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二十一 魏書二十一 王衛二劉傅傳第二十一

關燈
魏王嘗出征,世子及臨菑侯植並送路側。

    植稱述功德,發言有章,左右屬目,王亦悅焉。

    世子悵然自失,吳質耳曰:「王當行,流涕可也。

    」及辭,世子泣而拜,王及左右鹹歔欷,於是皆以植辭多華,而誠心不及也。

    質別傳曰:帝嘗召質及曹休歡會,命郭後出見質等。

    帝曰:「卿仰諦視之。

    」其至親如此。

    質黃初五年朝京師,詔上將軍及特進以下皆會質所,大官給供具。

    酒酣,質欲盡歡。

    時上將軍曹真性肥,中領軍朱鑠性瘦,質召優,使說肥瘦。

    真負貴,恥見戲,怒謂質曰:「卿欲以部曲將遇我邪?」驃騎將軍曹洪、輕車將軍王忠言:「將軍必欲使上將軍服肥,即自宜為瘦。

    」真愈恚,拔刀瞋目,言:「俳敢輕脫,吾斬爾。

    」遂罵坐。

    質案劍曰:「曹子丹,汝非屠幾上肉,吳質吞爾不搖喉,咀爾不搖牙,何敢恃勢驕邪?」鑠因起曰:「陛下使吾等來樂卿耳,乃至此邪!」質顧叱之曰:「朱鑠,敢壞坐!」諸將軍皆還坐。

    鑠性急,愈恚,還拔劍斬地。

    遂便罷也。

    及文帝崩,質思慕作詩曰:「愴愴懷殷憂,殷憂不可居。

    徙倚不能坐,出入步踟躕。

    念蒙聖主恩,榮爵與眾殊。

    自謂永終身,志氣甫當舒。

    何意中見棄,棄我歸黃壚。

    煢煢靡所恃,淚下如連珠。

    隨沒無所益,身死名不書。

    慷慨自僶俛,庶幾烈丈夫。

    」太和四年,入為侍中。

    時司空陳群錄尚書事,帝初親萬機,質以輔弼大臣,安危之本,對帝盛稱「驃騎將軍司馬懿,忠智至公,社稷之臣也。

    陳群從容之士,非國相之才,處重任而不親事。

    」帝甚納之。

    明日,有切詔以督責群,而天下以司空不如長文,即群,言無實也。

    質其年夏卒。

    質先以怙威肆行,諡曰醜侯。

    質子應仍上書論枉,至正元中乃改諡威侯。

    應字溫舒,晉尚書。

    應子康,字子仲,知名於時,亦至大位。

     衛覬字伯儒,河東安邑人也。

    少夙成,以才學稱。

    太祖辟為司空掾屬,除茂陵令、尚書郎。

    太祖征袁紹,而劉表為紹援,關中諸將又中立。

    益州牧劉璋與表有隙,覬以治書侍禦史使益州,令璋下兵以綴表軍。

    至長安,道路不通,覬不得進,遂留鎮關中。

    時四方大有還民,關中諸將多引為部曲,覬書與荀彧曰:「關中膏腴之地,頃遭荒亂,人民流入荊州者十萬餘家,聞本土安寧,皆企望思歸。

    而歸者無以自業,諸將各競招懷,以為部曲。

    郡縣貧弱,不能與爭,兵家遂彊。

    一旦變動,必有後憂。

    夫鹽,國之大寶也,自亂來散放,宜如舊置使者監賣,以其直益巿犁牛。

    若有歸民,以供給之。

    勤耕積粟,以豐殖關中。

    遠民聞之,必日夜競還。

    又使司隸校尉留治關中以為之主,則諸將日削,官民日盛,此彊本弱敵之利也。

    」彧以白太祖。

    太祖從之,始遣謁者僕射監鹽官,司隸校尉治弘農。

    關中服從,乃白召覬還,稍遷尚書。

    〔一〕魏國既建,拜侍中,與王粲並典制度。

    文帝即位,徙為尚書。

    頃之,還漢朝為侍郎,勸贊禪代之義,為文誥之詔。

    文帝踐阼,復為尚書,封陽吉亭侯。

     〔一〕 魏書曰:初,漢朝遷移,臺閣舊事散亂。

    自都許之後,漸有綱紀,覬以古義多所正定。

    是時關西諸將,外雖懷附,內未可信。

    司隸校尉鍾繇求以三千兵入關,外託討張魯,內以脅取質任。

    太祖使荀彧問覬,覬以為「西方諸將,皆豎夫屈起,無雄天下意,苟安樂目前而已。

    今國家厚加爵號,得其所志,非有大故,不憂為變也。

    宜為後圖。

    若以兵入關中,當討張魯,魯在深山,道徑不通,彼必疑之;一相驚動,地險眾彊,殆難為慮!」彧以覬議呈太祖。

    太祖初善之,而以繇自典其任,遂從繇議。

    兵始進而關右大叛,太祖自親征,僅乃平之,死者萬計。

    太祖悔不從覬議,由是益重覬。

    
明帝即位,進封閺鄉侯,三百戶。

    閺音聞。

    
覬奏曰:「九章之律,自古所傳,斷定刑罪,其意微妙。

    百裡長吏,皆宜知律。

    刑法者,國家之所貴重,而私議之所輕賤;獄吏者,百姓之所縣命,而選用者之所卑下。

    王政之弊,未必不由此也。

    請置律博士,轉相教授。

    」事遂施行。

    時百姓凋匱而役務方殷,覬上疏曰:「夫變情厲性,彊所不能,人臣言之既不易,人主受之又艱難。

    且人之所樂者富貴顯榮也,所惡者貧賤死亡也,然此四者,君上之所制也,君愛之則富貴顯榮,君惡之則貧賤死亡;順指者愛所由來,逆意者惡所從至也。

    故人臣皆爭順指而避逆意,非破家為國,殺身成君者,誰能犯顏色,觸忌諱,建一言,開一說哉?陛下留意察之,則臣下之情可見矣。

    今議者多好悅耳,其言政治則比陛下於堯舜,其言征伐則比二虜於貍鼠。

    臣以為不然。

    昔漢文之時,諸侯彊大,賈誼累息以為至危。

    況今四海之內,分而為三,群士陳力,各為其主。

    其來降者,未肯言舍邪就正,鹹稱迫於困急,是與六國分治,無以為異也。

    當今千裡無煙,遺民困苦,陛下不善留意,將遂凋弊不可復振。

    禮,天子之器必有金玉之飾,飲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,至於兇荒,則徹膳降服。

    然則奢儉之節,必視世之豐約也。

    武皇帝之時,後宮食不過一肉,衣不用錦繡,茵蓐不緣飾,器物無丹漆,用能平定天下,遺福子孫。

    此皆陛下之所親覽也。

    當今之務,宜君臣上下,並用籌策,計校府庫,量入為出。

    深思句踐滋民之術,由恐不及,而尚方所造金銀之物,漸更增廣,工役不輟,侈靡日崇,帑藏日竭。

    昔漢武信求神仙之道,謂當得雲表之露以餐玉屑,故立仙掌以承高露。

    陛下通明,每所非笑。

    漢武有求於露,而由尚見非,陛下無求於露而空設之;不益於好而糜費功夫,誠皆聖慮所宜裁制也。

    」覬歷漢、魏,時獻忠言,率如此。

     受詔典著作,又為魏官儀,凡所撰述數十篇。

    好古文、鳥篆、隸草,無所不善。

    建安末,尚書右丞河南潘勖,〔一〕黃初時,散騎常侍河內王象,亦與覬並以文章顯。

    〔二〕覬薨,諡曰敬侯。

    子瓘嗣。

    瓘鹹熙中為鎮西將軍。

    〔三〕 〔一〕 文章志曰:勖字元茂,初名芝,改名勖,後避諱。

    或曰勖獻帝時為尚書郎,遷右丞。

    詔以勖前在二千石曹,才敏兼通,明習舊事,敕并領本職,數加特賜。

    二十年,遷東海相。

    未發,留拜尚書左丞。

    其年病卒,時年五十餘。

    魏公九錫策命,勖所作也。

    勖子滿,平原太守,亦以學行稱。

    滿子尼,字正叔。

    尼別傳曰:尼少有清才,文辭溫雅。

    初應州辟,後以父老歸供養。

    居家十餘年,父終,晚乃出仕。

    尼嘗贈陸機詩,機答之,其四句曰:「猗歟潘生,世篤其藻,仰儀前文,丕隆祖考。

    」位終太常。

    尼從父嶽,字安仁。

    嶽別傳曰:嶽美姿容,夙以才穎發名。

    其所著述,清綺絕倫。

    為黃門侍郎,為孫秀所殺。

    尼、嶽文翰,並見重於世。

    尼從子滔,字湯仲。

    晉諸公贊:滔以博學才量為名。

    永嘉末,為河南尹,遇害。

     〔二〕 王象事別見楊俊傳。

     〔三〕 晉陽秋曰:瓘字伯玉。

    清貞有名理,少為傅嘏所知。

    弱冠為尚書郎,遂歷位內外,為晉尚書令、司空、太保。

    惠帝初輔政,為楚王瑋所害。

    世語曰:瓘與扶風內史燉煌索靖,並善草書。

    瓘子恆,字巨山,黃門侍郎。

    恆子玠,字叔寶,有盛名,為太子洗馬,早卒。

    
劉廙字恭嗣,南陽安眾人也。

    年十歲,戲於講堂上,潁川司馬德操拊其頭曰:「孺子,孺子,『黃中通理』,寧自知不?」廙兄望之,有名於世,荊州牧劉表辟為從事。

    而其友二人,皆以讒毀,為表所誅。

    望之又以正諫不合,投傳告歸。

    廙謂望之曰:「趙殺鳴、犢,仲尼回輪。

    〔一〕今兄既不能法柳下惠和光同塵於內,則宜模範蠡遷化於外。

    坐而自絕於時,殆不可也!」望之不從,尋復見害。

    廙懼,奔揚州,〔二〕遂歸太祖。

    太祖辟為丞相掾屬,轉五官將文學。

    文帝器之,命廙通草書。

    廙答書曰:「初以尊卑有踰,禮之常分也。

    是以貪守區區之節,不敢脩草。

    必如嚴命,誠知勞謙之素,不貴殊異若彼之高,而惇白屋如斯之好,苟使郭隗不輕於燕,九九不忽於齊,樂毅自至,霸業以隆。

    〔三〕虧匹夫之節,成巍巍之美,雖愚不敏,何敢以辭?」魏國初建,為黃門侍郎。

     〔一〕 劉向新序曰:趙簡子欲專天下,謂其相曰:「趙有犢犨,晉有鐸鳴,魯有孔丘,吾殺三人者,天下可王也。

    」於是乃召犢犨、鐸鳴而問政焉,已即殺之。

    使使者聘孔子於魯,以胖牛肉迎於河上。

    使者謂船人曰:「孔子即上船,中河必流而殺之。

    」孔子至,使者緻命,進胖牛之肉。

    孔子仰天而歎曰:「美哉水乎,洋洋乎,使丘不濟此水者,命也夫!」子路趨而進曰:「敢問何謂也?」孔子曰:「夫犢犨、鐸鳴,晉國之賢大夫也,趙簡子未得意之時,須而後從政,及其得意也,殺之。

    黃龍不反于涸澤,鳳皇不離其罻羅。

    故刳胎焚林,則麒麟不臻;覆巢破卵,則鳳皇不翔;竭澤而漁,則龜龍不見。

    鳥獸之於不仁,猶知避之,況丘乎?故虎嘯而谷風起,龍興而景雲見,擊庭鐘於外,而黃鐘應於內。

    夫物類之相感,精神之相應,若響之應聲,影之象形,故君子違傷其類者。

    今彼已殺吾類矣,何為之此乎?」於是遂回車不渡而還。

     〔二〕 廙別傳載廙道路為牋謝劉表曰:「考匊過蒙分遇榮授之顯,未有管、狐、桓、文之烈,孤德隕命,精誠不遂。

    兄望之見禮在昔,既無堂構昭前之績,中規不密,用墜禍辟。

    斯乃明神弗祐,天降之災。

    悔吝之負,哀號靡及。

    廙之愚淺,言行多違,懼有浸潤三至之閒。

    考匊之愛已衰,望之之責猶存,必傷天慈既往之分,門戶殪滅,取笑明哲。

    是用迸竄,永涉川路,即日到廬江尋陽。

    昔鍾儀有南音之操,椒舉有班荊之思,雖遠猶邇,敢忘前施?」傅子曰:表既殺望之,荊州士人皆自危也。

    夫表之本心,於望之不輕也,以直迕情,而讒言得入者,以無容直之度也。

    據全楚之地,不能以成功者,未必不由此也。

    夷、叔迕武王以成名,丁公順高祖以受戮,二主之度遠也。

    若不遠其度,惟褊心是從,難乎以容民畜眾矣。

     〔三〕 戰國策曰:有以九九求見齊桓公,桓公不納。

    其人曰;「九九小術,而君納之,況大於九九者?」於是桓公設庭燎之禮而見之。

    居無幾,隰朋自遠而至,齊遂以霸。

    
太祖在長安,欲親征蜀,廙上疏曰:「聖人不以智輕俗,王者不以人廢言。

    故能成功於千載者,必以近察遠,智周於獨斷者,不恥於下問,亦欲博采必盡於眾也。

    且韋弦非能言之物,而聖賢引以自匡。

    臣才智闇淺,願自比於韋弦。

    昔樂毅能以弱燕破大齊,而不能以輕兵定即墨者,夫自為計者雖弱必固,欲自潰者雖彊必敗也。

    自殿下起軍以來,三十餘年,敵無不破,彊無不服。

    今以海內之兵,百勝之威,而孫權負險於吳,劉備不賓於蜀。

    夫夷狄之臣,不當冀州之卒,權、備之籍,不比袁紹之業,然本初以亡,而二寇未捷,非闇弱於今而智武於昔也。

    斯自為計者,與欲自潰者異勢耳。

    故文王伐崇,三駕不下,歸而脩德,然後服之。

    秦為諸侯,所征必服,及兼天下,東向稱帝,匹夫大呼而社稷用隳。

    是力斃於外,而不卹民於內也。

    臣恐邊寇非六國之敵,而世不乏才,土崩之勢,此不可不察也。

    天下有重得,有重失:勢可得而我勤之,此重得也;勢不可得而我勤之,此重失也。

    於今之計,莫若料四方之險,擇要害之處而守之,選天下之甲卒,隨方面而歲更焉。

    殿下可高枕於廣夏,潛思於治國;廣農桑,事從節約,脩之旬年,則國富民安矣。

    」太祖遂進前而報廙曰:「非但君當知臣,臣亦當知君。

    今欲使吾坐行西伯之德,恐非其人也。

    」 魏諷反,廙弟偉為諷所引,當相坐誅。

    太祖令曰:「叔向不坐弟虎,古之制也。

    」特原不問,〔一〕徙署丞相倉曹屬。

    廙上疏謝曰:「臣罪應傾宗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