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二十七 魏書二十七 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

關燈
與爭鋒。

    詔基停駐。

    基以為:「儉等舉軍足以深入,而久不進者,是其詐偽已露,眾心疑沮也。

    今不張示威形以副民望,而停軍高壘,有似畏懦,非用兵之勢也。

    若或虜略民人,又州郡兵家為賊所得者,更懷離心;儉等所迫脅者,自顧罪重,不敢復還,此為錯兵無用之地,而成姦宄之源。

    吳寇因之,則淮南非國家之有,譙、沛、汝、豫危而不安,此計之大失也。

    軍宜速進據南頓,南頓有大邸閣,計足軍人四十日糧。

    保堅城,因積穀,先人有奪人之心,此平賊之要也。

    」基屢請,乃聽進據濦水。

    既至,復言曰:「兵聞拙速,未睹工遲之久。

    方今外有彊寇,內有叛臣,若不時決,則事之深淺未可測也。

    議者多欲將軍持重。

    將軍持重是也,停軍不進非也。

    持重非不行之謂也,進而不可犯耳。

    今據堅城,保壁壘,以積實資虜,縣運軍糧,甚非計也。

    」景王欲須諸軍集到,猶尚未許。

    基曰:「將在軍,君令有所不受。

    彼得則利,我得亦利,是謂爭城,南頓是也。

    」遂輒進據南頓,儉等從項亦爭欲往,發十餘裡,聞基先到,復還保項。

    時兗州刺史鄧艾屯樂嘉,儉使文欽將兵襲艾。

    基知其勢分,進兵偪項,儉眾遂敗。

    欽等已平,遷鎮南將軍,都督豫州諸軍事,領豫州刺史,進封安樂鄉侯。

    上疏求分戶二百,賜叔父子喬爵關內侯,以報叔父拊育之德。

    有詔特聽。

     諸葛誕反,基以本官行鎮東將軍,都督揚、豫諸軍事。

    時大軍在項,以賊兵精,詔基斂軍堅壘。

    基累啟求進討。

    會吳遣朱異來救誕,軍於安城。

    基又被詔引諸軍轉據北山,基謂諸將曰:「今圍壘轉固,兵馬向集,但當精脩守備以待越逸,而更移兵守險,使得放縱,雖有智者不能善後矣。

    」遂守便宜上疏曰:「今與賊家對敵,當不動如山。

    若遷移依險,人心搖蕩,於勢大損。

    諸軍並據深溝高壘,眾心皆定,不可傾動,此禦兵之要也。

    」書奏,報聽。

    大將軍司馬文王進屯丘頭,分部圍守,各有所統。

    基督城東城南二十六軍,文王敕軍吏入鎮南部界,一不得有所遣。

    城中食盡,晝夜攻壘,基輒拒擊,破之。

    壽春既拔,文王與基書曰:「初議者雲雲,求移者甚眾,時未臨履,亦謂宜然。

    將軍深算利害,獨秉固志,上違詔命,下拒眾議,終至制敵禽賊,雖古人所述,不是過也。

    」文王欲遣諸將輕兵深入,招迎唐咨等子弟,因釁有蕩覆吳之勢。

    基諫曰:「昔諸葛恪乘東關之勝,竭江表之兵,以圍新城,城既不拔,而眾死者太半。

    姜維因洮上之利,輕兵深入,糧餉不繼,軍覆上邽。

    夫大捷之後,上下輕敵,輕敵則慮難不深。

    今賊新敗於外,又內患未弭,是其脩備設慮之時也。

    且兵出踰年,人有歸志,今俘馘十萬,罪人斯得,自歷代征伐,未有全兵獨克如今之盛者也。

    武皇帝克袁紹於官渡,自以所獲已多,不復追奔,懼挫威也。

    」文王乃止。

    以淮南初定,轉基為征東將軍,都督揚州諸軍事,進封東武侯。

    基上疏固讓,歸功參佐,由是長史司馬等七人皆侯。

     是歲,基母卒,詔祕其兇問,迎基父豹喪合葬洛陽,追贈豹北海太守。

    甘露四年,轉為征南將軍,都督荊州諸軍事。

    常道鄉公即尊位,增邑千戶,并前五千七百戶。

    前後封子二人亭侯、關內侯。

     景元二年,襄陽太守表吳賊鄧由等欲來歸化,基被詔,當因此震蕩江表。

    基疑其詐,馳驛陳狀。

    且曰:「嘉平以來,累有內難,當今之務,在于鎮安社稷,綏寧百姓,未宜動眾以求外利。

    」文王報書曰:「凡處事者,多曲相從順,鮮能確然共盡理實。

    誠感忠愛,每見規示,輒敬依來指。

    」後由等竟不降。

    〔一〕 〔一〕 司馬彪戰略載基此事,詳於本傳。

    曰:「景元二年春三月,襄陽太守胡烈表上『吳賊鄧由、李光等,同謀十八屯,欲來歸化,遣將張吳、鄧生,并送質任。

    克期欲令郡軍臨江迎拔』。

    大將軍司馬文王啟聞。

    詔征南將軍王基部分諸軍,使烈督萬人徑造沮水,荊州、義陽南屯宜城,承書夙發。

    若由等如期到者,便當因此震蕩江表。

    基疑賊詐降,誘緻官兵,馳驛止文王,說由等可疑之狀。

    『且當清澄,未宜便舉重兵深入應之』。

    又曰:『夷陵東道,當由車禦,至赤岸乃得渡沮,西道當出箭谿口,乃趣平土,皆山險狹,竹木叢蔚,卒有要害,弩馬不陳。

    今者筋角弩弱,水潦方降,廢盛農之務,徼難必之利,此事之危者也。

    昔子午之役,兵行數百裡而值霖雨,橋閣破壞,後糧腐敗,前軍縣乏。

    姜維深入,不待輜重,士眾飢餓,覆軍上邽。

    文欽、唐咨,舉吳重兵,昧利壽春,身沒不反。

    此皆近事之鑒戒也。

    嘉平以來,累有內難。

    當今之宜,當鎮安社稷,撫寧上下,力農務本,懷柔百姓,未宜動眾以求外利也。

    得之未足為多,失之傷損威重。

    』文王累得基書,意疑。

    尋敕諸軍已上道者,且權停住所在,須後節度。

    基又言于文王曰:『昔漢祖納酈生之說,欲封六國,寤張良之謀,而趣銷印。

    基謀慮淺短,誠不及留侯,亦懼襄陽有食其之謬。

    』文王於是遂罷軍嚴,後由等果不降。

    」
是歲基薨,追贈司空,諡曰景侯。

    子徽嗣,早卒。

    鹹熙中,開建五等,以基著勳前朝,改封基孫廙,而以東武餘邑賜一子爵關內侯。

    晉室踐阼,下詔曰:「故司空王基既著德立勳,又治身清素,不營產業,久在重任,家無私積,可謂身沒行顯,足用勵俗者也。

    其以奴婢二人賜其家。

    」 評曰:徐邈清尚弘通,胡質素業貞粹,王昶開濟識度,王基學行堅白,皆掌統方任,垂稱著績。

    可謂國之良臣,時之彥士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