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十九 魏書十九 任城陳蕭王傳第十九
關燈
小
中
大
猶庶幾戮力上國,流惠下民,建永世之業,流金石之功,豈徒以翰墨為勳績,辭頌為君子哉?若吾志不果,吾道不行,亦將採史官之實錄,辯時俗之得失,定仁義之衷,成一家之言,雖未能藏之名山,將以傳之同好,此要之白首,豈可以今日論乎!其言之不怍,恃惠子之知我也。
明早相迎,書不盡懷。
」脩答曰:「不侍數日,若彌年載,豈獨愛顧之隆,使係仰之情深邪!損辱來命,蔚矣其文。
誦讀反覆,雖諷雅、頌,不復過也。
若仲宣之擅江表,陳氏之跨冀域,徐、劉之顯青、豫,應生之發魏國,斯皆然矣。
至如脩者,聽采風聲,仰德不暇,目周章於省覽,何惶駭於高視哉?伏惟君侯,少長貴盛,體旦、發之質,有聖善之教。
遠近觀者,徒謂能宣昭懿德,光贊大業而已,不謂復能兼覽傳記,留思文章。
今乃含王超陳,度越數子;觀者駭視而拭目,聽者傾首而聳耳;非夫體通性達,受之自然,其誰能至於此乎?又嘗親見執事握牘持筆,有所造作,若成誦在心,借書於手,曾不斯須少留思慮。
仲尼日月,無得踰焉。
脩之仰望,殆如此矣。
是以對鶡而辭,作暑賦彌日而不獻,見西施之容,歸憎其貌者也。
伏想執事不知其然,猥受顧賜,教使刊定。
春秋之成,莫能損益。
呂氏、淮南,字直千金;然而弟子鉗口,市人拱手者,聖賢卓犖,固所以殊絕凡庸也。
今之賦頌,古詩之流,不更孔公,風雅無別耳。
脩家子雲,老不曉事,彊著一書,悔其少作。
若此,仲山、周旦之徒,則皆有愆乎!君侯忘聖賢之顯跡,述鄙宗之過言,竊以為未之思也。
若乃不忘經國之大美,流千載之英聲,銘功景鍾,書名竹帛,此自雅量素所蓄也,豈與文章相妨害哉?輒受所惠,竊備矇瞍誦歌而已。
敢忘惠施,以忝莊氏!季緒瑣瑣,何足以雲。
」其相往來,如此甚數。
植後以驕縱見疏,而植故連綴脩不止,脩亦不敢自絕。
至二十四年秋,公以脩前後漏洩言教,交關諸侯,乃收殺之。
脩臨死,謂故人曰:「我固自以死之晚也。
」其意以為坐曹植也。
脩死後百餘日而太祖薨,太子立,遂有天下。
初,脩以所得王髦劍奉太子,太子常服之。
及即尊位,在洛陽,從容出宮,追思脩之過薄也,撫其劍,駐車顧左右曰:「此楊德祖昔所說王髦劍也。
髦今焉在?」及召見之,賜髦穀帛。
摯虞文章志曰:劉季緒名脩,劉表子。
官至東安太守。
著詩、賦、頌六篇。
臣松之案呂氏春秋曰:「人有臭者,其兄弟妻子皆莫能與居,其人自苦而居海上。
海上人有悅其臭者,晝夜隨之而不能去。
」此植所雲「逐臭之夫」也。
田巴事出魯連子,亦見皇覽,文多故不載。
世語曰:脩年二十五,以名公子有才能,為太祖所器,與丁儀兄弟,皆欲以植為嗣。
太子患之,以車載廢簏,內潮歌長吳質與謀。
脩以白太祖,未及推驗。
太子懼,告質,質曰:「何患?明日復以簏受絹車內以惑之,脩必復重白,重白必推,而無驗,則彼受罪矣。
」世子從之,脩果白,而無人,太祖由是疑焉。
脩與賈逵、王淩並為主簿,而為植所友。
每當就植,慮事有闕,忖度太祖意,豫作答教十餘條,敕門下,教出以次答。
教裁出,答已入,太祖怪其捷,推問始洩。
太祖遣太子及植各出鄴城一門,密敕門不得出,以觀其所為。
太子至門,不得出而還。
脩先戒植:「若門不出侯,侯受王命,可斬守者。
」植從之。
故脩遂以交搆賜死。
脩子囂,囂子準,皆知名於晉世。
囂,泰始初為典軍將軍,受心膂之任,早卒。
準字始丘,惠帝末為冀州刺史。
荀綽冀州記曰:準見王綱不振,遂縱酒,不以官事為意,逍遙卒歲而已。
成都王知準不治,猶以其為名士,惜而不責,召以為軍謀祭酒。
府散停家,關東諸侯議欲以準補三事,以示懷賢尚德之舉。
事未施行而卒。
準子嶠字國彥,髦字士彥,並為後出之俊。
準與裴頠、樂廣善,遣往見之。
頠性弘方,愛嶠之有高韻,謂準曰:「嶠當及卿,然髦小減也。
」廣性清淳,愛髦之有神檢,謂準曰:「嶠自及卿,然髦尤精出。
」準歎曰:「我二兒之優劣,乃裴、樂之優劣也。
」評者以為嶠雖有高韻,而神檢不逮,廣言為得。
傅暢雲:「嶠似準而疏。
」嶠弟俊,字惠彥,最清出。
嶠、髦皆為二千石。
俊,太傅掾。
〔四〕 魏氏春秋曰:植將行,太子飲焉,偪而醉之。
王召植,植不能受王命,故王怒也。
文帝即王位,誅丁儀、丁廙并其男口。
〔一〕植與諸侯並就國。
黃初二年,監國謁者灌均希指,奏「植醉酒悖慢,劫脅使者」。
有司請治罪,帝以太後故,貶爵安鄉侯。
〔二〕其年改封鄄城侯。
三年,立為鄄城王,邑二千五百戶。
〔一〕 魏略曰:丁儀字正禮,沛郡人也。
父沖,宿與太祖親善,時隨乘輿。
見國家未定,乃與太祖書曰:「足下平生常喟然有匡佐之志,今其時矣。
」是時張楊適還河內,太祖得其書,乃引軍迎天子東詣許,以沖為司隸校尉。
後數來過諸將飲,酒美不能止,醉爛腸死。
太祖以沖前見開導,常德之。
聞儀為令士,雖未見,欲以愛女妻之,以問五官將。
五官將曰:「女人觀貌,而正禮目不便,誠恐愛女未必悅也。
以為不如與伏波子楙。
」太祖從之。
尋辟儀為掾,到與論議,嘉其才朗,曰:「丁掾,好士也,即使其兩目盲,尚當與女,何況但眇?是吾兒誤我。
」時儀亦恨不得尚公主,而與臨菑侯親善,數稱其奇才。
太祖既有意欲立植,而儀又共贊之。
及太子立,欲治儀罪,轉儀為右刺姦掾,欲儀自裁而儀不能。
乃對中領軍夏侯尚叩頭求哀,尚為涕泣而不能救。
後遂因職事收付獄,殺之。
廙字敬禮,儀之弟也。
文士傳曰:廙少有才姿,博學洽聞。
初辟公府,建安中為黃門侍郎。
廙嘗從容謂太祖曰:「臨菑侯天性仁孝,發於自然,而聰明智達,其殆庶幾。
至於博學淵識,文章絕倫。
當今天下之賢才君子,不問少長,皆願從其遊而為之死,實天所以鍾福於大魏,而永授無窮之祚也。
」欲以勸動太祖。
太祖答曰:「植,吾愛之,安能若卿言!吾欲立之為嗣,何如?」廙曰:「此國家之所以興衰,天下之所以存亡,非愚劣瑣賤者所敢與及。
廙聞知臣莫若於君,知子莫若於父。
至於君不論明闇,父不問賢愚,而能常知其臣子者何?蓋由相知非一事一物,相盡非一旦一夕。
況明公加之以聖哲,習之以人子。
今發明達之命,吐永安之言,可謂上應天命,下合人心,得之於須臾,垂之於萬世者也。
廙不避斧鉞之誅,敢不盡言!」太祖深納之。
〔二〕 魏書載詔曰:「植,朕之同母弟。
朕於天下無所不容,而況植乎?骨肉之親,舍而不誅,其改封植。
」 四年,徙封雍丘王。
其年,朝京都。
上疏曰: 臣自抱釁歸藩,刻肌刻骨,追思罪戾,晝分而食,夜分而寢。
誠以天罔不可重離,聖恩難可再恃。
竊感相鼠之篇,無禮遄死之義,形影相弔,五情愧赧。
以罪棄生,則違古賢「夕改」之勸,忍活苟全,則犯詩人「胡顏」之譏。
伏惟陛下德象天地,恩隆父母,施暢春風,澤如時雨。
是以不別荊棘者,慶雲之惠也;七子均養者,屍鳩之仁也;舍罪責功者,明君之舉也;矜愚愛能者,慈父之恩也:是以愚臣徘徊於恩澤而不能自棄者也。
前奉詔書,臣等絕朝,心離志絕,自分黃耇無復執珪之望。
不圖聖詔猥垂齒召,至止之日,馳心輦轂。
僻處西館,未奉闕廷,踴躍之懷,瞻望反仄。
謹拜表獻詩二篇,其辭曰:「於穆顯考,時惟武皇,受命于天,寧濟四方。
朱旗所拂,九土披攘,玄化滂流,荒服來王。
超商越周,與唐比蹤。
篤生我皇,奕世載聰,武則肅烈,文則時雍,受禪炎漢,臨君萬邦。
萬邦既化,率由舊則;廣命懿親,以藩王國。
帝曰爾
明早相迎,書不盡懷。
」脩答曰:「不侍數日,若彌年載,豈獨愛顧之隆,使係仰之情深邪!損辱來命,蔚矣其文。
誦讀反覆,雖諷雅、頌,不復過也。
若仲宣之擅江表,陳氏之跨冀域,徐、劉之顯青、豫,應生之發魏國,斯皆然矣。
至如脩者,聽采風聲,仰德不暇,目周章於省覽,何惶駭於高視哉?伏惟君侯,少長貴盛,體旦、發之質,有聖善之教。
遠近觀者,徒謂能宣昭懿德,光贊大業而已,不謂復能兼覽傳記,留思文章。
今乃含王超陳,度越數子;觀者駭視而拭目,聽者傾首而聳耳;非夫體通性達,受之自然,其誰能至於此乎?又嘗親見執事握牘持筆,有所造作,若成誦在心,借書於手,曾不斯須少留思慮。
仲尼日月,無得踰焉。
脩之仰望,殆如此矣。
是以對鶡而辭,作暑賦彌日而不獻,見西施之容,歸憎其貌者也。
伏想執事不知其然,猥受顧賜,教使刊定。
春秋之成,莫能損益。
呂氏、淮南,字直千金;然而弟子鉗口,市人拱手者,聖賢卓犖,固所以殊絕凡庸也。
今之賦頌,古詩之流,不更孔公,風雅無別耳。
脩家子雲,老不曉事,彊著一書,悔其少作。
若此,仲山、周旦之徒,則皆有愆乎!君侯忘聖賢之顯跡,述鄙宗之過言,竊以為未之思也。
若乃不忘經國之大美,流千載之英聲,銘功景鍾,書名竹帛,此自雅量素所蓄也,豈與文章相妨害哉?輒受所惠,竊備矇瞍誦歌而已。
敢忘惠施,以忝莊氏!季緒瑣瑣,何足以雲。
」其相往來,如此甚數。
植後以驕縱見疏,而植故連綴脩不止,脩亦不敢自絕。
至二十四年秋,公以脩前後漏洩言教,交關諸侯,乃收殺之。
脩臨死,謂故人曰:「我固自以死之晚也。
」其意以為坐曹植也。
脩死後百餘日而太祖薨,太子立,遂有天下。
初,脩以所得王髦劍奉太子,太子常服之。
及即尊位,在洛陽,從容出宮,追思脩之過薄也,撫其劍,駐車顧左右曰:「此楊德祖昔所說王髦劍也。
髦今焉在?」及召見之,賜髦穀帛。
摯虞文章志曰:劉季緒名脩,劉表子。
官至東安太守。
著詩、賦、頌六篇。
臣松之案呂氏春秋曰:「人有臭者,其兄弟妻子皆莫能與居,其人自苦而居海上。
海上人有悅其臭者,晝夜隨之而不能去。
」此植所雲「逐臭之夫」也。
田巴事出魯連子,亦見皇覽,文多故不載。
世語曰:脩年二十五,以名公子有才能,為太祖所器,與丁儀兄弟,皆欲以植為嗣。
太子患之,以車載廢簏,內潮歌長吳質與謀。
脩以白太祖,未及推驗。
太子懼,告質,質曰:「何患?明日復以簏受絹車內以惑之,脩必復重白,重白必推,而無驗,則彼受罪矣。
」世子從之,脩果白,而無人,太祖由是疑焉。
脩與賈逵、王淩並為主簿,而為植所友。
每當就植,慮事有闕,忖度太祖意,豫作答教十餘條,敕門下,教出以次答。
教裁出,答已入,太祖怪其捷,推問始洩。
太祖遣太子及植各出鄴城一門,密敕門不得出,以觀其所為。
太子至門,不得出而還。
脩先戒植:「若門不出侯,侯受王命,可斬守者。
」植從之。
故脩遂以交搆賜死。
脩子囂,囂子準,皆知名於晉世。
囂,泰始初為典軍將軍,受心膂之任,早卒。
準字始丘,惠帝末為冀州刺史。
荀綽冀州記曰:準見王綱不振,遂縱酒,不以官事為意,逍遙卒歲而已。
成都王知準不治,猶以其為名士,惜而不責,召以為軍謀祭酒。
府散停家,關東諸侯議欲以準補三事,以示懷賢尚德之舉。
事未施行而卒。
準子嶠字國彥,髦字士彥,並為後出之俊。
準與裴頠、樂廣善,遣往見之。
頠性弘方,愛嶠之有高韻,謂準曰:「嶠當及卿,然髦小減也。
」廣性清淳,愛髦之有神檢,謂準曰:「嶠自及卿,然髦尤精出。
」準歎曰:「我二兒之優劣,乃裴、樂之優劣也。
」評者以為嶠雖有高韻,而神檢不逮,廣言為得。
傅暢雲:「嶠似準而疏。
」嶠弟俊,字惠彥,最清出。
嶠、髦皆為二千石。
俊,太傅掾。
〔四〕 魏氏春秋曰:植將行,太子飲焉,偪而醉之。
王召植,植不能受王命,故王怒也。
文帝即王位,誅丁儀、丁廙并其男口。
〔一〕植與諸侯並就國。
黃初二年,監國謁者灌均希指,奏「植醉酒悖慢,劫脅使者」。
有司請治罪,帝以太後故,貶爵安鄉侯。
〔二〕其年改封鄄城侯。
三年,立為鄄城王,邑二千五百戶。
〔一〕 魏略曰:丁儀字正禮,沛郡人也。
父沖,宿與太祖親善,時隨乘輿。
見國家未定,乃與太祖書曰:「足下平生常喟然有匡佐之志,今其時矣。
」是時張楊適還河內,太祖得其書,乃引軍迎天子東詣許,以沖為司隸校尉。
後數來過諸將飲,酒美不能止,醉爛腸死。
太祖以沖前見開導,常德之。
聞儀為令士,雖未見,欲以愛女妻之,以問五官將。
五官將曰:「女人觀貌,而正禮目不便,誠恐愛女未必悅也。
以為不如與伏波子楙。
」太祖從之。
尋辟儀為掾,到與論議,嘉其才朗,曰:「丁掾,好士也,即使其兩目盲,尚當與女,何況但眇?是吾兒誤我。
」時儀亦恨不得尚公主,而與臨菑侯親善,數稱其奇才。
太祖既有意欲立植,而儀又共贊之。
及太子立,欲治儀罪,轉儀為右刺姦掾,欲儀自裁而儀不能。
乃對中領軍夏侯尚叩頭求哀,尚為涕泣而不能救。
後遂因職事收付獄,殺之。
廙字敬禮,儀之弟也。
文士傳曰:廙少有才姿,博學洽聞。
初辟公府,建安中為黃門侍郎。
廙嘗從容謂太祖曰:「臨菑侯天性仁孝,發於自然,而聰明智達,其殆庶幾。
至於博學淵識,文章絕倫。
當今天下之賢才君子,不問少長,皆願從其遊而為之死,實天所以鍾福於大魏,而永授無窮之祚也。
」欲以勸動太祖。
太祖答曰:「植,吾愛之,安能若卿言!吾欲立之為嗣,何如?」廙曰:「此國家之所以興衰,天下之所以存亡,非愚劣瑣賤者所敢與及。
廙聞知臣莫若於君,知子莫若於父。
至於君不論明闇,父不問賢愚,而能常知其臣子者何?蓋由相知非一事一物,相盡非一旦一夕。
況明公加之以聖哲,習之以人子。
今發明達之命,吐永安之言,可謂上應天命,下合人心,得之於須臾,垂之於萬世者也。
廙不避斧鉞之誅,敢不盡言!」太祖深納之。
〔二〕 魏書載詔曰:「植,朕之同母弟。
朕於天下無所不容,而況植乎?骨肉之親,舍而不誅,其改封植。
」 四年,徙封雍丘王。
其年,朝京都。
上疏曰: 臣自抱釁歸藩,刻肌刻骨,追思罪戾,晝分而食,夜分而寢。
誠以天罔不可重離,聖恩難可再恃。
竊感相鼠之篇,無禮遄死之義,形影相弔,五情愧赧。
以罪棄生,則違古賢「夕改」之勸,忍活苟全,則犯詩人「胡顏」之譏。
伏惟陛下德象天地,恩隆父母,施暢春風,澤如時雨。
是以不別荊棘者,慶雲之惠也;七子均養者,屍鳩之仁也;舍罪責功者,明君之舉也;矜愚愛能者,慈父之恩也:是以愚臣徘徊於恩澤而不能自棄者也。
前奉詔書,臣等絕朝,心離志絕,自分黃耇無復執珪之望。
不圖聖詔猥垂齒召,至止之日,馳心輦轂。
僻處西館,未奉闕廷,踴躍之懷,瞻望反仄。
謹拜表獻詩二篇,其辭曰:「於穆顯考,時惟武皇,受命于天,寧濟四方。
朱旗所拂,九土披攘,玄化滂流,荒服來王。
超商越周,與唐比蹤。
篤生我皇,奕世載聰,武則肅烈,文則時雍,受禪炎漢,臨君萬邦。
萬邦既化,率由舊則;廣命懿親,以藩王國。
帝曰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