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
關燈
小
中
大
破之。
」備欲呼魯肅等共會語,瑜曰:「受命不得妄委署,若欲見子敬,可別過之。
又孔明已俱來,不過三兩日到也。
」備雖深愧異瑜,而心未許之能必破北軍也,故差池在後,將二千人與羽、飛俱,未肯係瑜,蓋為進退之計也。
孫盛曰:劉備雄才,處必亡之地,告急於吳,而獲奔助,無緣復顧望江渚而懷後計。
江表傳之言,當是吳人欲專美之辭。
〔三〕 江表傳曰:周瑜為南郡太守,分南岸地以給備。
備別立營於油江口,改名為公安。
劉表吏士見從北軍,多叛來投備。
備以瑜所給地少,不足以安民,(後)〔復〕從權借荊州數郡。
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,又南征四郡。
武陵太守金旋、長沙太守韓玄、桂陽太守趙範、零陵太守劉度皆降。
〔一〕廬江雷緒率部曲數萬口稽顙。
琦病死,群下推先主為荊州牧,治公安。
權稍畏之,進妹固好。
先主至京見權,綢繆恩紀。
〔二〕權遣使雲欲共取蜀,或以為宜報聽許,吳終不能越荊有蜀,蜀地可為己有。
荊州主簿殷觀進曰:「若為吳先驅,進未能克蜀,退為吳所乘,即事去矣。
今但可然贊其伐蜀,而自說新據諸郡,未可興動,吳必不敢越我而獨取蜀。
如此進退之計,可以收吳、蜀之利。
」先主從之,權果輟計。
遷觀為別駕從事。
〔三〕 〔一〕 三輔決錄注曰:金旋字元機,京兆人,歷位黃門郎、漢陽太守,徵拜議郎,遷中郎將,領武陵太守,為備所攻劫死。
子禕,事見魏武本紀。
〔二〕 山陽公載記曰:備還,謂左右曰:「孫車騎長上短下,其難為下,吾不可以再見之。
」乃晝夜兼行。
臣松之案:魏書載劉備與孫權語,與蜀志述諸葛亮與權語正同。
劉備未破魏軍之前,尚未與孫權相見,不得有此說。
故知蜀志為是。
〔三〕 獻帝春秋曰:孫權欲與備共取蜀,遣使報備曰:「米賊張魯居王巴、漢,為曹操耳目,規圖益州。
劉璋不武,不能自守。
若操得蜀,則荊州危矣。
今欲先攻取璋,進討張魯,首尾相連,一統吳、楚,雖有十操,無所憂也。
」備欲自圖蜀,拒答不聽,曰:「益州民富彊,土地險阻,劉璋雖弱,足以自守。
張魯虛偽,未必盡忠於操。
今暴師於蜀、漢,轉運於萬裡,欲使戰克攻取,舉不失利,此吳起不能定其規,孫武不能善其事也。
曹操雖有無君之心,而有奉主之名,議者見操失利於赤壁,謂其力屈,無復遠志也。
今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,將欲飲馬於滄海,觀兵於吳會,何肯守此坐須老乎?今同盟無故自相攻伐,借樞於操,使敵承其隙,非長計也。
」權不聽,遣孫瑜率水軍住夏口。
備不聽軍過,謂瑜曰:「汝欲取蜀,吾當被髮入山,不失信於天下也。
」使關羽屯江陵,張飛屯秭歸,諸葛亮據南郡,備自住孱陵。
權知備意,因召瑜還。
十六年,益州牧劉璋遙聞曹公將遣鍾繇等向漢中討張魯,內懷恐懼。
別駕從事蜀郡張松說璋曰:「曹公兵彊無敵於天下,若因張魯之資以取蜀土,誰能禦之者乎?」璋曰:「吾固憂之而未有計。
」松曰:「劉豫州,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讎也,善用兵,若使之討魯,魯必破。
魯破,則益州彊,曹公雖來,無能為也。
」璋然之,遣法正將四千人迎先主,前後賂遺以巨億計。
正因陳益州可取之策。
〔一〕先主留諸葛亮、關羽等據荊州,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。
至涪,璋自出迎,相見甚歡。
張松令法正白先主,及謀臣龐統進說,便可於會所襲璋。
先主曰:「此大事也,不可倉卒。
」璋推先主行大司馬,領司隸校尉;先主亦推璋行鎮西大將軍,領益州牧。
璋增先主兵,使擊張魯,又令督白水軍。
先主并軍三萬餘人,車甲器械資貨甚盛。
是歲,璋還成都。
先主北到葭萌,未即討魯,厚樹恩德,以收眾心。
〔一〕 吳書曰:備前見張松,後得法正,皆厚以恩意接納,盡其殷勤之歡。
因問蜀中闊狹,兵器府庫人馬眾寡,及諸要害道裡遠近,松等具言之,又畫地圖山川處所,由是盡知益州虛實也。
明年,曹公征孫權,權呼先主自救。
先主遣使告璋曰:「曹公征吳,吳憂危急。
孫氏與孤本為脣齒,又樂進在青泥與關羽相拒,今不往救羽,進必大克,轉侵州界,其憂有甚於魯。
魯自守之賊,不足慮也。
」乃從璋求萬兵及資(寶)〔實〕,欲以東行。
璋但許兵四千,其餘皆給半。
〔一〕張松書與先主及法正曰:「今大事垂可立,如何釋此去乎!」松兄廣漢太守肅,懼禍逮己,白璋發其謀。
於是璋收斬松,嫌隙始構矣。
〔二〕璋敕關戍諸將文書勿復關通先主。
先主大怒,召璋白水軍督楊懷,責以無禮,斬之。
乃使黃忠、卓膺勒兵向璋。
先主徑至關中,質諸將并士卒妻子,引兵與忠、膺等進到涪,據其城。
璋遣劉璝、冷苞、張任、鄧賢等拒先主於涪,〔三〕皆破敗,退保綿竹。
璋復遣李嚴督綿竹諸軍,嚴率眾降先主。
先主軍益強,分遣諸將平下屬縣,諸葛亮、張飛、趙雲等將兵泝流定白帝、江州、江陽,惟關羽留鎮荊州。
先主進軍圍雒;時璋子循守城,被攻且一年。
〔一〕 魏書曰:備因激怒其眾曰:「吾為益州征強敵,師徒勤瘁,不遑寧居;今積帑藏之財而恡於賞功,望士大夫為出死力戰,其可得乎!」 〔二〕 益部耆舊雜記曰:張肅有威儀,容貌甚偉。
松為人短小,放蕩不治節操,然識達精果,有才幹。
劉璋遣詣曹公,曹公不甚禮;公主簿楊脩深器之,白公辟松,公不納。
脩以公所撰兵書示松,松宴飲之間一看便闇誦。
脩以此益異之。
〔三〕 益部耆舊雜記曰:張任,蜀郡人,家世寒門。
少有膽勇,有志節,仕州為從事。
十九年夏,雒城破,〔一〕進圍成都數十日,璋出降。
〔二〕蜀中殷盛豐樂,先主置酒大饗士卒,取蜀城中金銀分賜將士,還其穀帛。
先主復領益州牧,諸葛亮為股肱,法正為謀主,關羽、張飛、馬超為爪牙,許靖、麋竺、簡雍為賓友。
及董和、黃權、李嚴等本璋之所授用也,吳壹、費觀等又璋之婚親也,彭羕又璋之所排擯也,劉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,皆處之顯任,盡其器能。
有志之士,無不競勸。
〔一〕 益部耆舊雜記曰:劉璋遣張任、劉璝率精兵拒捍先主於涪,為先主所破,退與璋子循守雒城。
任勒兵出於雁橋,戰復敗。
禽任。
先主聞任之忠勇,令軍降之,任厲聲曰:「老臣終不復事二主矣。
」乃殺之。
先主歎惜焉。
〔二〕 傅子曰:初,劉備襲蜀,丞相掾趙戩曰:「劉備其不濟乎?拙於用兵,每戰則敗,奔亡不暇,何以圖人?蜀雖小區,險固四塞,獨守之國,難卒并也。
」徵士傅幹曰:「劉備寬仁有度,能得人死力。
諸葛亮達治知變,正而有謀,而為之相;張飛、關羽勇而有義,皆萬人之敵,而為之將:此三人者,皆人傑也。
以備之略,三傑佐之,何為不濟也?」典略曰:趙戩,字叔茂,京兆長陵人也。
質而好學,言稱詩書,愛恤於人,不論疏密。
辟公府,入為尚書選部郎。
董卓欲以所私並充臺閣,戩拒不聽。
卓怒,
」備欲呼魯肅等共會語,瑜曰:「受命不得妄委署,若欲見子敬,可別過之。
又孔明已俱來,不過三兩日到也。
」備雖深愧異瑜,而心未許之能必破北軍也,故差池在後,將二千人與羽、飛俱,未肯係瑜,蓋為進退之計也。
孫盛曰:劉備雄才,處必亡之地,告急於吳,而獲奔助,無緣復顧望江渚而懷後計。
江表傳之言,當是吳人欲專美之辭。
〔三〕 江表傳曰:周瑜為南郡太守,分南岸地以給備。
備別立營於油江口,改名為公安。
劉表吏士見從北軍,多叛來投備。
備以瑜所給地少,不足以安民,(後)〔復〕從權借荊州數郡。
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,又南征四郡。
武陵太守金旋、長沙太守韓玄、桂陽太守趙範、零陵太守劉度皆降。
〔一〕廬江雷緒率部曲數萬口稽顙。
琦病死,群下推先主為荊州牧,治公安。
權稍畏之,進妹固好。
先主至京見權,綢繆恩紀。
〔二〕權遣使雲欲共取蜀,或以為宜報聽許,吳終不能越荊有蜀,蜀地可為己有。
荊州主簿殷觀進曰:「若為吳先驅,進未能克蜀,退為吳所乘,即事去矣。
今但可然贊其伐蜀,而自說新據諸郡,未可興動,吳必不敢越我而獨取蜀。
如此進退之計,可以收吳、蜀之利。
」先主從之,權果輟計。
遷觀為別駕從事。
〔三〕 〔一〕 三輔決錄注曰:金旋字元機,京兆人,歷位黃門郎、漢陽太守,徵拜議郎,遷中郎將,領武陵太守,為備所攻劫死。
子禕,事見魏武本紀。
〔二〕 山陽公載記曰:備還,謂左右曰:「孫車騎長上短下,其難為下,吾不可以再見之。
」乃晝夜兼行。
臣松之案:魏書載劉備與孫權語,與蜀志述諸葛亮與權語正同。
劉備未破魏軍之前,尚未與孫權相見,不得有此說。
故知蜀志為是。
〔三〕 獻帝春秋曰:孫權欲與備共取蜀,遣使報備曰:「米賊張魯居王巴、漢,為曹操耳目,規圖益州。
劉璋不武,不能自守。
若操得蜀,則荊州危矣。
今欲先攻取璋,進討張魯,首尾相連,一統吳、楚,雖有十操,無所憂也。
」備欲自圖蜀,拒答不聽,曰:「益州民富彊,土地險阻,劉璋雖弱,足以自守。
張魯虛偽,未必盡忠於操。
今暴師於蜀、漢,轉運於萬裡,欲使戰克攻取,舉不失利,此吳起不能定其規,孫武不能善其事也。
曹操雖有無君之心,而有奉主之名,議者見操失利於赤壁,謂其力屈,無復遠志也。
今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,將欲飲馬於滄海,觀兵於吳會,何肯守此坐須老乎?今同盟無故自相攻伐,借樞於操,使敵承其隙,非長計也。
」權不聽,遣孫瑜率水軍住夏口。
備不聽軍過,謂瑜曰:「汝欲取蜀,吾當被髮入山,不失信於天下也。
」使關羽屯江陵,張飛屯秭歸,諸葛亮據南郡,備自住孱陵。
權知備意,因召瑜還。
十六年,益州牧劉璋遙聞曹公將遣鍾繇等向漢中討張魯,內懷恐懼。
別駕從事蜀郡張松說璋曰:「曹公兵彊無敵於天下,若因張魯之資以取蜀土,誰能禦之者乎?」璋曰:「吾固憂之而未有計。
」松曰:「劉豫州,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讎也,善用兵,若使之討魯,魯必破。
魯破,則益州彊,曹公雖來,無能為也。
」璋然之,遣法正將四千人迎先主,前後賂遺以巨億計。
正因陳益州可取之策。
〔一〕先主留諸葛亮、關羽等據荊州,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。
至涪,璋自出迎,相見甚歡。
張松令法正白先主,及謀臣龐統進說,便可於會所襲璋。
先主曰:「此大事也,不可倉卒。
」璋推先主行大司馬,領司隸校尉;先主亦推璋行鎮西大將軍,領益州牧。
璋增先主兵,使擊張魯,又令督白水軍。
先主并軍三萬餘人,車甲器械資貨甚盛。
是歲,璋還成都。
先主北到葭萌,未即討魯,厚樹恩德,以收眾心。
〔一〕 吳書曰:備前見張松,後得法正,皆厚以恩意接納,盡其殷勤之歡。
因問蜀中闊狹,兵器府庫人馬眾寡,及諸要害道裡遠近,松等具言之,又畫地圖山川處所,由是盡知益州虛實也。
明年,曹公征孫權,權呼先主自救。
先主遣使告璋曰:「曹公征吳,吳憂危急。
孫氏與孤本為脣齒,又樂進在青泥與關羽相拒,今不往救羽,進必大克,轉侵州界,其憂有甚於魯。
魯自守之賊,不足慮也。
」乃從璋求萬兵及資(寶)〔實〕,欲以東行。
璋但許兵四千,其餘皆給半。
〔一〕張松書與先主及法正曰:「今大事垂可立,如何釋此去乎!」松兄廣漢太守肅,懼禍逮己,白璋發其謀。
於是璋收斬松,嫌隙始構矣。
〔二〕璋敕關戍諸將文書勿復關通先主。
先主大怒,召璋白水軍督楊懷,責以無禮,斬之。
乃使黃忠、卓膺勒兵向璋。
先主徑至關中,質諸將并士卒妻子,引兵與忠、膺等進到涪,據其城。
璋遣劉璝、冷苞、張任、鄧賢等拒先主於涪,〔三〕皆破敗,退保綿竹。
璋復遣李嚴督綿竹諸軍,嚴率眾降先主。
先主軍益強,分遣諸將平下屬縣,諸葛亮、張飛、趙雲等將兵泝流定白帝、江州、江陽,惟關羽留鎮荊州。
先主進軍圍雒;時璋子循守城,被攻且一年。
〔一〕 魏書曰:備因激怒其眾曰:「吾為益州征強敵,師徒勤瘁,不遑寧居;今積帑藏之財而恡於賞功,望士大夫為出死力戰,其可得乎!」 〔二〕 益部耆舊雜記曰:張肅有威儀,容貌甚偉。
松為人短小,放蕩不治節操,然識達精果,有才幹。
劉璋遣詣曹公,曹公不甚禮;公主簿楊脩深器之,白公辟松,公不納。
脩以公所撰兵書示松,松宴飲之間一看便闇誦。
脩以此益異之。
〔三〕 益部耆舊雜記曰:張任,蜀郡人,家世寒門。
少有膽勇,有志節,仕州為從事。
十九年夏,雒城破,〔一〕進圍成都數十日,璋出降。
〔二〕蜀中殷盛豐樂,先主置酒大饗士卒,取蜀城中金銀分賜將士,還其穀帛。
先主復領益州牧,諸葛亮為股肱,法正為謀主,關羽、張飛、馬超為爪牙,許靖、麋竺、簡雍為賓友。
及董和、黃權、李嚴等本璋之所授用也,吳壹、費觀等又璋之婚親也,彭羕又璋之所排擯也,劉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,皆處之顯任,盡其器能。
有志之士,無不競勸。
〔一〕 益部耆舊雜記曰:劉璋遣張任、劉璝率精兵拒捍先主於涪,為先主所破,退與璋子循守雒城。
任勒兵出於雁橋,戰復敗。
禽任。
先主聞任之忠勇,令軍降之,任厲聲曰:「老臣終不復事二主矣。
」乃殺之。
先主歎惜焉。
〔二〕 傅子曰:初,劉備襲蜀,丞相掾趙戩曰:「劉備其不濟乎?拙於用兵,每戰則敗,奔亡不暇,何以圖人?蜀雖小區,險固四塞,獨守之國,難卒并也。
」徵士傅幹曰:「劉備寬仁有度,能得人死力。
諸葛亮達治知變,正而有謀,而為之相;張飛、關羽勇而有義,皆萬人之敵,而為之將:此三人者,皆人傑也。
以備之略,三傑佐之,何為不濟也?」典略曰:趙戩,字叔茂,京兆長陵人也。
質而好學,言稱詩書,愛恤於人,不論疏密。
辟公府,入為尚書選部郎。
董卓欲以所私並充臺閣,戩拒不聽。
卓怒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