今承來意,當重諮謀,務從其可。
且近臣有盡規之諫,親戚有補察之箴,所以匡君正主明忠信也。
書載『予違汝弼,汝無面從』,孤豈不樂忠言以自裨補邪?而雲「不敢極陳」,何得為忠讜哉?若小臣之中,有可納用者,寧得以人廢言而不採擇乎?但諂媚取容,雖闇亦所明識也。
至於發調者,徒以天下未定,事以眾濟。
若徒守江東,脩崇寬政,兵自足用,復用多為?顧坐自守可陋耳。
若不豫調,恐臨時未可便用也。
又孤與君分義特異,榮戚實同,來表雲不敢隨眾容身苟免,此實甘心所望於君也。
」於是令有司盡寫科條,使郎中褚逢齎以就遜及諸葛瑾,意所不安,令損益之。
是歲,分交州置廣州,俄復舊。
〔二〕 〔一〕 吳錄曰:郡治富春也。
〔二〕 江表傳曰:權於武昌新裝大船,名為長安,試泛之釣臺圻。
時風大盛,谷利令柂工取樊口。
權曰:「當張頭取羅州。
」利拔刀向柂工曰:「不取樊口者斬。
」工即轉柂入樊口,風遂猛不可行,乃還。
權曰:「阿利畏水何怯也?」利跪曰:「大王萬乘之主,輕於不測之淵,戲於猛浪之中,船樓裝高,邂逅顛危,奈社稷何?是以利輒敢以死爭。
」權於是貴重之,自此後不復名之,常呼曰谷。
六年春正月,諸將獲彭綺。
閏月,韓當子綜以其眾降魏。
七年春三月,封子慮為建昌侯。
罷東安郡。
夏五月,鄱陽太守周魴偽叛,誘魏將曹休。
秋八月,權至皖口,使將軍陸遜督諸將大破休於石亭。
大司馬呂範卒。
是歲,改合浦為珠官郡。
〔一〕 〔一〕 江表傳曰:是歲將軍翟丹叛如魏。
權恐諸將畏罪而亡,乃下令曰:「自今諸將有重罪三,然後議。
」 黃龍元年春,公卿百司皆勸權正尊號。
夏四月,夏口、武昌並言黃龍、鳳凰見。
丙申,南郊即皇帝位,〔一〕是日大赦,改年。
追尊父破虜將軍堅為武烈皇帝,母吳氏為武烈皇後,兄討逆將軍策為長沙桓王。
吳王太子登為皇太子。
將吏皆進爵加賞。
初,興平中,吳中童謠曰:「黃金車,班蘭耳,闓昌門,出天子。
」〔二〕五月,使校尉張剛、管篤之遼東。
六月,蜀遣衛尉陳震慶權踐位。
權乃參分天下,豫、青、徐、幽屬吳,兗、冀、并、涼屬蜀。
其司州之土,以函谷關為界,造為盟曰:「天降喪亂,皇綱失敘,逆臣乘釁,劫奪國柄,始於董卓,終於曹操,窮兇極惡,以覆四海,至令九州幅裂,普天無統,民神痛怨,靡所戾止。
及操子丕,桀逆遺醜,薦作姦回,偷取天位,而叡麼麼,尋丕兇蹟,阻兵盜土,未伏厥誅。
昔共工亂象而高辛行師,三苗幹度而虞舜征焉。
今日滅叡,禽其徒黨,非漢與吳,將復誰任?夫討惡翦暴,必聲其罪,宜先分製,奪其土地,使士民之心,各知所歸。
是以春秋晉侯伐衛,先分其田以畀宋人,斯其義也。
且古建大事,必先盟誓,故周禮有司盟之官,尚書有告誓之文,漢之與吳,雖信由中,然分土裂境,宜有盟約。
諸葛丞相德威遠著,翼戴本國,典戎在外,信感陰陽,誠動天地,重復結盟,廣誠約誓,使東西士民鹹共聞知。
故立壇殺牲,昭告神明,再歃加書,副之天府。
天高聽下,靈威棐諶,司慎司盟,群神群祀,莫不臨之。
自今日漢、吳既盟之後,戮力一心,同討魏賊,救危恤患,分災共慶,好惡齊之,無或攜貳。
若有害漢,則吳伐之;若有害吳,則漢伐之。
各守分土,無相侵犯。
傳之後葉,克終若始。
凡百之約。
皆如載書。
信言不豔,實居于好。
有渝此盟,創禍先亂,違貳不協,慆慢天命,明神上帝是討是督,山川百神是糾是殛,俾墜其師,無克祚國。
于爾大神,其明鑒之!」秋九月,權遷都建業,因故府不改館,徵上大將軍陸遜輔太子登,掌武昌留事。
其為分惠,豈有量哉!如是欲遣孫長緒與小兒俱入,奉行禮聘,成之在君。
」又曰:「小兒年弱,加教訓不足,念當與別,為之緬然,父子恩情,豈有已邪!又欲遣張子布追輔護之。
孤性無餘,凡所欲為,今盡宣露。
惟恐赤心不先暢達,是以具為君說之,宜明所以。
」於是詔曰:「權前對浩周,自陳不敢自遠,樂委質長為外臣,又前後辭旨,頭尾擊地,此鼠子自知不能保爾許地也。
又今與周書,請以十二月遣子,復欲遣孫長緒、張子布隨子俱來,彼二人皆權股肱心腹也。
又欲為子於京師求婦,此權無異心之明效也。
」帝既信權甘言,且謂周為得其真,而權但華偽,竟無遣子意。
自是之後,帝既彰權罪,周亦見疏遠,終身不用。
〔四〕 江表傳曰:權雲:「近得玄德書,已深引咎,求復舊好。
前所以名西為蜀者,以漢帝尚存故耳,今漢已廢,自可名為漢中王也。
」吳書曰:鄭泉字文淵,陳郡人。
博學有奇志,而性嗜酒,其閒居每曰:「願得美酒滿五百斛船,以四時甘脆置兩頭,反覆沒飲之,憊即住而啖肴膳。
酒有鬥升減,隨即益之,不亦快乎!」權以為郎中。
嘗與之言:「卿好於眾中面諫,或失禮敬,寧畏龍鱗乎?」對曰:「臣聞君明臣直,今值朝廷上下無諱,實恃洪恩,不畏龍鱗。
」後侍讌,權乃怖之,使提出付有司促治罪。
泉臨出屢顧,權呼還,笑曰:「卿言不畏龍鱗,何以臨出而顧乎?」對曰:「實侍恩覆,知無死憂,至當出閤,感惟威靈,不能不顧耳。
」使蜀,劉備問曰:「吳王何以不答吾書,得無以吾正名不宜乎?」泉曰:「曹操父子陵轢漢室,終奪其位。
殿下既為宗室,有維城之責,不荷戈執殳為海內率先,而於是自名,未合天下之議,是以寡君未復書耳。
」備甚慚恧。
泉臨卒,謂同類曰:「必葬我陶家之側,庶百歲之後化而成土,幸見取為酒壺,實獲我心矣。
」 二年春正月,曹真分軍據江陵中州。
是月,城江夏山。
改四分,用乾象曆。
〔一〕三月,曹仁遣將軍常彫等,以兵五千,乘油船,晨渡濡須中州。
仁子泰因引軍急攻朱桓,桓兵拒之,遣將軍嚴圭等擊破彫等。
是月,魏軍皆退。
夏四月,權群臣勸即尊號,權不許。
〔二〕劉備薨于白帝。
〔三〕五月,曲阿言甘露降。
先是戲口守將晉宗殺將王直,以眾叛如魏,魏以為蘄春太守,數犯邊境。
六月,權令將軍賀齊督糜芳、劉邵等襲蘄春,邵等生虜宗。
冬十一月,蜀使中郎將鄧芝來聘。
〔四〕 〔一〕 江表傳曰:權推五德之運,以為土行用未祖辰臘。
志林曰:土行以辰臘,得其數矣。
土盛於戌,而以未祖,其義非也。
土生於未,故未為坤初。
是以月令:建未之月,祀黃精於郊,祖用其盛。
今祖用其始,豈應運乎? 〔二〕 江表傳曰:權辭讓曰:「漢家堙替,不能存救,亦何心而競乎?」群臣稱天命符瑞,固重以請。
權未之許,而謂將相曰:「往年孤以玄德方向西鄙,故先命陸遜選眾以待之。
聞北部分,欲以助孤,孤內嫌其有挾,若不受其拜,是相折辱而趣其速發,便當與西俱至,二處受敵,於孤為劇,故自抑按,就其封王。
低屈之趣,諸君似未之盡,今故以此相解耳。
」 〔三〕 吳書曰:權遣立信都尉馮熙聘于蜀,弔備喪也。
熙字子柔,潁川人,馮異之後也。
權之為車騎,熙歷東曹掾,使蜀還,為中大夫。
後使于魏,文帝問曰:「吳王若欲脩宿好,宜當厲兵江關,縣旍巴蜀,而聞復遣脩好,必有變故。
」熙曰:「臣聞西使直報問,且以觀釁,非有謀也。
」又曰:「聞吳國比年災旱,人物彫損,以大夫之明,觀之何如?」熙對曰:「吳王體量聰明,善於任使,賦政施役,每事必咨,教養賓旅,親賢愛士,賞不擇怨仇,而罰必加有罪,臣下皆感恩懷德,惟忠與義。
帶甲百萬,穀帛如山,稻田沃野,民無饑歲,所謂金城湯池,彊富之國也。
以臣觀之,輕重之分,未可量也。
」帝不悅,以陳群與熙同郡,使群誘之,啗以重利。
熙不為迴。
送至摩陂,欲困苦之。
後又召還,未至,熙懼見迫不從,必危身辱命,乃引刀自刺。
禦者覺之,不得死。
權聞之,垂涕曰:「此與蘇武何異?」竟死於魏。
〔四〕 吳歷曰:蜀緻馬二百匹,錦千端,及方物。
自是之後,聘使往來以為常。
吳亦緻方土所出,以答其厚意焉。
三年夏,遣輔義中郎將張溫聘于蜀。
秋八月,赦死罪。
九月,魏文帝出廣陵,望大江,曰「彼有人焉,未可圖也」,乃還。
〔一〕 〔一〕 幹寶晉紀曰:魏文帝之在廣陵,吳人大駭,乃臨江為疑城,自石頭至于江乘,車以木楨,衣以葦席,加采飾焉,一夕而成。
魏人自江西望,甚憚之,遂退軍。
權令趙達算之,曰:「曹丕走矣,雖然,吳衰庚子歲。
」權曰:「幾何?」達屈指而計之,曰:「五十八年。
」權曰:「今日之憂,不暇及遠,此子孫事也。
」吳錄曰:是歲蜀主又遣鄧芝來聘,重結盟好。
權謂芝曰:「山民作亂,江邊守兵多徹,慮曹丕乘空弄態,而反求和。
議者以為內有不暇,幸來求和,於我有利,宜當與通,以自辨定。
恐西州不能明孤赤心,用緻嫌疑。
孤土地邊外,間隙萬端,而長江巨海,皆當防守。
丕觀釁而動,惟不見便,寧得忘此,復有他圖。
」 四年夏五月,丞相孫邵卒。
〔一〕六月,以太常顧雍為丞相〔二〕。
皖口言木連理。
冬十二月,鄱陽賊彭綺自稱將軍,攻沒諸縣,眾數萬人。
是歲地連震。
〔三〕 〔一〕 吳錄曰:邵字長緒,北海人,長八尺。
為孔融功曹,融稱曰「廊廟才也」。
從劉繇於江東。
及權統事,數陳便宜,以為應納貢聘,權即從之。
拜廬江太守,遷車騎長史。
黃武初為丞相,威遠將軍,封陽羨侯。
張溫、暨豔奏其事,邵辭位請罪,權釋令復職,年六十三卒。
志林曰:吳之創基,邵為首相,史無其傳,竊常怪之。
嘗問劉聲叔。
聲叔,博物君子也,雲:「推其名位,自應立傳。
項竣、(吳孚)〔丁孚〕時已有注記,此雲與張惠恕不能。
後韋氏作史,蓋惠恕之黨,故不見書。
」 〔二〕 吳書曰:以尚書令陳化為太常。
化字元耀,汝南人,博覽眾書,氣幹剛毅,長七尺九寸,雅有威容。
為郎中令使魏,魏文帝因酒酣,嘲問曰:「吳、魏峙立,誰將平一海內者乎?」化對曰:「易稱帝出乎震,加聞先哲知命,舊說紫蓋黃旗,運在東南。
」帝曰:「昔文王以西伯王天下,豈復在東乎?」化曰:「周之初基,太伯在東,是以文王能興於西。
」帝笑,無以難,心奇其辭。
使畢當還,禮送甚厚。
權以化奉命光國,拜犍為太守,置官屬。
頃之,遷太常,兼尚書令。
正色立朝,敕子弟廢田業,絕治產,仰官廩祿,不與百姓爭利。
妻早亡,化以古事為鑒,乃不復娶。
權聞而貴之,以其年壯,敕宗正妻以宗室女,化固辭以疾,權不違其志。
年出七十,乃上疏乞骸骨,遂爰居章安,卒於家。
長子熾,字公熙,少有志操,能計算。
衛將軍全琮表稱熾任大將軍,赴召,道卒。
〔三〕 吳錄曰;是冬魏文帝至廣陵,臨江觀兵,兵有十餘萬,旌旗彌數百裡,有渡江之志。
權嚴設固守。
時大寒冰,舟不得入江。
帝見波濤洶湧,歎曰:「嗟乎!固天所以隔南北也!」遂歸。
孫韶又遣將高壽等率敢死之士五百人於徑路夜要之,帝大驚,壽等獲副車羽蓋以還。
五年春,令曰:「軍興日久,民離農畔,父子夫婦,不聽相卹,孤甚愍之。
今北虜縮竄,方外無事,其下州郡,有以寬息。
」是時陸遜以所在少穀,表令諸將增廣農畝。
權報曰:「甚善。
今孤父子親自受田,車中八牛以為四耦,雖未及古人,亦欲與眾均等其勞也。
」秋七月,權聞魏文帝崩,征江夏,圍石陽,不克而還。
蒼梧言鳳皇見。
分三郡惡地十縣置東安郡,〔一〕以全琮為太守,平討山越。
冬十月,陸遜陳便宜,勸以施德緩刑,寬賦息調。
又雲:「忠讜之言,不能極陳,求容小臣,數以利聞。
」權報曰:「夫法令之設,欲以遏惡防邪,儆戒未然也,焉得不有刑罰以威小人乎?此為先令後誅,不欲使有犯者耳。
君以為太重者,孤亦何利其然,但不得已而為之耳。
今承來意,當重諮謀,務從其可。
且近臣有盡規之諫,親戚有補察之箴,所以匡君正主明忠信也。
書載『予違汝弼,汝無面從』,孤豈不樂忠言以自裨補邪?而雲「不敢極陳」,何得為忠讜哉?若小臣之中,有可納用者,寧得以人廢言而不採擇乎?但諂媚取容,雖闇亦所明識也。
至於發調者,徒以天下未定,事以眾濟。
若徒守江東,脩崇寬政,兵自足用,復用多為?顧坐自守可陋耳。
若不豫調,恐臨時未可便用也。
又孤與君分義特異,榮戚實同,來表雲不敢隨眾容身苟免,此實甘心所望於君也。
」於是令有司盡寫科條,使郎中褚逢齎以就遜及諸葛瑾,意所不安,令損益之。
是歲,分交州置廣州,俄復舊。
〔二〕 〔一〕 吳錄曰:郡治富春也。
〔二〕 江表傳曰:權於武昌新裝大船,名為長安,試泛之釣臺圻。
時風大盛,谷利令柂工取樊口。
權曰:「當張頭取羅州。
」利拔刀向柂工曰:「不取樊口者斬。
」工即轉柂入樊口,風遂猛不可行,乃還。
權曰:「阿利畏水何怯也?」利跪曰:「大王萬乘之主,輕於不測之淵,戲於猛浪之中,船樓裝高,邂逅顛危,奈社稷何?是以利輒敢以死爭。
」權於是貴重之,自此後不復名之,常呼曰谷。
六年春正月,諸將獲彭綺。
閏月,韓當子綜以其眾降魏。
七年春三月,封子慮為建昌侯。
罷東安郡。
夏五月,鄱陽太守周魴偽叛,誘魏將曹休。
秋八月,權至皖口,使將軍陸遜督諸將大破休於石亭。
大司馬呂範卒。
是歲,改合浦為珠官郡。
〔一〕 〔一〕 江表傳曰:是歲將軍翟丹叛如魏。
權恐諸將畏罪而亡,乃下令曰:「自今諸將有重罪三,然後議。
」 黃龍元年春,公卿百司皆勸權正尊號。
夏四月,夏口、武昌並言黃龍、鳳凰見。
丙申,南郊即皇帝位,〔一〕是日大赦,改年。
追尊父破虜將軍堅為武烈皇帝,母吳氏為武烈皇後,兄討逆將軍策為長沙桓王。
吳王太子登為皇太子。
將吏皆進爵加賞。
初,興平中,吳中童謠曰:「黃金車,班蘭耳,闓昌門,出天子。
」〔二〕五月,使校尉張剛、管篤之遼東。
六月,蜀遣衛尉陳震慶權踐位。
權乃參分天下,豫、青、徐、幽屬吳,兗、冀、并、涼屬蜀。
其司州之土,以函谷關為界,造為盟曰:「天降喪亂,皇綱失敘,逆臣乘釁,劫奪國柄,始於董卓,終於曹操,窮兇極惡,以覆四海,至令九州幅裂,普天無統,民神痛怨,靡所戾止。
及操子丕,桀逆遺醜,薦作姦回,偷取天位,而叡麼麼,尋丕兇蹟,阻兵盜土,未伏厥誅。
昔共工亂象而高辛行師,三苗幹度而虞舜征焉。
今日滅叡,禽其徒黨,非漢與吳,將復誰任?夫討惡翦暴,必聲其罪,宜先分製,奪其土地,使士民之心,各知所歸。
是以春秋晉侯伐衛,先分其田以畀宋人,斯其義也。
且古建大事,必先盟誓,故周禮有司盟之官,尚書有告誓之文,漢之與吳,雖信由中,然分土裂境,宜有盟約。
諸葛丞相德威遠著,翼戴本國,典戎在外,信感陰陽,誠動天地,重復結盟,廣誠約誓,使東西士民鹹共聞知。
故立壇殺牲,昭告神明,再歃加書,副之天府。
天高聽下,靈威棐諶,司慎司盟,群神群祀,莫不臨之。
自今日漢、吳既盟之後,戮力一心,同討魏賊,救危恤患,分災共慶,好惡齊之,無或攜貳。
若有害漢,則吳伐之;若有害吳,則漢伐之。
各守分土,無相侵犯。
傳之後葉,克終若始。
凡百之約。
皆如載書。
信言不豔,實居于好。
有渝此盟,創禍先亂,違貳不協,慆慢天命,明神上帝是討是督,山川百神是糾是殛,俾墜其師,無克祚國。
于爾大神,其明鑒之!」秋九月,權遷都建業,因故府不改館,徵上大將軍陸遜輔太子登,掌武昌留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