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二十七 魏書二十七 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
關燈
小
中
大
二年,昶奏:「孫權流放良臣,適庶分爭,可乘釁而制吳、蜀;白帝、夷陵之間,黔、巫、秭歸、房陵皆在江北,民夷與新城郡接,可襲取也。
」乃遣新城太守州泰襲巫、秭歸、房陵,荊州刺史王基詣夷陵,昶詣江陵,兩岸引竹絙為橋,渡水擊之。
賊奔南岸,鑿七道並來攻。
於是昶使積弩同時俱發,賊大將施績夜遁入江陵城,追斬數百級。
昶欲引緻平地與合戰,乃先遣五軍案大道發還,使賊望見以喜之,以所獲鎧馬甲首,馳環城以怒之,設伏兵以待之。
績果追軍,與戰,克之。
績遁走,斬其將鍾離茂、許旻,收其甲首旗鼓珍寶器仗,振旅而還。
王基、州泰皆有功。
於是遷昶征南大將軍、儀同三司,進封京陵侯。
毌丘儉、文欽作亂,引兵拒儉、欽有功,封二子亭侯、關內侯,進位驃騎將軍。
諸葛誕反,昶據夾石以逼江陵,持施績、全熙使不得東。
誕既誅,詔曰:「昔孫臏佐趙,直湊大梁。
西兵驟進,亦所以成東征之勢也。
」增邑千戶,并前四千七百戶,遷司空,持節、都督如故。
甘露四年薨,諡曰穆侯。
子渾嗣,鹹熙中為越騎校尉。
〔一〕 〔一〕 案晉書:渾自越騎入晉,累居方任,平吳有功,封一子江陵侯,位至司徒。
渾子濟,字武子,有雋才令望,為河南尹、太僕。
早卒,追贈驃騎將軍。
渾弟深,冀州刺史。
深弟湛,字處沖,汝南太守。
湛子承,字安期,東海內史。
承子述,字懷祖,尚書令、衛將軍。
述子坦之,字文度,北中郎將,徐、兗二州刺史。
昶諸子中,湛最有德譽,而承亦自為名士,述及坦之並顯重於世,為時盛門雲。
自湛已下事,見晉陽秋也。
王基字伯輿,東萊曲城人也。
少孤,與叔父翁居。
翁撫養甚篤,基亦以孝稱。
年十七,郡召為吏,非其好也,遂去,入琅邪界遊學。
黃初中,察孝廉,除郎中。
是時青土初定,刺史王淩特表請基為別駕,後召為祕書郎,淩復請還。
頃之,司徒王朗辟基,淩不遣。
朗書劾州曰:「凡家臣之良,則升于公輔,公臣之良,則入于王職,是故古者侯伯有貢士之禮。
今州取宿衛之臣,留祕閣之吏,所希聞也。
」淩猶不遣。
淩流稱青土,蓋亦由基協和之輔也。
大將軍司馬宣王辟基,未至,擢為中書侍郎。
明帝盛脩宮室,百姓勞瘁。
基上疏曰:「臣聞古人以水喻民,曰『水所以載舟,亦所以覆舟』。
故在民上者,不可以不戒懼。
夫民逸則慮易,苦則思難,是以先王居之以約儉,俾不至於生患。
昔顏淵雲東野子之禦,馬力盡矣而求進不已,是以知其將敗。
今事役勞苦,男女離曠,願陛下深察東野之弊,留意舟水之喻,息奔駟於未盡,節力役於未困。
昔漢有天下,至孝文時唯有同姓諸侯,而賈誼憂之曰:『置火積薪之下而寢其上,因謂之安也。
』今寇賊未殄,猛將擁兵,檢之則無以應敵,久之則難以遺後,當盛明之世,不務以除患,若子孫不競,社稷之憂也。
使賈誼復起,必深切于曩時矣。
」 散騎常侍王肅著諸經傳解及論定朝儀,改易鄭玄舊說,而基據持玄義,常與抗衡。
遷安平太守,公事去官。
大將軍曹爽請為從事中郎,出為安豐太守。
郡接吳寇,為政清嚴有威惠,明設防備,敵不敢犯。
加討寇將軍。
吳嘗大發眾集建業,揚聲欲入攻揚州,刺史諸葛誕使基策之。
基曰:「昔孫權再至合肥,一至江夏,其後全琮出廬江,朱然寇襄陽,皆無功而還。
今陸遜等已死,而權年老,內無賢嗣,中無謀主。
權自出則懼內釁卒起,癰疽發潰;遣將則舊將已盡,新將未信。
此不過欲補定支黨,還自保護耳。
」後權竟不能出。
時曹爽專柄,風化陵遲,基著時要論以切世事。
以疾徵還,起家為河南尹,未拜,爽伏誅,基嘗為爽官屬,隨例罷。
其年為尚書,出為荊州刺史,加揚烈將軍,隨征南王昶擊吳。
基別襲步協於夷陵,協閉門自守。
基示以攻形,而實分兵取雄父邸閣,收米三十餘萬斛,虜安北將軍譚正,納降數千口。
於是移其降民,置夷陵縣。
賜爵關內侯。
基又表城上昶,徙江夏治之,以偪夏口,由是賊不敢輕越江。
明制度,整軍農,兼脩學校,南方稱之。
時朝廷議欲伐吳,詔基量進趣之宜。
基對曰:「夫兵動而無功,則威名折於外,財用窮於內,故必全而後用也。
若不資通川聚糧水戰之備,則雖積兵江內,無必渡之勢矣。
今江陵有沮、漳二水,溉灌膏腴之田以千數。
安陸左右,陂池沃衍。
若水陸並農,以實軍資,然後引兵詣江陵、夷陵,分據夏口,順沮、漳,資水浮穀而下。
賊知官兵有經久之勢,則拒天誅者意沮,而向王化者益固。
然後率合蠻夷以攻其內,精卒勁兵以討其外,則夏口以上必拔,而江外之郡不守。
如此,吳、蜀之交絕,交絕而吳禽矣。
不然,兵出之利,未可必矣。
」於是遂止。
司馬景王新統政,基書戒之曰:「天下至廣,萬機至猥,誠不可不矜矜業業,坐而待旦也。
夫志正則眾邪不生,心靜則眾事不躁,思慮審定則教令不煩,親用忠良則遠近協服。
故知和遠在身,定眾在心。
許允、傅嘏、袁侃、崔贊皆一時正士,有直質而無流心,可與同政事者也。
」景王納其言。
高貴鄉公即尊位,進封常樂亭侯。
毌丘儉、文欽作亂,以基為行監軍、假節,統許昌軍,適與景王會於許昌。
景王曰:「君籌儉等何如?」基曰:「淮南之逆,非吏民思亂也,儉等誑脅迫懼,畏目下之戮,是以尚群聚耳。
若大兵臨偪,必土崩瓦解,儉、欽之首,不終朝而縣於軍門矣。
」景王曰:「善。
」乃令基居軍前。
議者鹹以儉、欽慓悍,難
」乃遣新城太守州泰襲巫、秭歸、房陵,荊州刺史王基詣夷陵,昶詣江陵,兩岸引竹絙為橋,渡水擊之。
賊奔南岸,鑿七道並來攻。
於是昶使積弩同時俱發,賊大將施績夜遁入江陵城,追斬數百級。
昶欲引緻平地與合戰,乃先遣五軍案大道發還,使賊望見以喜之,以所獲鎧馬甲首,馳環城以怒之,設伏兵以待之。
績果追軍,與戰,克之。
績遁走,斬其將鍾離茂、許旻,收其甲首旗鼓珍寶器仗,振旅而還。
王基、州泰皆有功。
於是遷昶征南大將軍、儀同三司,進封京陵侯。
毌丘儉、文欽作亂,引兵拒儉、欽有功,封二子亭侯、關內侯,進位驃騎將軍。
諸葛誕反,昶據夾石以逼江陵,持施績、全熙使不得東。
誕既誅,詔曰:「昔孫臏佐趙,直湊大梁。
西兵驟進,亦所以成東征之勢也。
」增邑千戶,并前四千七百戶,遷司空,持節、都督如故。
甘露四年薨,諡曰穆侯。
子渾嗣,鹹熙中為越騎校尉。
〔一〕 〔一〕 案晉書:渾自越騎入晉,累居方任,平吳有功,封一子江陵侯,位至司徒。
渾子濟,字武子,有雋才令望,為河南尹、太僕。
早卒,追贈驃騎將軍。
渾弟深,冀州刺史。
深弟湛,字處沖,汝南太守。
湛子承,字安期,東海內史。
承子述,字懷祖,尚書令、衛將軍。
述子坦之,字文度,北中郎將,徐、兗二州刺史。
昶諸子中,湛最有德譽,而承亦自為名士,述及坦之並顯重於世,為時盛門雲。
自湛已下事,見晉陽秋也。
王基字伯輿,東萊曲城人也。
少孤,與叔父翁居。
翁撫養甚篤,基亦以孝稱。
年十七,郡召為吏,非其好也,遂去,入琅邪界遊學。
黃初中,察孝廉,除郎中。
是時青土初定,刺史王淩特表請基為別駕,後召為祕書郎,淩復請還。
頃之,司徒王朗辟基,淩不遣。
朗書劾州曰:「凡家臣之良,則升于公輔,公臣之良,則入于王職,是故古者侯伯有貢士之禮。
今州取宿衛之臣,留祕閣之吏,所希聞也。
」淩猶不遣。
淩流稱青土,蓋亦由基協和之輔也。
大將軍司馬宣王辟基,未至,擢為中書侍郎。
明帝盛脩宮室,百姓勞瘁。
基上疏曰:「臣聞古人以水喻民,曰『水所以載舟,亦所以覆舟』。
故在民上者,不可以不戒懼。
夫民逸則慮易,苦則思難,是以先王居之以約儉,俾不至於生患。
昔顏淵雲東野子之禦,馬力盡矣而求進不已,是以知其將敗。
今事役勞苦,男女離曠,願陛下深察東野之弊,留意舟水之喻,息奔駟於未盡,節力役於未困。
昔漢有天下,至孝文時唯有同姓諸侯,而賈誼憂之曰:『置火積薪之下而寢其上,因謂之安也。
』今寇賊未殄,猛將擁兵,檢之則無以應敵,久之則難以遺後,當盛明之世,不務以除患,若子孫不競,社稷之憂也。
使賈誼復起,必深切于曩時矣。
」 散騎常侍王肅著諸經傳解及論定朝儀,改易鄭玄舊說,而基據持玄義,常與抗衡。
遷安平太守,公事去官。
大將軍曹爽請為從事中郎,出為安豐太守。
郡接吳寇,為政清嚴有威惠,明設防備,敵不敢犯。
加討寇將軍。
吳嘗大發眾集建業,揚聲欲入攻揚州,刺史諸葛誕使基策之。
基曰:「昔孫權再至合肥,一至江夏,其後全琮出廬江,朱然寇襄陽,皆無功而還。
今陸遜等已死,而權年老,內無賢嗣,中無謀主。
權自出則懼內釁卒起,癰疽發潰;遣將則舊將已盡,新將未信。
此不過欲補定支黨,還自保護耳。
」後權竟不能出。
時曹爽專柄,風化陵遲,基著時要論以切世事。
以疾徵還,起家為河南尹,未拜,爽伏誅,基嘗為爽官屬,隨例罷。
其年為尚書,出為荊州刺史,加揚烈將軍,隨征南王昶擊吳。
基別襲步協於夷陵,協閉門自守。
基示以攻形,而實分兵取雄父邸閣,收米三十餘萬斛,虜安北將軍譚正,納降數千口。
於是移其降民,置夷陵縣。
賜爵關內侯。
基又表城上昶,徙江夏治之,以偪夏口,由是賊不敢輕越江。
明制度,整軍農,兼脩學校,南方稱之。
時朝廷議欲伐吳,詔基量進趣之宜。
基對曰:「夫兵動而無功,則威名折於外,財用窮於內,故必全而後用也。
若不資通川聚糧水戰之備,則雖積兵江內,無必渡之勢矣。
今江陵有沮、漳二水,溉灌膏腴之田以千數。
安陸左右,陂池沃衍。
若水陸並農,以實軍資,然後引兵詣江陵、夷陵,分據夏口,順沮、漳,資水浮穀而下。
賊知官兵有經久之勢,則拒天誅者意沮,而向王化者益固。
然後率合蠻夷以攻其內,精卒勁兵以討其外,則夏口以上必拔,而江外之郡不守。
如此,吳、蜀之交絕,交絕而吳禽矣。
不然,兵出之利,未可必矣。
」於是遂止。
司馬景王新統政,基書戒之曰:「天下至廣,萬機至猥,誠不可不矜矜業業,坐而待旦也。
夫志正則眾邪不生,心靜則眾事不躁,思慮審定則教令不煩,親用忠良則遠近協服。
故知和遠在身,定眾在心。
許允、傅嘏、袁侃、崔贊皆一時正士,有直質而無流心,可與同政事者也。
」景王納其言。
高貴鄉公即尊位,進封常樂亭侯。
毌丘儉、文欽作亂,以基為行監軍、假節,統許昌軍,適與景王會於許昌。
景王曰:「君籌儉等何如?」基曰:「淮南之逆,非吏民思亂也,儉等誑脅迫懼,畏目下之戮,是以尚群聚耳。
若大兵臨偪,必土崩瓦解,儉、欽之首,不終朝而縣於軍門矣。
」景王曰:「善。
」乃令基居軍前。
議者鹹以儉、欽慓悍,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