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二十五 魏書二十五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第二十五
關燈
小
中
大
曹洪禦超等,超等退還。
洪置酒大會,令女倡著羅縠之衣,蹋鼓,一坐皆笑。
阜厲聲責洪曰:「男女之別,國之大節,何有於廣坐之中裸女人形體!雖桀、紂之亂,不甚於此。
」遂奮衣辭出。
洪立罷女樂,請阜還坐,肅然憚焉。
及劉備取漢中以逼下辯,太祖以武都孤遠,欲移之,恐吏民戀土。
阜威信素著,前後徙民、氐,使居京兆、扶風、天水界者萬餘戶,徙郡小槐裡,百姓襁負而隨之。
為政舉大綱而已,下不忍欺也。
文帝問侍中劉曄等:「武都太守何如人也?」皆稱阜有公輔之節。
未及用,會帝崩。
在郡十餘年,徵拜城門校尉。
阜常見明帝著繡剋,被縹綾半褎,阜問帝曰:「此於禮何法服也?」帝默然不答,自是不法服不以見阜。
遷將作大匠。
時初治宮室,發美女以充後庭,數出入弋獵。
秋,大雨震電,多殺鳥雀。
阜上疏曰:「臣聞明主在上,群下盡辭。
堯、舜聖德,求非索諫;大禹勤功,務卑宮室;成湯遭旱,歸咎責己;周文刑於寡妻,以禦家邦;漢文躬行節儉,身衣弋綈:此皆能昭令問,貽厥孫謀者也。
伏惟陛下奉武皇帝開拓之大業,守文皇帝克終之元緒,誠宜思齊往古聖賢之善治,總觀季世放盪之惡政。
所謂善治者,務儉約、重民力也;所謂惡政者,從心恣欲,觸情而發也。
惟陛下稽古世代之初所以明赫,及季世所以衰弱至于泯滅,近覽漢末之變,足以動心誡懼矣。
曩使桓、靈不廢高祖之法,文、景之恭儉,太祖雖有神武,於何所施其能邪?而陛下何由處斯尊哉?今吳、蜀未定,軍旅在外,願陛下動則三思,慮而後行,重慎出入,以往鑒來,言之若輕,成敗甚重。
頃者天雨,又多卒暴雷電非常,至殺鳥雀。
天地神明,以王者為子也,政有不當,則見災譴。
克己內訟,聖人所記。
惟陛下慮患無形之外,慎萌纖微之初,法漢孝文出惠帝美人,令得自嫁;頃所調送小女,遠聞不令,宜為後圖。
諸所繕治,務從約節。
書曰:『九族既睦,協和萬國。
』事思厥宜,以從中道,精心計謀,省息費用。
吳、蜀以定,爾乃上安下樂,九親熙熙。
如此以往,祖考心歡,堯舜其猶病諸。
今宜開大信於天下,以安眾庶,以示遠人。
」時雍丘王植怨於不齒,藩國至親,法禁峻密,故阜又陳九族之義焉。
詔報曰:「閒得密表,先陳往古明王聖主,以諷闇政,切至之辭,款誠篤實。
退思補過,將順匡救,備至悉矣。
覽思苦言,吾甚嘉之。
」 後遷少府。
是時大司馬曹真伐蜀,遇雨不進。
阜上疏曰:「昔文王有赤烏之符,而猶日昃不暇食;武王白魚入舟,君臣變色。
而動得吉瑞,猶尚憂懼,況有災異而不戰竦者哉?今吳、蜀未平,而天屢降變,陛下宜深有以專精應答,側席而坐,思示遠以德,綏邇以儉。
閒者諸軍始進,便有天雨之患,稽閡山險,以積日矣。
轉運之勞,擔負之苦,所費以多,若有不繼,必違本圖。
傳曰:『見可而進,知難而退,軍之善政也。
』徒使六軍困於山谷之間,進無所略,退又不得,非主兵之道也。
武王還師,殷卒以亡,知天期也。
今年兇民饑,宜發明詔損膳減服,技巧珍玩之物,皆可罷之。
昔邵信臣為少府於無事之世,而奏罷浮食;今者軍用不足,益宜節度。
」帝即召諸軍還。
後詔大議政治之不便於民者,阜議以為:「緻治在於任賢,興國在於務農。
若舍賢而任所私,此忘治之甚者也。
廣開宮館,高為臺榭,以妨民務,此害農之甚者也。
百工不敦其器,而競作奇巧,以合上欲,此傷本之甚者也。
孔子曰:『苛政甚於猛虎。
』今守功文俗之吏,為政不通治體,苟好煩苛,此亂民之甚者也。
當今之急,宜去四甚,並詔公卿郡國,舉賢良方正敦樸之士而選用之,此亦求賢之一端也。
」 阜又上疏欲省宮人諸不見幸者,乃召禦府吏問後宮人數。
吏守舊令,對曰:「禁密,不得宣露。
」阜怒,杖吏一百,數之曰:「國家不與九卿為密,反與小吏為密乎?」帝聞而愈敬憚阜。
帝愛女淑,未期而夭,帝痛之甚,追封平原公主,立廟洛陽,葬於南陵。
將自臨送,阜上疏曰:「文皇帝、武宣皇後崩,陛下皆不送葬,所以重社稷、備不虞也。
何至孩抱之赤子而可送葬也哉?」帝不從。
帝既新作許宮,又營洛陽宮殿觀閣。
阜上疏曰:「堯尚茅茨而萬國安其居,禹卑宮室而天下樂其業;及至殷、周,或堂崇三尺,度以九筵耳。
古之聖帝明王,未有極宮室之高麗以彫弊百姓之財力者也。
桀作璇室、象廊,紂為傾宮、鹿臺,以喪其社稷,楚靈以築章華而身受其禍;秦始皇作阿房而殃及其子,天下叛之,二世而滅。
夫不度萬民之力,以從耳目之欲,未有不亡者也。
陛下當以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、武為法則,夏桀、殷紂、楚靈、秦皇為深誡。
高高在上,實監後德。
慎守天位,以承祖考,巍巍大業,猶恐失之。
不夙夜敬止,允恭卹民,而乃自暇自逸,惟宮臺是侈是飾,必有顛覆危亡之禍。
易曰:『豐其屋,蔀其家,闚其戶,閴其無人。
』王者以天下為家,言豐屋之禍,至於家無人也。
方今二虜合從,謀危宗廟,十萬之軍,東西奔赴,邊境無一日之娛;農夫廢業,民有饑色。
陛下不以是為憂,而營作宮室,無有已時。
使國亡而臣可以獨存,臣又不言也;〔一〕君作元首,臣為股肱,存亡一體,得失同之。
孝經曰:『天子有爭臣七人,雖無道不失其天下。
』臣雖駑怯,敢忘爭臣之義?言不切至,不足以感寤陛下。
陛下不察臣言,恐皇祖烈考之祚,將墜于地。
使臣身死有補萬一,則死之日,猶生之年也。
謹叩棺沐浴,伏俟重誅。
」奏禦,天子感其忠言,手筆詔答。
每朝廷會議,阜常侃然以天下為己任。
數諫爭,不聽,乃屢乞遜位,未許。
會卒,家無餘財。
孫豹嗣。
〔一〕 臣松之以為忠至之道,以亡己為理。
是以匡救其惡,不為身計。
而阜表雲「使國亡而臣可以獨存,臣又不言也」,此則發憤為己,豈為國哉?斯言也,豈不傷讜烈之義,為一表之病乎! 高堂隆字升平,泰山平陽人,魯高堂生後也。
少為諸生,泰山太守薛悌命為督郵。
郡督軍與悌爭論,名悌而呵之。
隆按劍叱督軍曰:「昔魯定見侮,仲尼歷階;趙彈秦箏,相如進缶。
臨臣名君,義之所討也。
」督軍失色,悌驚起止之。
後去吏,避地濟南。
建安十八年,太祖召為丞相軍議掾,後為歷城侯徽文學,轉為相。
徽遭太祖喪,不哀,反遊獵馳騁;隆以義正諫,甚得輔導之節。
黃初中,為堂陽長,以選為平原王傅。
王即尊位,是為明帝。
以隆為給事中、博士、駙馬都尉。
帝初踐阼,群臣或以為宜響會,隆曰:「唐、虞有遏密之哀,高宗有不言之思,是以至德雍熙,光于四海。
」以為不宜為會,帝敬納之。
遷陳留太守。
犢民酉牧,年七十餘,有至行,舉為計曹掾;帝嘉之,特除郎中以顯焉。
徵隆為散騎常侍,賜爵關內侯。
〔一〕 〔一〕 魏略曰:太史上漢曆不及天時,因更推步弦望朔晦,為太和曆。
帝以隆學問優深,於天文又精,乃詔使隆與尚書郎楊偉、太史待詔駱祿參共推校。
偉、祿是太史,隆故據舊曆更相劾奏,紛紜數歲,偉稱祿得日蝕而月晦不盡,隆不得日蝕而月晦盡,詔從太史。
隆所爭雖不得,而遠近猶知其精微也。
青龍中,大治殿舍,西取長安大鐘。
隆上疏曰;「昔周景王不儀刑文、武之明德,忽公旦之聖制,既鑄大錢,又作大鐘,單穆公諫而弗聽,泠州鳩對而弗從,遂迷不反,周德以衰,良史記焉,以為永鑒。
然今之小人,好說秦、漢之奢靡以盪聖心,求取亡國不度之器,勞役費損,以傷德政,非所以興禮樂之和,保神明之
洪置酒大會,令女倡著羅縠之衣,蹋鼓,一坐皆笑。
阜厲聲責洪曰:「男女之別,國之大節,何有於廣坐之中裸女人形體!雖桀、紂之亂,不甚於此。
」遂奮衣辭出。
洪立罷女樂,請阜還坐,肅然憚焉。
及劉備取漢中以逼下辯,太祖以武都孤遠,欲移之,恐吏民戀土。
阜威信素著,前後徙民、氐,使居京兆、扶風、天水界者萬餘戶,徙郡小槐裡,百姓襁負而隨之。
為政舉大綱而已,下不忍欺也。
文帝問侍中劉曄等:「武都太守何如人也?」皆稱阜有公輔之節。
未及用,會帝崩。
在郡十餘年,徵拜城門校尉。
阜常見明帝著繡剋,被縹綾半褎,阜問帝曰:「此於禮何法服也?」帝默然不答,自是不法服不以見阜。
遷將作大匠。
時初治宮室,發美女以充後庭,數出入弋獵。
秋,大雨震電,多殺鳥雀。
阜上疏曰:「臣聞明主在上,群下盡辭。
堯、舜聖德,求非索諫;大禹勤功,務卑宮室;成湯遭旱,歸咎責己;周文刑於寡妻,以禦家邦;漢文躬行節儉,身衣弋綈:此皆能昭令問,貽厥孫謀者也。
伏惟陛下奉武皇帝開拓之大業,守文皇帝克終之元緒,誠宜思齊往古聖賢之善治,總觀季世放盪之惡政。
所謂善治者,務儉約、重民力也;所謂惡政者,從心恣欲,觸情而發也。
惟陛下稽古世代之初所以明赫,及季世所以衰弱至于泯滅,近覽漢末之變,足以動心誡懼矣。
曩使桓、靈不廢高祖之法,文、景之恭儉,太祖雖有神武,於何所施其能邪?而陛下何由處斯尊哉?今吳、蜀未定,軍旅在外,願陛下動則三思,慮而後行,重慎出入,以往鑒來,言之若輕,成敗甚重。
頃者天雨,又多卒暴雷電非常,至殺鳥雀。
天地神明,以王者為子也,政有不當,則見災譴。
克己內訟,聖人所記。
惟陛下慮患無形之外,慎萌纖微之初,法漢孝文出惠帝美人,令得自嫁;頃所調送小女,遠聞不令,宜為後圖。
諸所繕治,務從約節。
書曰:『九族既睦,協和萬國。
』事思厥宜,以從中道,精心計謀,省息費用。
吳、蜀以定,爾乃上安下樂,九親熙熙。
如此以往,祖考心歡,堯舜其猶病諸。
今宜開大信於天下,以安眾庶,以示遠人。
」時雍丘王植怨於不齒,藩國至親,法禁峻密,故阜又陳九族之義焉。
詔報曰:「閒得密表,先陳往古明王聖主,以諷闇政,切至之辭,款誠篤實。
退思補過,將順匡救,備至悉矣。
覽思苦言,吾甚嘉之。
」 後遷少府。
是時大司馬曹真伐蜀,遇雨不進。
阜上疏曰:「昔文王有赤烏之符,而猶日昃不暇食;武王白魚入舟,君臣變色。
而動得吉瑞,猶尚憂懼,況有災異而不戰竦者哉?今吳、蜀未平,而天屢降變,陛下宜深有以專精應答,側席而坐,思示遠以德,綏邇以儉。
閒者諸軍始進,便有天雨之患,稽閡山險,以積日矣。
轉運之勞,擔負之苦,所費以多,若有不繼,必違本圖。
傳曰:『見可而進,知難而退,軍之善政也。
』徒使六軍困於山谷之間,進無所略,退又不得,非主兵之道也。
武王還師,殷卒以亡,知天期也。
今年兇民饑,宜發明詔損膳減服,技巧珍玩之物,皆可罷之。
昔邵信臣為少府於無事之世,而奏罷浮食;今者軍用不足,益宜節度。
」帝即召諸軍還。
後詔大議政治之不便於民者,阜議以為:「緻治在於任賢,興國在於務農。
若舍賢而任所私,此忘治之甚者也。
廣開宮館,高為臺榭,以妨民務,此害農之甚者也。
百工不敦其器,而競作奇巧,以合上欲,此傷本之甚者也。
孔子曰:『苛政甚於猛虎。
』今守功文俗之吏,為政不通治體,苟好煩苛,此亂民之甚者也。
當今之急,宜去四甚,並詔公卿郡國,舉賢良方正敦樸之士而選用之,此亦求賢之一端也。
」 阜又上疏欲省宮人諸不見幸者,乃召禦府吏問後宮人數。
吏守舊令,對曰:「禁密,不得宣露。
」阜怒,杖吏一百,數之曰:「國家不與九卿為密,反與小吏為密乎?」帝聞而愈敬憚阜。
帝愛女淑,未期而夭,帝痛之甚,追封平原公主,立廟洛陽,葬於南陵。
將自臨送,阜上疏曰:「文皇帝、武宣皇後崩,陛下皆不送葬,所以重社稷、備不虞也。
何至孩抱之赤子而可送葬也哉?」帝不從。
帝既新作許宮,又營洛陽宮殿觀閣。
阜上疏曰:「堯尚茅茨而萬國安其居,禹卑宮室而天下樂其業;及至殷、周,或堂崇三尺,度以九筵耳。
古之聖帝明王,未有極宮室之高麗以彫弊百姓之財力者也。
桀作璇室、象廊,紂為傾宮、鹿臺,以喪其社稷,楚靈以築章華而身受其禍;秦始皇作阿房而殃及其子,天下叛之,二世而滅。
夫不度萬民之力,以從耳目之欲,未有不亡者也。
陛下當以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、武為法則,夏桀、殷紂、楚靈、秦皇為深誡。
高高在上,實監後德。
慎守天位,以承祖考,巍巍大業,猶恐失之。
不夙夜敬止,允恭卹民,而乃自暇自逸,惟宮臺是侈是飾,必有顛覆危亡之禍。
易曰:『豐其屋,蔀其家,闚其戶,閴其無人。
』王者以天下為家,言豐屋之禍,至於家無人也。
方今二虜合從,謀危宗廟,十萬之軍,東西奔赴,邊境無一日之娛;農夫廢業,民有饑色。
陛下不以是為憂,而營作宮室,無有已時。
使國亡而臣可以獨存,臣又不言也;〔一〕君作元首,臣為股肱,存亡一體,得失同之。
孝經曰:『天子有爭臣七人,雖無道不失其天下。
』臣雖駑怯,敢忘爭臣之義?言不切至,不足以感寤陛下。
陛下不察臣言,恐皇祖烈考之祚,將墜于地。
使臣身死有補萬一,則死之日,猶生之年也。
謹叩棺沐浴,伏俟重誅。
」奏禦,天子感其忠言,手筆詔答。
每朝廷會議,阜常侃然以天下為己任。
數諫爭,不聽,乃屢乞遜位,未許。
會卒,家無餘財。
孫豹嗣。
〔一〕 臣松之以為忠至之道,以亡己為理。
是以匡救其惡,不為身計。
而阜表雲「使國亡而臣可以獨存,臣又不言也」,此則發憤為己,豈為國哉?斯言也,豈不傷讜烈之義,為一表之病乎! 高堂隆字升平,泰山平陽人,魯高堂生後也。
少為諸生,泰山太守薛悌命為督郵。
郡督軍與悌爭論,名悌而呵之。
隆按劍叱督軍曰:「昔魯定見侮,仲尼歷階;趙彈秦箏,相如進缶。
臨臣名君,義之所討也。
」督軍失色,悌驚起止之。
後去吏,避地濟南。
建安十八年,太祖召為丞相軍議掾,後為歷城侯徽文學,轉為相。
徽遭太祖喪,不哀,反遊獵馳騁;隆以義正諫,甚得輔導之節。
黃初中,為堂陽長,以選為平原王傅。
王即尊位,是為明帝。
以隆為給事中、博士、駙馬都尉。
帝初踐阼,群臣或以為宜響會,隆曰:「唐、虞有遏密之哀,高宗有不言之思,是以至德雍熙,光于四海。
」以為不宜為會,帝敬納之。
遷陳留太守。
犢民酉牧,年七十餘,有至行,舉為計曹掾;帝嘉之,特除郎中以顯焉。
徵隆為散騎常侍,賜爵關內侯。
〔一〕 〔一〕 魏略曰:太史上漢曆不及天時,因更推步弦望朔晦,為太和曆。
帝以隆學問優深,於天文又精,乃詔使隆與尚書郎楊偉、太史待詔駱祿參共推校。
偉、祿是太史,隆故據舊曆更相劾奏,紛紜數歲,偉稱祿得日蝕而月晦不盡,隆不得日蝕而月晦盡,詔從太史。
隆所爭雖不得,而遠近猶知其精微也。
青龍中,大治殿舍,西取長安大鐘。
隆上疏曰;「昔周景王不儀刑文、武之明德,忽公旦之聖制,既鑄大錢,又作大鐘,單穆公諫而弗聽,泠州鳩對而弗從,遂迷不反,周德以衰,良史記焉,以為永鑒。
然今之小人,好說秦、漢之奢靡以盪聖心,求取亡國不度之器,勞役費損,以傷德政,非所以興禮樂之和,保神明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