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四十六 吳書一 孫破虜討逆傳弟一
關燈
小
中
大
主非有惡於天下,徒以春秋尚少,脅於彊臣,若無過而奪之,懼未合於湯、武之事,二也。
卓雖狂狡,至廢主自與,亦猶未也,而天下聞其桀虐,攘臂同心而疾之,以中土希戰之兵,當邊地勁悍之虜,所以斯須遊魂也。
今四方之人,皆玩敵而便戰鬥矣,可得而勝者,以彼亂而我治,彼逆而我順也。
見當世之紛若,欲大舉以臨之,適足趣禍,三也。
天下神器,不可虛幹,必須天贊與人力也。
殷湯有白鳩之祥,周武有赤烏之瑞,漢高有星聚之符,世祖有神光之徵,皆因民困悴於桀、紂之政,毒苦於秦、莽之役,故能芟去無道,緻成其志。
今天下非患於幼主,未見受命之應驗,而欲一旦卒然登即尊號,未之或有,四也。
天子之貴,四海之富,誰不欲焉?義不可,勢不得耳。
陳勝、項籍、王莽、公孫述之徒,皆南面稱孤,莫之能濟。
帝王之位,不可橫冀,五也。
幼主岐嶷,若除其偪,去其鯁,必成中興之業。
夫緻主於周成之盛,自受旦、奭之美,此誠所望於尊明也。
縱使幼主有他改異,猶望推宗室之譜屬,論近親之賢良,以紹劉統,以固漢宗。
皆所以書功金石,圖形丹青,流慶無窮,垂聲管紘。
捨而不為,為其難者,想明明之素,必所不忍,六也。
五世為相,權之重,勢之盛,天下莫得而比焉。
忠貞者必曰宜夙夜思惟,所以扶國家之躓頓,念社稷之危殆,以奉祖考之志,以報漢室之恩。
其忽履道之節而強進取之欲者,將曰天下之人非家吏則門生也,孰不從我?四方之敵非吾匹則吾役也,誰能違我?盍乘累世之勢,起而取之哉?二者殊數,不可不詳察,七也。
所貴於聖哲者,以其審於機宜,慎於舉措。
若難圖之事,難保之勢,以激群敵之氣,以生眾人之心,公義故不可,私計又不利,明哲不處,八也。
世人多惑於圖緯而牽非類,比合文字以悅所事,苟以阿上惑眾,終有後悔者,自往迄今,未嘗無之,不可不深擇而熟思,九也。
九者,尊明所見之餘耳,庶備起予,補所遺忘。
忠言逆耳,幸留神聽!」典略雲張昭之辭。
臣松之以為張昭雖名重,然不如紘之文也,此書必紘所作。
〔五〕 江表傳曰:建安二年夏,漢朝遣議郎王誧奉戊辰詔書曰:「董卓逆亂,兇國害民。
先將軍堅念在平討,雅意未遂,厥美著聞。
策遵善道,求福不回。
今以策為騎都尉,襲爵烏程侯,領會稽太守。
」又詔敕曰:「故左將軍袁術不顧朝恩,坐創兇逆,造合虛偽,欲因兵亂,詭詐百姓,〔始〕聞其言以為不然。
定得使持節平東將軍領徐州牧溫侯布上術所造惑眾妖妄,知術鴟梟之性,遂其無道,修治王宮,署置公卿,郊天祀地,殘民害物,為禍深酷。
布前後上策乃心本朝,欲還討術,為國效節,乞加顯異。
夫縣賞俟功,惟勤是與,故便寵授,承襲前邑,重以大郡,榮耀兼至,是策輸力竭命之秋也。
其亟與布及行吳郡太守安東將軍陳瑀戮力一心,同時赴討。
」策自以統領兵馬,但以騎都尉領郡為輕,欲得將軍號,(及)〔乃〕使人諷誧,誧便承制假策明漢將軍。
是時,陳瑀屯海西,策奉詔治嚴,當與布、瑀參同形勢。
行到錢塘,瑀陰圖襲策,遣都尉萬演等密渡江,使持印傳三十餘紐與賊丹楊、宣城、涇、陵陽、始安、黟、歙諸險縣大帥祖郎、焦已及吳郡烏程嚴白虎等,使為內應,伺策軍發,欲攻取諸郡。
策覺之,遣呂範、徐逸攻瑀於海西,大破瑀,獲其吏士妻子四千人。
山陽公載記曰:瑀單騎走冀州,自歸袁紹,紹以為故安都尉。
吳錄載策上表謝曰:「臣以固陋,孤持邊陲。
陛下廣播高澤,不遺細節,以臣襲爵,兼典名郡。
仰榮顧寵,所不克堪。
興平二年十二月二十日,於吳郡曲阿得袁術所呈表,以臣行殄寇將軍;至被詔書,乃知詐擅。
雖輒捐廢,猶用悚悸。
臣年十七,喪失所怙,懼有不任堂構之鄙,以忝析薪之戒,誠無去病十八建功,世祖列將弱冠佐命。
臣初領兵,年未弱冠,雖駑懦不武,然思竭微命。
惟術狂惑,為惡深重。
臣憑威靈,奉辭罰罪,庶必獻捷,以報所授。
」臣松之案:本傳雲孫堅以初平三年卒,策以建安五年卒,策死時年二十六,計堅之亡,策應十八,而此表雲十七,則為不符。
張璠漢紀及吳歷並以堅初平二年死,此為是而本傳誤也。
江表傳曰:建安三年,策又遣使貢方物,倍於元年所獻。
其年,制書轉拜討逆將軍,改封吳侯。
〔六〕 江表傳曰:策被詔敕,與司空曹公、衛將軍董承、益州牧劉璋等并力討袁術、劉表。
軍嚴當進,會術死,術從弟胤、女婿黃猗等畏懼曹公,不敢守壽春,乃共舁術棺柩,扶其妻子及部曲男女,就劉勳於皖城。
勳糧食少,無以相振,乃遣從弟偕告糴於豫章太守華歆。
歆郡素少穀,遣吏將偕就海昏上繚,使諸宗帥共出三萬斛米以與偕。
偕往歷月,纔得數千斛。
偕乃報勳,具說形狀,使勳來襲取之。
勳得偕書,使潛軍到海昏邑下。
宗帥知之,空壁逃匿,勳了無所得。
時策西討黃祖,行及石城,聞勳輕身詣海昏,便分遣從兄賁、輔率八千人於彭澤待勳,自與周瑜率二萬人步襲皖城,即克之,得術百工及鼓吹部曲三萬餘人,并術、勳妻子。
表用汝南李術為廬江太守,給兵三千人以守皖,皆徙所得人東詣吳。
賁、輔又於彭澤破勳。
勳走入楚江,從尋陽步上到置馬亭,聞策等已克皖,乃投西塞。
至沂,築壘自守,告急於劉表,求救於黃祖。
祖遣太子射船軍五千人助勳。
策復就攻,大破勳。
勳與偕北歸曹公,射亦遁走。
策收得勳兵二千餘人,船千艘,遂前進夏口攻黃祖。
時劉表遣從子虎、南陽韓晞將長矛五千,來為黃祖前鋒。
策與戰,大破之。
吳錄載策表曰:「臣討黃祖,以十二月八日到祖所屯沙羨縣。
劉表遣將助祖,並來趣臣。
臣以十一日平旦部所領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將周瑜、領桂陽太守行征虜中郎將呂範、領零陵太守行蕩寇中郎將程普、行奉業校尉孫權、行先登校尉韓當、行武鋒校尉黃蓋等同時俱進。
身跨馬櫟陳,手擊急鼓,以齊戰勢。
吏士奮激,踴躍百倍,心精意果,各競用命。
越渡重塹,迅疾若飛。
火放上風,兵激煙下,弓弩並發,流矢雨集,日加辰時,祖乃潰爛。
鋒刃所截,猋火所焚,前無生寇,惟祖迸走。
獲其妻息男女七人,斬虎、(狼)韓晞已下二萬餘級,其赴水溺者一萬餘口,船六千餘艘,財物山積。
雖表未禽,祖宿狡猾,為表腹心,出作爪牙,表之鴟張,以祖氣息,而祖家屬部曲,掃地無餘,表孤特之虜,成鬼行屍。
誠皆聖朝神武遠振,臣討有罪,得效微勤。
」 〔七〕 吳歷曰:曹公聞策平定江南,意甚難之,常呼「猘兒難與爭鋒也」。
建安五年,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,策陰欲襲許,迎漢帝,〔一〕密治兵,部署諸將。
未發,會為故吳郡太守許貢客所殺。
先是,策殺貢,貢小子與客亡匿江邊。
策單騎出,卒與客遇,客擊傷策。
〔二〕創甚,請張昭等謂曰:「中國方亂,夫以吳、越之眾,三江之固,足以觀成敗。
公等善相吾弟!」呼權佩以印綬,謂曰:「舉江東之眾,決機於兩陳之間,與天下爭衡,卿不如我;舉賢任能,各盡其心,以保江東,我不知卿。
」至夜卒,時年二十六。
〔三〕 〔一〕 吳錄曰:時有高岱者,隱於餘姚,策命出使會稽丞陸昭逆之,策虛己候焉。
聞其善左傳,乃自玩讀,欲與論講。
或謂之曰:「高岱以將軍但英武而已,無文學之才,若與論傳而或雲不知者,則某言符矣。
」又謂岱曰:「孫將軍為人,惡勝己者,若每問,當言不知,乃合意耳。
如皆辨義,此必危殆。
」岱以為然,及與論傳,或答不知
卓雖狂狡,至廢主自與,亦猶未也,而天下聞其桀虐,攘臂同心而疾之,以中土希戰之兵,當邊地勁悍之虜,所以斯須遊魂也。
今四方之人,皆玩敵而便戰鬥矣,可得而勝者,以彼亂而我治,彼逆而我順也。
見當世之紛若,欲大舉以臨之,適足趣禍,三也。
天下神器,不可虛幹,必須天贊與人力也。
殷湯有白鳩之祥,周武有赤烏之瑞,漢高有星聚之符,世祖有神光之徵,皆因民困悴於桀、紂之政,毒苦於秦、莽之役,故能芟去無道,緻成其志。
今天下非患於幼主,未見受命之應驗,而欲一旦卒然登即尊號,未之或有,四也。
天子之貴,四海之富,誰不欲焉?義不可,勢不得耳。
陳勝、項籍、王莽、公孫述之徒,皆南面稱孤,莫之能濟。
帝王之位,不可橫冀,五也。
幼主岐嶷,若除其偪,去其鯁,必成中興之業。
夫緻主於周成之盛,自受旦、奭之美,此誠所望於尊明也。
縱使幼主有他改異,猶望推宗室之譜屬,論近親之賢良,以紹劉統,以固漢宗。
皆所以書功金石,圖形丹青,流慶無窮,垂聲管紘。
捨而不為,為其難者,想明明之素,必所不忍,六也。
五世為相,權之重,勢之盛,天下莫得而比焉。
忠貞者必曰宜夙夜思惟,所以扶國家之躓頓,念社稷之危殆,以奉祖考之志,以報漢室之恩。
其忽履道之節而強進取之欲者,將曰天下之人非家吏則門生也,孰不從我?四方之敵非吾匹則吾役也,誰能違我?盍乘累世之勢,起而取之哉?二者殊數,不可不詳察,七也。
所貴於聖哲者,以其審於機宜,慎於舉措。
若難圖之事,難保之勢,以激群敵之氣,以生眾人之心,公義故不可,私計又不利,明哲不處,八也。
世人多惑於圖緯而牽非類,比合文字以悅所事,苟以阿上惑眾,終有後悔者,自往迄今,未嘗無之,不可不深擇而熟思,九也。
九者,尊明所見之餘耳,庶備起予,補所遺忘。
忠言逆耳,幸留神聽!」典略雲張昭之辭。
臣松之以為張昭雖名重,然不如紘之文也,此書必紘所作。
〔五〕 江表傳曰:建安二年夏,漢朝遣議郎王誧奉戊辰詔書曰:「董卓逆亂,兇國害民。
先將軍堅念在平討,雅意未遂,厥美著聞。
策遵善道,求福不回。
今以策為騎都尉,襲爵烏程侯,領會稽太守。
」又詔敕曰:「故左將軍袁術不顧朝恩,坐創兇逆,造合虛偽,欲因兵亂,詭詐百姓,〔始〕聞其言以為不然。
定得使持節平東將軍領徐州牧溫侯布上術所造惑眾妖妄,知術鴟梟之性,遂其無道,修治王宮,署置公卿,郊天祀地,殘民害物,為禍深酷。
布前後上策乃心本朝,欲還討術,為國效節,乞加顯異。
夫縣賞俟功,惟勤是與,故便寵授,承襲前邑,重以大郡,榮耀兼至,是策輸力竭命之秋也。
其亟與布及行吳郡太守安東將軍陳瑀戮力一心,同時赴討。
」策自以統領兵馬,但以騎都尉領郡為輕,欲得將軍號,(及)〔乃〕使人諷誧,誧便承制假策明漢將軍。
是時,陳瑀屯海西,策奉詔治嚴,當與布、瑀參同形勢。
行到錢塘,瑀陰圖襲策,遣都尉萬演等密渡江,使持印傳三十餘紐與賊丹楊、宣城、涇、陵陽、始安、黟、歙諸險縣大帥祖郎、焦已及吳郡烏程嚴白虎等,使為內應,伺策軍發,欲攻取諸郡。
策覺之,遣呂範、徐逸攻瑀於海西,大破瑀,獲其吏士妻子四千人。
山陽公載記曰:瑀單騎走冀州,自歸袁紹,紹以為故安都尉。
吳錄載策上表謝曰:「臣以固陋,孤持邊陲。
陛下廣播高澤,不遺細節,以臣襲爵,兼典名郡。
仰榮顧寵,所不克堪。
興平二年十二月二十日,於吳郡曲阿得袁術所呈表,以臣行殄寇將軍;至被詔書,乃知詐擅。
雖輒捐廢,猶用悚悸。
臣年十七,喪失所怙,懼有不任堂構之鄙,以忝析薪之戒,誠無去病十八建功,世祖列將弱冠佐命。
臣初領兵,年未弱冠,雖駑懦不武,然思竭微命。
惟術狂惑,為惡深重。
臣憑威靈,奉辭罰罪,庶必獻捷,以報所授。
」臣松之案:本傳雲孫堅以初平三年卒,策以建安五年卒,策死時年二十六,計堅之亡,策應十八,而此表雲十七,則為不符。
張璠漢紀及吳歷並以堅初平二年死,此為是而本傳誤也。
江表傳曰:建安三年,策又遣使貢方物,倍於元年所獻。
其年,制書轉拜討逆將軍,改封吳侯。
〔六〕 江表傳曰:策被詔敕,與司空曹公、衛將軍董承、益州牧劉璋等并力討袁術、劉表。
軍嚴當進,會術死,術從弟胤、女婿黃猗等畏懼曹公,不敢守壽春,乃共舁術棺柩,扶其妻子及部曲男女,就劉勳於皖城。
勳糧食少,無以相振,乃遣從弟偕告糴於豫章太守華歆。
歆郡素少穀,遣吏將偕就海昏上繚,使諸宗帥共出三萬斛米以與偕。
偕往歷月,纔得數千斛。
偕乃報勳,具說形狀,使勳來襲取之。
勳得偕書,使潛軍到海昏邑下。
宗帥知之,空壁逃匿,勳了無所得。
時策西討黃祖,行及石城,聞勳輕身詣海昏,便分遣從兄賁、輔率八千人於彭澤待勳,自與周瑜率二萬人步襲皖城,即克之,得術百工及鼓吹部曲三萬餘人,并術、勳妻子。
表用汝南李術為廬江太守,給兵三千人以守皖,皆徙所得人東詣吳。
賁、輔又於彭澤破勳。
勳走入楚江,從尋陽步上到置馬亭,聞策等已克皖,乃投西塞。
至沂,築壘自守,告急於劉表,求救於黃祖。
祖遣太子射船軍五千人助勳。
策復就攻,大破勳。
勳與偕北歸曹公,射亦遁走。
策收得勳兵二千餘人,船千艘,遂前進夏口攻黃祖。
時劉表遣從子虎、南陽韓晞將長矛五千,來為黃祖前鋒。
策與戰,大破之。
吳錄載策表曰:「臣討黃祖,以十二月八日到祖所屯沙羨縣。
劉表遣將助祖,並來趣臣。
臣以十一日平旦部所領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將周瑜、領桂陽太守行征虜中郎將呂範、領零陵太守行蕩寇中郎將程普、行奉業校尉孫權、行先登校尉韓當、行武鋒校尉黃蓋等同時俱進。
身跨馬櫟陳,手擊急鼓,以齊戰勢。
吏士奮激,踴躍百倍,心精意果,各競用命。
越渡重塹,迅疾若飛。
火放上風,兵激煙下,弓弩並發,流矢雨集,日加辰時,祖乃潰爛。
鋒刃所截,猋火所焚,前無生寇,惟祖迸走。
獲其妻息男女七人,斬虎、(狼)韓晞已下二萬餘級,其赴水溺者一萬餘口,船六千餘艘,財物山積。
雖表未禽,祖宿狡猾,為表腹心,出作爪牙,表之鴟張,以祖氣息,而祖家屬部曲,掃地無餘,表孤特之虜,成鬼行屍。
誠皆聖朝神武遠振,臣討有罪,得效微勤。
」 〔七〕 吳歷曰:曹公聞策平定江南,意甚難之,常呼「猘兒難與爭鋒也」。
建安五年,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,策陰欲襲許,迎漢帝,〔一〕密治兵,部署諸將。
未發,會為故吳郡太守許貢客所殺。
先是,策殺貢,貢小子與客亡匿江邊。
策單騎出,卒與客遇,客擊傷策。
〔二〕創甚,請張昭等謂曰:「中國方亂,夫以吳、越之眾,三江之固,足以觀成敗。
公等善相吾弟!」呼權佩以印綬,謂曰:「舉江東之眾,決機於兩陳之間,與天下爭衡,卿不如我;舉賢任能,各盡其心,以保江東,我不知卿。
」至夜卒,時年二十六。
〔三〕 〔一〕 吳錄曰:時有高岱者,隱於餘姚,策命出使會稽丞陸昭逆之,策虛己候焉。
聞其善左傳,乃自玩讀,欲與論講。
或謂之曰:「高岱以將軍但英武而已,無文學之才,若與論傳而或雲不知者,則某言符矣。
」又謂岱曰:「孫將軍為人,惡勝己者,若每問,當言不知,乃合意耳。
如皆辨義,此必危殆。
」岱以為然,及與論傳,或答不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