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三十九 蜀書九 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

關燈
,時有宿將魏延、吳壹等,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,而亮違眾拔謖,統大眾在前,與魏將張郃戰于街亭,為郃所破,士卒離散。

    亮進無所據,退軍還漢中。

    謖下獄物故,亮為之流涕。

    良死時年三十六,謖年三十九。

    〔一〕 〔一〕 襄陽記曰:謖臨終與亮書曰:「明公視謖猶子,謖視明公猶父,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,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,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。

    」于時十萬之眾為之垂涕。

    亮自臨祭,待其遺孤若平生。

    蔣琬後詣漢中,謂亮曰:「昔楚殺得臣,然後文公喜可知也。

    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,豈不惜乎!」亮流涕曰:「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,用法明也。

    是以楊幹亂法,魏絳戮其僕。

    四海分裂,兵交方始,若復廢法,何用討賊邪!」習鑿齒曰:諸葛亮之不能兼上國也,豈不宜哉!夫晉人規林父之後濟,故廢法而收功;楚成闇得臣之益己,故殺之以重敗。

    今蜀僻陋一方,才少上國,而殺其俊傑,退收駑下之用,明法勝才,不師三敗之道,將以成業,不亦難乎!且先主誡謖之不可大用,豈不謂其非才也?亮受誡而不獲奉承,明謖之難廢也。

    為天下宰匠,欲大收物之力,而不量才節任,隨器付業;知之大過,則違明主之誡,裁之失中,即殺有益之人,難乎其可與言智者也。

    
陳震字孝起,南陽人也。

    先主領荊州牧,辟為從事,部諸郡,隨先主入蜀。

    蜀既定,為蜀郡北部都尉,因易郡名,為汶山太守,轉在犍為。

    建興三年,入拜尚書,遷尚書令,奉命使吳。

    七年,孫權稱尊號,以震為衛尉,賀權踐阼,諸葛亮與兄瑾書曰:「孝起忠純之性,老而益篤,及其贊述東西,歡樂和合,有可貴者。

    」震入吳界,移關候曰:「東之與西,驛使往來,冠蓋相望,申盟初好,日新其事。

    東尊應保聖祚,告燎受符,剖判土宇,天下響應,各有所歸。

    於此時也,以同心討賊,則何寇不滅哉!西朝君臣,引領欣賴。

    震以不才,得充下使,奉聘敘好,踐界踴躍,入則如歸。

    獻子適魯,犯其山諱,春秋譏之。

    望必啟告,使行人睦焉。

    即日張旍誥眾,各自約誓。

    順流漂疾,國典異制,懼或有違,幸必斟誨,示其所宜。

    」震到武昌,孫權與震升壇歃盟,交分天下:以徐、豫、幽、青屬吳,并、涼、冀、兗屬蜀,其司州之土,以函谷關為界。

    震還,封城陽亭侯。

    九年,都護李平坐誣罔廢;諸葛亮與長史蔣琬、侍中董允書曰:「孝起前臨至吳,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,鄉黨以為不可近。

    吾以為鱗甲者但不當犯之耳,不圖復有蘇、張之事出於不意。

    可使孝起知之。

    」十三年,震卒。

    子濟嗣。

     董允字休昭,掌軍中郎將和之子也。

    先主立太子,允以選為舍人,徙洗馬。

    後主襲位,遷黃門侍郎。

    丞相亮將北征,住漢中,慮後主富於春秋,朱紫難別,以允秉心公亮,欲任以宮省之事。

    上疏曰:「侍中郭攸之、費禕、侍郎董允等,先帝簡拔以遺陛下,至於斟酌規益,進盡忠言,則其任也。

    愚以為宮中之事,事無大小,悉以咨之,必能裨補闕漏,有所廣益。

    若無興德之言,則戮允等以彰其慢。

    」亮尋請禕為參軍,允遷為侍中,領虎賁中郎將,統宿衛親兵。

    攸之性素和順,備員而已。

    〔一〕獻納之任,允皆專之矣。

    允處事為防制,甚盡匡救之理。

    後主常欲采擇以充後宮,允以為古者天子後妃之數不過十二,今嬪嬙已具,不宜增益,終執不聽。

    後主益嚴憚之。

    尚書令蔣琬領益州刺史,上疏以讓費禕及允,又表「允內侍歷年,翼贊王室,宜賜爵土以褒勳勞。

    」允固辭不受。

    後主漸長大,愛宦人黃皓。

    皓便辟佞慧,欲自容入。

    允常上則正色匡主,下則數責於皓。

    皓畏允,不敢為非。

    終允之世,皓位不過黃門丞。

     〔一〕 楚國先賢傳曰:攸之,南陽人,以器業知名於時。

    
允嘗與尚書令費禕、中典軍胡濟等共期遊宴,嚴駕已辦,而郎中襄陽董恢詣允脩敬。

    恢年少官微,見允停出,逡巡求去,允不許,曰:「本所以出者,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