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二十一 魏書二十一 王衛二劉傅傳第二十一
關燈
小
中
大
人,傅介子之後也。
伯父巽,黃初中為侍中尚書。
〔一〕嘏弱冠知名,〔二〕司空陳群辟為掾。
時散騎常侍劉劭作考課法,事下三府。
嘏難劭論曰:「蓋聞帝制宏深,聖道奧遠,苟非其才,則道不虛行,神而明之,存乎其人。
暨乎王略虧頹而曠載罔綴,微言既沒,六籍泯玷。
何則?道弘緻遠而眾才莫晞也。
案劭考課論,雖欲尋前代黜陟之文,然其制度略以闕亡。
禮之存者,惟有周典,外建侯伯,藩屏九服,內立列司,筦齊六職,土有恆貢,官有定則,百揆均在,四民殊業,故考績可理而黜陟易通也。
大魏繼百王之末,承秦、漢之烈,制度之流,靡所脩采。
自建安以來,至于青龍,神武撥亂,肇基皇祚,掃除兇逆,芟夷遺寇,旌旗卷舒,日不暇給。
及經邦治戎,權法並用,百官群司,軍國通任,隨時之宜,以應政機。
以古施今,事雜義殊,難得而通也。
所以然者,制宜經遠,或不切近,法應時務,不足垂後。
夫建官均職,清理民物,所以立本也;循名考實,糾勵成規,所以治末也。
本綱末舉而造制未呈,國略不崇而考課是先,懼不足以料賢愚之分,精幽明之理也。
昔先王之擇才,必本行於州閭,講道於庠序,行具而謂之賢,道脩則謂之能。
鄉老獻賢能于王,王拜受之,舉其賢者,出使長之,科其能者,入使治之,此先王收才之義也。
方今九州之民,爰及京城,未有六鄉之舉,其選才之職,專任吏部。
案品狀則實才未必當,任薄伐則德行未為敘,如此則殿最之課,未盡人才。
述綜王度,敷贊國式,體深義廣,難得而詳也。
」 〔一〕 傅子曰:嘏祖父睿,代郡太守。
父允,黃門侍郎。
〔二〕 傅子曰:是時何晏以材辯顯於貴戚之間,鄧颺好變通,合徒黨,鬻聲名於閭閻,而夏侯玄以貴臣子少有重名,為之宗主,求交於嘏而不納也。
嘏友人荀粲,有清識遠心,然猶怪之。
謂嘏曰:「夏侯泰初一時之傑,虛心交子,合則好成,不合則怨至。
二賢不睦,非國之利,此藺相如所以下廉頗也。
」嘏答之曰:「泰初志大其量,能合虛聲而無實才。
何平叔言遠而情近,好辯而無誠,所謂利口覆邦國之人也。
鄧玄茂有為而無終,外要名利,內無關鑰,貴同惡異,多言而妒前;多言多釁,妒前無親。
以吾觀此三人者,皆敗德也。
遠之猶恐禍及,況昵之乎?」 正始初,除尚書郎,遷黃門侍郎。
時曹爽秉政,何晏為吏部尚書,嘏謂爽弟羲曰:「何平叔外靜而內銛巧,好利,不念務本。
吾恐必先惑子兄弟,仁人將遠,而朝政廢矣。
」晏等遂與嘏不平,因微事以免嘏官。
起家拜滎陽太守,不行。
太傅司馬宣王請為從事中郎。
曹爽誅,為河南尹,〔一〕遷尚書。
嘏常以為「秦始罷侯置守,設官分職,不與古同。
漢、魏因循,以至于今。
然儒生學士,鹹欲錯綜以三代之禮,禮弘緻遠,不應時務,事與制違,名實未附,故歷代而不至於治者,蓋由是也。
欲大改定官制,依古正本,今遇帝室多難,未能革易」。
〔一〕 傅子曰:河南尹內掌帝都,外統京畿,兼古六鄉六遂之士。
其民異方雜居,多豪門大族,商賈胡貊,天下四(方)會,利之所聚,而姦之所生。
前尹司馬芝,舉其綱而太簡,次尹劉靜,綜其目而太密,後尹李勝,毀常法以收一時之聲。
嘏立司馬氏之綱統,裁劉氏之綱目以經緯之,李氏所毀以漸補之。
郡有七百吏,半非舊也。
河南俗黨五官掾功曹典選職,皆授其本國人,無用異邦人者,嘏各舉其良而對用之,官曹分職,而後以次考核之。
其治以德教為本,然持法有恆,簡而不可犯,見理識情,獄訟不加檟楚而得其實。
不為小惠,有所薦達及大有益於民事,皆隱其端跡,若不由己出。
故當時無赫赫之名,吏民久而後安之。
時論者議欲自伐吳,三征獻策各不同。
詔以訪嘏,嘏對曰:「昔夫差陵齊勝晉,威行中國,終禍姑蘇;齊閔兼土拓境,闢地千裡,身蹈顛覆。
有始不必善終,古之明效也。
孫權自破關羽并荊州之後,志盈欲滿,兇宄以極,是以宣文侯深建宏圖大舉之策。
今權以死,託孤於諸葛恪。
若矯權苛暴,蠲其虐政,民免酷烈,偷安新惠,外內齊慮,有同舟之懼,雖不能終自保完,猶足以延期挺命於深江之外矣。
而議者或欲汎舟徑濟,橫行江表;或欲四道並進,攻其城壘;或欲大佃疆埸,觀釁而動:誠皆取賊之常計也。
然自治兵以來,出入三載,非掩襲之軍也。
賊之為寇,幾六十年矣,君臣偽立,吉兇共患,又喪其元帥,上下憂危,設令列船津要,堅城據險,橫行之計,其殆難捷。
惟進軍大佃,最差完牢。
(隱)兵出民表,寇鈔不犯;坐食積穀,不煩運士;乘釁討襲,無遠勞費:此軍之急務也。
昔樊噲願以十萬之眾,橫行匈奴,季布面折其短。
今欲越長江,涉虜庭,亦向時之喻也。
未若明法練士,錯計於全勝之地,振長策以禦敵之餘燼,斯必然之數也。
」〔一〕後吳大將諸葛恪新破東關,乘勝揚聲欲向青、徐,朝廷將為之備。
嘏議以為「淮海非賊輕行之路,又昔孫權遣兵入海,漂浪沉溺,略無孑遺,恪豈敢傾根竭本,寄命洪流,以徼乾沒乎?〔二〕恪不過遣偏率小將素習水軍者,乘海泝淮,示動青、徐,恪自并兵來向淮南耳」。
後恪果圖新城,不克而歸。
〔一〕 司馬彪戰略載嘏此對,詳於本傳,今悉載之以盡其意。
彪曰:嘉平四年四月,孫權死。
征南大將軍王昶、征東將軍胡遵、鎮南將軍毌丘儉等表請征吳。
朝廷以三征計異,詔訪尚書傅嘏,嘏對曰:「昔夫差勝齊陵晉,威行中國,不能以免姑蘇之禍;齊閔辟土兼國,開地千裡,不足以救顛覆之敗:有始不必善終,古事之明效也。
孫權自破蜀兼平荊州之後,志盈欲滿,罪戮忠良,殊及胤嗣,元兇已極。
相國宣文侯先識取亂侮亡之義,深建宏圖大舉之策。
今權已死,託孤於諸葛恪。
若矯權苛暴,蠲其虐政,民免酷烈,偷安新惠,外內齊慮,有同舟之懼,雖不能終自保完,猶足以延期挺命於深江之表矣。
昶等或欲汎舟徑渡,橫行江表,收民略地,因糧於寇;或欲四道並進,臨之以武,誘間攜貳,待其崩壞;或欲進軍大佃,偪其項領,積穀觀釁,相時而動:凡此三者,皆取賊之常計也。
然施之當機,則功成名立,苟不應節,必貽後患。
自治兵已來,出入三載,非掩襲之軍也。
賊喪元帥,利存退守,若撰飾舟楫,羅船津要,堅城清野,以防卒攻,橫行之計,殆難必施。
賊之為寇,幾六十年,君臣偽立,吉兇同患,若恪蠲其弊,天去其疾,崩潰之應,不可卒待。
今邊壤之守,與賊相遠,賊設羅落,又持重密,間諜不行,耳目無聞。
夫軍無耳目,校察未詳,而舉大眾以臨巨險,此為希幸徼功,先戰而後求勝,非全軍之長策也。
唯有進軍大佃,最差完牢。
可詔昶、遵等擇地居險,審所錯置,及令三方一時前守。
奪其肥壤,使還耕塉土,一也;兵出民表,寇鈔不犯,二也;招懷近路,降附日至,三也;羅落遠設,閒構不來,四也;賊退其守,羅落必淺,佃作易之,五也;坐食積穀,士不運輸,六也;釁隙時聞,討襲速決,七也:凡此七者,軍事之急務也。
不據則賊擅便資,據之則利歸於國,不可不察也。
夫屯壘相偪,形勢已交,智勇得陳,巧拙得用,策之而知得失之計,角之而知有餘不足,虜之情偽,將焉所逃?夫以小敵大,則役煩力竭,以貧敵富,則斂重財匱。
故『敵逸能勞之,飽能飢之』,此之謂也。
然後盛眾厲兵以震之,參惠倍賞以招之,多方廣似以疑之。
由不虞之道,以閒其不戒;比及三年,左提右挈,虜必冰散瓦解,安受其弊,可坐算而得也。
昔漢氏歷世常患匈奴,朝臣謀士早朝晏罷,介冑之將則陳征伐,搢紳之徒鹹言和親,勇奮之士思展搏噬。
故樊噲願以十萬之眾橫行匈奴,季布面折其短。
李信求以二十萬獨舉楚人,而果辱秦軍。
今諸將有陳越江陵險,獨步虜庭,即亦向時之類也。
以陛下聖德,輔相忠賢,法明士練,錯計於全勝之地,振長策以禦之,虜之崩潰,必然之數。
故兵法曰:『屈人之兵,而非戰也;拔人之城,而非攻也。
』若釋廟勝必然之理,而行萬一不必全之路,誠愚臣之所慮也。
故謂大佃而偪之計最長。
」時不從嘏言。
其年十一月,詔昶等征吳。
五年正月,諸葛恪拒戰,大破眾軍於東關。
〔二〕 漢書張湯傳曰:湯始為小吏,乾沒,與長安富賈田甲、魚翁叔之屬交私。
服虔說曰:「乾沒,射成敗也。
」如淳曰:「得利為乾,失利為沒。
」臣松之以虔直以乾沒為射成敗,而不說乾沒之義,於理猶為未暢。
淳以得利為乾,又不可了。
愚謂乾讀宜為乾燥之乾。
蓋謂有所徼射,不計乾燥之與沈沒而為之。
嘏常論才性同異,鍾會集而論之。
〔一〕嘉平末,賜爵關內侯。
高貴鄉公即尊位,進封武卿亭侯。
正元二年春,毌丘儉、文欽作亂。
或以司馬景王不宜自行,可遣太尉孚往,惟嘏及王肅勸之。
景王遂行。
〔二〕以嘏守尚書僕射,俱東。
儉、欽破敗,嘏有謀焉。
及景王薨,嘏與司馬文王徑還洛陽,文王遂以輔政。
語在鍾會傳。
〔三〕會由是有自矜色,嘏戒之曰:「子志大其量,而勳業難為也,可不慎哉!」嘏以功進封陽鄉侯,增邑六百戶,并前千二百戶。
是歲薨,時年四十七,追贈太常,諡曰元侯。
〔四〕子祗嗣。
鹹熙中開建五等,以嘏著勳前朝,改封祗涇原子。
〔五〕 〔一〕 傅子曰:嘏既達治好正,而有清理識要,好論才性,原本精微,尠能及之。
司隸校尉鍾會年甚少,嘏以明智交會。
臣松之案:傅子前雲嘏了夏侯之必敗,不與之交,而此雲與鍾會善。
愚以為夏侯玄以名重緻患,釁由外至;鍾會以利動取敗,禍自己出。
然則夏侯之危兆難睹,而鍾氏之敗形易照也。
嘏若了夏侯之必危,而不見鍾會之將敗,則為識有所蔽,難以言通;若皆知其不終,而情有彼此,是為厚薄由于愛憎,奚豫於成敗哉?以愛憎為厚薄,又虧於雅體矣。
傅子此論,非所以益嘏也。
〔二〕 漢晉春秋曰:嘏固勸景王行,景王未從。
嘏重言曰:「淮、楚兵勁,而儉等負力遠鬥,其鋒未易當也。
若諸將戰有利鈍,大勢一失,則公事敗矣。
」是時景王新割目瘤,創甚,聞嘏言,蹶然而起曰:「我請輿疾而東。
」 〔三〕 世語曰:景王疾甚,以朝政授傅嘏,嘏不敢受。
及薨,嘏祕不發喪,以景王命召文王於許昌,領公軍焉。
孫盛評曰:晉宣、景、文王之相魏也,權重相承,王業基矣。
豈蕞爾傅嘏所宜閒廁?世語所雲,斯不然矣。
〔四〕 傅子曰:初,李豐與嘏同州,少有顯名,早歷大官,內外稱之,嘏又不善也。
謂同志曰:「豐飾偽而多疑,矜小失而昧於權利,若處庸庸者可也,自任機事,遭明者必死。
」豐後為中書令,與夏侯玄俱禍,卒如嘏言。
嘏自少與冀州刺史斐徽、散騎常侍荀甝善,徽、甝早亡。
又與鎮北將軍何曾、司空陳泰、尚書僕射荀顗、後將軍鍾毓並善,相與綜朝事,俱為名臣。
〔五〕 晉諸公贊曰:祗字子莊,嘏少子也。
晉永嘉中至司穴。
祗子宣,字世弘。
世語稱宣以公正知名,位至禦史中丞。
宣弟暢,字世道,祕書丞,沒在胡中。
著晉諸公贊及晉公卿禮秩故事。
評曰:昔文帝、陳王以公子之尊,博好文采,同聲相應,才士並出,惟粲等六人最見名目。
而粲特處常伯之官,興一代之制,然其沖虛德宇,未若徐幹之粹也。
衛覬亦以多識典故,相時王之式。
劉劭該覽學籍,文質周洽。
劉廙以清鑒著,傅嘏用才達顯雲。
〔一〕 〔一〕 臣松之以為傅嘏識量名輩,寔當時高流。
而此評但雲「用才達顯」,既於題目為拙,又不足以見嘏之美也。
伯父巽,黃初中為侍中尚書。
〔一〕嘏弱冠知名,〔二〕司空陳群辟為掾。
時散騎常侍劉劭作考課法,事下三府。
嘏難劭論曰:「蓋聞帝制宏深,聖道奧遠,苟非其才,則道不虛行,神而明之,存乎其人。
暨乎王略虧頹而曠載罔綴,微言既沒,六籍泯玷。
何則?道弘緻遠而眾才莫晞也。
案劭考課論,雖欲尋前代黜陟之文,然其制度略以闕亡。
禮之存者,惟有周典,外建侯伯,藩屏九服,內立列司,筦齊六職,土有恆貢,官有定則,百揆均在,四民殊業,故考績可理而黜陟易通也。
大魏繼百王之末,承秦、漢之烈,制度之流,靡所脩采。
自建安以來,至于青龍,神武撥亂,肇基皇祚,掃除兇逆,芟夷遺寇,旌旗卷舒,日不暇給。
及經邦治戎,權法並用,百官群司,軍國通任,隨時之宜,以應政機。
以古施今,事雜義殊,難得而通也。
所以然者,制宜經遠,或不切近,法應時務,不足垂後。
夫建官均職,清理民物,所以立本也;循名考實,糾勵成規,所以治末也。
本綱末舉而造制未呈,國略不崇而考課是先,懼不足以料賢愚之分,精幽明之理也。
昔先王之擇才,必本行於州閭,講道於庠序,行具而謂之賢,道脩則謂之能。
鄉老獻賢能于王,王拜受之,舉其賢者,出使長之,科其能者,入使治之,此先王收才之義也。
方今九州之民,爰及京城,未有六鄉之舉,其選才之職,專任吏部。
案品狀則實才未必當,任薄伐則德行未為敘,如此則殿最之課,未盡人才。
述綜王度,敷贊國式,體深義廣,難得而詳也。
」 〔一〕 傅子曰:嘏祖父睿,代郡太守。
父允,黃門侍郎。
〔二〕 傅子曰:是時何晏以材辯顯於貴戚之間,鄧颺好變通,合徒黨,鬻聲名於閭閻,而夏侯玄以貴臣子少有重名,為之宗主,求交於嘏而不納也。
嘏友人荀粲,有清識遠心,然猶怪之。
謂嘏曰:「夏侯泰初一時之傑,虛心交子,合則好成,不合則怨至。
二賢不睦,非國之利,此藺相如所以下廉頗也。
」嘏答之曰:「泰初志大其量,能合虛聲而無實才。
何平叔言遠而情近,好辯而無誠,所謂利口覆邦國之人也。
鄧玄茂有為而無終,外要名利,內無關鑰,貴同惡異,多言而妒前;多言多釁,妒前無親。
以吾觀此三人者,皆敗德也。
遠之猶恐禍及,況昵之乎?」 正始初,除尚書郎,遷黃門侍郎。
時曹爽秉政,何晏為吏部尚書,嘏謂爽弟羲曰:「何平叔外靜而內銛巧,好利,不念務本。
吾恐必先惑子兄弟,仁人將遠,而朝政廢矣。
」晏等遂與嘏不平,因微事以免嘏官。
起家拜滎陽太守,不行。
太傅司馬宣王請為從事中郎。
曹爽誅,為河南尹,〔一〕遷尚書。
嘏常以為「秦始罷侯置守,設官分職,不與古同。
漢、魏因循,以至于今。
然儒生學士,鹹欲錯綜以三代之禮,禮弘緻遠,不應時務,事與制違,名實未附,故歷代而不至於治者,蓋由是也。
欲大改定官制,依古正本,今遇帝室多難,未能革易」。
〔一〕 傅子曰:河南尹內掌帝都,外統京畿,兼古六鄉六遂之士。
其民異方雜居,多豪門大族,商賈胡貊,天下四(方)會,利之所聚,而姦之所生。
前尹司馬芝,舉其綱而太簡,次尹劉靜,綜其目而太密,後尹李勝,毀常法以收一時之聲。
嘏立司馬氏之綱統,裁劉氏之綱目以經緯之,李氏所毀以漸補之。
郡有七百吏,半非舊也。
河南俗黨五官掾功曹典選職,皆授其本國人,無用異邦人者,嘏各舉其良而對用之,官曹分職,而後以次考核之。
其治以德教為本,然持法有恆,簡而不可犯,見理識情,獄訟不加檟楚而得其實。
不為小惠,有所薦達及大有益於民事,皆隱其端跡,若不由己出。
故當時無赫赫之名,吏民久而後安之。
時論者議欲自伐吳,三征獻策各不同。
詔以訪嘏,嘏對曰:「昔夫差陵齊勝晉,威行中國,終禍姑蘇;齊閔兼土拓境,闢地千裡,身蹈顛覆。
有始不必善終,古之明效也。
孫權自破關羽并荊州之後,志盈欲滿,兇宄以極,是以宣文侯深建宏圖大舉之策。
今權以死,託孤於諸葛恪。
若矯權苛暴,蠲其虐政,民免酷烈,偷安新惠,外內齊慮,有同舟之懼,雖不能終自保完,猶足以延期挺命於深江之外矣。
而議者或欲汎舟徑濟,橫行江表;或欲四道並進,攻其城壘;或欲大佃疆埸,觀釁而動:誠皆取賊之常計也。
然自治兵以來,出入三載,非掩襲之軍也。
賊之為寇,幾六十年矣,君臣偽立,吉兇共患,又喪其元帥,上下憂危,設令列船津要,堅城據險,橫行之計,其殆難捷。
惟進軍大佃,最差完牢。
(隱)兵出民表,寇鈔不犯;坐食積穀,不煩運士;乘釁討襲,無遠勞費:此軍之急務也。
昔樊噲願以十萬之眾,橫行匈奴,季布面折其短。
今欲越長江,涉虜庭,亦向時之喻也。
未若明法練士,錯計於全勝之地,振長策以禦敵之餘燼,斯必然之數也。
」〔一〕後吳大將諸葛恪新破東關,乘勝揚聲欲向青、徐,朝廷將為之備。
嘏議以為「淮海非賊輕行之路,又昔孫權遣兵入海,漂浪沉溺,略無孑遺,恪豈敢傾根竭本,寄命洪流,以徼乾沒乎?〔二〕恪不過遣偏率小將素習水軍者,乘海泝淮,示動青、徐,恪自并兵來向淮南耳」。
後恪果圖新城,不克而歸。
〔一〕 司馬彪戰略載嘏此對,詳於本傳,今悉載之以盡其意。
彪曰:嘉平四年四月,孫權死。
征南大將軍王昶、征東將軍胡遵、鎮南將軍毌丘儉等表請征吳。
朝廷以三征計異,詔訪尚書傅嘏,嘏對曰:「昔夫差勝齊陵晉,威行中國,不能以免姑蘇之禍;齊閔辟土兼國,開地千裡,不足以救顛覆之敗:有始不必善終,古事之明效也。
孫權自破蜀兼平荊州之後,志盈欲滿,罪戮忠良,殊及胤嗣,元兇已極。
相國宣文侯先識取亂侮亡之義,深建宏圖大舉之策。
今權已死,託孤於諸葛恪。
若矯權苛暴,蠲其虐政,民免酷烈,偷安新惠,外內齊慮,有同舟之懼,雖不能終自保完,猶足以延期挺命於深江之表矣。
昶等或欲汎舟徑渡,橫行江表,收民略地,因糧於寇;或欲四道並進,臨之以武,誘間攜貳,待其崩壞;或欲進軍大佃,偪其項領,積穀觀釁,相時而動:凡此三者,皆取賊之常計也。
然施之當機,則功成名立,苟不應節,必貽後患。
自治兵已來,出入三載,非掩襲之軍也。
賊喪元帥,利存退守,若撰飾舟楫,羅船津要,堅城清野,以防卒攻,橫行之計,殆難必施。
賊之為寇,幾六十年,君臣偽立,吉兇同患,若恪蠲其弊,天去其疾,崩潰之應,不可卒待。
今邊壤之守,與賊相遠,賊設羅落,又持重密,間諜不行,耳目無聞。
夫軍無耳目,校察未詳,而舉大眾以臨巨險,此為希幸徼功,先戰而後求勝,非全軍之長策也。
唯有進軍大佃,最差完牢。
可詔昶、遵等擇地居險,審所錯置,及令三方一時前守。
奪其肥壤,使還耕塉土,一也;兵出民表,寇鈔不犯,二也;招懷近路,降附日至,三也;羅落遠設,閒構不來,四也;賊退其守,羅落必淺,佃作易之,五也;坐食積穀,士不運輸,六也;釁隙時聞,討襲速決,七也:凡此七者,軍事之急務也。
不據則賊擅便資,據之則利歸於國,不可不察也。
夫屯壘相偪,形勢已交,智勇得陳,巧拙得用,策之而知得失之計,角之而知有餘不足,虜之情偽,將焉所逃?夫以小敵大,則役煩力竭,以貧敵富,則斂重財匱。
故『敵逸能勞之,飽能飢之』,此之謂也。
然後盛眾厲兵以震之,參惠倍賞以招之,多方廣似以疑之。
由不虞之道,以閒其不戒;比及三年,左提右挈,虜必冰散瓦解,安受其弊,可坐算而得也。
昔漢氏歷世常患匈奴,朝臣謀士早朝晏罷,介冑之將則陳征伐,搢紳之徒鹹言和親,勇奮之士思展搏噬。
故樊噲願以十萬之眾橫行匈奴,季布面折其短。
李信求以二十萬獨舉楚人,而果辱秦軍。
今諸將有陳越江陵險,獨步虜庭,即亦向時之類也。
以陛下聖德,輔相忠賢,法明士練,錯計於全勝之地,振長策以禦之,虜之崩潰,必然之數。
故兵法曰:『屈人之兵,而非戰也;拔人之城,而非攻也。
』若釋廟勝必然之理,而行萬一不必全之路,誠愚臣之所慮也。
故謂大佃而偪之計最長。
」時不從嘏言。
其年十一月,詔昶等征吳。
五年正月,諸葛恪拒戰,大破眾軍於東關。
〔二〕 漢書張湯傳曰:湯始為小吏,乾沒,與長安富賈田甲、魚翁叔之屬交私。
服虔說曰:「乾沒,射成敗也。
」如淳曰:「得利為乾,失利為沒。
」臣松之以虔直以乾沒為射成敗,而不說乾沒之義,於理猶為未暢。
淳以得利為乾,又不可了。
愚謂乾讀宜為乾燥之乾。
蓋謂有所徼射,不計乾燥之與沈沒而為之。
嘏常論才性同異,鍾會集而論之。
〔一〕嘉平末,賜爵關內侯。
高貴鄉公即尊位,進封武卿亭侯。
正元二年春,毌丘儉、文欽作亂。
或以司馬景王不宜自行,可遣太尉孚往,惟嘏及王肅勸之。
景王遂行。
〔二〕以嘏守尚書僕射,俱東。
儉、欽破敗,嘏有謀焉。
及景王薨,嘏與司馬文王徑還洛陽,文王遂以輔政。
語在鍾會傳。
〔三〕會由是有自矜色,嘏戒之曰:「子志大其量,而勳業難為也,可不慎哉!」嘏以功進封陽鄉侯,增邑六百戶,并前千二百戶。
是歲薨,時年四十七,追贈太常,諡曰元侯。
〔四〕子祗嗣。
鹹熙中開建五等,以嘏著勳前朝,改封祗涇原子。
〔五〕 〔一〕 傅子曰:嘏既達治好正,而有清理識要,好論才性,原本精微,尠能及之。
司隸校尉鍾會年甚少,嘏以明智交會。
臣松之案:傅子前雲嘏了夏侯之必敗,不與之交,而此雲與鍾會善。
愚以為夏侯玄以名重緻患,釁由外至;鍾會以利動取敗,禍自己出。
然則夏侯之危兆難睹,而鍾氏之敗形易照也。
嘏若了夏侯之必危,而不見鍾會之將敗,則為識有所蔽,難以言通;若皆知其不終,而情有彼此,是為厚薄由于愛憎,奚豫於成敗哉?以愛憎為厚薄,又虧於雅體矣。
傅子此論,非所以益嘏也。
〔二〕 漢晉春秋曰:嘏固勸景王行,景王未從。
嘏重言曰:「淮、楚兵勁,而儉等負力遠鬥,其鋒未易當也。
若諸將戰有利鈍,大勢一失,則公事敗矣。
」是時景王新割目瘤,創甚,聞嘏言,蹶然而起曰:「我請輿疾而東。
」 〔三〕 世語曰:景王疾甚,以朝政授傅嘏,嘏不敢受。
及薨,嘏祕不發喪,以景王命召文王於許昌,領公軍焉。
孫盛評曰:晉宣、景、文王之相魏也,權重相承,王業基矣。
豈蕞爾傅嘏所宜閒廁?世語所雲,斯不然矣。
〔四〕 傅子曰:初,李豐與嘏同州,少有顯名,早歷大官,內外稱之,嘏又不善也。
謂同志曰:「豐飾偽而多疑,矜小失而昧於權利,若處庸庸者可也,自任機事,遭明者必死。
」豐後為中書令,與夏侯玄俱禍,卒如嘏言。
嘏自少與冀州刺史斐徽、散騎常侍荀甝善,徽、甝早亡。
又與鎮北將軍何曾、司空陳泰、尚書僕射荀顗、後將軍鍾毓並善,相與綜朝事,俱為名臣。
〔五〕 晉諸公贊曰:祗字子莊,嘏少子也。
晉永嘉中至司穴。
祗子宣,字世弘。
世語稱宣以公正知名,位至禦史中丞。
宣弟暢,字世道,祕書丞,沒在胡中。
著晉諸公贊及晉公卿禮秩故事。
評曰:昔文帝、陳王以公子之尊,博好文采,同聲相應,才士並出,惟粲等六人最見名目。
而粲特處常伯之官,興一代之制,然其沖虛德宇,未若徐幹之粹也。
衛覬亦以多識典故,相時王之式。
劉劭該覽學籍,文質周洽。
劉廙以清鑒著,傅嘏用才達顯雲。
〔一〕 〔一〕 臣松之以為傅嘏識量名輩,寔當時高流。
而此評但雲「用才達顯」,既於題目為拙,又不足以見嘏之美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