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三十八 蜀書八 許麋孫簡伊秦傳第八

關燈
稱。

    宓謂之賢者,淺學所未達也。

     或謂宓曰:「足下欲自比於巢、許、四皓,何故揚文藻見瑰穎乎?」宓答曰:「僕文不能盡言,言不能盡意,何文藻之有揚乎!昔孔子三見哀公,言成七卷,事蓋有不可嘿嘿也。

    〔一〕接輿行且歌,論家以光篇;漁父詠滄浪,賢者以耀章。

    此二人者,非有欲於時者也。

    夫虎生而文炳,鳳生而五色,豈以五采自飾畫哉?天性自然也。

    蓋河、洛由文興,六經由文起,君子懿文德,采藻其何傷!以僕之愚,猶恥革子成之誤,況賢於己者乎!」〔二〕 〔一〕 劉向七略曰:孔子三見哀公,作三朝記七篇,今在大戴禮。

    臣松之案:中經部有孔子三朝八卷,一卷目錄,餘者所謂七篇。

     〔二〕 臣松之案:今論語作棘子成。

    子成曰:「君子質而已矣,何以文為!」屈於子貢之言,故謂之誤也。

    
先主既定益州,廣漢太守夏侯纂請宓為師友祭酒,領五官掾,稱曰仲父。

    宓稱疾,臥在第舍,纂將功曹古樸、主簿王普,廚膳即宓第宴談,宓臥如故。

    纂問樸曰:「至於貴州養生之具,實絕餘州矣,不知士人何如餘州也?」樸對曰:「乃自先漢以來,其爵位者或不如餘州耳,至於著作為世師式,不負於餘州也。

    嚴君平見黃、老作指歸,揚雄見易作太玄,見論語作法言,司馬相如為武帝制封禪之文,于今天下所共聞也。

    」纂曰:「仲父何如?」宓以簿擊頰,〔一〕曰:「願明府勿以仲父之言假於小草,民請為明府陳其本紀。

    蜀有汶阜之山,江出其腹,帝以會昌,神以建福,故能沃野千裡。

    〔二〕淮、濟四瀆,江為其首,此其一也。

    禹生石紐,今之汶山郡是也。

    〔三〕昔堯遭洪水,鯀所不治,禹疏江決河,東注于海,為民除害,生民已來功莫先者,此其二也。

    天帝布治房心,決政參伐,參伐則益州分野,三皇乘祗車出谷口,今之斜谷是也。

    〔四〕此便鄙州之阡陌,明府以雅意論之,何若於天下乎?」於是纂逡巡無以復答。

     〔一〕 簿,手版也。

     〔二〕 河圖括地象曰:岷山之地,上為東井絡,帝以會昌,神以建福,上為天井。

    左思蜀都賦曰:遠則岷山之精,上為井絡,天地運期而會昌,景福(肹)〔肸〕蠁而興作。

     〔三〕 帝王世紀曰:鯀納有莘氏女曰志,是為脩己。

    上山行,見流星貫昴,夢接意感,又吞神珠,臆圮胸折,而生禹於石紐。

    譙周蜀本紀曰:禹本汶山廣柔縣人也,生於石紐,其地名刳兒坪,見世帝紀。

     〔四〕 蜀記曰:三皇乘祗車出谷口。

    未詳宓所由知為斜谷也。

    
益州辟宓為從事祭酒。

    先主既稱尊號,將東征吳,宓陳天時必無其利,坐下獄幽閉,然後貸出。

    建興二年,丞相亮領益州牧,選宓迎為別駕,尋拜左中郎將、長水校尉。

    吳遣使張溫來聘,百官皆往餞焉。

    眾人皆集而宓未往,亮累遣使促之,溫曰:「彼何人也?」亮曰:「益州學士也。

    」及至,溫問曰:「君學乎?」宓曰:「五尺童子皆學,何必小人!」溫復問曰:「天有頭乎?」宓曰:「有之。

    」溫曰:「在何方也?」宓曰:「在西方。

    詩曰:『乃眷西顧。

    』以此推之,頭在西方。

    」溫曰:「天有耳乎?」宓曰:「天處高而聽卑,詩雲:『鶴鳴于九臯,聲聞于天。

    』若其無耳,何以聽之?」溫曰:「天有足乎?」宓曰:「有。

    詩雲:『天步艱難,之子不猶。

    』若其無足,何以步之?」溫曰:「天有姓乎?」宓曰:「有。

    」溫曰:「何姓?」宓曰:「姓劉。

    」溫曰:「何以知之?」答曰:「天子姓劉,故以此知之。

    」溫曰:「日生於東乎?」宓曰:「雖生于東而沒於西。

    」答問如響,應聲而出,於是溫大敬服。

    宓之文辯,皆此類也。

    遷大司農,四年卒。

    初宓見帝系之文,五帝皆同一族,宓辨其不然之本。

    又論皇帝王霸(養)〔豢〕龍之說,甚有通理。

    譙允南少時數往諮訪,紀錄其言於春秋然否論,文多故不載。

     評曰:許靖夙有名譽,既以篤厚為稱,又以人物為意,雖行事舉動,未悉允當,蔣濟以為「大較廊廟器」也。

    〔一〕麋竺、孫乾、簡雍、伊籍,皆雍容風議,見禮於世。

    秦宓始慕肥遯之高,而無若愚之實。

    然專對有餘,文藻壯美,可謂一時之才士矣。

     〔一〕 萬機論論許子將曰:許文休者,大較廊廟器也,而子將貶之。

    若實不貴之,是不明也;誠令知之,蓋善人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