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
關燈
小
中
大
!昔呂不韋之門,須子楚而後高,今吾與子由是也。
」服曰:「惶懼不敢當,且兵又少。
」承曰:「舉事訖,得曹公成兵,顧不足邪?」服曰:「今京師豈有所任乎?」承曰:「長水校尉種輯、議郎吳碩是我腹心辦事者。
」遂定計。
先主據下邳。
靈等還,先主乃殺徐州刺史車冑,留關羽守下邳,而身還小沛。
〔一〕東海昌霸反,郡縣多叛曹公為先主,眾數萬人,遣孫乾與袁紹連和,曹公遣劉岱、王忠擊之,不克。
五年,曹公東征先主,先主敗績。
〔二〕曹公盡收其眾,虜先主妻子,并禽關羽以歸。
〔一〕 胡沖吳歷曰:曹公數遣親近密覘諸將有賓客酒食者,輒因事害之。
備時閉門,將人種蕪菁,曹公使人闚門。
既去,備謂張飛、關羽曰:「吾豈種菜者乎?曹公必有疑意,不可復留。
」其夜開後柵,與飛等輕騎俱去,所得賜遺衣服,悉封留之,乃往小沛收合兵眾。
臣松之案:魏武帝遣先主統諸將要擊袁術,郭嘉等並諫,魏武不從,其事顯然,非因種菜遁逃而去。
如胡沖所雲,何乖僻之甚乎! 〔二〕 魏書曰:是時,公方有急於官渡,乃分留諸將屯官渡,自勒精兵征備。
備初謂公與大敵連,不得東,而候騎卒至,言曹公自來。
備大驚,然猶未信。
自將數十騎出望公軍,見麾旌,便棄眾而走。
先主走青州。
青州刺史袁譚,先主故茂才也,將步騎迎先主。
先主隨譚到平原,譚馳使白紹。
紹遣將道路奉迎,身去鄴二百裡,與先主相見。
〔一〕駐月餘日,所失亡士卒稍稍來集。
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,汝南黃巾劉辟等叛曹公應紹。
紹遣先主將兵與辟等略許下。
關羽亡歸先主。
曹公遣曹仁將兵擊先主,先主還紹軍,陰欲離紹,乃說紹南連荊州牧劉表。
紹遣先主將本兵復至汝南,與賊龔都等合,眾數千人。
曹公遣蔡陽擊之,為先主所殺。
〔一〕 魏書曰:備歸紹,紹父子傾心敬重。
曹公既破紹,自南擊先主。
先主遣麋竺、孫乾與劉表相聞,表自郊迎,以上賓禮待之,益其兵,使屯新野。
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,表疑其心,陰禦之。
〔一〕使拒夏侯惇、于禁等於博望。
久之,先主設伏兵,一旦自燒屯偽遁,惇等追之,為伏兵所破。
〔一〕 九州春秋曰:備住荊州數年,嘗於表坐起至廁,見髀裏肉生,慨然流涕。
還坐,表怪問備,備曰:「吾常身不離鞍,髀肉皆消。
今不復騎,髀裏肉生。
日月若馳,老將至矣,而功業不建,是以悲耳。
」世語曰:備屯樊城,劉表禮焉,憚其為人,不甚信用。
曾請備宴會,蒯越、蔡瑁欲因會取備,備覺之,偽如廁,潛遁出。
所乘馬名的盧,騎的盧走,墮襄陽城西檀溪水中,溺不得出。
備急曰:「的盧:今日厄矣,可努力!」的盧乃一踴三丈,遂得過,乘浮渡河,中流而追者至,以表意謝之,曰:「何去之速乎!」孫盛曰:此不然之言。
備時羈旅,客主勢殊,若有此變,豈敢晏然終表之世而無釁故乎?此皆世俗妄說,非事實也。
十二年,曹公北征烏丸,先主說表襲許,表不能用。
〔一〕曹公南征表,會表卒,〔二〕子琮代立,遣使請降。
先主屯樊,不知曹公卒至,至宛乃聞之,遂將其眾去。
過襄陽,諸葛亮說先主攻琮,荊州可有。
先主曰:「吾不忍也。
」〔三〕乃駐馬呼琮,琮懼不能起。
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。
〔四〕比到當陽,眾十餘萬,輜重數千兩,日行十餘裡,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,使會江陵。
或謂先主曰:「宜速行保江陵,今雖擁大眾,被甲者少,若曹公兵至,何以拒之?」先主曰:「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,今人歸吾,吾何忍棄去!」〔五〕 〔一〕 漢晉春秋曰:曹公自柳城還,表謂備曰:「不用君言,故為失此大會。
」備曰:「今天下分裂,日尋幹戈,事會之來,豈有終極乎?若能應之於後者,則此未足為恨也。
」 〔二〕 英雄記曰:表病,上備領荊州刺史。
魏書曰:表病篤,託國於備,顧謂曰:「我兒不才,而諸將並零落,我死之後,卿便攝荊州。
」備曰:「諸子自賢,君其憂病。
」或勸備宜從表言,備曰:「此人待我厚,今從其言,人必以我為薄,所不忍也。
」臣松之以為表夫妻素愛琮,捨適立庶,情計久定,無緣臨終舉荊州以授備,此亦不然之言。
〔三〕 孔衍漢魏春秋曰:劉琮乞降,不敢告備。
備亦不知,久之乃覺,遣所親問琮。
琮令宋忠詣備宣旨。
是時曹公在宛,備乃大驚駭,謂忠曰:「卿諸人作事如此,不早相語,今禍至方告我,不亦太劇乎!」引刀向忠曰:「今斷卿頭,不足以解忿,亦恥大丈夫臨別復殺卿輩!」遣忠去,乃呼部曲議。
或勸備劫將琮及荊州吏士徑南到江陵,備答曰:「劉荊州臨亡託我以孤遺,背信自濟,吾所不為,死何面目以見劉荊州乎!」 〔四〕 典略曰:備過辭表墓,遂涕泣而去。
〔五〕 習鑿齒曰: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,勢偪事危而言不失道。
追景升之顧,則情感三軍;戀赴義之士,則甘與同敗。
觀其所以結物情者,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!其終濟大業,不亦宜乎! 曹公以江陵有軍實,恐先主據之,乃釋輜重,輕軍到襄陽。
聞先主已過,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,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裡,及於當陽之長阪。
先主棄妻子,與諸葛亮、張飛、趙雲等數十騎走,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。
先主斜趨漢津,適與羽船會,得濟沔,遇表長子江夏太守琦眾萬餘人,與俱到夏口。
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,〔一〕權遣周瑜、程普等水軍數萬,與先主并力,〔二〕與曹公戰於赤壁,大破之,焚其舟船。
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,追到南郡,時又疾疫,北軍多死,曹公引歸。
〔三〕 〔一〕 江表傳曰:孫權遣魯肅弔劉表二子,并令與備相結。
肅未至而曹公已濟漢津。
肅故進前,與備相遇於當陽。
因宣權旨,論天下事勢,緻殷勤之意。
且問備曰:「豫州今欲何至?」備曰:「與蒼梧太守(吳臣)〔吳巨〕有舊,欲往投之。
」肅曰:「孫討虜聰明仁惠,敬賢禮士,江表英豪,鹹歸附之,已據有六郡,兵精糧多,足以立事。
今為君計,莫若遣腹心使自結於東,崇連和之好,共濟世業,而雲欲投(吳臣)〔吳巨〕,(臣)〔巨〕是凡人,偏在遠郡,行將為人所併,豈足託乎?」備大喜,進住鄂縣,即遣諸葛亮隨肅詣孫權,結同盟誓。
〔二〕 江表傳曰:備從魯肅計,進住鄂縣之樊口。
諸葛亮詣吳未還,備聞曹公軍下,恐懼,日遣邏吏於水次候望權軍。
吏望見瑜船,馳往白備,備曰:「何以知(之)非青徐軍邪?」吏對曰:「以船知之。
」備遣人慰勞之。
瑜曰:「有軍任,不可得委署,儻能屈威,誠副其所望。
」備謂關羽、張飛曰:「彼欲緻我,我今自結託於東而不往,非同盟之意也。
」乃乘單舸往見瑜,問曰:「今拒曹公,深為得計。
戰卒有幾?」瑜曰:「三萬人。
」備曰:「恨少。
」瑜曰:「此自足用,豫州但觀瑜
」服曰:「惶懼不敢當,且兵又少。
」承曰:「舉事訖,得曹公成兵,顧不足邪?」服曰:「今京師豈有所任乎?」承曰:「長水校尉種輯、議郎吳碩是我腹心辦事者。
」遂定計。
先主據下邳。
靈等還,先主乃殺徐州刺史車冑,留關羽守下邳,而身還小沛。
〔一〕東海昌霸反,郡縣多叛曹公為先主,眾數萬人,遣孫乾與袁紹連和,曹公遣劉岱、王忠擊之,不克。
五年,曹公東征先主,先主敗績。
〔二〕曹公盡收其眾,虜先主妻子,并禽關羽以歸。
〔一〕 胡沖吳歷曰:曹公數遣親近密覘諸將有賓客酒食者,輒因事害之。
備時閉門,將人種蕪菁,曹公使人闚門。
既去,備謂張飛、關羽曰:「吾豈種菜者乎?曹公必有疑意,不可復留。
」其夜開後柵,與飛等輕騎俱去,所得賜遺衣服,悉封留之,乃往小沛收合兵眾。
臣松之案:魏武帝遣先主統諸將要擊袁術,郭嘉等並諫,魏武不從,其事顯然,非因種菜遁逃而去。
如胡沖所雲,何乖僻之甚乎! 〔二〕 魏書曰:是時,公方有急於官渡,乃分留諸將屯官渡,自勒精兵征備。
備初謂公與大敵連,不得東,而候騎卒至,言曹公自來。
備大驚,然猶未信。
自將數十騎出望公軍,見麾旌,便棄眾而走。
先主走青州。
青州刺史袁譚,先主故茂才也,將步騎迎先主。
先主隨譚到平原,譚馳使白紹。
紹遣將道路奉迎,身去鄴二百裡,與先主相見。
〔一〕駐月餘日,所失亡士卒稍稍來集。
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,汝南黃巾劉辟等叛曹公應紹。
紹遣先主將兵與辟等略許下。
關羽亡歸先主。
曹公遣曹仁將兵擊先主,先主還紹軍,陰欲離紹,乃說紹南連荊州牧劉表。
紹遣先主將本兵復至汝南,與賊龔都等合,眾數千人。
曹公遣蔡陽擊之,為先主所殺。
〔一〕 魏書曰:備歸紹,紹父子傾心敬重。
曹公既破紹,自南擊先主。
先主遣麋竺、孫乾與劉表相聞,表自郊迎,以上賓禮待之,益其兵,使屯新野。
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,表疑其心,陰禦之。
〔一〕使拒夏侯惇、于禁等於博望。
久之,先主設伏兵,一旦自燒屯偽遁,惇等追之,為伏兵所破。
〔一〕 九州春秋曰:備住荊州數年,嘗於表坐起至廁,見髀裏肉生,慨然流涕。
還坐,表怪問備,備曰:「吾常身不離鞍,髀肉皆消。
今不復騎,髀裏肉生。
日月若馳,老將至矣,而功業不建,是以悲耳。
」世語曰:備屯樊城,劉表禮焉,憚其為人,不甚信用。
曾請備宴會,蒯越、蔡瑁欲因會取備,備覺之,偽如廁,潛遁出。
所乘馬名的盧,騎的盧走,墮襄陽城西檀溪水中,溺不得出。
備急曰:「的盧:今日厄矣,可努力!」的盧乃一踴三丈,遂得過,乘浮渡河,中流而追者至,以表意謝之,曰:「何去之速乎!」孫盛曰:此不然之言。
備時羈旅,客主勢殊,若有此變,豈敢晏然終表之世而無釁故乎?此皆世俗妄說,非事實也。
十二年,曹公北征烏丸,先主說表襲許,表不能用。
〔一〕曹公南征表,會表卒,〔二〕子琮代立,遣使請降。
先主屯樊,不知曹公卒至,至宛乃聞之,遂將其眾去。
過襄陽,諸葛亮說先主攻琮,荊州可有。
先主曰:「吾不忍也。
」〔三〕乃駐馬呼琮,琮懼不能起。
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。
〔四〕比到當陽,眾十餘萬,輜重數千兩,日行十餘裡,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,使會江陵。
或謂先主曰:「宜速行保江陵,今雖擁大眾,被甲者少,若曹公兵至,何以拒之?」先主曰:「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,今人歸吾,吾何忍棄去!」〔五〕 〔一〕 漢晉春秋曰:曹公自柳城還,表謂備曰:「不用君言,故為失此大會。
」備曰:「今天下分裂,日尋幹戈,事會之來,豈有終極乎?若能應之於後者,則此未足為恨也。
」 〔二〕 英雄記曰:表病,上備領荊州刺史。
魏書曰:表病篤,託國於備,顧謂曰:「我兒不才,而諸將並零落,我死之後,卿便攝荊州。
」備曰:「諸子自賢,君其憂病。
」或勸備宜從表言,備曰:「此人待我厚,今從其言,人必以我為薄,所不忍也。
」臣松之以為表夫妻素愛琮,捨適立庶,情計久定,無緣臨終舉荊州以授備,此亦不然之言。
〔三〕 孔衍漢魏春秋曰:劉琮乞降,不敢告備。
備亦不知,久之乃覺,遣所親問琮。
琮令宋忠詣備宣旨。
是時曹公在宛,備乃大驚駭,謂忠曰:「卿諸人作事如此,不早相語,今禍至方告我,不亦太劇乎!」引刀向忠曰:「今斷卿頭,不足以解忿,亦恥大丈夫臨別復殺卿輩!」遣忠去,乃呼部曲議。
或勸備劫將琮及荊州吏士徑南到江陵,備答曰:「劉荊州臨亡託我以孤遺,背信自濟,吾所不為,死何面目以見劉荊州乎!」 〔四〕 典略曰:備過辭表墓,遂涕泣而去。
〔五〕 習鑿齒曰: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,勢偪事危而言不失道。
追景升之顧,則情感三軍;戀赴義之士,則甘與同敗。
觀其所以結物情者,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!其終濟大業,不亦宜乎! 曹公以江陵有軍實,恐先主據之,乃釋輜重,輕軍到襄陽。
聞先主已過,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,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裡,及於當陽之長阪。
先主棄妻子,與諸葛亮、張飛、趙雲等數十騎走,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。
先主斜趨漢津,適與羽船會,得濟沔,遇表長子江夏太守琦眾萬餘人,與俱到夏口。
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,〔一〕權遣周瑜、程普等水軍數萬,與先主并力,〔二〕與曹公戰於赤壁,大破之,焚其舟船。
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,追到南郡,時又疾疫,北軍多死,曹公引歸。
〔三〕 〔一〕 江表傳曰:孫權遣魯肅弔劉表二子,并令與備相結。
肅未至而曹公已濟漢津。
肅故進前,與備相遇於當陽。
因宣權旨,論天下事勢,緻殷勤之意。
且問備曰:「豫州今欲何至?」備曰:「與蒼梧太守(吳臣)〔吳巨〕有舊,欲往投之。
」肅曰:「孫討虜聰明仁惠,敬賢禮士,江表英豪,鹹歸附之,已據有六郡,兵精糧多,足以立事。
今為君計,莫若遣腹心使自結於東,崇連和之好,共濟世業,而雲欲投(吳臣)〔吳巨〕,(臣)〔巨〕是凡人,偏在遠郡,行將為人所併,豈足託乎?」備大喜,進住鄂縣,即遣諸葛亮隨肅詣孫權,結同盟誓。
〔二〕 江表傳曰:備從魯肅計,進住鄂縣之樊口。
諸葛亮詣吳未還,備聞曹公軍下,恐懼,日遣邏吏於水次候望權軍。
吏望見瑜船,馳往白備,備曰:「何以知(之)非青徐軍邪?」吏對曰:「以船知之。
」備遣人慰勞之。
瑜曰:「有軍任,不可得委署,儻能屈威,誠副其所望。
」備謂關羽、張飛曰:「彼欲緻我,我今自結託於東而不往,非同盟之意也。
」乃乘單舸往見瑜,問曰:「今拒曹公,深為得計。
戰卒有幾?」瑜曰:「三萬人。
」備曰:「恨少。
」瑜曰:「此自足用,豫州但觀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