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三十九 蜀書九 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
關燈
小
中
大
與同好遊談也,今君已自屈,方展闊積,舍此之談,就彼之宴,非所謂也。
」乃命解驂,禕等罷駕不行。
其守正下士,凡此類也。
〔一〕延熙六年,加輔國將軍。
七年,以侍中守尚書令,為大將軍費禕副貳。
九年,卒。
〔二〕 〔一〕 襄陽記曰:董恢字休緒,襄陽人。
入蜀,以宣信中郎副費禕使吳。
孫權嘗大醉問禕曰:「楊儀、魏延,牧豎小人也。
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,然既已任之,勢不得輕,若一朝無諸葛亮,必為禍亂矣。
諸君憒憒,曾不知防慮於此,豈所謂貽厥孫謀乎?」禕愕然四顧視,不能即答。
恢目禕曰:「可速言儀、延之不協起於私忿耳,而無黥、韓難禦之心也。
今方掃除彊賊,混一區夏,功以才成,業由才廣,若捨此不任,防其後患,是猶備有風波而逆廢舟楫,非長計也。
」權大笑樂。
諸葛亮聞之,以為知言。
還未滿三日,辟為丞相府屬,遷巴郡太守。
臣松之案:漢晉春秋亦載此語,不雲董恢所教,辭亦小異,此二書俱出習氏而不同若此。
本傳雲「恢年少官微」,若已為丞相府屬,出作巴郡,則官不微矣。
以此疑習氏之言為不審的也。
〔二〕 華陽國志曰:時蜀人以諸葛亮、蔣琬、費禕及允為四相,一號四英也。
陳祗代允為侍中,與黃皓互相表裏,皓始預政事。
祗死後,皓從黃門令為中常侍、奉車都尉,操弄威柄,終至覆國。
蜀人無不追思允。
及鄧艾至蜀,聞皓姦險,收閉,將殺之,而皓厚賂艾左右,得免。
祗字奉宗,汝南人,許靖兄之外孫也。
少孤,長於靖家。
弱冠知名,稍遷至選曹郎,矜厲有威容。
多技藝,挾數術,費禕甚異之,故超繼允內侍。
呂乂卒,祗又以侍中守尚書令,加鎮軍將軍,大將軍姜維雖班在祗上,常率眾在外,希親朝政。
祗上承主指,下接閹豎,深見信愛,權重於維。
景耀元年卒,後主痛惜,發言流涕,乃下詔曰:「祗統職一紀,柔嘉惟則,幹肅有章,和義利物,庶績允明。
命不融遠,朕用悼焉。
夫存有令問,則亡加美諡,諡曰忠侯。
」賜子粲爵關內侯,拔次子裕為黃門侍郎。
自祗之有寵,後主追怨允日深,謂為自輕,由祗媚茲一人,皓搆閒浸潤故耳。
允孫宏,晉巴西太守。
〔一〕 〔一〕 臣松之以為陳群子泰,陸遜子抗,傳皆以子繫父,不別載姓,及王肅、杜恕、張承、顧劭之流,莫不皆然,惟董允獨否,未詳其意,當以允名位優重,事跡踰父故邪?夏侯玄、陳表並有騂角之美,而亦如泰者,魏書總名此卷雲諸夏侯曹傳,故不復稍加品藻。
陳武與表俱至偏將軍,以位不相過故也。
呂乂字季陽,南陽人也。
父常,送故將(軍)劉焉入蜀,值王路隔塞,遂不得還。
乂少孤,好讀書鼓琴。
初,先主定益州,置鹽府校尉,較鹽鐵之利,後校尉王連請乂及南陽杜祺、南鄉劉幹等並為典曹都尉。
乂遷新都、綿竹令,乃心隱卹,百姓稱之,為一州諸城之首。
遷巴西太守。
丞相諸葛亮連年出軍,調發諸郡,多不相救,乂募取兵五千人詣亮,慰喻檢制,無逃竄者。
徙為漢中太守,兼領督農,供繼軍糧。
亮卒,累遷廣漢、蜀郡太守。
蜀郡一都之會,戶口眾多,又亮卒之後,士伍亡命,更相重冒,姦巧非一。
乂到官,為之防禁,開喻勸導,數年之中,漏脫自出者萬餘口。
後入為尚書,代董允為尚書令,眾事無留,門無停賓。
乂歷職內外,治身儉約,謙靖少言,為政簡而不煩,號為清能;然持法刻深,好用文俗吏,故居大官,名聲損於郡縣。
延熙十四年卒。
子辰,景耀中為成都令。
辰弟雅,謁者。
雅清厲有文才,著格論十五篇。
杜祺歷郡守監軍大將軍司馬,劉幹官至巴西太守,皆與乂親善,亦有當時之稱,而儉素守法,不及於乂。
評曰:董和蹈羔羊之素,劉巴履清尚之節,馬良貞實,稱為令士,陳震忠恪,老而益篤,董允匡主,義形於色,皆蜀臣之良矣。
呂乂臨郡則垂稱,處朝則被損,亦黃、薛之流亞矣。
」乃命解驂,禕等罷駕不行。
其守正下士,凡此類也。
〔一〕延熙六年,加輔國將軍。
七年,以侍中守尚書令,為大將軍費禕副貳。
九年,卒。
〔二〕 〔一〕 襄陽記曰:董恢字休緒,襄陽人。
入蜀,以宣信中郎副費禕使吳。
孫權嘗大醉問禕曰:「楊儀、魏延,牧豎小人也。
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,然既已任之,勢不得輕,若一朝無諸葛亮,必為禍亂矣。
諸君憒憒,曾不知防慮於此,豈所謂貽厥孫謀乎?」禕愕然四顧視,不能即答。
恢目禕曰:「可速言儀、延之不協起於私忿耳,而無黥、韓難禦之心也。
今方掃除彊賊,混一區夏,功以才成,業由才廣,若捨此不任,防其後患,是猶備有風波而逆廢舟楫,非長計也。
」權大笑樂。
諸葛亮聞之,以為知言。
還未滿三日,辟為丞相府屬,遷巴郡太守。
臣松之案:漢晉春秋亦載此語,不雲董恢所教,辭亦小異,此二書俱出習氏而不同若此。
本傳雲「恢年少官微」,若已為丞相府屬,出作巴郡,則官不微矣。
以此疑習氏之言為不審的也。
〔二〕 華陽國志曰:時蜀人以諸葛亮、蔣琬、費禕及允為四相,一號四英也。
陳祗代允為侍中,與黃皓互相表裏,皓始預政事。
祗死後,皓從黃門令為中常侍、奉車都尉,操弄威柄,終至覆國。
蜀人無不追思允。
及鄧艾至蜀,聞皓姦險,收閉,將殺之,而皓厚賂艾左右,得免。
祗字奉宗,汝南人,許靖兄之外孫也。
少孤,長於靖家。
弱冠知名,稍遷至選曹郎,矜厲有威容。
多技藝,挾數術,費禕甚異之,故超繼允內侍。
呂乂卒,祗又以侍中守尚書令,加鎮軍將軍,大將軍姜維雖班在祗上,常率眾在外,希親朝政。
祗上承主指,下接閹豎,深見信愛,權重於維。
景耀元年卒,後主痛惜,發言流涕,乃下詔曰:「祗統職一紀,柔嘉惟則,幹肅有章,和義利物,庶績允明。
命不融遠,朕用悼焉。
夫存有令問,則亡加美諡,諡曰忠侯。
」賜子粲爵關內侯,拔次子裕為黃門侍郎。
自祗之有寵,後主追怨允日深,謂為自輕,由祗媚茲一人,皓搆閒浸潤故耳。
允孫宏,晉巴西太守。
〔一〕 〔一〕 臣松之以為陳群子泰,陸遜子抗,傳皆以子繫父,不別載姓,及王肅、杜恕、張承、顧劭之流,莫不皆然,惟董允獨否,未詳其意,當以允名位優重,事跡踰父故邪?夏侯玄、陳表並有騂角之美,而亦如泰者,魏書總名此卷雲諸夏侯曹傳,故不復稍加品藻。
陳武與表俱至偏將軍,以位不相過故也。
呂乂字季陽,南陽人也。
父常,送故將(軍)劉焉入蜀,值王路隔塞,遂不得還。
乂少孤,好讀書鼓琴。
初,先主定益州,置鹽府校尉,較鹽鐵之利,後校尉王連請乂及南陽杜祺、南鄉劉幹等並為典曹都尉。
乂遷新都、綿竹令,乃心隱卹,百姓稱之,為一州諸城之首。
遷巴西太守。
丞相諸葛亮連年出軍,調發諸郡,多不相救,乂募取兵五千人詣亮,慰喻檢制,無逃竄者。
徙為漢中太守,兼領督農,供繼軍糧。
亮卒,累遷廣漢、蜀郡太守。
蜀郡一都之會,戶口眾多,又亮卒之後,士伍亡命,更相重冒,姦巧非一。
乂到官,為之防禁,開喻勸導,數年之中,漏脫自出者萬餘口。
後入為尚書,代董允為尚書令,眾事無留,門無停賓。
乂歷職內外,治身儉約,謙靖少言,為政簡而不煩,號為清能;然持法刻深,好用文俗吏,故居大官,名聲損於郡縣。
延熙十四年卒。
子辰,景耀中為成都令。
辰弟雅,謁者。
雅清厲有文才,著格論十五篇。
杜祺歷郡守監軍大將軍司馬,劉幹官至巴西太守,皆與乂親善,亦有當時之稱,而儉素守法,不及於乂。
評曰:董和蹈羔羊之素,劉巴履清尚之節,馬良貞實,稱為令士,陳震忠恪,老而益篤,董允匡主,義形於色,皆蜀臣之良矣。
呂乂臨郡則垂稱,處朝則被損,亦黃、薛之流亞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