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
關燈
小
中
大
召戩欲殺之,觀者皆為戩懼,而戩自若。
及見卓,引辭正色,陳說是非,卓雖兇戾,屈而謝之。
遷平陵令。
故將王允被害,莫敢近者,戩棄官收斂之。
三輔亂,戩客荊州,劉表以為賓客。
曹公平荊州,執戩手曰:「何相見之晚也!」遂辟為掾。
後為五官將司馬,相國鍾繇長史,年六十餘卒。
二十年,孫權以先主已得益州,使使報欲得荊州。
先主言:「須得涼州,當以荊州相與。
」權忿之,乃遣呂蒙襲奪長沙、零陵、桂陽三郡。
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,令關羽入益陽。
是歲,曹公定漢中,張魯遁走巴西。
先主聞之,與權連和,分荊州、江夏、長沙、桂陽東屬,南郡、零陵、武陵西屬,引軍還江州。
遣黃權將兵迎張魯,張魯已降曹公。
曹公使夏侯淵、張郃屯漢中,數數犯暴巴界。
先主令張飛進兵宕渠,與郃等戰於瓦口,破郃等,〔郃〕收兵還南鄭。
先主亦還成都。
二十三年,先主率諸將進兵漢中。
分遣將軍吳蘭、雷銅等入武都,皆為曹公軍所沒。
先主次于陽平關,與淵、郃等相拒。
二十四年春,自陽平南渡沔水,緣山稍前,於定軍山勢作營。
淵將兵來爭其地。
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攻之,大破淵軍,斬淵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趙顒等。
曹公自長安舉眾南征。
先主遙策之曰:「曹公雖來,無能為也,我必有漢川矣。
」及曹公至,先主斂眾拒險,終不交鋒,積月不拔,亡者日多。
夏,曹公果引軍還,先主遂有漢中。
遣劉封、孟達、李平等攻申耽於上庸。
秋,群下上先主為漢中王,表於漢帝曰:「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、左將軍(領)長史〔領〕鎮軍將軍臣許靖、營司馬臣龐羲、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臣射援、〔一〕軍師將軍臣諸葛亮、盪寇將軍漢壽亭侯臣關羽、征虜將軍新亭侯臣張飛、征西將軍臣黃忠、鎮遠將軍臣賴恭、揚武將軍臣法正、興業將軍臣李嚴等一百二十人上言曰:昔唐堯至聖而四兇在朝,周成仁賢而四國作難,高後稱制而諸呂竊命,孝昭幼沖而上官逆謀,皆馮世寵,藉履國權,窮兇極亂,社稷幾危。
非大舜、周公、朱虛、博陸,則不能流放禽討,安危定傾。
伏惟陛下誕姿聖德,統理萬邦,而遭厄運不造之艱。
董卓首難,蕩覆京畿,曹操階禍,竊執天衡;皇後太子,鴆殺見害,剝亂天下,殘毀民物。
久令陛下蒙塵憂厄,幽處虛邑。
人神無主,遏絕王命,厭昧皇極,欲盜神器。
左將軍領司隸校尉豫、荊、益三州牧宜城亭侯備,受朝爵秩,念在輸力,以殉國難。
睹其機兆,赫然憤發,與車騎將軍董承同謀誅操,將安國家,克寧舊都。
會承機事不密,令操遊魂得遂長惡,殘泯海內。
臣等每懼王室大有閻樂之禍,小有定安之變,〔二〕夙夜惴惴,戰慄累息。
昔在虞書,敦序九族,周監二代,封建同姓,詩著其義,歷載長久。
漢興之初,割裂疆土,尊王子弟,是以卒折諸呂之難,而成太宗之基。
臣等以備肺腑枝葉,宗子藩翰,心存國家,念在弭亂。
自操破於漢中,海內英雄望風蟻附,而爵號不顯,九錫未加,非所以鎮衛社稷,光昭萬世也。
奉辭在外,禮命斷絕。
昔河西太守梁統等值漢中興,限於山河,位同權均,不能相率,鹹推竇融以為元帥,卒立效績,摧破隗囂。
今社稷之難,急於隴、蜀。
操外吞天下,內殘群寮,朝廷有蕭牆之危,而禦侮未建,可為寒心。
臣等輒依舊典,封備漢中王,拜大司馬,董齊六軍,糾合同盟,掃滅兇逆。
以漢中、巴、蜀、廣漢、犍為為國,所署置依漢初諸侯王故典。
夫權宜之制,苟利社稷,專之可也。
然後功成事立,臣等退伏矯罪,雖死無恨。
」遂於沔陽設壇場,陳兵列眾,群臣陪位,讀奏訖,禦王冠於先主。
〔一〕 三輔決錄注曰:援字文雄,扶風人也。
其先本姓謝,與北地諸謝同族。
始祖謝服為將軍出征,天子以謝服非令名,改為射,子孫氏焉。
兄堅,字文固,少有美名,辟公府為黃門侍郎。
獻帝之初,三輔饑亂,堅去官,與弟援南入蜀依劉璋,璋以堅為長史。
劉備代璋,以堅為廣漢、蜀郡太守。
援亦少有名行,太尉皇甫嵩賢其才而以女妻之,丞相諸葛亮以援為祭酒,遷從事中郎,卒官。
〔二〕 趙高使閻樂殺二世。
王莽廢孺子以為定安公。
先主上言漢帝曰:「臣以具臣之才,荷上將之任,董督三軍,奉辭於外,不得掃除寇難,靖匡王室,久使陛下聖教陵遲,六合之內,否而未泰,惟憂反側,疢如疾首。
曩者董卓造為亂階,自是之後,群兇縱橫,殘剝海內。
賴陛下聖德威靈,人神同應,或忠義奮討,或上天降罰,暴逆並殪,以漸冰消。
惟獨曹操,久未梟除,侵擅國權,恣心極亂。
臣昔與車騎將軍董承圖謀討操,機事不密,承見陷害,臣播越失據,忠義不果。
遂得使操窮兇極逆,主後戮殺,皇子鴆害。
雖糾合同盟,念在奮力,懦弱不武,歷年未效。
常恐殞沒,孤負國恩,寤寐永歎,夕惕若厲。
今臣群寮以為在昔虞書敦敘九族,庶明勵翼〔一〕,五帝損益,此道不廢。
周監二代,並建諸姬,實賴晉、鄭夾輔之福。
高祖龍興,尊王子弟,大啟九國,卒斬諸呂,以安大宗。
今操惡直醜正,寔繁有徒,包藏禍心,篡盜已顯。
既宗室微弱,帝族無位,斟酌古式,依假權宜,上臣大司馬漢中王。
臣伏自三省,受國厚恩,荷任一方,陳力未效,所獲已過,不宜復忝高位以重罪謗。
群寮見逼,迫臣以義。
臣退惟寇賊不梟,國難未已,宗廟傾危,社稷將墜,成臣憂責碎首之負。
若應權通變,以寧靖聖朝,雖赴水火,所不得辭,敢慮常宜,以防後悔。
輒順眾議,拜受印璽,以崇國威。
仰惟爵號,位高寵厚,俯思報效,憂深責重,驚怖累息,如臨于谷。
盡力輸誠,獎厲六師,率齊群義,應天順時,撲討兇逆,以寧社稷,以報萬分,謹拜章因驛上還所假左將軍、宜城亭侯印綬。
」於是還治成都。
拔魏延為都督,鎮漢中。
〔二〕時關羽攻曹公將曹仁,禽于禁於樊。
俄而孫權襲殺羽,取荊州。
〔一〕 鄭玄注曰:庶,眾也;勵,作也;敘,次序也。
序九族而親之,以眾明作羽翼之臣也。
〔二〕 典略曰:備於是起館舍,築亭障,從成都至白水關,四百餘區。
二十五年,魏文帝稱尊號,改年曰黃初。
或傳聞漢帝見害,先主乃發喪制服,追諡曰孝愍皇帝。
是後在所並言眾瑞,日月相屬,故議郎陽泉侯劉豹、青衣侯向舉、偏將軍張裔、黃權、大司馬屬殷純、益州別駕從事趙莋、治中從事楊洪、從事祭酒何宗、議曹從事杜瓊、勸學從事張爽、尹默、譙周等上言:「臣聞河圖、洛書,五經讖、緯,孔子所甄,驗應自遠。
謹案洛書甄曜度曰:『赤三日德昌,九世會備,合為帝際。
』洛書寶號命曰:『天度帝道備稱皇,以統握契,百成不敗。
』洛書錄運期曰:『九侯七傑爭命民炊骸,道路籍籍履人頭,誰使主者玄且來。
』孝經鉤命決錄曰:『帝三建九會備。
』臣父群未亡時,言西南數有黃氣,直立數丈,見來積年,時時有景雲祥風,從璿璣下來應之,此為異瑞。
又二十二年中,數
及見卓,引辭正色,陳說是非,卓雖兇戾,屈而謝之。
遷平陵令。
故將王允被害,莫敢近者,戩棄官收斂之。
三輔亂,戩客荊州,劉表以為賓客。
曹公平荊州,執戩手曰:「何相見之晚也!」遂辟為掾。
後為五官將司馬,相國鍾繇長史,年六十餘卒。
二十年,孫權以先主已得益州,使使報欲得荊州。
先主言:「須得涼州,當以荊州相與。
」權忿之,乃遣呂蒙襲奪長沙、零陵、桂陽三郡。
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,令關羽入益陽。
是歲,曹公定漢中,張魯遁走巴西。
先主聞之,與權連和,分荊州、江夏、長沙、桂陽東屬,南郡、零陵、武陵西屬,引軍還江州。
遣黃權將兵迎張魯,張魯已降曹公。
曹公使夏侯淵、張郃屯漢中,數數犯暴巴界。
先主令張飛進兵宕渠,與郃等戰於瓦口,破郃等,〔郃〕收兵還南鄭。
先主亦還成都。
二十三年,先主率諸將進兵漢中。
分遣將軍吳蘭、雷銅等入武都,皆為曹公軍所沒。
先主次于陽平關,與淵、郃等相拒。
二十四年春,自陽平南渡沔水,緣山稍前,於定軍山勢作營。
淵將兵來爭其地。
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攻之,大破淵軍,斬淵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趙顒等。
曹公自長安舉眾南征。
先主遙策之曰:「曹公雖來,無能為也,我必有漢川矣。
」及曹公至,先主斂眾拒險,終不交鋒,積月不拔,亡者日多。
夏,曹公果引軍還,先主遂有漢中。
遣劉封、孟達、李平等攻申耽於上庸。
秋,群下上先主為漢中王,表於漢帝曰:「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、左將軍(領)長史〔領〕鎮軍將軍臣許靖、營司馬臣龐羲、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臣射援、〔一〕軍師將軍臣諸葛亮、盪寇將軍漢壽亭侯臣關羽、征虜將軍新亭侯臣張飛、征西將軍臣黃忠、鎮遠將軍臣賴恭、揚武將軍臣法正、興業將軍臣李嚴等一百二十人上言曰:昔唐堯至聖而四兇在朝,周成仁賢而四國作難,高後稱制而諸呂竊命,孝昭幼沖而上官逆謀,皆馮世寵,藉履國權,窮兇極亂,社稷幾危。
非大舜、周公、朱虛、博陸,則不能流放禽討,安危定傾。
伏惟陛下誕姿聖德,統理萬邦,而遭厄運不造之艱。
董卓首難,蕩覆京畿,曹操階禍,竊執天衡;皇後太子,鴆殺見害,剝亂天下,殘毀民物。
久令陛下蒙塵憂厄,幽處虛邑。
人神無主,遏絕王命,厭昧皇極,欲盜神器。
左將軍領司隸校尉豫、荊、益三州牧宜城亭侯備,受朝爵秩,念在輸力,以殉國難。
睹其機兆,赫然憤發,與車騎將軍董承同謀誅操,將安國家,克寧舊都。
會承機事不密,令操遊魂得遂長惡,殘泯海內。
臣等每懼王室大有閻樂之禍,小有定安之變,〔二〕夙夜惴惴,戰慄累息。
昔在虞書,敦序九族,周監二代,封建同姓,詩著其義,歷載長久。
漢興之初,割裂疆土,尊王子弟,是以卒折諸呂之難,而成太宗之基。
臣等以備肺腑枝葉,宗子藩翰,心存國家,念在弭亂。
自操破於漢中,海內英雄望風蟻附,而爵號不顯,九錫未加,非所以鎮衛社稷,光昭萬世也。
奉辭在外,禮命斷絕。
昔河西太守梁統等值漢中興,限於山河,位同權均,不能相率,鹹推竇融以為元帥,卒立效績,摧破隗囂。
今社稷之難,急於隴、蜀。
操外吞天下,內殘群寮,朝廷有蕭牆之危,而禦侮未建,可為寒心。
臣等輒依舊典,封備漢中王,拜大司馬,董齊六軍,糾合同盟,掃滅兇逆。
以漢中、巴、蜀、廣漢、犍為為國,所署置依漢初諸侯王故典。
夫權宜之制,苟利社稷,專之可也。
然後功成事立,臣等退伏矯罪,雖死無恨。
」遂於沔陽設壇場,陳兵列眾,群臣陪位,讀奏訖,禦王冠於先主。
〔一〕 三輔決錄注曰:援字文雄,扶風人也。
其先本姓謝,與北地諸謝同族。
始祖謝服為將軍出征,天子以謝服非令名,改為射,子孫氏焉。
兄堅,字文固,少有美名,辟公府為黃門侍郎。
獻帝之初,三輔饑亂,堅去官,與弟援南入蜀依劉璋,璋以堅為長史。
劉備代璋,以堅為廣漢、蜀郡太守。
援亦少有名行,太尉皇甫嵩賢其才而以女妻之,丞相諸葛亮以援為祭酒,遷從事中郎,卒官。
〔二〕 趙高使閻樂殺二世。
王莽廢孺子以為定安公。
先主上言漢帝曰:「臣以具臣之才,荷上將之任,董督三軍,奉辭於外,不得掃除寇難,靖匡王室,久使陛下聖教陵遲,六合之內,否而未泰,惟憂反側,疢如疾首。
曩者董卓造為亂階,自是之後,群兇縱橫,殘剝海內。
賴陛下聖德威靈,人神同應,或忠義奮討,或上天降罰,暴逆並殪,以漸冰消。
惟獨曹操,久未梟除,侵擅國權,恣心極亂。
臣昔與車騎將軍董承圖謀討操,機事不密,承見陷害,臣播越失據,忠義不果。
遂得使操窮兇極逆,主後戮殺,皇子鴆害。
雖糾合同盟,念在奮力,懦弱不武,歷年未效。
常恐殞沒,孤負國恩,寤寐永歎,夕惕若厲。
今臣群寮以為在昔虞書敦敘九族,庶明勵翼〔一〕,五帝損益,此道不廢。
周監二代,並建諸姬,實賴晉、鄭夾輔之福。
高祖龍興,尊王子弟,大啟九國,卒斬諸呂,以安大宗。
今操惡直醜正,寔繁有徒,包藏禍心,篡盜已顯。
既宗室微弱,帝族無位,斟酌古式,依假權宜,上臣大司馬漢中王。
臣伏自三省,受國厚恩,荷任一方,陳力未效,所獲已過,不宜復忝高位以重罪謗。
群寮見逼,迫臣以義。
臣退惟寇賊不梟,國難未已,宗廟傾危,社稷將墜,成臣憂責碎首之負。
若應權通變,以寧靖聖朝,雖赴水火,所不得辭,敢慮常宜,以防後悔。
輒順眾議,拜受印璽,以崇國威。
仰惟爵號,位高寵厚,俯思報效,憂深責重,驚怖累息,如臨于谷。
盡力輸誠,獎厲六師,率齊群義,應天順時,撲討兇逆,以寧社稷,以報萬分,謹拜章因驛上還所假左將軍、宜城亭侯印綬。
」於是還治成都。
拔魏延為都督,鎮漢中。
〔二〕時關羽攻曹公將曹仁,禽于禁於樊。
俄而孫權襲殺羽,取荊州。
〔一〕 鄭玄注曰:庶,眾也;勵,作也;敘,次序也。
序九族而親之,以眾明作羽翼之臣也。
〔二〕 典略曰:備於是起館舍,築亭障,從成都至白水關,四百餘區。
二十五年,魏文帝稱尊號,改年曰黃初。
或傳聞漢帝見害,先主乃發喪制服,追諡曰孝愍皇帝。
是後在所並言眾瑞,日月相屬,故議郎陽泉侯劉豹、青衣侯向舉、偏將軍張裔、黃權、大司馬屬殷純、益州別駕從事趙莋、治中從事楊洪、從事祭酒何宗、議曹從事杜瓊、勸學從事張爽、尹默、譙周等上言:「臣聞河圖、洛書,五經讖、緯,孔子所甄,驗應自遠。
謹案洛書甄曜度曰:『赤三日德昌,九世會備,合為帝際。
』洛書寶號命曰:『天度帝道備稱皇,以統握契,百成不敗。
』洛書錄運期曰:『九侯七傑爭命民炊骸,道路籍籍履人頭,誰使主者玄且來。
』孝經鉤命決錄曰:『帝三建九會備。
』臣父群未亡時,言西南數有黃氣,直立數丈,見來積年,時時有景雲祥風,從璿璣下來應之,此為異瑞。
又二十二年中,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