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四十六 吳書一 孫破虜討逆傳弟一

關燈
「被使者檄誅君。

    」叡曰:「我何罪?」堅曰:「坐無所知。

    」叡窮迫,刮金飲之而死。

     〔三〕 英雄記曰:咨字子議,潁川人,亦知名。

    獻帝春秋曰:袁術表堅假中郎將。

    堅到南陽,移檄太守請軍糧。

    咨以問綱紀,綱紀曰:「堅鄰郡二千石,不應調發。

    」咨遂不與。

     〔四〕 吳歷曰:初堅至南陽,咨既不給軍糧,又不肯見堅。

    堅欲進兵,恐有後患,乃詐得急疾,舉軍震惶,迎呼巫醫,禱祀山川。

    遣所親人說咨,言病困,欲以兵付咨。

    咨聞之,心利其兵,即將步騎五六百人詣營省堅。

    堅臥與相見。

    無何,卒然而起,按劍罵咨,遂執斬之。

    此語與本傳不同。

     〔五〕 英雄記曰:初堅討董卓,到梁縣之陽人。

    卓亦遣兵步騎五千迎之,陳郡太守胡軫為大督護,呂布為騎督,其餘步騎將校都督者甚眾。

    軫字文才,性急,預宣言曰:「今此行也,要當斬一青綬,乃整齊耳。

    」諸將聞而惡之。

    軍到廣成,去陽人城數十裡。

    日暮,士馬疲極,當止宿,又本受卓節度宿廣成,秣馬飲食,以夜進兵,投曉攻城。

    諸將惡憚軫,欲賊敗其事,布等宣言「陽人城中賊已走,當追尋之;不然失之矣」,便夜進軍。

    城中守備甚設,不可掩襲。

    於是吏士飢渴,人馬甚疲,且夜至,又無塹壘。

    釋甲休息,而布又宣言相驚,雲「城中賊出來」。

    軍眾擾亂奔走,皆棄甲,失鞍馬。

    行十餘裡,定無賊,會天明,便還,拾取兵器,欲進攻城。

    城守已固,穿塹已深,軫等不能攻而還。

     〔六〕 江表傳曰:或謂術曰:「堅若得洛,不可復制,此為除狼而得虎也」,故術疑之。

     〔七〕 江表傳載堅語曰:「大勳垂捷而軍糧不繼,此吳起所以歎泣於西河,樂毅所以遺恨於垂成也。

    願將軍深思之。

    」 〔八〕 山陽公載記曰:卓謂長史劉艾曰:「關東軍敗數矣,皆畏孤,無能為也。

    惟孫堅小戇,頗能用人,當語諸將,使知忌之。

    孤昔與周慎西征,慎圍邊、韓於金城。

    孤語張溫,求引所將兵為慎作後駐。

    溫不聽。

    孤時上言其形勢,知慎必不克。

    臺今有本末。

    事未報,溫又使孤討先零叛羌,以為西方可一時蕩定。

    孤皆知其不然而不得止,遂行,留別部司馬劉靖將步騎四千屯安定,以為聲勢。

    叛羌便還,欲截歸道,孤小擊輒開,畏安定有兵故也。

    虜謂安定當數萬人,不知但靖也。

    時又上章言狀,而孫堅隨周慎行,謂慎求將萬兵造金城,使慎以二萬作後駐,邊、韓城中無宿穀,當於外運,畏慎大兵,不敢輕與堅戰,而堅兵足以斷其運道,兒曹用必還羌谷中,涼州或能定也。

    溫既不能用孤,慎又不用堅,自攻金城,壞其外垣,馳使語溫,自以克在旦夕,溫時亦自以計中也。

    而渡遼兒果斷(蔡園)〔葵園〕,慎棄輜重走,果如孤策。

    臺以此封孤都鄉侯。

    堅以佐軍司馬,所見與人同,自為可耳。

    」艾曰:「堅雖時見計,故自不如李傕、郭汜。

    聞在美陽亭北,將千騎步與虜合,殆死,亡失印綬,此不為能也。

    」卓曰:「堅時烏合義從,兵不如虜精,且戰有利鈍。

    但當論山東大勢,終無所至耳。

    」艾曰:「山東兒驅略百姓,以作寇逆,其鋒不如人,堅甲利兵彊弩之用又不如人,亦安得久?」卓曰:「然,但殺二袁、劉表、孫堅,天下自服從孤耳。

    」 〔九〕 江表傳曰:舊京空虛,數百裡中無煙火。

    堅前入城,惆悵流涕。

    吳書曰:堅入洛,掃除漢宗廟,祠以太牢。

    堅軍城南甄官井上,旦有五色氣,舉軍驚怪,莫有敢汲。

    堅令人入井,探得漢傳國璽,文曰「受命于天,既壽永昌」,方圜四寸,上紐交五龍,上一角缺。

    初,黃門張讓等作亂,劫天子出奔,左右分散,掌璽者以投井中。

    山陽公載記曰:袁術將僭號,聞堅得傳國璽,乃拘堅夫人而奪之。

    江表傳曰:案漢獻帝起居注雲「天子從河上還,得六璽於閣上」,又太康之初孫皓送金璽六枚,無有玉,明其偽也。

    虞喜志林曰:天子六璽者,文曰「皇帝之璽」、「皇帝行璽」、「皇帝信璽」、「天子之璽」、「天子行璽」、「天子信璽」。

    此六璽所封事異,故文字不同。

    獻帝起注雲「從河上還,得六玉璽於閣上」,此之謂也。

    傳國璽者,乃漢高祖所佩秦皇帝璽,世世傳受,號曰傳國璽。

    案傳國璽不在六璽之數,安得總其說乎?應氏漢官、皇甫世紀,其論六璽,文義皆符。

    漢宮傳國璽,文曰「受命于天,既壽且康」。

    「且康」「永昌」,二字為錯,未知兩家何者為得。

    金玉之精,率有光氣,加以神器祕寶,輝耀益彰,蓋一代之奇觀,將來之異聞,而以不解之故,強謂之偽,不亦誣乎!陳壽為破虜傳亦除此說,俱惑起居注,不知六璽殊名,與傳國為七者也。

    吳時無能刻玉,故天子以金為璽。

    璽雖以金,於文不異。

    吳降而送璽者送天子六璽,曩所得玉璽,乃古人遺印,不可施用。

    天子之璽,今以無有為難,不通其義者耳。

    臣松之以為孫堅於興義之中最有忠烈之稱,若得漢神器而潛匿不言,此為陰懷異志,豈所謂忠臣者乎?吳史欲以為國華,而不知損堅之令德。

    如其果然,以傳子孫,縱非六璽之數,要非常人所畜,孫皓之降,亦不得但送六璽,而寶藏傳國也。

    受命于天,奚取於歸命之堂,若如喜言,則此璽今尚在孫門。

    匹夫懷璧,猶曰有罪,而況斯物哉! 〔一0〕吳錄曰:是時關東州郡,務相兼并以自彊大。

    袁紹遣會稽周喁為豫州刺史,來襲取州。

    堅慨然歎曰:「同舉義兵,將救社稷。

    逆賊垂破而各若此,吾當誰與戮力乎!」言發涕下。

    喁字仁明,周昕之弟也。

    會稽典錄曰:初曹公興義兵,遣人要喁,喁即收合兵眾,得二千人,從公征伐,以為軍師。

    後與堅爭豫州,屢戰失利。

    會次兄九江太守昂為袁術所攻,喁往助之。

    軍敗,還鄉裡,為許貢所害。

     初平三年,術使堅征荊州,擊劉表。

    表遣黃祖逆於樊、鄧之間。

    堅擊破之,追渡漢水,遂圍襄陽,單馬行峴山,為祖軍士所射殺〔一〕。

    兄子賁,帥將士眾就術,術復表賁為豫州刺史。

     〔一〕 典略曰;堅悉其眾攻表,表閉門,夜遣將黃祖潛出發兵。

    祖將兵欲還,堅逆與戰。

    祖敗走,竄峴山中。

    堅乘勝夜追祖,祖部兵從竹木間暗射堅,殺之。

    吳錄曰:堅時年三十七。

    英雄記曰:堅以初平四年正月七日死。

    又雲:劉表將呂公將兵緣山向堅,堅輕騎尋山討公。

    公兵下石。

    中堅頭,應時腦出物故。

    其不同如此也。

    
堅四子:策、權、翊、匡。

    權既稱尊號,諡堅曰武烈皇帝。

    〔一〕 〔一〕 吳錄曰:尊堅廟曰始祖,墓曰高陵。

    志林曰:堅有五子:策、權、翊、匡,吳氏所生;少子朗,庶生也,一名仁。

    
策字伯符。

    堅初興義兵,策將母徙居舒,與周瑜相友,收合士大夫,江、淮間人鹹向之。

    〔一〕堅薨,還葬曲阿。

    已乃渡江居江都。

    〔二〕 〔一〕 江表傳曰:堅為朱雋所表,為佐軍,留家著壽春。

    策年十餘歲,已交結知名,聲譽發聞。

    有周瑜者,與策同年,亦英達夙成,聞策聲聞,自舒來造焉。

    便推結分好,義同斷金,勸策徙居舒,策從之。

     〔二〕 魏書曰:策當嗣侯,讓與弟匡。

    
徐州牧陶謙深忌策。

    策舅吳景,時為丹楊太守,策乃載母徙曲阿,與呂範、孫河俱就景,因緣召募得數百人。

    興平元年,從袁術。

    術甚奇之,以堅部曲還策。

    〔一〕太傅馬日磾杖節安集關東,在壽春以禮辟策,表拜懷義校尉,術大將喬蕤、張勳皆傾心敬焉。

    術常歎曰:「使術有子如孫郎,死復何恨!」策騎士有罪,逃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