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二十 魏書二十 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
關燈
小
中
大
張吏,有司舉奏,朕裁削縣。
(令)〔今〕有司以曹纂、王喬等因九族時節,集會王家,或非其時,皆違禁防。
朕惟王幼少有恭順之素,加受先帝顧命,欲崇恩禮,延乎後嗣,況近在王之身乎?且自非聖人,孰能無過?已詔有司宥王之失。
古人有言:『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懼乎其所弗聞,莫見乎隱,莫顯乎微,故君子慎其獨焉。
』叔父茲率先聖之典,以纂乃先帝之遺命,戰戰兢兢,靖恭厥位,稱朕意焉。
」景初、正元、景元中,累增邑,并前五千戶。
〔一〕 魏略曰:幹一名良。
良本陳妾子,良生而陳氏死,太祖令王夫人養之。
良年五歲而太祖疾困,遺令語太子曰:「此兒三歲亡母,五歲失父,以累汝也。
」太子由是親待,隆於諸弟。
良年小,常呼文帝為阿翁,帝謂良曰:「我,汝兄耳。
」文帝又愍其如是,每為流涕。
臣松之案:此傳以母貴賤為次,不計兄弟之年,故楚王彪年雖大,傳在幹後。
尋朱建平傳,知彪大幹二十歲。
臨邑殤公子上,早薨。
太和五年,追封諡。
無後。
楚王彪字朱虎。
建安二十一年,封壽春侯。
黃初二年,進爵,徙封汝陽公。
三年,封弋陽王。
其年徙封吳王。
五年,改封壽春縣。
七年,徙封白馬。
太和五年冬,朝京都。
六年,改封楚。
初,彪來朝,犯禁,〔青龍〕元年,為有司所奏,詔削縣三,戶千五百。
二年,大赦,復所削縣。
景初三年,增戶五百,并前三千戶。
嘉平元年,兗州刺史令狐愚與太尉王淩謀迎彪都許昌。
語在淩傳。
乃遣傅及侍禦史就國案驗,收治諸相連及者。
廷尉請徵彪治罪。
於是依漢燕王旦故事,使兼廷尉大鴻臚持節賜彪璽書切責之,使自圖焉。
〔一〕彪乃自殺。
妃及諸子皆免為庶人,徙平原。
彪之官屬以下及監國謁者,坐知情無輔導之義,皆伏誅。
國除為淮南郡。
正元元年詔曰:「故楚王彪,背國附姦,身死嗣替,雖自取之,猶哀矜焉。
夫含垢藏疾,親親之道也,其封彪世子嘉為常山真定王。
」景元元年,增邑,并前二千五百戶。
〔二〕 〔一〕 孔衍漢魏春秋載璽書曰:「夫先王行賞不遺仇讎,用戮不違親戚,至公之義也。
故周公流涕而決二叔之罪,孝武傷懷而斷昭平之獄,古今常典也。
惟王,國之至親,作藩于外,不能祗奉王度,表率宗室,而謀於姦邪,乃與太尉王淩、兗州刺史令狐愚構通逆謀,圖危社稷,有悖忒之心,無忠孝之意。
宗廟有靈,王其何面目以見先帝?朕深痛王自陷罪辜,既得王情,深用憮然。
有司奏王當就大理,朕惟公族甸師之義,不忍肆王市朝,故遣使者賜書。
王自作孽,匪由於他,燕剌之事,宜足以觀。
王其自圖之!」 〔二〕 臣松之案:嘉入晉,封高邑公。
元康中,與石崇俱為國子博士。
嘉後為東莞太守,崇為征虜將軍,監青、徐軍事,屯於下邳,嘉以詩遺崇曰:「文武應時用,兼才在明哲。
嗟嗟我石生,為國之俊傑。
入侍於皇闥,出則登九列。
威檢肅青、徐,風發宜吳裔。
疇昔謬同位,情至過魯、衛。
分離踰十載,思遠心增結。
願子鑒斯誠,寒暑不踰契。
」崇答曰:「昔常接羽儀,俱遊青雲中,敦道訓冑子,儒化渙以融,同聲無異響,故使恩愛隆。
豈惟敦初好,款分在令終。
孔不陋九夷,老氏適西戎。
逍遙滄海隅,可以保王躬。
世事非所務,周公不足夢。
玄寂令神王,是以守至沖。
」王隱晉書載吏部郎李重啟雲:「魏氏宗室屈滯,每聖恩所存。
東莞太守曹嘉,才幹學義,不及志、翕,而良素脩潔,性業踰之;又已歷二郡。
臣以為優先代之後,可以嘉為員外散騎侍郎。
」 剛殤公子勤,早薨。
太和五年追封諡。
無後。
穀城殤公子乘,早薨。
太和五年追封諡。
無後。
郿戴公子整,奉從叔父郎中紹後。
建安二十二年,封郿侯。
二十三年薨。
無子。
黃初二年追進爵,諡曰戴公。
以彭城王據子範奉整後。
三年,封平氏侯。
四年,徙封成武。
太和三年,進爵為公。
青龍三年薨。
諡曰悼公。
無後。
四年,詔以範弟東安鄉公闡為郿公,奉整後。
正元、景元中、累增邑,并前千八百戶。
靈殤公子京,早薨。
太和五年追封諡。
無後。
樊安公均,奉叔父薊恭公彬後。
建安二十二年,封樊侯。
二十四年薨。
子抗嗣。
黃初二年,追進公爵,諡曰安公。
三年,徙封抗薊公。
四年,徙封屯留公。
景初元年薨,諡曰定公。
子諶嗣。
景初、正元、景元中,累增邑,并前千九百戶。
廣宗殤公子棘,早薨。
太和五年追封諡。
無後。
東平靈王徽,奉叔公朗陵哀侯玉後。
建安二十二年,封歷城侯。
黃初二年,進爵為公。
三年,為廬江王。
四年,徙封壽張王。
五年,改封壽張縣。
太和六年,改封東平。
青龍二年,徽使官屬撾壽張縣吏,為有司所奏。
詔削縣一,戶五百。
其年復所削縣。
正始三年薨。
子翕嗣。
景初、正元、景元中,累增邑,并前三千四百戶。
〔一〕 〔一〕 臣松之案:翕入晉,封廩丘公。
魏宗室之中,名次鄄城公。
至泰始二年,翕遣世子琨奉表來朝。
詔曰:「翕秉德履道,魏宗之良。
今琨遠至,其假世子印綬,加騎都尉,賜服一具,錢十萬,隨才敘用。
」翕撰解寒食散方,與皇甫謐所撰並行於世。
樂陵王茂,建安二十二年封萬歲亭侯。
二十三年,改封平輿侯。
黃初三年,進爵,徙封乘氏公。
七年,徙封中丘。
茂性傲佷,少無寵於太祖。
(令)〔今〕有司以曹纂、王喬等因九族時節,集會王家,或非其時,皆違禁防。
朕惟王幼少有恭順之素,加受先帝顧命,欲崇恩禮,延乎後嗣,況近在王之身乎?且自非聖人,孰能無過?已詔有司宥王之失。
古人有言:『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懼乎其所弗聞,莫見乎隱,莫顯乎微,故君子慎其獨焉。
』叔父茲率先聖之典,以纂乃先帝之遺命,戰戰兢兢,靖恭厥位,稱朕意焉。
」景初、正元、景元中,累增邑,并前五千戶。
〔一〕 魏略曰:幹一名良。
良本陳妾子,良生而陳氏死,太祖令王夫人養之。
良年五歲而太祖疾困,遺令語太子曰:「此兒三歲亡母,五歲失父,以累汝也。
」太子由是親待,隆於諸弟。
良年小,常呼文帝為阿翁,帝謂良曰:「我,汝兄耳。
」文帝又愍其如是,每為流涕。
臣松之案:此傳以母貴賤為次,不計兄弟之年,故楚王彪年雖大,傳在幹後。
尋朱建平傳,知彪大幹二十歲。
臨邑殤公子上,早薨。
太和五年,追封諡。
無後。
楚王彪字朱虎。
建安二十一年,封壽春侯。
黃初二年,進爵,徙封汝陽公。
三年,封弋陽王。
其年徙封吳王。
五年,改封壽春縣。
七年,徙封白馬。
太和五年冬,朝京都。
六年,改封楚。
初,彪來朝,犯禁,〔青龍〕元年,為有司所奏,詔削縣三,戶千五百。
二年,大赦,復所削縣。
景初三年,增戶五百,并前三千戶。
嘉平元年,兗州刺史令狐愚與太尉王淩謀迎彪都許昌。
語在淩傳。
乃遣傅及侍禦史就國案驗,收治諸相連及者。
廷尉請徵彪治罪。
於是依漢燕王旦故事,使兼廷尉大鴻臚持節賜彪璽書切責之,使自圖焉。
〔一〕彪乃自殺。
妃及諸子皆免為庶人,徙平原。
彪之官屬以下及監國謁者,坐知情無輔導之義,皆伏誅。
國除為淮南郡。
正元元年詔曰:「故楚王彪,背國附姦,身死嗣替,雖自取之,猶哀矜焉。
夫含垢藏疾,親親之道也,其封彪世子嘉為常山真定王。
」景元元年,增邑,并前二千五百戶。
〔二〕 〔一〕 孔衍漢魏春秋載璽書曰:「夫先王行賞不遺仇讎,用戮不違親戚,至公之義也。
故周公流涕而決二叔之罪,孝武傷懷而斷昭平之獄,古今常典也。
惟王,國之至親,作藩于外,不能祗奉王度,表率宗室,而謀於姦邪,乃與太尉王淩、兗州刺史令狐愚構通逆謀,圖危社稷,有悖忒之心,無忠孝之意。
宗廟有靈,王其何面目以見先帝?朕深痛王自陷罪辜,既得王情,深用憮然。
有司奏王當就大理,朕惟公族甸師之義,不忍肆王市朝,故遣使者賜書。
王自作孽,匪由於他,燕剌之事,宜足以觀。
王其自圖之!」 〔二〕 臣松之案:嘉入晉,封高邑公。
元康中,與石崇俱為國子博士。
嘉後為東莞太守,崇為征虜將軍,監青、徐軍事,屯於下邳,嘉以詩遺崇曰:「文武應時用,兼才在明哲。
嗟嗟我石生,為國之俊傑。
入侍於皇闥,出則登九列。
威檢肅青、徐,風發宜吳裔。
疇昔謬同位,情至過魯、衛。
分離踰十載,思遠心增結。
願子鑒斯誠,寒暑不踰契。
」崇答曰:「昔常接羽儀,俱遊青雲中,敦道訓冑子,儒化渙以融,同聲無異響,故使恩愛隆。
豈惟敦初好,款分在令終。
孔不陋九夷,老氏適西戎。
逍遙滄海隅,可以保王躬。
世事非所務,周公不足夢。
玄寂令神王,是以守至沖。
」王隱晉書載吏部郎李重啟雲:「魏氏宗室屈滯,每聖恩所存。
東莞太守曹嘉,才幹學義,不及志、翕,而良素脩潔,性業踰之;又已歷二郡。
臣以為優先代之後,可以嘉為員外散騎侍郎。
」 剛殤公子勤,早薨。
太和五年追封諡。
無後。
穀城殤公子乘,早薨。
太和五年追封諡。
無後。
郿戴公子整,奉從叔父郎中紹後。
建安二十二年,封郿侯。
二十三年薨。
無子。
黃初二年追進爵,諡曰戴公。
以彭城王據子範奉整後。
三年,封平氏侯。
四年,徙封成武。
太和三年,進爵為公。
青龍三年薨。
諡曰悼公。
無後。
四年,詔以範弟東安鄉公闡為郿公,奉整後。
正元、景元中、累增邑,并前千八百戶。
靈殤公子京,早薨。
太和五年追封諡。
無後。
樊安公均,奉叔父薊恭公彬後。
建安二十二年,封樊侯。
二十四年薨。
子抗嗣。
黃初二年,追進公爵,諡曰安公。
三年,徙封抗薊公。
四年,徙封屯留公。
景初元年薨,諡曰定公。
子諶嗣。
景初、正元、景元中,累增邑,并前千九百戶。
廣宗殤公子棘,早薨。
太和五年追封諡。
無後。
東平靈王徽,奉叔公朗陵哀侯玉後。
建安二十二年,封歷城侯。
黃初二年,進爵為公。
三年,為廬江王。
四年,徙封壽張王。
五年,改封壽張縣。
太和六年,改封東平。
青龍二年,徽使官屬撾壽張縣吏,為有司所奏。
詔削縣一,戶五百。
其年復所削縣。
正始三年薨。
子翕嗣。
景初、正元、景元中,累增邑,并前三千四百戶。
〔一〕 〔一〕 臣松之案:翕入晉,封廩丘公。
魏宗室之中,名次鄄城公。
至泰始二年,翕遣世子琨奉表來朝。
詔曰:「翕秉德履道,魏宗之良。
今琨遠至,其假世子印綬,加騎都尉,賜服一具,錢十萬,隨才敘用。
」翕撰解寒食散方,與皇甫謐所撰並行於世。
樂陵王茂,建安二十二年封萬歲亭侯。
二十三年,改封平輿侯。
黃初三年,進爵,徙封乘氏公。
七年,徙封中丘。
茂性傲佷,少無寵於太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