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二十六 魏書二十六 滿田牽郭傳第二十六
關燈
小
中
大
滿寵字伯寧,山陽昌邑人也。
年十八,為郡督郵。
時郡內李朔等各擁部曲,害于平民,太守使寵糾焉。
朔等請罪,不復鈔略。
守高平令。
縣人張苞為郡督郵,貪穢受取,幹亂吏政。
寵因其來在傳舍,率吏卒出收之,詰責所犯,即日考竟,遂棄官歸。
太祖臨兗州,辟為從事。
及為大將軍,辟署西曹屬,為許令。
時曹洪宗室親貴,有賓客在界,數犯法,寵收治之。
洪書報寵,寵不聽。
洪白太祖,太祖召許主者。
寵知將欲原,乃速殺之。
太祖喜曰:「當事不當爾邪?」故太尉楊彪收付縣獄,尚書令荀彧、少府孔融等並屬寵:「但當受辭,勿加考掠。
」寵一無所報,考訊如法。
數日,求見太祖,言之曰:「楊彪考訊無他辭語。
當殺者宜先彰其罪;此人有名海內,若罪不明,必大失民望,竊為明公惜之。
」太祖即日赦出彪。
初,彧、融聞考掠彪,皆怒,及因此得了,更善寵。
〔一〕 〔一〕 臣松之以為楊公積德之門,身為名臣,縱有愆負,猶宜保祐,況淫刑所濫,而可加其楚掠乎?若理應考訊,荀、孔二賢豈其妄有相請屬哉?寵以此為能,酷吏之用心耳。
雖有後善,何解前虐? 時袁紹盛於河朔,而汝南紹之本郡,門生賓客布在諸縣,擁兵拒守。
太祖憂之,以寵為汝南太守。
寵募其服從者五百人,率攻下二十餘壁,誘其未降渠帥,於坐上殺十餘人,一時皆平。
得戶二萬,兵二千人,令就田業。
建安十三年,從太祖征荊州。
大軍還,留寵行奮威將軍,屯當陽。
孫權數擾東陲,復召寵還為汝南太守,賜爵關內侯。
關羽圍襄陽,寵助征南將軍曹仁屯樊城拒之,而左將軍于禁等軍以霖雨水長為羽所沒。
羽急攻樊城,樊城得水,往往崩壞,眾皆失色。
或謂仁曰:「今日之危,非力所支。
可及羽圍未合,乘輕船夜走,雖失城,尚可全身。
」寵曰:「山水速疾,冀其不久。
聞羽遣別將已在郟下,自許以南,百姓擾擾,羽所以不敢遂進者,恐吾軍掎其後耳。
今若遁去,洪河以南,非復國家有也;君宜待之。
」仁曰:「善。
」寵乃沈白馬,與軍人盟誓。
會徐晃等救至,寵力戰有功,羽遂退。
進封安昌亭侯。
文帝即王位,遷揚武將軍。
破吳於江陵有功,更拜伏波將軍,屯新野。
大軍南征,到精湖,寵帥諸軍在前,與賊隔水相對。
寵敕諸將曰:「今夕風甚猛,賊必來燒軍,宜為其備。
」諸軍皆警。
夜半,賊果遣十部伏夜來燒,寵掩擊破之,進封南鄉侯。
黃初三年,假寵節鉞。
五年,拜前將軍。
明帝即位,進封昌邑侯。
太和二年,領豫州刺史。
三年春,降人稱吳大嚴,揚聲欲詣江北獵,孫權欲自出。
寵度其必襲西陽而為之備,權聞之,退還。
秋,使曹休從廬江南入合肥,令寵向夏口。
寵上疏曰:「曹休雖明果而希用兵,今所從道,背湖旁江,易進難退,此兵之窪地也。
若入無彊口,宜深為之備。
」寵表未報,休遂深入。
賊果從無彊口斷夾石,要休還路。
休戰不利,退走。
會朱靈等從後來斷道,與賊相遇。
賊驚走,休軍乃得還。
是歲休薨,寵以前將軍代都督揚州諸軍事。
汝南兵民戀慕,大小相率,奔隨道路,不可禁止。
護軍表上,欲殺其為首者。
詔使寵將親兵千人自隨,其餘一無所問。
四年,拜寵征東將軍。
其冬,孫權揚聲欲至合肥,寵表召兗、豫諸軍,皆集。
賊尋退還,被詔罷兵。
寵以為今賊大舉而還,非本意也,此必欲偽退以罷吾兵,而倒還乘虛,掩不備也,表不罷兵。
後十餘日,權果更來,到合肥城,不克而還。
其明年,吳將孫布遣人詣揚州求降,辭雲:「道遠不能自緻,乞兵見迎。
」刺史王淩騰布書,請兵馬迎之。
寵以為必詐,不與兵,而為淩作報書曰:「知識邪正,欲避禍就順,去暴歸道,甚相嘉尚。
今欲遣兵相迎,然計兵少則不足相衛,多則事必遠聞。
且先密計以成本志,臨時節度其宜。
」寵會被書當入朝,敕留府長史:「若淩欲往迎,勿與兵也。
」淩於後索兵不得,乃單遣一督將步騎七百人往迎之。
布夜掩擊,督將迸走,死傷過半。
初,寵與淩共事不平,淩支黨毀寵疲老悖謬,故明帝召之。
既至,體氣康彊,見而遣還。
〔一〕寵屢表求留,詔報曰:「昔廉頗彊食,馬援據鞍,今君未老而自謂已老,何與廉、馬之相背邪?其思安邊境,惠此中國。
」 〔一〕 世語曰:王淩表寵年過耽酒,不可居方任。
帝將召寵,給事中郭謀曰:「寵為汝南太守、豫州刺史二十餘年,有勳方嶽。
及鎮淮南,吳人憚之。
若不如所表,將為所闚。
可令還朝,問以方事以察之。
」帝從之。
寵既至,進見,飲酒至一石不亂。
帝慰勞之,遣還。
明年,吳將陸遜向廬江,論者以為宜速赴之。
寵曰:「廬江雖小,將勁兵精,守則經時。
又賊舍船二百裡來,後尾空縣,尚欲誘緻,今宜聽其遂進,但恐走不可及耳。
」整軍趨楊宜口。
賊聞大兵東下,即夜遁。
時權歲有來計。
青龍元年,寵上疏曰:「合肥
年十八,為郡督郵。
時郡內李朔等各擁部曲,害于平民,太守使寵糾焉。
朔等請罪,不復鈔略。
守高平令。
縣人張苞為郡督郵,貪穢受取,幹亂吏政。
寵因其來在傳舍,率吏卒出收之,詰責所犯,即日考竟,遂棄官歸。
太祖臨兗州,辟為從事。
及為大將軍,辟署西曹屬,為許令。
時曹洪宗室親貴,有賓客在界,數犯法,寵收治之。
洪書報寵,寵不聽。
洪白太祖,太祖召許主者。
寵知將欲原,乃速殺之。
太祖喜曰:「當事不當爾邪?」故太尉楊彪收付縣獄,尚書令荀彧、少府孔融等並屬寵:「但當受辭,勿加考掠。
」寵一無所報,考訊如法。
數日,求見太祖,言之曰:「楊彪考訊無他辭語。
當殺者宜先彰其罪;此人有名海內,若罪不明,必大失民望,竊為明公惜之。
」太祖即日赦出彪。
初,彧、融聞考掠彪,皆怒,及因此得了,更善寵。
〔一〕 〔一〕 臣松之以為楊公積德之門,身為名臣,縱有愆負,猶宜保祐,況淫刑所濫,而可加其楚掠乎?若理應考訊,荀、孔二賢豈其妄有相請屬哉?寵以此為能,酷吏之用心耳。
雖有後善,何解前虐? 時袁紹盛於河朔,而汝南紹之本郡,門生賓客布在諸縣,擁兵拒守。
太祖憂之,以寵為汝南太守。
寵募其服從者五百人,率攻下二十餘壁,誘其未降渠帥,於坐上殺十餘人,一時皆平。
得戶二萬,兵二千人,令就田業。
建安十三年,從太祖征荊州。
大軍還,留寵行奮威將軍,屯當陽。
孫權數擾東陲,復召寵還為汝南太守,賜爵關內侯。
關羽圍襄陽,寵助征南將軍曹仁屯樊城拒之,而左將軍于禁等軍以霖雨水長為羽所沒。
羽急攻樊城,樊城得水,往往崩壞,眾皆失色。
或謂仁曰:「今日之危,非力所支。
可及羽圍未合,乘輕船夜走,雖失城,尚可全身。
」寵曰:「山水速疾,冀其不久。
聞羽遣別將已在郟下,自許以南,百姓擾擾,羽所以不敢遂進者,恐吾軍掎其後耳。
今若遁去,洪河以南,非復國家有也;君宜待之。
」仁曰:「善。
」寵乃沈白馬,與軍人盟誓。
會徐晃等救至,寵力戰有功,羽遂退。
進封安昌亭侯。
文帝即王位,遷揚武將軍。
破吳於江陵有功,更拜伏波將軍,屯新野。
大軍南征,到精湖,寵帥諸軍在前,與賊隔水相對。
寵敕諸將曰:「今夕風甚猛,賊必來燒軍,宜為其備。
」諸軍皆警。
夜半,賊果遣十部伏夜來燒,寵掩擊破之,進封南鄉侯。
黃初三年,假寵節鉞。
五年,拜前將軍。
明帝即位,進封昌邑侯。
太和二年,領豫州刺史。
三年春,降人稱吳大嚴,揚聲欲詣江北獵,孫權欲自出。
寵度其必襲西陽而為之備,權聞之,退還。
秋,使曹休從廬江南入合肥,令寵向夏口。
寵上疏曰:「曹休雖明果而希用兵,今所從道,背湖旁江,易進難退,此兵之窪地也。
若入無彊口,宜深為之備。
」寵表未報,休遂深入。
賊果從無彊口斷夾石,要休還路。
休戰不利,退走。
會朱靈等從後來斷道,與賊相遇。
賊驚走,休軍乃得還。
是歲休薨,寵以前將軍代都督揚州諸軍事。
汝南兵民戀慕,大小相率,奔隨道路,不可禁止。
護軍表上,欲殺其為首者。
詔使寵將親兵千人自隨,其餘一無所問。
四年,拜寵征東將軍。
其冬,孫權揚聲欲至合肥,寵表召兗、豫諸軍,皆集。
賊尋退還,被詔罷兵。
寵以為今賊大舉而還,非本意也,此必欲偽退以罷吾兵,而倒還乘虛,掩不備也,表不罷兵。
後十餘日,權果更來,到合肥城,不克而還。
其明年,吳將孫布遣人詣揚州求降,辭雲:「道遠不能自緻,乞兵見迎。
」刺史王淩騰布書,請兵馬迎之。
寵以為必詐,不與兵,而為淩作報書曰:「知識邪正,欲避禍就順,去暴歸道,甚相嘉尚。
今欲遣兵相迎,然計兵少則不足相衛,多則事必遠聞。
且先密計以成本志,臨時節度其宜。
」寵會被書當入朝,敕留府長史:「若淩欲往迎,勿與兵也。
」淩於後索兵不得,乃單遣一督將步騎七百人往迎之。
布夜掩擊,督將迸走,死傷過半。
初,寵與淩共事不平,淩支黨毀寵疲老悖謬,故明帝召之。
既至,體氣康彊,見而遣還。
〔一〕寵屢表求留,詔報曰:「昔廉頗彊食,馬援據鞍,今君未老而自謂已老,何與廉、馬之相背邪?其思安邊境,惠此中國。
」 〔一〕 世語曰:王淩表寵年過耽酒,不可居方任。
帝將召寵,給事中郭謀曰:「寵為汝南太守、豫州刺史二十餘年,有勳方嶽。
及鎮淮南,吳人憚之。
若不如所表,將為所闚。
可令還朝,問以方事以察之。
」帝從之。
寵既至,進見,飲酒至一石不亂。
帝慰勞之,遣還。
明年,吳將陸遜向廬江,論者以為宜速赴之。
寵曰:「廬江雖小,將勁兵精,守則經時。
又賊舍船二百裡來,後尾空縣,尚欲誘緻,今宜聽其遂進,但恐走不可及耳。
」整軍趨楊宜口。
賊聞大兵東下,即夜遁。
時權歲有來計。
青龍元年,寵上疏曰:「合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