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三十 魏書三十 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

關燈
書載「蠻夷猾夏」,詩稱「玁狁孔熾」,久矣其為中國患也。

    秦、漢以來,匈奴久為邊害。

    孝武雖外事四夷,東平兩越、朝鮮,西討貳師、大宛,開邛苲、夜郎之道,然皆在荒服之外,不能為中國輕重。

    而匈奴最逼於諸夏,胡騎南侵則三邊受敵,是以屢遣衛、霍之將,深入北伐,窮追單于,奪其饒衍之地。

    後遂保塞稱藩,世以衰弱。

    建安中,呼廚泉南單于入朝,遂留內侍,使右賢王撫其國,而匈奴折節,過於漢舊。

    然烏丸、鮮卑稍更彊盛,亦因漢末之亂,中國多事,不遑外討,故得擅(漢)〔漠〕南之地,寇暴城邑,殺略人民,北邊仍受其困。

    會袁紹兼河北,乃撫有三郡烏丸,寵其名王而收其精騎。

    其後尚、熙又逃于蹋頓。

    蹋頓又驍武,邊長老皆比之冒頓,恃其阻遠,敢受亡命,以雄百蠻。

    太祖潛師北伐,出其不意,一戰而定之,夷狄懾服,威振朔土。

    遂引烏丸之眾服從征討,而邊民得用安息。

    後鮮卑大人軻比能復制禦群狄,盡收匈奴故地,自雲中、五原以東抵遼水,皆為鮮卑庭。

    數犯塞寇邊,幽、并苦之。

    田豫有馬城之圍,畢軌有陘北之敗。

    青龍中,帝乃聽王雄,遣劍客刺之。

    然後種落離散,互相侵伐,彊者遠遁,弱者請服。

    由是邊陲差安,(漢)〔漠〕南少事,雖時頗鈔盜,不能復相扇動矣。

    烏丸、鮮卑即古所謂東胡也。

    其習俗、前事,撰漢記者已錄而載之矣。

    故但舉漢末魏初以來,以備四夷之變雲。

    〔一〕 〔一〕 魏書曰:烏丸者,東胡也。

    漢初,匈奴冒頓滅其國,餘類保烏丸山,因以為號焉。

    俗善騎射,隨水草放牧,居無常處,以穹廬為宅,皆東向。

    日弋獵禽獸,食肉飲酪,以毛毳為衣。

    貴少賤老,其性悍驁,怒則殺父兄,而終不害其母,以母有族類,父兄以己為種,無復報者故也。

    常推募勇健能理決鬥訟相侵犯者為大人,邑落各有小帥,不世繼也。

    數百千落自為一部,大人有所召呼,刻木為信,邑落傳行,無文字,而部眾莫敢違犯。

    氏姓無常,以大人健者名字為姓。

    大人已下,各自畜牧治產,不相徭役。

    其嫁娶皆先私通,略將女去,或半歲百日,然後遣媒人送馬牛羊以為聘娶之禮。

    婿隨妻歸,見妻家無尊卑,旦起皆拜,而不自拜其父母。

    為妻家僕役二年,妻家乃厚遣送女,居處財物,一出妻家。

    故其俗從婦人計,至戰鬥時,乃自決之。

    父子男女,相對蹲踞,悉髡頭以為輕便。

    婦人至嫁時乃養髮,分為髻,著句決,飾以金碧,猶中國有冠步搖也。

    父兄死,妻後母執嫂;若無執嫂者,則己子以親之次妻伯叔焉,死則歸其故夫。

    俗識鳥獸孕乳,時以四節,耕種常用布穀鳴為候。

    地宜青穄、東牆,東牆似蓬草,實如葵子,至十月熟。

    能作白酒,而不知作麴糱。

    米常仰中國。

    大人能作弓矢鞍勒,鍛金鐵為兵器,能刺韋作文繡,織縷氊〈毛曷〉。

    有病,知以艾灸,或燒石自熨,燒地臥上,或隨痛病處,以刀決脈出血,及祝天地山川之神,無鍼藥。

    貴兵死,斂屍有棺,始死則哭,葬則歌舞相送。

    肥養犬,以采繩嬰牽,并取亡者所乘馬、衣物、生時服飾,皆燒以送之。

    特屬累犬,使護死者神靈歸乎赤山。

    赤山在遼東西北數千裡,如中國人以死之魂神歸泰山也。

    至葬日,夜聚親舊員坐,牽犬馬歷位,或歌哭者,擲肉與之。

    使二人口頌咒文,使死者魂神徑至,歷險阻,勿令橫鬼遮護,達其赤山,然後殺犬馬衣物燒之。

    敬鬼神,祠天地日月星辰山川,及先大人有健名者,亦同祠以牛羊,祠畢皆燒之。

    飲食必先祭。

    其約法,違大人言死,盜不止死。

    其相殘殺,令都落自相報,相報不止,詣大人平之,有罪者出其牛羊以贖死命,乃止。

    自殺其父兄無罪。

    其亡叛為大人所捕者,諸邑落不肯受,皆逐使至雍狂地。

    地無山,有沙漠、流水、草木,多蝮蛇,在丁令之西南,烏孫之東北,以窮困之。

    自其先為匈奴所破之後,人眾孤弱,為匈奴臣服,常歲輸牛馬羊,過時不具,輒虜其妻子。

    至匈奴壹衍鞮單于時,烏丸轉彊,發掘匈奴單于冢,將以報冒頓所破之恥。

    壹衍鞮單于大怒,發二萬騎以擊烏丸。

    大將軍霍光聞之,遣度遼將軍範明友將三萬騎出遼東追擊匈奴。

    比明友兵至,匈奴已引去。

    烏丸新被匈奴兵,乘其衰弊,遂進擊烏丸,斬首六千餘級,獲三王首還。

    後數復犯塞,明友輒征破之。

    至王莽末,並與匈奴為寇。

    光武定天下,遣伏波將軍馬援將三千騎,從五原關出塞征之,無利,而殺馬千餘匹。

    烏丸遂盛,鈔擊匈奴,匈奴轉徙千裡,漠南地空。

    建武二十五年,烏丸大人郝旦等九千餘人率眾詣闕,封其渠帥為侯王者八十餘人,使居塞內,布列遼東屬國、遼西、右北平、漁陽、廣陽、上谷、代郡、鴈門、太原、朔方諸郡界,招來種人,給其衣食,置校尉以領護之,遂為漢偵備,擊匈奴、鮮卑。

    至永平中,漁陽烏丸大人欽志賁帥種人叛,鮮卑還為寇害,遼東太守祭肜募殺志賁,遂破其眾。

    至安帝時,漁陽、右北平、鴈門烏丸率眾王無何等復與鮮卑、匈奴合,鈔略代郡、上谷、涿郡、五原,乃以大司農何熙行車騎將軍,左右羽林五營士,發緣邊七郡黎陽營兵合二萬人擊之。

    匈奴降,鮮卑、烏丸各還塞外。

    是後,烏丸稍復親附,拜其大人戎末廆為都尉。

    至順帝時,戎末廆率將王侯咄歸、去延等從烏丸校尉耿曄出塞擊鮮卑有功,還皆拜為率眾王,賜束帛。

    
漢末,遼西烏丸大人丘力居,眾五千餘落,上谷烏丸大人難樓,眾九千餘落,各稱王,而遼東屬國烏丸大人蘇僕延,眾千餘落,自稱峭王,右北平烏丸大人烏延,眾八百餘落,自稱汗魯王,皆有計策勇健。

    中山太守張純叛入丘力居眾中,自號彌天安定王,為三郡烏丸元帥,寇略青、徐、幽、冀四州,殺略吏民。

    靈帝末,以劉虞為州牧,募胡斬純首,北州乃定。

    後丘力居死,子樓班年小,從子蹋頓有武略,代立,總攝三王部,眾皆從其教令。

    袁紹與公孫瓚連戰不決,蹋頓遣使詣紹求和親,助紹擊瓚,破之。

    紹矯制賜蹋頓、(難)峭王、汗魯王印綬,皆以為單于。

    〔一〕 〔一〕 英雄記曰:紹遣使即拜烏丸三王為單于,皆安車、華蓋、羽旄、黃屋、左纛。

    版文曰:「使持節大將軍督幽、青、并領冀州牧阮鄉侯紹,承制詔遼東屬國率眾王頒下、烏丸遼西率眾王蹋頓、右北平率眾王汗盧維:乃祖慕義遷善,款塞內附,北捍玁狁,東拒濊貊,世守北陲,為百姓保障,雖時侵犯王略,命將徂征厥罪,率不旋時,悔愆變改,方之外夷,最又聰惠者也。

    始有千夫長、百夫長以相統領,用能悉乃心,克有勳力於國家,稍受王侯之命。

    自我王室多故,公孫瓚作難,殘夷厥土之君,以侮天慢主,是以四海之內,並執幹戈以衛社稷。

    三王奮氣裔土,忿姦憂國,控弦與漢兵為表裏,誠甚忠孝,朝所嘉焉。

    然而虎兕長蛇,相隨塞路,王官爵命,否而無聞。

    夫有勳不賞,俾勤者怠。

    今遣行謁者楊林,齎單于璽綬車服,以對爾勞。

    其各綏靜部落,教以謹慎,無使作兇作慝。

    世復爾祀位,長為百蠻長。

    厥有咎有不臧者,泯於爾祿,而喪於乃庸,可不勉乎!烏桓單于都護部眾,左右單于受其節度,他如故事。

    」
後樓班大,峭王率其部眾奉樓班為單于,蹋頓為王。

    然蹋頓多畫計策。

    廣陽閻柔,少沒烏丸、鮮卑中,為其種所歸信。

    柔乃因鮮卑眾,殺烏丸校尉邢舉代之,紹因寵慰以安北邊。

    後袁尚敗奔蹋頓,憑其勢,復圖冀州。

    會太祖平河北,柔帥鮮卑、烏丸歸附,遂因以柔為校尉,猶持漢使節,治廣甯如舊。

    建安十一年,太祖自征蹋頓於柳城,潛軍詭道,未至百餘裡,虜乃覺。

    尚與蹋頓將眾逆戰於凡城,兵馬甚盛。

    太祖登高望虜陳,(柳)〔抑〕軍未進,觀其小動,乃擊破其眾,臨陳斬蹋頓首,死者被野。

    速附丸、樓班、烏延等走遼東,遼東悉斬,傳送其首。

    其餘遺迸皆降。

    及幽州、并州柔所統烏丸萬餘落,悉徙其族居中國,帥從其侯王大人種眾與征伐。

    由是三郡烏丸為天下名騎。

    〔一〕 〔一〕 魏略曰:景初元年秋,遣幽州刺史毌丘儉率眾軍討遼東。

    右北平烏丸單于寇婁敦、遼西烏丸都督率眾王護留葉,昔隨袁尚奔遼西,聞儉軍至,率眾五千餘人降。

    寇婁敦遣弟(阿羅獎)〔阿羅槃〕等詣闕朝貢,封其渠帥三十餘為王,賜輿馬繒采各有差。

    
鮮卑〔一〕步度根既立,眾稍衰弱,中兄扶羅韓亦別擁眾數萬為大人。

    建安中,太祖定幽州,步度根與軻比能等因烏丸校尉閻柔上貢獻。

    後代郡烏丸能臣氐等叛,求屬扶羅韓,扶羅韓將萬餘騎迎之。

    到桑乾,氏等議,以為扶羅韓部威禁寬緩,恐不見濟,更遣人呼軻比能。

    比能即將萬餘騎到,當共盟誓。

    比能便於會上殺扶羅韓,扶羅韓子洩歸泥及部眾悉屬比能。

    比能自以殺歸泥父,特又善遇之。

    步度根由是怨比能。

    文帝踐阼,田豫為烏丸校尉,持節并護鮮卑,屯昌平。

    步度根遣使獻馬,帝拜為王。

    後數與軻比能更相攻擊,步度根部眾稍寡弱,將其眾萬餘落保太原、鴈門郡。

    步度根乃使人招呼洩歸泥曰:「汝父為比能所殺,不念報仇,反屬怨家。

    今雖厚待汝,是欲殺汝計也。

    不如還我,我與汝是骨肉至親,豈與仇等?」由是歸泥將其部落逃歸步度根,比能追之弗及。

    至黃初五年,步度根詣闕貢獻,厚加賞賜,是後一心守邊,不為寇害,而軻比能眾遂彊盛。

    明帝即位,務欲綏和戎狄,以息征伐,羈縻兩部而已。

    至青龍元年,比能誘步度根深結和親,於是步度根將洩歸泥及部眾悉保比能,寇鈔并州,殺略吏民。

    帝遣驍騎將軍秦朗征之,歸泥叛比能,將其部眾降,拜歸義王,賜幢麾、曲蓋、鼓吹,居并州如故。

    步度根為比能所殺。

     〔一〕 魏書曰:鮮卑亦東胡之餘也,別保鮮卑山,因號焉。

    其言語習俗與烏丸同。

    其地東接遼水,西當西城。

    常以季春大會,作樂水上,嫁女娶婦,髡頭飲宴。

    其獸異於中國者,野馬、羱羊、端牛。

    端牛角為弓,世謂之角端者也。

    又有貂、豽、鼲子,皮毛柔蠕,故天下以為名裘。

    鮮卑自為冒頓所破,遠竄遼東塞外,不與餘國爭衡,未有名通於漢,而(由)自與烏丸相接。

    至光武時,南北單于更相攻伐,匈奴損耗,而鮮卑遂盛。

    建武三十年,鮮卑大人於仇賁率種人詣闕朝貢,封於仇賁為王。

    永平中,祭肜為遼東太守,誘賂鮮卑,使斬叛烏丸欽志賁等首,於是鮮卑自燉煌、酒泉以東邑落大人,皆詣遼東受賞賜,青、徐二人州給錢,歲二億七千萬以為常。

    和帝時,鮮卑大都護校尉廆帥部眾從烏丸校尉任尚擊叛者,封校尉廆為率眾王。

    殤帝延平中,鮮卑乃東入塞,殺漁陽太守張顯。

    安帝時,鮮卑大人燕荔陽入朝,漢賜鮮卑王印綬,赤車參駕,止烏丸校尉所治甯下。

    通胡市,築南北兩部質宮,受邑落質者〔百〕二十部。

    是後或反或降,或與匈奴、烏丸相攻擊。

    安帝末,發緣邊步騎二萬餘人,屯列衝要。

    後鮮卑八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