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十九 魏書十九 任城陳蕭王傳第十九
關燈
小
中
大
侯,君茲青土,奄有海濱,方周于魯,車服有輝,旗章有敘,濟濟雋乂,我弼我輔。
伊予小子,恃寵驕盈,舉挂時網,動亂國經。
作藩作屏,先軌是墮,傲我皇使,犯我朝儀。
國有典刑,我削我絀,將寘于理,元兇是率。
明明天子,時篤同類,不忍我刑,暴之朝肆,違彼執憲,哀予小子。
改封兗邑,于河之濱,股肱弗置,有君無臣,荒淫之闕,誰弼予身?煢煢僕夫,于彼冀方,嗟予小子,乃罹斯殃。
赫赫天子,恩不遺物,冠我玄冕,要我朱紱。
朱紱光大,使我榮華,剖符授玉,王爵是加。
仰齒金璽,俯執聖策,皇恩過隆,祗承怵惕。
咨我小子,頑兇是嬰,逝慚陵墓,存愧闕廷。
匪敢傲德,實恩是恃,威靈改加,足以沒齒。
昊天罔極,性命不圖,常懼顛沛,抱罪黃壚。
願蒙矢石,建旗東嶽,庶立豪氂,微功自贖。
危軀授命,知足免戾,甘赴江、湘,奮戈吳、越。
天啟其衷,得會京畿,遲奉聖顏,如渴如饑。
心之雲慕,愴矣其悲,天高聽卑,皇肯照微!」又曰:「肅承明詔,應會皇都,星陳夙駕,秣馬脂車。
命彼掌徒,肅我征旅,朝發鸞臺,夕宿蘭渚。
芒芒原隰,祁祁士女,經彼公田,樂我稷黍。
爰有樛木,重陰匪息;雖有餱糧,飢不遑食。
望城不過,面邑匪遊,僕夫警策,平路是由。
玄駟藹藹,揚鑣〈氵剽〉沫;流風翼衡,輕雲承蓋。
涉澗之濱,緣山之隈,遵彼河滸,黃阪是階。
西濟關谷,或降或升;騑驂倦路,再寢再興。
將朝聖皇,匪敢晏寧;弭節長騖,指日遄征。
前驅舉燧,後乘抗旌;輪不輟運,鸞無廢聲。
爰暨帝室,稅此西墉;嘉詔未賜,朝覲莫從。
仰瞻城閾,俯惟闕廷;長懷永慕,憂心如酲。
」 帝嘉其辭義,優詔答勉之。
〔一〕 〔一〕 魏略曰:初植未到關,自念有過,宜當謝帝。
乃留其從官著關東,單將兩三人微行,入見清河長公主,欲因主謝。
而關吏以聞,帝使人逆之,不得見。
太後以為自殺也,對帝泣。
會植科頭負鈇鑕,徒跣詣闕下,帝及太後乃喜。
及見之,帝猶嚴顏色,不與語,又不使冠履。
植伏地泣涕,太後為不樂。
詔乃聽復王服。
魏氏春秋曰:是時待遇諸國法峻。
任城王暴薨。
諸王既懷友于之痛。
植及白馬王彪還國,欲同路東歸,以敘隔闊之思,而監國使者不聽。
植發憤告離而作詩曰:「謁帝承明廬,逝將歸舊疆。
清晨發皇邑,日夕過首陽。
伊、洛曠且深,欲濟川無梁。
汎舟越洪濤,怨彼東路長。
回顧戀城闕,引領情內傷。
大谷何寥廓,山樹鬱蒼蒼。
霖雨泥我塗,流潦浩從橫。
中逵絕無軌,改轍登高岡。
修阪造雲日,我馬玄以黃。
玄黃猶能進,我思鬱以紆。
鬱紆將何念?親愛在離居。
本圖相與偕,中更不克俱。
鴟梟鳴衡軛,豺狼當路衢;蒼蠅閒白黑,讒巧反親疏。
欲還絕無蹊,攬轡止踟蹰。
踟蹰亦何留,相思無終極。
秋風發微涼,寒蟬鳴我側。
原野何蕭條,白日忽西匿。
孤獸走索群,銜草不遑食。
歸鳥赴高林,翩翩厲羽翼。
感物傷我懷,撫心長歎息。
歎息亦何為,天命與我違。
奈何念同生,一往形不歸!孤魂翔故域,靈柩寄京師。
存者勿復過,亡沒身自衰。
人生處一世,忽若朝露晞。
年在桑榆閒,影響不能追。
自顧非金石,咄吒令心悲。
心悲動我神,棄置莫復陳。
丈夫志四海,萬裡猶比鄰。
恩愛苟不虧,在遠分日親。
何必同衾幬,然後展殷勤。
倉卒骨肉情,能不懷苦辛?苦辛何慮思,天命信可疑。
虛無求列仙,松子久吾欺。
變故在斯須,百年誰能持?離別永無會,執手將何時?王其愛玉體,俱享黃髮期。
收涕即長塗,援筆從此辭。
」 六年,帝東征,還過雍丘,幸植宮,增戶五百。
太和元年,徙封浚儀。
二年,復還雍丘。
植常自憤怨,抱利器而無所施,上疏求自試曰: 臣聞士之生世,入則事父,出則事君;事父尚於榮親,事君貴於興國。
故慈父不能愛無益之子,仁君不能畜無用之臣。
夫論德而授官者,成功之君也;量能而受爵者,畢命之臣也。
故君無虛授,臣無虛受;虛授謂之謬舉,虛受謂之屍祿,詩之「素餐」所由作也。
昔二虢不辭兩國之任,其德厚也;旦、奭不讓燕、魯之封,其功大也。
今臣蒙國重恩,三世于今矣。
正值陛下升平之際,沐浴聖澤,潛潤德教,可謂厚幸矣。
而竊位東藩,爵在上列,身被輕煖,口厭百味,目極華靡,耳倦絲竹者,爵重祿厚之所緻也。
退念古之授爵祿者,有異於此,皆以功勤濟國,輔主惠民。
今臣無德可述,無功可紀,若此終年無益國朝,將挂風人「彼其」之譏。
是以上慚玄冕,俯愧朱紱。
方今天下一統,九州晏如,而顧西有違命之蜀,東有不臣之吳,使邊境未得脫甲,謀士未得高枕者,誠欲混同宇內以緻太和也。
故啟滅有扈而夏功昭,成克商、奄而周德著。
今陛下以聖明統世,將欲卒文、武之功,繼成、康之隆,簡賢授能,以方叔、召虎之臣鎮禦四境,為國爪牙者,可謂當矣。
然而高鳥未挂於輕繳,淵魚未縣於鉤餌者,恐釣射之術或未盡也。
昔耿弇不俟光武,亟擊張步,言不以賊遺於君父。
故車右伏劍於鳴轂,雍門刎首於齊境,若此二士,豈惡生而尚死哉?誠忿其慢主而陵君也。
〔一〕夫君之寵臣,欲以除患興利;臣之事君,必以殺身靖亂,以功報主也。
昔賈誼弱冠,求試屬國,請係單于之頸而制其命;終軍以妙年使越,欲得長纓占其王,羈緻北闕。
此二臣,豈好為誇主而燿世哉?志或鬱結,欲逞其才力,輸能於明君也。
昔漢武為霍去病治第,辭曰:「匈奴未滅,臣無以家為!」(固)夫憂國忘家,捐軀濟難,忠臣之志也。
今臣居外,非不厚也,而寢不安席,食不遑味者,伏以二方未克為念。
伏見先武皇帝武臣宿將,年耆即世者有聞矣。
雖賢不乏世,宿將舊卒,猶習戰陳,竊不自量,志在效命,庶立毛髮之功,以報所受之恩。
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詔,效臣錐刀之用,使得西屬大將軍,當一校之隊,若東屬大司馬,統偏舟之任,必乘危蹈險,騁舟奮驪,突刃觸鋒,為士卒先。
雖未能禽權馘亮,庶將虜其雄率,殲其醜類,必效須臾之捷,以滅終身之愧,使名挂史筆,事列朝策。
雖身分蜀境,首縣吳闕,猶生之年也。
如微才弗試,沒世無聞,徒榮其軀而豐其體,生無益於事,死無損於數,虛荷上位而忝重祿,禽息鳥視,終於白首,此徒圈牢之養物,非臣之所志也。
流聞東軍失備,師徒小衄,輟食棄餐,奮袂攘衽,撫劍東顧,而心已馳於吳會矣。
臣昔從先武皇帝南極赤岸,東臨滄海,西望玉門,北出玄塞,伏見所以行軍用兵之勢,可謂神妙矣。
故兵者不可豫言,臨難而制變者也。
志欲自效於明時,立功於聖世。
每覽史籍,觀古忠臣義士,出一朝之命,以徇國家之難,身雖屠裂,而功銘著於鼎鍾,名稱垂於竹帛,未嘗不拊心而歎息也。
臣聞明主使臣,不廢有罪。
故奔北敗軍之將用,秦、魯以成其功;〔二〕絕纓盜馬之臣赦,楚、趙以濟其難。
〔三〕臣竊感先帝早崩,威王棄世,臣獨何人,以堪長久!常恐先朝露,填溝壑,墳土未乾,而身名並滅。
臣聞騏驥長鳴,則伯樂照其能;盧狗悲號,則韓國知其才。
是以效之齊、楚之路,以逞千裡之任;試之狡兔之捷,以驗搏噬之用。
今臣志狗馬之微功,竊自惟度,終無伯樂、韓國之舉,是以於邑而竊自痛者也。
夫臨搏而企竦,聞樂而竊抃者,或有賞音而識道也。
昔毛遂,趙之陪隸,猶假錐囊之喻,以寤主立功,何況巍巍大魏多士之朝,而無慷慨死難之臣乎!夫自衒自媒者,士女之醜行也。
幹時求進者,道家之明忌也。
而臣敢陳聞於陛下者,誠與國分形同氣,憂患共之者也。
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,熒燭末光增輝日月,是以敢冒其醜而獻其忠。
〔四
伊予小子,恃寵驕盈,舉挂時網,動亂國經。
作藩作屏,先軌是墮,傲我皇使,犯我朝儀。
國有典刑,我削我絀,將寘于理,元兇是率。
明明天子,時篤同類,不忍我刑,暴之朝肆,違彼執憲,哀予小子。
改封兗邑,于河之濱,股肱弗置,有君無臣,荒淫之闕,誰弼予身?煢煢僕夫,于彼冀方,嗟予小子,乃罹斯殃。
赫赫天子,恩不遺物,冠我玄冕,要我朱紱。
朱紱光大,使我榮華,剖符授玉,王爵是加。
仰齒金璽,俯執聖策,皇恩過隆,祗承怵惕。
咨我小子,頑兇是嬰,逝慚陵墓,存愧闕廷。
匪敢傲德,實恩是恃,威靈改加,足以沒齒。
昊天罔極,性命不圖,常懼顛沛,抱罪黃壚。
願蒙矢石,建旗東嶽,庶立豪氂,微功自贖。
危軀授命,知足免戾,甘赴江、湘,奮戈吳、越。
天啟其衷,得會京畿,遲奉聖顏,如渴如饑。
心之雲慕,愴矣其悲,天高聽卑,皇肯照微!」又曰:「肅承明詔,應會皇都,星陳夙駕,秣馬脂車。
命彼掌徒,肅我征旅,朝發鸞臺,夕宿蘭渚。
芒芒原隰,祁祁士女,經彼公田,樂我稷黍。
爰有樛木,重陰匪息;雖有餱糧,飢不遑食。
望城不過,面邑匪遊,僕夫警策,平路是由。
玄駟藹藹,揚鑣〈氵剽〉沫;流風翼衡,輕雲承蓋。
涉澗之濱,緣山之隈,遵彼河滸,黃阪是階。
西濟關谷,或降或升;騑驂倦路,再寢再興。
將朝聖皇,匪敢晏寧;弭節長騖,指日遄征。
前驅舉燧,後乘抗旌;輪不輟運,鸞無廢聲。
爰暨帝室,稅此西墉;嘉詔未賜,朝覲莫從。
仰瞻城閾,俯惟闕廷;長懷永慕,憂心如酲。
」 帝嘉其辭義,優詔答勉之。
〔一〕 〔一〕 魏略曰:初植未到關,自念有過,宜當謝帝。
乃留其從官著關東,單將兩三人微行,入見清河長公主,欲因主謝。
而關吏以聞,帝使人逆之,不得見。
太後以為自殺也,對帝泣。
會植科頭負鈇鑕,徒跣詣闕下,帝及太後乃喜。
及見之,帝猶嚴顏色,不與語,又不使冠履。
植伏地泣涕,太後為不樂。
詔乃聽復王服。
魏氏春秋曰:是時待遇諸國法峻。
任城王暴薨。
諸王既懷友于之痛。
植及白馬王彪還國,欲同路東歸,以敘隔闊之思,而監國使者不聽。
植發憤告離而作詩曰:「謁帝承明廬,逝將歸舊疆。
清晨發皇邑,日夕過首陽。
伊、洛曠且深,欲濟川無梁。
汎舟越洪濤,怨彼東路長。
回顧戀城闕,引領情內傷。
大谷何寥廓,山樹鬱蒼蒼。
霖雨泥我塗,流潦浩從橫。
中逵絕無軌,改轍登高岡。
修阪造雲日,我馬玄以黃。
玄黃猶能進,我思鬱以紆。
鬱紆將何念?親愛在離居。
本圖相與偕,中更不克俱。
鴟梟鳴衡軛,豺狼當路衢;蒼蠅閒白黑,讒巧反親疏。
欲還絕無蹊,攬轡止踟蹰。
踟蹰亦何留,相思無終極。
秋風發微涼,寒蟬鳴我側。
原野何蕭條,白日忽西匿。
孤獸走索群,銜草不遑食。
歸鳥赴高林,翩翩厲羽翼。
感物傷我懷,撫心長歎息。
歎息亦何為,天命與我違。
奈何念同生,一往形不歸!孤魂翔故域,靈柩寄京師。
存者勿復過,亡沒身自衰。
人生處一世,忽若朝露晞。
年在桑榆閒,影響不能追。
自顧非金石,咄吒令心悲。
心悲動我神,棄置莫復陳。
丈夫志四海,萬裡猶比鄰。
恩愛苟不虧,在遠分日親。
何必同衾幬,然後展殷勤。
倉卒骨肉情,能不懷苦辛?苦辛何慮思,天命信可疑。
虛無求列仙,松子久吾欺。
變故在斯須,百年誰能持?離別永無會,執手將何時?王其愛玉體,俱享黃髮期。
收涕即長塗,援筆從此辭。
」 六年,帝東征,還過雍丘,幸植宮,增戶五百。
太和元年,徙封浚儀。
二年,復還雍丘。
植常自憤怨,抱利器而無所施,上疏求自試曰: 臣聞士之生世,入則事父,出則事君;事父尚於榮親,事君貴於興國。
故慈父不能愛無益之子,仁君不能畜無用之臣。
夫論德而授官者,成功之君也;量能而受爵者,畢命之臣也。
故君無虛授,臣無虛受;虛授謂之謬舉,虛受謂之屍祿,詩之「素餐」所由作也。
昔二虢不辭兩國之任,其德厚也;旦、奭不讓燕、魯之封,其功大也。
今臣蒙國重恩,三世于今矣。
正值陛下升平之際,沐浴聖澤,潛潤德教,可謂厚幸矣。
而竊位東藩,爵在上列,身被輕煖,口厭百味,目極華靡,耳倦絲竹者,爵重祿厚之所緻也。
退念古之授爵祿者,有異於此,皆以功勤濟國,輔主惠民。
今臣無德可述,無功可紀,若此終年無益國朝,將挂風人「彼其」之譏。
是以上慚玄冕,俯愧朱紱。
方今天下一統,九州晏如,而顧西有違命之蜀,東有不臣之吳,使邊境未得脫甲,謀士未得高枕者,誠欲混同宇內以緻太和也。
故啟滅有扈而夏功昭,成克商、奄而周德著。
今陛下以聖明統世,將欲卒文、武之功,繼成、康之隆,簡賢授能,以方叔、召虎之臣鎮禦四境,為國爪牙者,可謂當矣。
然而高鳥未挂於輕繳,淵魚未縣於鉤餌者,恐釣射之術或未盡也。
昔耿弇不俟光武,亟擊張步,言不以賊遺於君父。
故車右伏劍於鳴轂,雍門刎首於齊境,若此二士,豈惡生而尚死哉?誠忿其慢主而陵君也。
〔一〕夫君之寵臣,欲以除患興利;臣之事君,必以殺身靖亂,以功報主也。
昔賈誼弱冠,求試屬國,請係單于之頸而制其命;終軍以妙年使越,欲得長纓占其王,羈緻北闕。
此二臣,豈好為誇主而燿世哉?志或鬱結,欲逞其才力,輸能於明君也。
昔漢武為霍去病治第,辭曰:「匈奴未滅,臣無以家為!」(固)夫憂國忘家,捐軀濟難,忠臣之志也。
今臣居外,非不厚也,而寢不安席,食不遑味者,伏以二方未克為念。
伏見先武皇帝武臣宿將,年耆即世者有聞矣。
雖賢不乏世,宿將舊卒,猶習戰陳,竊不自量,志在效命,庶立毛髮之功,以報所受之恩。
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詔,效臣錐刀之用,使得西屬大將軍,當一校之隊,若東屬大司馬,統偏舟之任,必乘危蹈險,騁舟奮驪,突刃觸鋒,為士卒先。
雖未能禽權馘亮,庶將虜其雄率,殲其醜類,必效須臾之捷,以滅終身之愧,使名挂史筆,事列朝策。
雖身分蜀境,首縣吳闕,猶生之年也。
如微才弗試,沒世無聞,徒榮其軀而豐其體,生無益於事,死無損於數,虛荷上位而忝重祿,禽息鳥視,終於白首,此徒圈牢之養物,非臣之所志也。
流聞東軍失備,師徒小衄,輟食棄餐,奮袂攘衽,撫劍東顧,而心已馳於吳會矣。
臣昔從先武皇帝南極赤岸,東臨滄海,西望玉門,北出玄塞,伏見所以行軍用兵之勢,可謂神妙矣。
故兵者不可豫言,臨難而制變者也。
志欲自效於明時,立功於聖世。
每覽史籍,觀古忠臣義士,出一朝之命,以徇國家之難,身雖屠裂,而功銘著於鼎鍾,名稱垂於竹帛,未嘗不拊心而歎息也。
臣聞明主使臣,不廢有罪。
故奔北敗軍之將用,秦、魯以成其功;〔二〕絕纓盜馬之臣赦,楚、趙以濟其難。
〔三〕臣竊感先帝早崩,威王棄世,臣獨何人,以堪長久!常恐先朝露,填溝壑,墳土未乾,而身名並滅。
臣聞騏驥長鳴,則伯樂照其能;盧狗悲號,則韓國知其才。
是以效之齊、楚之路,以逞千裡之任;試之狡兔之捷,以驗搏噬之用。
今臣志狗馬之微功,竊自惟度,終無伯樂、韓國之舉,是以於邑而竊自痛者也。
夫臨搏而企竦,聞樂而竊抃者,或有賞音而識道也。
昔毛遂,趙之陪隸,猶假錐囊之喻,以寤主立功,何況巍巍大魏多士之朝,而無慷慨死難之臣乎!夫自衒自媒者,士女之醜行也。
幹時求進者,道家之明忌也。
而臣敢陳聞於陛下者,誠與國分形同氣,憂患共之者也。
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,熒燭末光增輝日月,是以敢冒其醜而獻其忠。
〔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