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二十一 魏書二十一 王衛二劉傅傳第二十一

關燈
禍應覆族。

    遭乾坤之靈,值時來之運,揚湯止沸,使不燋爛;起煙於寒灰之上,生華於已枯之木。

    物不答施於天地,子不謝生於父母,可以死效,難用筆陳。

    」〔二〕廙著書數十篇,及與丁儀共論刑禮,皆傳於世。

    文帝即王位,為侍中,賜爵關內侯。

    黃初二年卒。

    〔三〕無子。

    帝以弟子阜嗣。

    〔四〕 〔一〕 廙別傳曰:初,廙弟偉與諷善,廙戒之曰;「夫交友之美,在於得賢,不可不詳。

    而世之交者,不審擇人,務合黨眾,違先聖人交友之義,此非厚己輔仁之謂也。

    吾觀魏諷,不脩德行,而專以鳩合為務,華而不實,此直攪世沽名者也。

    卿其慎之,勿復與通。

    」偉不從,故及於難。

     〔二〕 廙別傳載廙表論治道曰:「昔者周有亂臣十人,有婦人焉,九人而已,孔子稱『才難,不其然乎』!明賢者難得也。

    況亂弊之後,百姓凋盡,士之存者蓋亦無幾。

    股肱大職,及州郡督司,邊方重任,雖備其官,亦未得人也。

    此非選者之不用意,蓋才匱使之然耳。

    況於長吏以下,群職小任,能皆簡練備得其人也?其計莫如督之以法。

    不爾而數轉易,往來不已,送迎之煩,不可勝計。

    轉易之閒,輒有姦巧,既於其事不省,而為政者亦以其不得久安之故,知惠益不得成於己,而苟且之可免於患,皆將不念盡心於卹民,而夢想於聲譽,此非所以為政之本意也。

    今之所以為黜陟者,近頗以州郡之毀譽,聽往來之浮言耳。

    亦皆得其事實而課其能否也?長吏之所以為佳者,奉法也,憂公也,卹民也。

    此三事者,或州郡有所不便,往來者有所不安。

    而長吏執之不已,於治雖得計,其聲譽未為美;屈而從人,於治雖失計,其聲譽必集也。

    長吏皆知黜陟之在於此也,亦何能不去本而就末哉?以為長吏皆宜使小久,足使自展。

    歲課之能,三年總計,乃加黜陟。

    課之皆當以事,不得依名。

    事者,皆以戶口率其墾田之多少,及盜賊發興,民之亡叛者,為得負之計。

    如此行之,則無能之吏,脩名無益;有能之人,無名無損。

    法之一行,雖無部司之監,姦譽妄毀,可得而盡。

    」事上,太祖甚善之。

     〔三〕 廙別傳雲:時年四十二。

     〔四〕 案劉氏譜:阜字伯陵,陳留太守。

    阜子喬,字仲彥。

    晉陽秋曰:喬有贊世志力。

    惠帝末,為豫州刺史。

    喬冑胤丕顯,貴盛至今。

    
劉劭字孔才,廣平邯鄲人也。

    建安中,為計吏,詣許。

    太史上言:「正旦當日蝕。

    」劭時在尚書令荀彧所,坐者數十人,或雲當廢朝,或雲宜卻會。

    劭曰:「梓慎、裨竈,古之良史,猶占水火,錯失天時。

    禮記曰諸侯旅見天子,及門不得終禮者四,日蝕在一。

    然則聖人垂制,不為變〔異〕豫廢朝禮者,或災消異伏,或推術謬誤也。

    」彧善其言。

    敕朝會如舊,日亦不蝕。

    〔一〕 〔一〕 晉永和中,廷尉王彪之與揚州刺史殷浩書曰:「太史上元日合朔,談者或有疑,應卻會與不?昔建元元年,亦元日合朔,庾車騎寫劉孔才所論以示八座。

    于時朝議有謂孔才所論為不得禮議,荀令從之,是勝人之一失也。

    何者?禮雲,諸侯旅見天子,入門不得終禮而廢者四:太廟火,日蝕,後之喪,雨霑服失容。

    尋此四事之指,自謂諸侯雖已入門而卒暴有之,則不得終禮。

    非為先存其事,而徼倖史官推術錯謬,故不豫廢朝禮也。

    夫三辰有災,莫大日蝕,史官告譴,而無懼容,不脩豫防之禮,而廢消救之術,方大饗華夷,君臣相慶,豈是將處天災罪己之謂?且檢之事實,合朔之儀,至尊靜躬殿堂,不聽政事,冕服禦坐門闥之制,與元會禮異。

    自不得兼行,則當權其事宜。

    合朔之禮,不輕於元會。

    元會有可卻之準,合朔無可廢之義。

    謂應依建元故事,卻元會。

    」浩從之,竟卻會。

    
禦史大夫郗慮辟劭,會慮免,拜太子舍人,遷祕書郎。

    黃初中,為尚書郎、散騎侍郎。

    受詔集五經群書,以類相從,作皇覽。

    明帝即位,出為陳留太守,敦崇教化,百姓稱之。

    徵拜騎都尉,與議郎庾嶷、荀詵等定科令,作新律十八篇,著律略論。

    遷散騎常侍。

    時聞公孫淵受孫權燕王之號,議者欲留淵計吏,遣兵討之,劭以為「昔袁尚兄弟歸淵父康,康斬送其首,是淵先世之效忠也。

    又所聞虛實,未可審知。

    古者要荒未服,脩德而不征,重勞民也。

    宜加寬貸,使有以自新。

    」後淵果斬送權使張彌等首。

    劭嘗作趙都賦,明帝美之,詔劭作許都、洛都賦。

    時外興軍旅,內營宮室,劭作二賦,皆諷諫焉。

     青龍中,吳圍合肥,時東方吏士皆分休,征東將軍滿寵表請中軍兵,并召休將士,須集擊之。

    劭議以為「賊眾新至,心專氣銳。

    寵以少人自戰其地,若便進擊,不必能制。

    寵求待兵,未有所失也。

    以為可先遣步兵五千,精騎三千,軍前發,揚聲進道,震曜形勢。

    騎到合肥,疏其行隊,多其旌鼓,曜兵城下,引出賊後,擬其歸路,要其糧道。

    賊聞大軍來,騎斷其後,必震怖遁走,不戰自破賊矣。

    」帝從之。

    兵比至合肥,賊果退還。

     時詔書博求眾賢。

    散騎侍郎夏侯惠薦劭曰:「伏見常侍劉劭,深忠篤思,體周於數,凡所錯綜,源流弘遠,是以群才大小,鹹取所同而斟酌焉。

    故性實之士服其平和良正,清靜之人慕其玄虛退讓,文學之士嘉其推步詳密,法理之士明其分數精比,意思之士知其沈深篤固,文章之士愛其著論屬辭,制度之士貴其化略較要,策謀之士贊其明思通微,凡此諸論,皆取適己所長而舉其支流者也。

    臣數聽其清談,覽其篤論,漸漬歷年,服膺彌久,實為朝廷奇其器量。

    以為若此人者,宜輔翼機事,納謀幃幄,當與國道俱隆,非世俗所常有也。

    惟陛下垂優遊之聽,使劭承清閒之歡,得自盡於前,則德音上通,煇燿日新矣。

    」〔一〕 〔一〕 臣松之以為凡相稱薦,率多溢美之辭,能不違中者或寡矣。

    惠之稱劭雲「玄虛退讓」及「明思通微」,近於過也。

    
景初中,受詔作都官考課。

    劭上疏曰:「百官考課,王政之大較,然而歷代弗務,是以治典闕而未補,能否混而相蒙。

    陛下以上聖之宏略,愍王綱之弛頹,神慮內鑒,明詔外發。

    臣奉恩曠然,得以啟矇,輒作都官考課七十二條,又作說略一篇。

    臣學寡識淺,誠不足以宣暢聖旨,著定典制。

    」又以為宜制禮作樂,以移風俗,著樂論十四篇,事成未上。

    會明帝崩,不施行。

    正始中。

    執經講學,賜爵關內侯。

    凡所選述,法論、人物志之類百餘篇。

    卒,追贈光祿勳。

    子琳嗣。

     劭同時東海繆襲亦有才學,多所述敘,官至尚書、光祿勳。

    〔一〕 〔一〕 先賢行狀曰:繆斐字文雅。

    該覽經傳,事親色養。

    徵博士,六辟公府。

    漢帝在長安,公卿博舉名儒。

    時舉斐任侍中,並無所就。

    即襲父也。

    文章志曰:襲字熙伯。

    辟禦史大夫府,歷事魏四世。

    正始六年,年六十卒。

    子悅字孔懌,晉光祿大夫。

    襲孫紹、播、徵、胤等,並皆顯達。

    
襲友人山陽仲長統,漢末為尚書郎,早卒。

    著昌言,詞佳可觀省。

    〔一〕 〔一〕 襲撰統昌言表,稱統字公理,少好學,博涉書記,贍於文辭。

    年二十餘,遊學青、徐、并、冀之間,與交者多異之。

    并州刺史高幹素貴有名,招緻四方遊士,多歸焉。

    統過幹,幹善待遇之,訪以世事。

    統謂幹曰:「君有雄志而無雄才,好士而不能擇人,所以為君深戒也。

    」幹雅自多,不納統言。

    統去之,無幾而幹敗。

    并、冀之士,以是識統。

    大司農常林與統共在上黨,為臣道統性倜儻,敢直言,不矜小節,每列郡命召,輒稱疾不就。

    默語無常,時人或謂之狂。

    漢帝在許,尚書令荀彧領典樞機,好士愛奇,聞統名,啟召以為尚書。

    後參太祖軍事,復還為郎。

    延康元年卒,時年四十餘。

    統每論說古今世俗行事,發憤歎息,輒以為論,名曰昌言,凡二十四篇。

    
散騎常侍陳留蘇林、〔一〕光祿大夫京兆韋誕、〔二〕樂安太守譙國夏侯惠、〔三〕陳郡太守任城孫該、郎中令河東杜摯等亦著文賦,頗傳於世。

    〔五〕 〔一〕 魏略曰:林字孝友,博學,多通古今字指,凡諸書傳文閒危疑,林皆釋之。

    建安中,為五官將文學,甚見禮待。

    黃初中,為博士給事中。

    文帝作典論所稱蘇林者是也。

    以老歸第,國家每遣人就問之,數加賜遺。

    年八十餘卒。

     〔二〕 文章敘錄曰:誕字仲將,太僕端之子。

    有文才,善屬辭章。

    建安中,為郡上計吏,特拜郎中,稍遷侍中中書監,以光祿大夫遜位,年七十五卒於家。

    初,邯鄲淳、衛覬及誕並善書,有名。

    覬孫恆撰四體書勢,其序古文曰:「自秦用篆書,焚燒先典,而古文絕矣。

    漢武帝時,魯恭王壞孔子宅,得尚書、春秋、論語、孝經,時人已不復知有古文,謂之科鬥書,漢世祕藏,希得見之。

    魏初傳古文者,出於邯鄲淳。

    敬侯寫淳尚書,後以示淳,而淳不別。

    至正始中,立三字石經,轉失淳法。

    因科鬥之名,遂效其法。

    太康元年,汲縣民盜發魏襄王冢,得策書十餘萬言。

    案敬侯所書,猶有髣彿。

    」敬侯謂覬也。

    其序篆書曰:「秦時李斯號為工篆,諸山及銅人銘皆斯書也。

    漢建初中,扶風曹喜少異於斯而亦稱善。

    邯鄲淳師焉,略究其妙。

    韋誕師淳而不及也。

    太和中,誕為武都太守,以能書留補侍中,魏氏寶器銘題皆誕書雲。

    漢末又有蔡邕采斯、喜之法,為古今雜形,然精密簡理不如淳也。

    」其序錄隸書,已略見武紀。

    又曰:「師宜官為大字,邯鄲淳為小字。

    梁鵠謂淳得次仲法,然鵠之用筆盡其勢矣。

    」其序草書曰:「漢興而有草書,不知作者姓名。

    至章帝時,齊相杜度號善作篇,後有崔瑗、崔寔亦皆稱工。

    杜氏結字甚安而書體微瘦,崔氏甚得筆勢而結字小疏。

    弘農張伯英者因而而轉精其巧。

    凡家之衣帛,必書而後練之,臨池學書,池水盡黑。

    下筆必為楷則,號『匆匆不暇草』,寸紙不見遺,至今世人尤寶之,韋仲將謂之草聖。

    伯英弟文舒者,次伯英。

    又有姜孟潁、梁孔達、田彥和及韋仲將之徒,皆伯英弟子,有名於世,然殊不及文舒也。

    」 〔三〕 惠,淵子。

    事在淵傳。

     〔四〕 文章敘錄曰:該字公達。

    彊志好學。

    年二十,上計掾,召為郎中。

    著魏書。

    遷博士司徒右長史,復還入著作。

    景元二年卒官。

     〔五〕 文章敘錄曰:摯字德魯。

    初上笳賦,署司徒軍謀吏。

    後舉孝廉,除郎中,轉補校書。

    摯與毌丘儉鄉裡相親,故為詩與儉,求仙人藥一丸,欲以感切儉求助也。

    其詩曰:「騏驥馬不試,婆娑槽櫪間。

    壯士志未伸,坎軻多辛酸。

    伊摯為媵臣,呂望身操竿;夷吾困商販,甯戚對牛歎;食其處監門,淮陰飢不餐;買臣老負薪,妻畔呼不還,釋之宦十年,位不增故官。

    才非八子倫,而與齊其患。

    無知不在此,袁盎未有言。

    被此篤病久,榮衛動不安,聞有韓眾藥,信來給一丸。

    」儉答曰:「鳳鳥翔京邑,哀鳴有所思。

    才為聖世出,德音何不怡!八子未遭遇,今者遭明時。

    胡康出壟畝,楊偉無根基,飛騰沖雲天,奮迅協光熙。

    駿驥骨法異,伯樂觀知之,但當養羽翮,鴻舉必有期。

    體無纖微疾,安用問良醫?聯翩輕栖集,還為燕雀嗤。

    韓眾藥雖良,或更不能治。

    悠悠千裡情,薄言答嘉詩。

    信心感諸中,中實不在辭。

    」摯竟不得遷,卒於祕書。

    廬江何氏家傳曰:明帝時,有譙人胡康,年十五,以異才見送,又陳損益,求試劇縣。

    詔特引見。

    眾論翕然,號為神童。

    詔付祕書,使博覽典籍。

    帝以問祕書丞何禎:「康才何如?」禎答曰:「康雖有才,性質不端,必有負敗。

    」後果以過見譴。

    臣松之案:魏朝自微而顯者,不聞胡康;疑是孟康。

    康事見杜恕傳。

    楊偉見曹爽傳。

    
傅嘏字蘭石,北地泥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