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二十六 魏書二十六 滿田牽郭傳第二十六
關燈
小
中
大
我真單于;遼東復持印綬來。
如此,誰當為正?」招答曰:「昔袁公承制,得有所拜假;中間違錯,天子命曹公代之,言當白天子,更假真單于,是也。
遼東下郡,何得擅稱拜假也?」忠曰:「我遼東在滄海之東,擁兵百萬,又有扶餘、濊貊之用;當今之勢,彊者為右,曹操獨何得為是也?」招呵忠曰:「曹公允恭明哲,翼戴天子,伐叛柔服,寧靜四海,汝君臣頑嚚,今恃險遠,背違王命,欲擅拜假,侮弄神器,方當屠戮,何敢慢易咎毀大人?」便捉忠頭頓築,拔刀欲斬之。
峭王驚怖,徒跣抱招,以救請忠,左右失色。
招乃還坐,為峭王等說成敗之效,禍福所歸,皆下席跪伏,敬受敕教,便辭遼東之使,罷所嚴騎。
太祖滅譚於南皮,署招軍謀掾,從討烏丸。
至柳城,拜護烏丸校尉。
還鄴,遼東送袁尚首,縣在馬市,招睹之悲感,設祭頭下。
太祖義之,舉為茂才。
從平漢中,太祖還,留招為中護軍。
事罷,還鄴,拜平虜校尉,將兵督青、徐州郡諸軍事,擊東萊賊,斬其渠率,東土寧靜。
文帝踐阼,拜招使持節護鮮卑校尉,屯昌平。
是時,邊民流散山澤,又亡叛在鮮卑中者,處有千數。
招廣布恩信,招誘降附。
建義中郎將公孫集等,率將部曲,鹹各歸命;使還本郡。
又懷來鮮卑素利、彌加等十餘萬落,皆令款塞。
大軍欲征吳,召招還,至,值軍罷,拜右中郎將,出為雁門太守。
郡在邊陲,雖有候望之備,而寇鈔不斷。
招既教民戰陳,又表復烏丸五百餘家租調,使備鞍馬,遠遣偵候。
虜每犯塞,勒兵逆擊,來輒摧破,於是吏民膽氣日銳,荒野無虞。
又搆閒離散,使虜更相猜疑。
鮮卑大人步度根、洩歸泥等與軻比能為隙,將部落三萬餘家詣郡附塞。
敕令還擊比能,殺比能弟苴羅侯,及叛烏丸歸義侯王同、王寄等,大結怨讎。
是以招自出,率將歸泥等討比能於雲中故郡,大破之。
招通河西鮮卑附頭等十餘萬家,繕治陘北故上館城,置屯戍以鎮內外,夷虜大小,莫不歸心,諸叛亡雖親戚不敢藏匿,鹹悉收送。
於是野居晏閉,寇賊靜息。
招乃簡選有才識者,詣太學受業,還相授教,數年中庠序大興。
郡所治廣武,井水鹹苦,民皆擔輦遠汲流水,往返七裡。
招準望地勢,因山陵之宜,鑿原開渠,注水城內,民賴其益。
明帝即位,賜爵關內侯。
太和二年,護烏丸校尉田豫出塞,為軻比能所圍於故馬邑城,移招求救。
招即整勒兵馬,欲赴救豫。
并州以常憲禁招,招以為節將見圍,不可拘於吏議,自表輒行。
又並馳布羽檄,稱陳形勢,雲當西北掩取虜家,然後東行,會誅虜身。
檄到,豫軍踴躍。
又遺一通於虜蹊要,虜即恐怖,種類離散。
軍到故平城,便皆潰走。
比能復大合騎來,到故平州塞北。
招潛行撲討,大斬首級。
招以蜀虜諸葛亮數出,而比能狡猾,能相交通,表為防備,議者以為縣遠,未之信也。
會亮時在祁山,果遣使連結比能。
比能至故北地石城,與相首尾。
帝乃詔招,使從便宜討之。
時比能已還漠南,招與刺史畢軌議曰:「胡虜遷徙無常。
若勞師遠追,則遲速不相及。
若欲潛襲,則山溪艱險,資糧轉運,難以密辦。
可使守新興、雁門二牙門,出屯陘北,外以鎮撫,內令兵田,儲畜資糧,秋冬馬肥,州郡兵合,乘釁征討,計必全克。
未及施行,會病卒。
招在郡十二年,威風遠振。
其治邊之稱,次于田豫,百姓追思之。
而漁陽傅容在雁門有名績,繼招後,在遼東又有事功雲。
招子嘉嗣。
次子弘,亦猛毅有招風,以隴西太守隨鄧艾伐蜀有功,鹹熙中為振威護軍。
嘉與晉司徒李胤同母,早卒。
〔一〕 〔一〕 按晉書:弘後為揚州、涼州刺史,以果烈死事於邊。
嘉子秀,字成叔。
荀綽冀州記曰:秀有雋才,性豪俠有氣,弱冠得美名。
於太康中為衛瓘、崔洪、石崇等所提攜,以新安令博士為司空從事中郎。
與帝舅黃門侍郎王愷素相輕侮。
愷諷司隸荀愷,令都官誣奏秀夜在道中載高平國守士田興妻。
秀即表訴被誣陷之由,論愷穢行,文辭尤厲。
于時朝臣雖多證明,秀名譽由是而損。
後張華請為長史,稍遷至尚書。
河間王以秀為平北將軍,假節,在馮翊遇害。
世人玩其辭賦,惜其材幹。
郭淮字伯濟,太原陽曲人也。
〔一〕建安中舉孝廉,除平原府丞。
文帝為五官將,召淮署為門下賊曹,轉為丞相兵曹議令史,從征漢中。
太祖還,留征西將軍夏侯淵拒劉備,以淮為淵司馬。
淵與備戰,淮時有疾不出。
淵遇害,軍中擾擾,淮收散卒,推盪寇將軍張郃為軍主,諸營乃定。
其明日,備欲渡漢水來攻。
諸將議眾寡不敵,備便乘勝,欲依水為陳以拒之。
淮曰:「此示弱而不足挫敵,非算也。
不如遠水為陳,引而緻之,半濟而後擊,備可破也。
」既陳,備疑不渡,淮遂堅守,示無還心。
以狀聞,太祖善之,假郃節,復以淮為司馬。
文帝即王位,賜爵關內侯,轉為鎮西長史。
又行征羌護軍,護
如此,誰當為正?」招答曰:「昔袁公承制,得有所拜假;中間違錯,天子命曹公代之,言當白天子,更假真單于,是也。
遼東下郡,何得擅稱拜假也?」忠曰:「我遼東在滄海之東,擁兵百萬,又有扶餘、濊貊之用;當今之勢,彊者為右,曹操獨何得為是也?」招呵忠曰:「曹公允恭明哲,翼戴天子,伐叛柔服,寧靜四海,汝君臣頑嚚,今恃險遠,背違王命,欲擅拜假,侮弄神器,方當屠戮,何敢慢易咎毀大人?」便捉忠頭頓築,拔刀欲斬之。
峭王驚怖,徒跣抱招,以救請忠,左右失色。
招乃還坐,為峭王等說成敗之效,禍福所歸,皆下席跪伏,敬受敕教,便辭遼東之使,罷所嚴騎。
太祖滅譚於南皮,署招軍謀掾,從討烏丸。
至柳城,拜護烏丸校尉。
還鄴,遼東送袁尚首,縣在馬市,招睹之悲感,設祭頭下。
太祖義之,舉為茂才。
從平漢中,太祖還,留招為中護軍。
事罷,還鄴,拜平虜校尉,將兵督青、徐州郡諸軍事,擊東萊賊,斬其渠率,東土寧靜。
文帝踐阼,拜招使持節護鮮卑校尉,屯昌平。
是時,邊民流散山澤,又亡叛在鮮卑中者,處有千數。
招廣布恩信,招誘降附。
建義中郎將公孫集等,率將部曲,鹹各歸命;使還本郡。
又懷來鮮卑素利、彌加等十餘萬落,皆令款塞。
大軍欲征吳,召招還,至,值軍罷,拜右中郎將,出為雁門太守。
郡在邊陲,雖有候望之備,而寇鈔不斷。
招既教民戰陳,又表復烏丸五百餘家租調,使備鞍馬,遠遣偵候。
虜每犯塞,勒兵逆擊,來輒摧破,於是吏民膽氣日銳,荒野無虞。
又搆閒離散,使虜更相猜疑。
鮮卑大人步度根、洩歸泥等與軻比能為隙,將部落三萬餘家詣郡附塞。
敕令還擊比能,殺比能弟苴羅侯,及叛烏丸歸義侯王同、王寄等,大結怨讎。
是以招自出,率將歸泥等討比能於雲中故郡,大破之。
招通河西鮮卑附頭等十餘萬家,繕治陘北故上館城,置屯戍以鎮內外,夷虜大小,莫不歸心,諸叛亡雖親戚不敢藏匿,鹹悉收送。
於是野居晏閉,寇賊靜息。
招乃簡選有才識者,詣太學受業,還相授教,數年中庠序大興。
郡所治廣武,井水鹹苦,民皆擔輦遠汲流水,往返七裡。
招準望地勢,因山陵之宜,鑿原開渠,注水城內,民賴其益。
明帝即位,賜爵關內侯。
太和二年,護烏丸校尉田豫出塞,為軻比能所圍於故馬邑城,移招求救。
招即整勒兵馬,欲赴救豫。
并州以常憲禁招,招以為節將見圍,不可拘於吏議,自表輒行。
又並馳布羽檄,稱陳形勢,雲當西北掩取虜家,然後東行,會誅虜身。
檄到,豫軍踴躍。
又遺一通於虜蹊要,虜即恐怖,種類離散。
軍到故平城,便皆潰走。
比能復大合騎來,到故平州塞北。
招潛行撲討,大斬首級。
招以蜀虜諸葛亮數出,而比能狡猾,能相交通,表為防備,議者以為縣遠,未之信也。
會亮時在祁山,果遣使連結比能。
比能至故北地石城,與相首尾。
帝乃詔招,使從便宜討之。
時比能已還漠南,招與刺史畢軌議曰:「胡虜遷徙無常。
若勞師遠追,則遲速不相及。
若欲潛襲,則山溪艱險,資糧轉運,難以密辦。
可使守新興、雁門二牙門,出屯陘北,外以鎮撫,內令兵田,儲畜資糧,秋冬馬肥,州郡兵合,乘釁征討,計必全克。
未及施行,會病卒。
招在郡十二年,威風遠振。
其治邊之稱,次于田豫,百姓追思之。
而漁陽傅容在雁門有名績,繼招後,在遼東又有事功雲。
招子嘉嗣。
次子弘,亦猛毅有招風,以隴西太守隨鄧艾伐蜀有功,鹹熙中為振威護軍。
嘉與晉司徒李胤同母,早卒。
〔一〕 〔一〕 按晉書:弘後為揚州、涼州刺史,以果烈死事於邊。
嘉子秀,字成叔。
荀綽冀州記曰:秀有雋才,性豪俠有氣,弱冠得美名。
於太康中為衛瓘、崔洪、石崇等所提攜,以新安令博士為司空從事中郎。
與帝舅黃門侍郎王愷素相輕侮。
愷諷司隸荀愷,令都官誣奏秀夜在道中載高平國守士田興妻。
秀即表訴被誣陷之由,論愷穢行,文辭尤厲。
于時朝臣雖多證明,秀名譽由是而損。
後張華請為長史,稍遷至尚書。
河間王以秀為平北將軍,假節,在馮翊遇害。
世人玩其辭賦,惜其材幹。
郭淮字伯濟,太原陽曲人也。
〔一〕建安中舉孝廉,除平原府丞。
文帝為五官將,召淮署為門下賊曹,轉為丞相兵曹議令史,從征漢中。
太祖還,留征西將軍夏侯淵拒劉備,以淮為淵司馬。
淵與備戰,淮時有疾不出。
淵遇害,軍中擾擾,淮收散卒,推盪寇將軍張郃為軍主,諸營乃定。
其明日,備欲渡漢水來攻。
諸將議眾寡不敵,備便乘勝,欲依水為陳以拒之。
淮曰:「此示弱而不足挫敵,非算也。
不如遠水為陳,引而緻之,半濟而後擊,備可破也。
」既陳,備疑不渡,淮遂堅守,示無還心。
以狀聞,太祖善之,假郃節,復以淮為司馬。
文帝即王位,賜爵關內侯,轉為鎮西長史。
又行征羌護軍,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