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
關燈
小
中
大
臣待平之厚也。
正以大事未定,漢室傾危,伐平之短,莫若褒之。
然謂平情在於榮利而已,不意平心顛倒乃爾。
若事稽留,將緻禍敗,是臣不敏,言多增咎。
」〔一〕乃廢平為民,徙梓潼郡。
〔二〕十二年,平聞亮卒,發病死。
平常冀亮當自補復,策後人不能,故以激憤也。
〔三〕豐官至朱提太守。
〔四〕 〔一〕 亮公文上尚書曰:「平為大臣,受恩過量,不思忠報,橫造無端,危恥不辦,迷罔上下,論獄棄科,導人為姦,(狹情)〔情狹〕志狂,若無天地。
自度姦露,嫌心遂生,聞軍臨至,西嚮託疾還沮、漳,軍臨至沮,復還江陽,平參軍狐忠勤諫乃止。
今篡賊未滅,社稷多難,國事惟和,可以克捷,不可苞含,以危大業。
輒與行中軍師車騎將軍都鄉侯臣劉琰,使持節前軍師征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南鄭侯臣魏延、前將軍都亭侯臣袁綝、左將軍領荊州刺史高陽鄉侯臣吳壹、督前部右將軍玄鄉侯臣高翔、督後部後將軍安樂亭侯臣吳班、領長史綏軍將軍臣楊儀、督左部行中監軍揚武將軍臣鄧芝、行前監軍征南將軍臣劉巴、行中護軍偏將軍臣費禕、行前護軍偏將軍漢成亭侯臣許允、行左護軍篤信中郎將臣丁鹹、行右護軍偏將軍臣劉敏、行護軍征南將軍當陽亭侯臣姜維、行中典軍討虜將軍臣上官雝、行中參軍昭武中郎將臣胡濟、行參軍建義將軍臣閻晏、行參軍偏將軍臣爨習、行參軍裨將軍臣杜義、行參軍武略中郎將臣杜祺、行參軍綏戎都尉盛勃、領從事中郎武略中郎將臣樊岐等議,輒解平任,免官祿、節傳、印綬、符策,削其爵土。
」 〔二〕 諸葛亮又與平子豐教曰:「吾與君父子戮力以獎漢室,此神明所聞,非但人知之也。
表都護典漢中,委君於東關者,不與人議也。
謂至心感動,終始可保,何圖中乖乎!昔楚卿屢絀,亦乃克復,思道則福,應自然之數也。
願寬慰都護,勤追前闕。
今雖解任,形業失故,奴婢賓客百數十人,君以中郎參軍居府,方之氣類,猶為上家。
若都護思負一意,君與公琰推心從事者,否可復通,逝可復還也。
詳思斯戒,明吾用心,臨書長歎,涕泣而已。
」 〔三〕 習鑿齒曰:昔管仲奪伯氏駢邑三百,沒齒而無怨言,聖人以為難。
諸葛亮之使廖立垂泣,李平緻死,豈徒無怨言而已哉!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,鏡至明而醜者無怒,水鏡之所以能窮物而無怨者,以其無私也。
水鏡無私,猶以免謗,況大人君子懷樂生之心,流矜恕之德,法行於不可不用,刑加乎自犯之罪,爵之而非私,誅之而不怒,天下有不服者乎!諸葛亮於是可謂能用刑矣,自秦、漢以來未之有也。
〔四〕 蘇林漢書音義曰:朱音銖;提音如北方人名匕曰提也。
劉琰字威碩,魯國人也。
先主在豫州,辟為從事,以其宗姓,有風流,善談論,厚親待之,遂隨從周旋,常為賓客。
先主定益州,以琰為固陵太守。
後主立,封都鄉侯,班位每亞李嚴,為衛尉中軍師後將軍,遷車騎將軍。
然不豫國政,但領兵千餘,隨丞相亮諷議而已。
車服飲食,號為侈靡,侍婢數十,皆能為聲樂,又悉教誦讀魯靈光殿賦。
建興十年,與前軍師魏延不和,言語虛誕,亮責讓之。
琰與亮牋謝曰:「琰稟性空虛,本薄操行,加有酒荒之病,自先帝以來,紛紜之論,殆將傾覆。
頗蒙明公本其一心在國,原其身中穢垢,扶持全濟,緻其祿位,以至今日。
閒者迷醉,言有違錯,慈恩含忍,不緻之于理,使得全完,保育性命。
雖必克己責躬,改過投死,以誓神靈;無所用命,則靡寄顏。
」於是亮遣琰還成都,官位如故。
琰失志慌惚。
十二年正月,琰妻胡氏入賀太後,太後令特留胡氏,經月乃出。
胡氏有美色,琰疑其與後主有私,呼(卒)五百撾胡,至於以履搏面,而後棄遣。
胡具以告言琰,琰坐下獄。
有司議曰:「卒非撾妻之人,面非受履之地。
」琰竟棄市。
自是大臣妻母朝慶遂絕。
魏延字文長,義陽人也。
以部曲隨先主入蜀,數有戰功,遷牙門將軍。
先主為漢中王,遷治成都,當得重將以鎮漢川,眾論以為必在張飛,飛亦以心自許。
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,領漢中太守,一軍盡驚。
先主大會群臣,問延曰:「今委卿以重任,卿居之欲雲何?」延對曰:「若曹操舉天下而來,請為大王拒之;偏將十萬之眾至,請為大王吞之。
」先主稱善,眾鹹壯其言。
先主踐尊號,進拜鎮北將軍。
建興元年,封都亭侯。
五年,諸葛亮駐漢中,更以延為督前部,領丞相司馬、涼州刺史,八年,使延西入羌中,魏後將軍費瑤、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于陽谿,延大破淮等,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,假節,進封南鄭侯。
延每隨亮出,輒欲請兵萬人,與亮異道會于潼關,
正以大事未定,漢室傾危,伐平之短,莫若褒之。
然謂平情在於榮利而已,不意平心顛倒乃爾。
若事稽留,將緻禍敗,是臣不敏,言多增咎。
」〔一〕乃廢平為民,徙梓潼郡。
〔二〕十二年,平聞亮卒,發病死。
平常冀亮當自補復,策後人不能,故以激憤也。
〔三〕豐官至朱提太守。
〔四〕 〔一〕 亮公文上尚書曰:「平為大臣,受恩過量,不思忠報,橫造無端,危恥不辦,迷罔上下,論獄棄科,導人為姦,(狹情)〔情狹〕志狂,若無天地。
自度姦露,嫌心遂生,聞軍臨至,西嚮託疾還沮、漳,軍臨至沮,復還江陽,平參軍狐忠勤諫乃止。
今篡賊未滅,社稷多難,國事惟和,可以克捷,不可苞含,以危大業。
輒與行中軍師車騎將軍都鄉侯臣劉琰,使持節前軍師征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南鄭侯臣魏延、前將軍都亭侯臣袁綝、左將軍領荊州刺史高陽鄉侯臣吳壹、督前部右將軍玄鄉侯臣高翔、督後部後將軍安樂亭侯臣吳班、領長史綏軍將軍臣楊儀、督左部行中監軍揚武將軍臣鄧芝、行前監軍征南將軍臣劉巴、行中護軍偏將軍臣費禕、行前護軍偏將軍漢成亭侯臣許允、行左護軍篤信中郎將臣丁鹹、行右護軍偏將軍臣劉敏、行護軍征南將軍當陽亭侯臣姜維、行中典軍討虜將軍臣上官雝、行中參軍昭武中郎將臣胡濟、行參軍建義將軍臣閻晏、行參軍偏將軍臣爨習、行參軍裨將軍臣杜義、行參軍武略中郎將臣杜祺、行參軍綏戎都尉盛勃、領從事中郎武略中郎將臣樊岐等議,輒解平任,免官祿、節傳、印綬、符策,削其爵土。
」 〔二〕 諸葛亮又與平子豐教曰:「吾與君父子戮力以獎漢室,此神明所聞,非但人知之也。
表都護典漢中,委君於東關者,不與人議也。
謂至心感動,終始可保,何圖中乖乎!昔楚卿屢絀,亦乃克復,思道則福,應自然之數也。
願寬慰都護,勤追前闕。
今雖解任,形業失故,奴婢賓客百數十人,君以中郎參軍居府,方之氣類,猶為上家。
若都護思負一意,君與公琰推心從事者,否可復通,逝可復還也。
詳思斯戒,明吾用心,臨書長歎,涕泣而已。
」 〔三〕 習鑿齒曰:昔管仲奪伯氏駢邑三百,沒齒而無怨言,聖人以為難。
諸葛亮之使廖立垂泣,李平緻死,豈徒無怨言而已哉!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,鏡至明而醜者無怒,水鏡之所以能窮物而無怨者,以其無私也。
水鏡無私,猶以免謗,況大人君子懷樂生之心,流矜恕之德,法行於不可不用,刑加乎自犯之罪,爵之而非私,誅之而不怒,天下有不服者乎!諸葛亮於是可謂能用刑矣,自秦、漢以來未之有也。
〔四〕 蘇林漢書音義曰:朱音銖;提音如北方人名匕曰提也。
劉琰字威碩,魯國人也。
先主在豫州,辟為從事,以其宗姓,有風流,善談論,厚親待之,遂隨從周旋,常為賓客。
先主定益州,以琰為固陵太守。
後主立,封都鄉侯,班位每亞李嚴,為衛尉中軍師後將軍,遷車騎將軍。
然不豫國政,但領兵千餘,隨丞相亮諷議而已。
車服飲食,號為侈靡,侍婢數十,皆能為聲樂,又悉教誦讀魯靈光殿賦。
建興十年,與前軍師魏延不和,言語虛誕,亮責讓之。
琰與亮牋謝曰:「琰稟性空虛,本薄操行,加有酒荒之病,自先帝以來,紛紜之論,殆將傾覆。
頗蒙明公本其一心在國,原其身中穢垢,扶持全濟,緻其祿位,以至今日。
閒者迷醉,言有違錯,慈恩含忍,不緻之于理,使得全完,保育性命。
雖必克己責躬,改過投死,以誓神靈;無所用命,則靡寄顏。
」於是亮遣琰還成都,官位如故。
琰失志慌惚。
十二年正月,琰妻胡氏入賀太後,太後令特留胡氏,經月乃出。
胡氏有美色,琰疑其與後主有私,呼(卒)五百撾胡,至於以履搏面,而後棄遣。
胡具以告言琰,琰坐下獄。
有司議曰:「卒非撾妻之人,面非受履之地。
」琰竟棄市。
自是大臣妻母朝慶遂絕。
魏延字文長,義陽人也。
以部曲隨先主入蜀,數有戰功,遷牙門將軍。
先主為漢中王,遷治成都,當得重將以鎮漢川,眾論以為必在張飛,飛亦以心自許。
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,領漢中太守,一軍盡驚。
先主大會群臣,問延曰:「今委卿以重任,卿居之欲雲何?」延對曰:「若曹操舉天下而來,請為大王拒之;偏將十萬之眾至,請為大王吞之。
」先主稱善,眾鹹壯其言。
先主踐尊號,進拜鎮北將軍。
建興元年,封都亭侯。
五年,諸葛亮駐漢中,更以延為督前部,領丞相司馬、涼州刺史,八年,使延西入羌中,魏後將軍費瑤、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于陽谿,延大破淮等,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,假節,進封南鄭侯。
延每隨亮出,輒欲請兵萬人,與亮異道會于潼關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