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十九 魏書十九 任城陳蕭王傳第十九

關燈
〔一〕 劉向說苑曰:越甲至齊,雍門狄請死之。

    齊王曰:「鼓鐸之聲未聞,矢石未交,長兵未接,子何務死?知為人臣之禮邪?」雍門狄對曰:「臣聞之,昔者王田於囿,左轂鳴,車右請死之,王曰:『子何為死?』車右曰:『為其鳴吾君也。

    』王曰:『左轂鳴者,此工師之罪也。

    子何事之有焉?』車右對曰:『吾不見工師之乘,而見其鳴吾君也。

    』遂刎頸而死。

    有是乎?」王曰:「有之。

    」雍門狄曰:「今越甲至,其鳴吾君,豈左轂之下哉?車右可以死左轂,而臣獨不可以死越甲邪?」遂刎頸而死。

    是日,越人引軍而退七十裡,曰:「齊王有臣,鈞如雍門狄,疑使越社稷不血食。

    」遂歸。

    齊王葬雍門狄以上卿之禮。

     〔二〕 臣松之案:秦用敗軍之將,事顯,故不注。

    魯連與燕將書曰:「曹子為魯將,三戰三北而亡地五百裡,向使曹子計不反顧,義不旋踵,刎頸而死,則亦不免為敗軍之將矣。

    曹子棄三北之恥,而退與魯君計。

    桓公朝天子,會諸侯,曹子以一劍之任,披桓公之心於壇坫之上,顏色不變,辭氣不悖。

    三戰之所亡,一朝而復之。

    天下震動,諸侯驚駭,威加吳、越。

    」若此二士者,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節也。

     〔三〕 臣松之案:楚莊掩絕纓之罪,事亦顯,故不書。

    秦穆公有赦盜馬事,趙則未聞。

    蓋以秦亦趙姓,故互文以避上「秦」字也。

     〔四〕 魏略曰:植雖上此表,猶疑不見用,故曰「夫人貴生者,非貴其養體好服,終竟年壽也,貴在其代天而理物也。

    夫爵祿者,非虛張者也,有功德然後應之,當矣。

    無功而爵厚,無德而祿重,或人以為榮,而壯夫以為恥。

    故太上立德,其次立功,蓋功德者所以垂名也。

    名者不滅,士之所利,故孔子有夕死之論,孟軻有棄生之義。

    彼一聖一賢,豈不願久生哉?志或有不展也。

    是用喟然求試,必立功也。

    嗚呼!言之未用,欲使後之君子知吾意者也。

    
三年,徙封東阿。

    五年,復上疏求存問親戚,因緻其意曰: 臣聞天稱其高者,以無不覆;地稱其廣者,以無不載;日月稱其明者,以無不照;江海稱其大者,以無不容。

    故孔子曰:「大哉堯之為君!惟天為大,惟堯則之。

    」夫天德之於萬物,可謂弘廣矣。

    蓋堯之為教,先親後疏,自近及遠。

    其傳曰:「克明峻德,以親九族;九族既睦,平章百姓。

    」及周之文王亦崇厥化,其詩曰:「刑于寡妻,至于兄弟,以禦于家邦。

    」是以雍雍穆穆。

    風人詠之。

    昔周公弔管、蔡之不鹹,廣封懿親以藩屏王室,傳曰:「周之宗盟,異姓為後。

    」誠骨肉之恩爽而不離,親親之義實在敦固,未有義而後其君,仁而遺其親者也。

     伏惟陛下資帝唐欽明之德,體文王翼翼之仁,惠洽椒房,恩昭九族,群後百寮,番休遞上,執政不廢於公朝,下情得展於私室,親理之路通,慶弔之情展,誠可謂恕己治人,推惠施恩者矣。

    至於臣者,人道絕緒,禁錮明時,臣竊自傷也。

    不敢過望交氣類,脩人事,敘人倫。

    近且婚媾不通,兄弟乖絕,吉兇之問塞,慶弔之禮廢,恩紀之違,甚於路人,隔閡之異,殊於胡越。

    今臣以一切之制,永無朝覲之望,至於注心皇極,結情紫闥,神明知之矣。

    然天實為之,謂之何哉!退唯諸王常有戚戚具爾之心,願陛下沛然垂詔,使諸國慶問,四節得展,以敘骨肉之歡恩。

    全怡怡之篤義。

    妃妾之家,膏沐之遺,歲得再通,齊義於貴宗,等惠於百司,如此,則古人之所歎,風雅之所詠,復存於聖世矣。

     臣伏自惟省,無錐刀之用。

    及觀陛下之所拔授,若以臣為異姓,竊自料度,不後於朝士矣。

    若得辭遠遊,戴武弁,解朱組,佩青紱,駙馬、奉車,趣得一號,安宅京室,執鞭珥筆,出從華蓋,入侍輦轂,承答聖問,拾遺左右,乃臣丹誠之至願,不離於夢想者也。

    遠慕鹿鳴君臣之宴,中詠常棣匪他之誡,下思伐木友生之義,終懷蓼莪罔極之哀;每四節之會,塊然獨處,左右惟僕隸,所對惟妻子,高談無所與陳,發義無所與展,未嘗不聞樂而拊心,臨觴而歎息也。

    臣伏以為犬馬之誠不能動人,譬人之誠不能動天。

    崩城、隕霜,臣初信之,以臣心況,徒虛語耳。

    若葵藿之傾葉,太陽雖不為之回光,然向之者誠也。

    竊自比於葵藿,若降天地之施,垂三光之明者,實在陛下。

     臣聞文子曰:「不為福始,不為禍先。

    」今之否隔,友于同憂,而臣獨倡言者,竊不願於聖世使有不蒙施之物。

    有不蒙施之物,必有慘毒之懷,故柏舟有「天隻」之怨,谷風有「棄予」之歎。

    故伊尹恥其君不為堯舜,孟子曰:「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其君者,不敬其君者也。

    」臣之愚蔽,固非虞、伊,至於欲使陛下崇光被時雍之美,宣緝熙章明之德者,是臣慺慺之誠,竊所獨守,實懷鶴立企佇之心。

    敢復陳聞者,冀陛下儻發天聰而垂神聽也。

     詔報曰:「蓋教化所由,各有隆弊,非皆善始而惡終也,事使之然。

    故夫忠厚仁極草木,則行葦之詩作;恩澤衰薄,不親九族,則角弓之章刺。

    今令諸國兄弟,情理簡怠,妃妾之家,膏沐疏略,朕縱不能敦而睦之,王援古喻義備悉矣,何言精誠不足以感通哉?夫明貴賤,崇親親,禮賢良,順少長,國之綱紀,本無禁固諸國通問之詔也,矯枉過正,下吏懼譴,以至於此耳。

    已敕有司,如王所訴。

    」 植復上疏陳審舉之義,曰: 臣聞天地協氣而萬物生,君臣合德而庶政成;五帝之世非皆智,三季之末非皆愚,用與不用,知與不知也。

    既時有舉賢之名,而無得賢之實,必各援其類而進矣。

    諺曰:「相門有相,將門有將。

    」夫相者,文德昭者也;將者,武功烈者也。

    文德昭,則可以匡國朝,緻雍熙,稷、契、夔、龍是也;武功烈,則所以征不庭,威四夷,南仲、方叔是矣。

    昔伊尹之為媵臣,至賤也,呂尚之處屠釣,至陋也,及其見舉於湯武、周文,誠道合志同,玄謨神通,豈復假近習之薦,因左右之介哉。

    書曰:「有不世之君,必能用不世之臣;用不世之臣,必能立不世之功。

    」殷周二王是矣。

    若夫齷齪近步,遵常守故,安足為陛下言哉?故陰陽不和,三光不暢,官曠無人,庶政不整者,三司之責也。

    疆埸騷動,方隅內侵,沒軍喪眾,幹戈不息者,邊將之憂也。

    豈可虛荷國寵而不稱其任哉?故任益隆者負益重,位益高者責益深,書稱「無曠庶官」,詩有「職思其憂」,此其義也。

     陛下體天真之淑聖,登神機以繼統,冀聞康哉之謌,偃武行文之美。

    而數年以來,水旱不時,民困衣食,師徒之發,歲歲增調,加東有覆敗之軍,西有殪沒之將,至使蚌蛤浮翔於淮、泗,鼲鼬讙譁於林木。

    臣每念之,未嘗不輟食而揮餐,臨觴而搤腕矣。

    昔漢文發代,疑朝有變,宋昌曰:「內有朱虛、東牟之親,外有齊、楚、淮南、琅邪,此則磐石之宗,願王勿疑。

    」臣伏惟陛下遠覽姬文二虢之援,中慮周成召、畢之輔,下存宋昌磐石之固。

    昔騏驥之於吳阪,可謂困矣,及其伯樂相之,孫郵禦之,形體不勞而坐取千裡。

    蓋伯樂善禦馬,明君善禦臣;伯樂馳千裡,明君緻太平;誠任賢使能之明效也。

    若朝司惟良,萬機內理,武將行師,方難克弭。

    陛下可得雍容都城,何事勞動鑾駕,暴露於邊境哉? 臣聞羊質虎皮,見草則悅,見豺則戰,忘其皮之虎也。

    今置將不良,有似於此。

    故語曰:「患為之者不知,知之者不得為也。

    」昔樂毅奔趙,心不忘燕;廉頗在楚,思為趙將。

    臣生乎亂,長乎軍,又數承教于武皇帝,伏見行師用兵之要,不必取孫、吳而闇與之合。

    竊揆之於心,常願得一奉朝覲,排金門,蹈玉陛,列有職之臣,賜須臾之問,使臣得一散所懷,攄舒蘊積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