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二十三 魏書二十三 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

關燈
和洽字陽士,汝南西平人也。

    舉孝廉,大將軍辟,皆不就。

    袁紹在冀州,遣使迎汝南士大夫。

    洽獨以「冀州土平民彊,英桀所利,四戰之地。

    本初乘資,雖能彊大,然雄豪方起,全未可必也。

    荊州劉表無他遠志,愛人樂士,土地險阻,山夷民弱,易依倚也」。

    遂與親舊俱南從表,表以上客待之。

    洽曰:「所以不從本初,辟爭地也。

    昏世之主,不可黷近,久而阽危,〔一〕必有讒慝閒其中者。

    」遂南度武陵。

     〔一〕 臣松之案漢書文紀曰「阽於死亡」,食貨志曰「阽危若是」,注曰。

    「阽音鹽,如屋簷,近邊欲墮之意也。

    」一曰「臨危曰阽」。

    
太祖定荊州,辟為丞相掾屬。

    時毛玠、崔琰並以忠清幹事,其選用先尚儉節。

    洽言曰:「天下大器,在位與人,不可以一節(儉)〔檢〕也。

    儉素過中,自以處身則可,以此節格物,所失或多。

    今朝廷之議,吏有著新衣、乘好車者,謂之不清;長吏過營,形容不飾,衣裘敝壞者,謂之廉潔。

    至令士大夫故汙辱其衣,藏其輿服;朝府大吏,或自挈壺餐以入官寺。

    夫立教觀俗,貴處中庸,為可繼也。

    今崇一概難堪之行以檢殊塗,勉而為之,必有疲瘁。

    古之大教,務在通人情而已。

    凡激詭之行,則容隱偽矣。

    」〔一〕 〔一〕 孫盛曰:昔先王禦世,觀民設教,雖質文因時,損益代用,至於車服禮秩,貴賤等差,其歸一揆。

    魏承漢亂,風俗侈泰,誠宜仰思古制,訓以約簡,使奢不陵肆,儉足中禮,進無蜉蝣之刺,退免採莫之譏;如此則治道隆而頌聲作矣。

    夫矯枉過正則巧偽滋生,以克訓下則民志險隘,非聖王所以陶化民物,閑邪存誠之道。

    和洽之言,於是允矣。

    
魏國既建,為侍中,後有白毛玠謗毀太祖,太祖見近臣,怒甚。

    洽陳玠素行有本,求案實其事。

    罷朝,太祖令曰:「今言事者白玠不但謗吾也。

    乃復為崔琰觖望。

    此損君臣恩義,妄為死友怨歎,殆不可忍也。

    昔蕭、曹與高祖並起微賤,緻功立勳。

    高祖每在屈笮,二相恭順,臣道益彰,所以祚及後世也。

    和侍中比求實之,所以不聽,欲重參之耳。

    」洽對曰:「如言事者言,玠罪過深重,非天地所覆載。

    臣非敢曲理玠以枉大倫也,以玠出群吏之中,特見拔擢,顯在首職,歷年荷寵,剛直忠公,為眾所憚,不宜有此。

    然人情難保,要宜考覈,兩驗其實。

    今聖恩垂含垢之仁,不忍緻之于理,更使曲直之分不明,疑自近始。

    」太祖曰:「所以不考,欲兩全玠及言事者耳。

    」洽對曰:「玠信有謗上之言,當肆之巿朝;若玠無此,言事者加誣大臣以誤主聽;二者不加檢覈,臣竊不安。

    」太祖曰:「方有軍事,安可受人言便考之邪?狐射姑刺陽處父於朝,此為君之誡也。

    」 太祖克張魯,洽陳便宜以時拔軍徙民,可省置守之費。

    太祖未納,其後竟徙民棄漢中。

    出為郎中令。

    文帝踐阼,為光祿勳,封安城亭侯。

    明帝即位,進封西陵鄉侯,邑二百戶。

     太和中,散騎常侍高堂隆奏:「時風不至,而有休廢之氣,必有司不勤職事以失天常也。

    」詔書謙虛引咎,博諮異同。

    洽以為「民稀耕少,浮食者多。

    國以民為本,民以穀為命。

    故費一時之農,則失育命之本。

    是以先王務蠲煩費,以專耕農。

    自春夏以來,民窮於役,農業有廢,百姓囂然,時風不至,未必不由此也。

    消復之術,莫大於節儉。

    太祖建立洪業,奉師徒之費,供軍賞之用,吏士豐於資食,倉府衍於穀帛,由不飾無用之宮,絕浮華之費,方今之要,固在息省勞煩之役,損除他餘之務,以為軍戎之儲。

    三邊守禦,宜在備豫。

    料賊虛實,蓄士養眾,算廟勝之策,明攻取之謀,詳詢眾庶以求厥中。

    若謀不素定,輕弱小敵,軍人數舉,舉而無庸,所謂『悅武無震』,古人之誡也。

    」 轉為太常,清貧守約,至賣田宅以自給。

    明帝聞之,加賜穀帛。

    薨,諡曰簡侯。

    子(禽)〔離〕嗣。

    (禽)〔離〕音離。

    (禽)〔離〕弟(適)〔逌〕,才爽開濟,官至廷尉、吏部尚書。

    〔一〕 〔一〕 晉諸公贊曰:和嶠字長輿,(適)〔逌〕之子也。

    少知名,以雅重稱。

    常慕其舅夏侯玄之為人,厚自封植,嶷然不群。

    於黃門郎遷中書令,轉尚書。

    愍懷太子初立,以嶠為少保,加散騎常侍。

    家產豐富,擬於王公,而性至儉吝。

    嶠同母弟郁,素無名,嶠輕侮之,以此為損。

    卒於官,贈光祿大夫。

    郁以公彊當世,緻位尚書令。

    
洽同郡許混者,許劭子也。

    清醇有鑒識,明帝時為尚書。

    〔一〕 〔一〕 劭字子將。

    汝南先賢傳曰:召陵謝子微,高才遠識,見劭年十八時,乃歎息曰:「此則希世出眾之偉人也。

    」劭始發明樊子昭於鬻幘之肆,出虞永賢於牧豎,召李淑才鄉閭之閒,擢郭子瑜鞍馬之吏,援楊孝祖,舉和陽士,茲六賢者,皆當世之令懿也。

    其餘中流之士,或舉之於淹滯,或顯之乎童齒,莫不賴劭顧歎之榮。

    凡所拔育,顯成令德者,不可殫記。

    其探擿偽行,抑損虛名,則周之單襄,無以尚也。

    劭宗人許栩,沉沒榮利,緻位司徒。

    舉宗莫不匍匐栩門,承風而驅,官以賄成,惟劭不過其門。

    廣陵(徐孟本)〔徐孟玉〕來臨汝南,聞劭高名,請為功曹。

    饕餮放流,絜士盈朝。

    袁紹公族好名,為濮陽長,棄官來還,有副車從騎,將入郡界,紹乃歎曰:「吾之輿服,豈可使許子將見之乎?」遂單車而歸。

    辟公府掾,拜鄢陵令,方正徵,皆不就。

    避亂江南,所歷之國,必翔而後集。

    終于豫章,時年四十六。

    有子曰混,顯名魏世。

    
常林字伯槐,河內溫人也。

    年七歲,有父黨造門,問林:「伯先在否?汝何不拜!」林曰:「雖當下客,臨子字父,何拜之有?」於是鹹共嘉之。

    〔一〕太守王匡起兵討董卓,遣諸生於屬縣微伺吏民罪負,便收之,考責錢穀贖罪,稽遲則夷滅宗族,以崇威嚴。

    林叔父撾客,為諸生所白,匡怒收治。

    舉宗惶怖,不知所責多少,懼繫者不救。

    林往見匡同縣胡母彪曰:「王府君以文武高才,臨吾鄙郡。

    鄙郡表裏山河,土廣民殷,又多賢能,惟所擇用。

    今主上幼沖,賊臣虎據,華夏震慄,雄才奮用之秋也。

    若欲誅天下之賊,扶王室之微,智者望風,應之若響,克亂在和,何征不捷。

    苟無恩德,任失其人,覆亡將至,何暇匡翼朝廷,崇立功名乎?君其藏之!」因說叔父見拘之意。

    彪即書責匡,匡原林叔父。

    林乃避地上黨,耕種山阿。

    當時旱蝗,林獨豐收,盡呼比鄰,升鬥分之。

    ,依故河間太守陳延壁。

    陳、馮二姓,舊族冠冕。

    張楊利其婦女,貪其資貨。

    林率其宗族,為之策謀。

    見圍六十餘日,卒全堡壁。

     〔一〕 魏略曰:林少單貧。

    雖貧,自非手力,不取之於人。

    性好學,漢末為諸生,帶經耕鉏。

    其妻常自餽餉之,林雖在田野,其相敬如賓。

    
并州刺史高幹表為騎都尉,林辭不受。

    後刺史梁習薦州界名士林及楊俊、王淩、王象、荀緯,太祖皆以為縣長。

    林宰南和,治化有成,超遷博陵太守、幽州刺史,所在有績。

    文帝為五官將,林為功曹。

    太祖西征,田銀、蘇伯反,幽、冀扇動。

    文帝欲親自討之,林曰:「昔忝博陵,又在幽州,賊之形勢,可料度也。

    北方吏民,樂安厭亂,服化已久,守善者多。

    銀、伯犬羊相聚,智小謀大,不能為害。

    方今大軍在遠,外有彊敵,將軍為天下之鎮也,輕動遠舉,雖克不武。

    」文帝從之,遣將往伐,應時克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