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

關燈
有氣如旗,從西竟東,中天而行,圖、書曰『必有天子出其方』。

    加是年太白、熒惑、填星,常從歲星相追。

    近漢初興,五星從歲星謀;歲星主義,漢位在西,義之上方,故漢法常以歲星候人主。

    當有聖主起於此州,以緻中興。

    時許帝尚存,故群下不敢漏言。

    頃者熒惑復追歲星,見在胃昴畢;昴畢為天綱,經曰『帝星處之,眾邪消亡』。

    聖諱豫睹,推揆期驗,符合數至,若此非一。

    臣聞聖王先天而天不違,後天而奉天時,故應際而生,與神合契。

    願大王應天順民,速即洪業,以寧海內。

    」 太傅許靖、安漢將軍糜竺、軍師將軍諸葛亮、太常賴恭、光祿勳(黃權)〔黃柱〕、少府王謀等上言:「曹丕篡弒,湮滅漢室,竊據神器,劫迫忠良,酷烈無道。

    人鬼忿毒,鹹思劉氏。

    今上無天子,海內惶惶,靡所式仰。

    群下前後上書者八百餘人,鹹稱述符瑞,圖、讖明徵。

    閒黃龍見武陽赤水,九日乃去。

    孝經援神契曰『德至淵泉則黃龍見』,龍者,君之象也。

    易乾九五『飛龍在天』,大王當龍升,登帝位也。

    又前關羽圍樊、襄陽,襄陽男子張嘉、王休獻玉璽,璽潛漢水,伏於淵泉,暉景燭燿,靈光徹天。

    夫漢者,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國號也,大王襲先帝軌跡,亦興於漢中也。

    今天子玉璽神光先見,璽出襄陽,漢水之末,明大王承其下流,授與大王以天子之位,瑞命符應,非人力所緻。

    昔周有烏魚之瑞,鹹曰休哉。

    二祖受命,圖、書先著,以為徵驗。

    今上天告祥,群儒英俊,並進河、洛,孔子讖、記,鹹悉具至。

    伏惟大王出自孝景皇帝中山靖王之冑,本支百世,乾祇降祚,聖姿碩茂,神武在躬,仁覆積德,愛人好士,是以四方歸心焉。

    考省靈圖,啟發讖、緯,神明之表,名諱昭著。

    宜即帝位,以纂二祖,紹嗣昭穆,天下幸甚。

    臣等謹與博士許慈、議郎孟光,建立禮儀,擇令辰,上尊號。

    」即皇帝位於成都武擔之南。

    〔一〕為文曰:「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,皇帝備敢用玄牡,昭告皇天上帝後土神祇:漢有天下,歷數無疆。

    曩者王莽篡盜,光武皇帝震怒緻誅,社稷復存。

    今曹操阻兵安忍,戮殺主後,滔天泯夏,罔顧天顯。

    操子丕,載其兇逆,竊居神器。

    群臣將士以為社稷墮廢,備宜脩之,嗣武二祖,龔行天罰。

    備惟否德,懼忝帝位。

    詢于庶民,外及蠻夷君長,僉曰『天命不可以不答,祖業不可以久替,四海不可以無主』。

    率土式望,在備一人。

    備畏天明命,又懼漢阼將湮于地,謹擇元日,與百寮登壇,受皇帝璽綬。

    脩燔瘞,告類于天神,惟神饗祚于漢家,永綏四海!」〔二〕 〔一〕 蜀本紀曰:武都有丈夫化為女子,顏色美好,蓋山精也。

    蜀王娶以為妻,不習水土,疾病欲歸國,蜀王留之,無幾物故。

    蜀王發卒之武都擔土,於成都郭中葬,蓋地數畝,高十丈,號曰武擔也。

    臣松之案:武擔,山名,在成都西北,蓋以乾位在西北,故就之以即阼。

     〔二〕 魏書曰:備聞曹公薨,遣掾韓冉奉書弔,并緻賻贈之禮。

    文帝惡其因喪求好,敕荊州刺史斬冉,絕使命。

    典略曰:備遣軍謀掾韓冉齎書弔,并貢錦布。

    冉稱疾,住上庸。

    上庸緻其書,適會受終,有詔報答以引緻之。

    備得報書,遂稱制。

    
章武元年夏四月,大赦,改年。

    以諸葛亮為丞相,許靖為司徒。

    置百官,立宗廟,祫祭高皇帝以下。

    〔一〕五月,立皇後吳氏,子禪為皇太子。

    六月,以子永為魯王,理為梁王。

    車騎將軍張飛為其左右所害。

    初,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,將東征,秋七月,遂帥諸軍伐吳。

    孫權遣書請和,先主盛怒不許,吳將陸議、李異、劉阿等屯巫、秭歸;將軍吳班、馮習自巫攻破異等,軍次秭歸,武陵五谿蠻夷遣使請兵。

     〔一〕 臣松之以為先主雖雲出自孝景,而世數悠遠,昭穆難明,既紹漢祚,不知以何帝為元祖以立親廟。

    于時英賢作輔,儒生在宮,宗廟制度,必有憲章,而載記闕略,良可恨哉!
二年春正月,先主軍還秭歸,將軍吳班、陳式水軍屯夷陵,夾江東西岸。

    二月,先主自秭歸率諸將進軍,緣山截嶺,於夷道猇亭猇,許交反。

    
駐營,自佷山佷,音恆。

    
通武陵,遣侍中馬良安慰五谿蠻夷,鹹相率響應。

    鎮北將軍黃權督江北諸軍,與吳軍相拒於夷陵道。

    夏六月,黃氣見自秭歸十餘裡中,廣數十丈。

    後十餘日,陸議大破先主軍於猇亭,將軍馮習、張南等皆沒。

    先主自猇亭還秭歸,收合離散兵,遂棄船舫,由步道還魚復,改魚復縣曰永安。

    吳遣將軍李異、劉阿等踵躡先主軍,屯駐南山。

    秋八月,收兵還巫。

    司徒許靖卒。

    冬十月,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。

    孫權聞先主住白帝,甚懼,遣使請和。

    先主許之,遣太中大夫宗瑋報命。

    冬十二月,漢嘉太守黃元聞先主疾不豫,舉兵拒守。

     三年春二月,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。

    三月,黃元進兵攻臨邛縣。

    遣將軍陳曶音笏。

    
討元,元軍敗,順流下江,為其親兵所縛,生緻成都,斬之。

    先主病篤,託孤於丞相亮,尚書令李嚴為副。

    夏四月癸巳,先主殂于永安宮,時年六十三。

    〔一〕 〔一〕 諸葛亮集載先主遺詔敕後主曰:「朕初疾但下痢耳,後轉雜他病,殆不自濟。

    人五十不稱夭,年已六十有餘,何所復恨,不復自傷,但以卿兄弟為念。

    射君到,說丞相歎卿智量,甚大增脩,過於所望,審能如此,吾復何憂!勉之,勉之!勿以惡小而為之,勿以善小而不為。

    惟賢惟德,能服於人。

    汝父德薄,勿效之。

    可讀漢書、禮記,閒暇歷觀諸子及六韜、商君書,益人意智。

    聞丞相為寫申、韓、管子、六韜一通已畢,未送,道亡,可自更求聞達。

    」臨終時,呼魯王與語:「吾亡之後,汝兄弟父事丞相,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。

    」
亮上言於後主曰:「伏惟大行皇帝邁仁樹德,覆燾無疆,昊天不弔,寢疾彌留,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,臣妾號咷,若喪考妣。

    乃顧遺詔,事惟大宗,動容損益;百寮發哀,滿三日除服,到葬期復如禮;其郡國太守、相、都尉、縣令長,三日便除服。

    臣亮親受敕戒,震畏神靈,不敢有違。

    臣請宣下奉行。

    」五月,梓宮自永安還成都,諡曰昭烈皇帝。

    秋,八月,葬惠陵。

    〔一〕 〔一〕 葛洪神仙傳曰:仙人李意其,蜀人也。

    傳世見之,雲是漢文帝時人。

    先主欲伐吳,遣人迎意其。

    意其到,先主禮敬之,問以吉兇。

    意其不答而求紙筆,畫作兵馬器仗數十紙已,便一一以手裂壞之,又畫作一大人,掘地埋之,便徑去。

    先主大不喜。

    而自出軍征吳,大敗還,忿恥發病死,眾人乃知其意。

    其畫作大人而埋之者,即是言先主死意。

    
評曰:先主之弘毅寬厚,知人待士,蓋有高祖之風,英雄之器焉。

    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,而心神無貳,誠君臣之至公,古今之盛軌也。

    機權幹略,不逮魏武,是以基宇亦狹。

    然折而不撓,終不為下者,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,非唯競利,且以避害雲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