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十八 魏書十八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
關燈
小
中
大
李典字曼成,山陽鉅野人也。
典從父乾,有雄氣,合賓客數千家在乘氏。
初平中,以眾隨太祖,破黃巾於壽張,又從擊袁術,征徐州。
呂布之亂,太祖遣乾還乘氏,慰勞諸縣。
布別駕薛蘭、治中李封招乾,欲俱叛,乾不聽,遂殺乾。
太祖使乾子整將乾兵,與諸將擊蘭、封。
蘭、封破,從平兗州諸縣有功,稍遷青州刺史。
整卒,典徙潁陰令,為中郎將,將整軍,〔一〕遷離狐太守。
〔一〕 魏書曰:典少好學,不樂兵事,乃就師讀春秋左氏傳,博觀群書。
太祖善之,故試以治民之政。
時太祖與袁紹相拒官渡,典率宗族及部曲輸穀帛供軍。
紹破,以典為裨將軍,屯安民。
太祖擊譚、尚於黎陽,使典與程昱等以船運軍糧。
會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將兵屯河上,絕水道,太祖敕典、昱:「若船不得過,下從陸道。
」典與諸將議曰:「蕃軍少甲而恃水,有懈怠之心,擊之必克。
軍不內禦;苟利國家,專之可也,宜亟擊之。
」昱亦以為然。
遂北渡河,攻蕃,破之,水道得通。
劉表使劉備北侵,至葉,太祖遣典從夏侯惇拒之。
備一旦燒屯去,惇率諸軍追擊之,典曰:「賊無故退,疑必有伏。
南道狹窄,草木深,不可追也。
」惇不聽,與于禁追之,典留守。
惇等果入賊伏裏,戰不利,典往救,備望見救至,乃散退。
從圍鄴,鄴定,與樂進圍高幹於壺關,擊管承於長廣,皆破之。
遷捕虜將軍,封都亭侯。
典宗族部曲三千餘家,居乘氏,自請願徙詣魏郡。
太祖笑曰:「卿欲慕耿純邪?」典謝曰:「典駑怯功微,而爵寵過厚,誠宜舉宗陳力;加以征伐未息,宜實郊遂之內,以制四方,非慕純也。
」遂徙部曲宗族萬三千餘口居鄴。
太祖嘉之,遷破虜將軍。
與張遼、樂進屯合肥,孫權率眾圍之,遼欲奉教出戰。
進、典、遼皆素不睦,遼恐其不從,典慨然曰:「此國家大事,顧君計何如耳,吾可以私憾而忘公義乎!」乃率眾與遼破走權。
增邑百戶,并前三百戶。
典好學問,貴儒雅,不與諸將爭功。
敬賢士大夫,恂恂若不及,軍中稱其長者。
年三十六薨,子禎嗣。
文帝踐阼,追念合肥之功,增禎邑百戶,賜典一子爵關內侯,邑百戶;諡典曰愍侯。
李通字文達,江夏平春人也。
〔一〕以俠聞於江、汝之間。
與其郡人陳恭共起兵於朗陵,眾多歸之。
時有周直者,眾二千餘家,與恭、通外和內違。
通欲圖殺直而恭難之。
通知恭無斷,乃獨定策,與直克會,酒酣殺直。
眾人大擾,通率恭誅其黨帥,盡并其營。
後恭妻弟陳郃,殺恭而據其眾。
通攻破郃軍,斬郃首以祭恭墓。
又生禽黃巾大帥吳霸而降其屬。
遭歲大饑,通傾家振施,與士分糟糠,皆爭為用,由是盜賊不敢犯。
〔一〕 魏略曰:通小字萬億。
建安初,通舉眾詣太祖於許。
拜通振威中郎將,屯汝南西界。
太祖討張繡,劉表遣兵以助繡,太祖軍不利。
通將兵夜詣太祖,太祖得以復戰,通為先登,大破繡軍。
拜裨將軍,封建功侯。
分汝南二縣,以通為陽安都尉。
通妻伯父犯法,朗陵長趙儼收治,緻之大辟。
是時殺生之柄,決於牧守,通妻子號泣以請其命。
通曰:「方與曹公戮力,義不以私廢公。
」嘉儼執憲不阿,與為親交。
太祖與袁紹相拒於官渡。
紹遣使拜通征南將軍,劉表亦陰招之,通皆拒焉。
通親戚部曲流涕曰:「今孤危獨守,以失大援,亡可立而待也,不如亟從紹。
」通按劍以叱之曰:「曹公明哲,必定天下。
紹雖彊盛,而任使無方,終為之虜耳。
吾以死不貳。
」即斬紹使,送印綬詣太祖。
又擊郡賊瞿恭、江宮、沈成等,皆破殘其眾,送其首。
遂定淮、汝之地。
改封都亭侯,拜汝南太守。
時賊張赤等五千餘家聚桃山,通攻破之。
劉備與周瑜圍曹仁於江陵,別遣關羽絕北道。
通率眾擊之,下馬拔鹿角入圍,且戰且前,以迎仁軍,勇冠諸將。
通道得病薨,時年四十二。
追增邑二百戶,并前四百戶。
文帝踐阼,諡曰剛侯。
詔曰:「昔袁紹之難,自許、蔡以南,人懷異心。
通秉義不顧,使攜貳率服,朕甚嘉之。
不幸早薨,子基雖已襲爵,未足酬其庸勳。
基兄緒,前屯樊城,又有功。
世篤其勞,其以基為奉義中郎將,緒平虜中郎將,以寵異焉〔一〕。
」 〔一〕 王隱晉書曰:緒子秉,字玄冑,有雋才,為時所貴,官至秦州刺史。
秉嘗答司馬文王問,因以為家誡曰:「昔侍坐於先帝,時有三長吏俱見。
臨辭出,上曰:『為官長當清,當慎,當勤,修此三者,何患不治乎?』並受詔。
既出,上顧謂吾等曰:『相誡敕正當爾不?』侍坐眾賢,莫不贊善。
上又問曰:『必不得已,於斯三者何先?』或對曰:『清固為本。
』次復問吾,對曰:『清慎之道,相須而成,必不得已,慎乃為大。
夫清者不必慎,慎者必自清,亦由仁者必有勇,勇者不必有仁,是以易稱括囊無咎,藉用白茅,皆慎之至也。
』上曰:『卿言得之耳。
可舉近世能慎者誰乎?』諸人各未知所對,吾乃舉故太尉荀景倩、尚書董仲連、僕射王公仲並可謂為慎。
上曰:『此諸人者,溫恭朝夕,執事有恪,亦各其慎也。
然天下之至慎,其惟阮嗣宗乎!每與之言,言及玄遠,而未曾評論時事,臧否人物,真可謂至慎矣。
』吾每思此言,亦足以為明誡。
凡人行事,年少立身,不可不慎,勿輕論人,勿輕說事,如此則悔吝何由而生,患禍無從而至矣。
」秉子重,字茂曾。
少知名,歷位吏部郎、平陽太守。
晉諸公贊曰:重以清尚稱。
相國趙王倫以重望取為右司馬。
重以倫將為亂,辭疾不就。
倫逼之不已,重遂不復自活,至於困篤,扶曳受拜,數日卒,贈散騎常侍。
重二弟,尚字茂仲,矩字茂約,永嘉中並典郡;矩至江州刺史。
重子式,字景則,官至侍中。
臧霸字宣高,泰山華人也。
父戒,為縣獄掾,據法不聽太守欲所私殺。
太守大怒,令收戒詣府,時送者百餘人。
霸年十八,將客數十人徑於費西山中要奪之,送者莫敢動,因與父俱亡命東海,由是以勇壯聞。
黃巾起,霸從陶謙擊破之,拜騎都尉。
遂收兵於徐州,與孫觀、吳敦、尹禮等並聚眾,霸為帥,屯於開陽。
太祖之討呂布也,霸等將兵助布。
既禽布,霸自匿。
太祖募索得霸,見而悅之,使霸招吳敦、尹禮、孫觀、觀兄康等,皆詣太祖。
太祖以霸為琅邪相,敦利城、禮東莞、觀北海、康城陽太守,割青、徐二州,委之於霸。
太祖之在兗州,以徐翕、毛暉為將。
兗州亂,翕、暉皆叛。
後兗州定,翕、暉亡命投霸。
太祖語劉備,令語霸送二人首。
霸謂備曰:「霸所以能自立者,以不為此也。
霸受公生全之恩,不敢違命。
然王霸之君可以義告,願將軍為之辭。
」備以霸言白太祖,太祖歎息,謂霸曰:「此古人之事而君能行之,孤之願也。
」乃皆以翕、暉為郡守。
時太祖方與袁紹相拒,而霸數以精兵入青州,故太祖得專事紹,不以東方為念。
太祖破袁譚於南皮,霸等會賀。
霸因求遣子弟及諸將父兄家屬詣鄴,太祖曰:「諸君忠孝,豈復在是!昔蕭何遣子弟入侍,而高祖不拒,耿純焚室輿
典從父乾,有雄氣,合賓客數千家在乘氏。
初平中,以眾隨太祖,破黃巾於壽張,又從擊袁術,征徐州。
呂布之亂,太祖遣乾還乘氏,慰勞諸縣。
布別駕薛蘭、治中李封招乾,欲俱叛,乾不聽,遂殺乾。
太祖使乾子整將乾兵,與諸將擊蘭、封。
蘭、封破,從平兗州諸縣有功,稍遷青州刺史。
整卒,典徙潁陰令,為中郎將,將整軍,〔一〕遷離狐太守。
〔一〕 魏書曰:典少好學,不樂兵事,乃就師讀春秋左氏傳,博觀群書。
太祖善之,故試以治民之政。
時太祖與袁紹相拒官渡,典率宗族及部曲輸穀帛供軍。
紹破,以典為裨將軍,屯安民。
太祖擊譚、尚於黎陽,使典與程昱等以船運軍糧。
會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將兵屯河上,絕水道,太祖敕典、昱:「若船不得過,下從陸道。
」典與諸將議曰:「蕃軍少甲而恃水,有懈怠之心,擊之必克。
軍不內禦;苟利國家,專之可也,宜亟擊之。
」昱亦以為然。
遂北渡河,攻蕃,破之,水道得通。
劉表使劉備北侵,至葉,太祖遣典從夏侯惇拒之。
備一旦燒屯去,惇率諸軍追擊之,典曰:「賊無故退,疑必有伏。
南道狹窄,草木深,不可追也。
」惇不聽,與于禁追之,典留守。
惇等果入賊伏裏,戰不利,典往救,備望見救至,乃散退。
從圍鄴,鄴定,與樂進圍高幹於壺關,擊管承於長廣,皆破之。
遷捕虜將軍,封都亭侯。
典宗族部曲三千餘家,居乘氏,自請願徙詣魏郡。
太祖笑曰:「卿欲慕耿純邪?」典謝曰:「典駑怯功微,而爵寵過厚,誠宜舉宗陳力;加以征伐未息,宜實郊遂之內,以制四方,非慕純也。
」遂徙部曲宗族萬三千餘口居鄴。
太祖嘉之,遷破虜將軍。
與張遼、樂進屯合肥,孫權率眾圍之,遼欲奉教出戰。
進、典、遼皆素不睦,遼恐其不從,典慨然曰:「此國家大事,顧君計何如耳,吾可以私憾而忘公義乎!」乃率眾與遼破走權。
增邑百戶,并前三百戶。
典好學問,貴儒雅,不與諸將爭功。
敬賢士大夫,恂恂若不及,軍中稱其長者。
年三十六薨,子禎嗣。
文帝踐阼,追念合肥之功,增禎邑百戶,賜典一子爵關內侯,邑百戶;諡典曰愍侯。
李通字文達,江夏平春人也。
〔一〕以俠聞於江、汝之間。
與其郡人陳恭共起兵於朗陵,眾多歸之。
時有周直者,眾二千餘家,與恭、通外和內違。
通欲圖殺直而恭難之。
通知恭無斷,乃獨定策,與直克會,酒酣殺直。
眾人大擾,通率恭誅其黨帥,盡并其營。
後恭妻弟陳郃,殺恭而據其眾。
通攻破郃軍,斬郃首以祭恭墓。
又生禽黃巾大帥吳霸而降其屬。
遭歲大饑,通傾家振施,與士分糟糠,皆爭為用,由是盜賊不敢犯。
〔一〕 魏略曰:通小字萬億。
建安初,通舉眾詣太祖於許。
拜通振威中郎將,屯汝南西界。
太祖討張繡,劉表遣兵以助繡,太祖軍不利。
通將兵夜詣太祖,太祖得以復戰,通為先登,大破繡軍。
拜裨將軍,封建功侯。
分汝南二縣,以通為陽安都尉。
通妻伯父犯法,朗陵長趙儼收治,緻之大辟。
是時殺生之柄,決於牧守,通妻子號泣以請其命。
通曰:「方與曹公戮力,義不以私廢公。
」嘉儼執憲不阿,與為親交。
太祖與袁紹相拒於官渡。
紹遣使拜通征南將軍,劉表亦陰招之,通皆拒焉。
通親戚部曲流涕曰:「今孤危獨守,以失大援,亡可立而待也,不如亟從紹。
」通按劍以叱之曰:「曹公明哲,必定天下。
紹雖彊盛,而任使無方,終為之虜耳。
吾以死不貳。
」即斬紹使,送印綬詣太祖。
又擊郡賊瞿恭、江宮、沈成等,皆破殘其眾,送其首。
遂定淮、汝之地。
改封都亭侯,拜汝南太守。
時賊張赤等五千餘家聚桃山,通攻破之。
劉備與周瑜圍曹仁於江陵,別遣關羽絕北道。
通率眾擊之,下馬拔鹿角入圍,且戰且前,以迎仁軍,勇冠諸將。
通道得病薨,時年四十二。
追增邑二百戶,并前四百戶。
文帝踐阼,諡曰剛侯。
詔曰:「昔袁紹之難,自許、蔡以南,人懷異心。
通秉義不顧,使攜貳率服,朕甚嘉之。
不幸早薨,子基雖已襲爵,未足酬其庸勳。
基兄緒,前屯樊城,又有功。
世篤其勞,其以基為奉義中郎將,緒平虜中郎將,以寵異焉〔一〕。
」 〔一〕 王隱晉書曰:緒子秉,字玄冑,有雋才,為時所貴,官至秦州刺史。
秉嘗答司馬文王問,因以為家誡曰:「昔侍坐於先帝,時有三長吏俱見。
臨辭出,上曰:『為官長當清,當慎,當勤,修此三者,何患不治乎?』並受詔。
既出,上顧謂吾等曰:『相誡敕正當爾不?』侍坐眾賢,莫不贊善。
上又問曰:『必不得已,於斯三者何先?』或對曰:『清固為本。
』次復問吾,對曰:『清慎之道,相須而成,必不得已,慎乃為大。
夫清者不必慎,慎者必自清,亦由仁者必有勇,勇者不必有仁,是以易稱括囊無咎,藉用白茅,皆慎之至也。
』上曰:『卿言得之耳。
可舉近世能慎者誰乎?』諸人各未知所對,吾乃舉故太尉荀景倩、尚書董仲連、僕射王公仲並可謂為慎。
上曰:『此諸人者,溫恭朝夕,執事有恪,亦各其慎也。
然天下之至慎,其惟阮嗣宗乎!每與之言,言及玄遠,而未曾評論時事,臧否人物,真可謂至慎矣。
』吾每思此言,亦足以為明誡。
凡人行事,年少立身,不可不慎,勿輕論人,勿輕說事,如此則悔吝何由而生,患禍無從而至矣。
」秉子重,字茂曾。
少知名,歷位吏部郎、平陽太守。
晉諸公贊曰:重以清尚稱。
相國趙王倫以重望取為右司馬。
重以倫將為亂,辭疾不就。
倫逼之不已,重遂不復自活,至於困篤,扶曳受拜,數日卒,贈散騎常侍。
重二弟,尚字茂仲,矩字茂約,永嘉中並典郡;矩至江州刺史。
重子式,字景則,官至侍中。
臧霸字宣高,泰山華人也。
父戒,為縣獄掾,據法不聽太守欲所私殺。
太守大怒,令收戒詣府,時送者百餘人。
霸年十八,將客數十人徑於費西山中要奪之,送者莫敢動,因與父俱亡命東海,由是以勇壯聞。
黃巾起,霸從陶謙擊破之,拜騎都尉。
遂收兵於徐州,與孫觀、吳敦、尹禮等並聚眾,霸為帥,屯於開陽。
太祖之討呂布也,霸等將兵助布。
既禽布,霸自匿。
太祖募索得霸,見而悅之,使霸招吳敦、尹禮、孫觀、觀兄康等,皆詣太祖。
太祖以霸為琅邪相,敦利城、禮東莞、觀北海、康城陽太守,割青、徐二州,委之於霸。
太祖之在兗州,以徐翕、毛暉為將。
兗州亂,翕、暉皆叛。
後兗州定,翕、暉亡命投霸。
太祖語劉備,令語霸送二人首。
霸謂備曰:「霸所以能自立者,以不為此也。
霸受公生全之恩,不敢違命。
然王霸之君可以義告,願將軍為之辭。
」備以霸言白太祖,太祖歎息,謂霸曰:「此古人之事而君能行之,孤之願也。
」乃皆以翕、暉為郡守。
時太祖方與袁紹相拒,而霸數以精兵入青州,故太祖得專事紹,不以東方為念。
太祖破袁譚於南皮,霸等會賀。
霸因求遣子弟及諸將父兄家屬詣鄴,太祖曰:「諸君忠孝,豈復在是!昔蕭何遣子弟入侍,而高祖不拒,耿純焚室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