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十七 魏書十七 張樂于張徐傳第十七

關燈
張遼字文遠,雁門馬邑人也。

    本聶壹之後,以避怨變姓。

    少為郡吏。

    漢末,并州刺史丁原以遼武力過人,召為從事,使將兵詣京都。

    何進遣詣河北募兵,得千餘人。

    還,進敗,以兵屬董卓。

    卓敗,以兵屬呂布,遷騎都尉。

    布為李傕所敗,從布東奔徐州,領魯相,時年二十八。

    太祖破呂布於下邳,遼將其眾降,拜中郎將,賜爵關內侯。

    數有戰功,遷裨將軍。

    袁紹破,別遣遼定魯國諸縣。

    與夏侯淵圍昌豨於東海,數月糧盡,議引軍還,遼謂淵曰:「數日已來,每行諸圍,豨輒屬目視遼。

    又其射矢更稀,此必豨計猶豫,故不力戰。

    遼欲挑與語,儻可誘也?」乃使謂豨曰:「公有命,使遼傳之。

    」豨果下與遼語,遼為說「太祖神武,方以德懷四方,先附者受大賞」。

    豨乃許降。

    遼遂單身上三公山,入豨家,拜妻子。

    豨歡喜,隨詣太祖。

    太祖遣豨還,責遼曰:「此非大將法也。

    」遼謝曰:「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,遼奉聖旨,豨必不敢害故也。

    」從討袁譚、袁尚於黎陽,有功,行中堅將軍。

    從攻尚於鄴,尚堅守不下。

    太祖還許,使遼與樂進拔陰安,徙其民河南。

    復從攻鄴,鄴破,遼別徇趙國、常山,招降緣山諸賊及黑山孫輕等。

    從攻袁譚,譚破,別將徇海濱,破遼東賊柳毅等。

    還鄴,太祖自出迎遼,引共載,以遼為盪寇將軍。

    復別擊荊州,定江夏諸縣,還屯臨潁,封都亭侯。

    從征袁尚於柳城,卒與虜遇,遼勸太祖戰,氣甚奮,太祖壯之,自以所持麾授遼。

    遂擊,大破之,斬單于蹋頓。

    〔一〕 〔一〕 傅子曰:太祖將征柳城,遼諫曰:「夫許,天子之會也。

    今天子在許,公遠北征,若劉表遣劉備襲許,據之以號令四方,公之勢去矣。

    」太祖策表必不能任備,遂行也。

    
時荊州未定,復遣遼屯長社。

    臨發,軍中有謀反者,夜驚亂起火,一軍盡擾。

    遼謂左右曰:「勿動。

    是不一營盡反,必有造變者,欲以動亂人耳。

    」乃令軍中,其不反者安坐。

    遼將親兵數十人,中陳而立。

    有頃定,即得首謀者殺之。

    陳蘭、梅成以氐六縣叛,太祖遣于禁、臧霸等討成,遼督張郃、牛蓋等討蘭。

    成偽降禁,禁還。

    成遂將其眾就蘭,轉入灊山。

    灊中有天柱山,高峻二十餘裡,道險狹,步徑裁通,蘭等壁其上。

    遼欲進,諸將曰:「兵少道險,難用深入。

    」遼曰:「此所謂一與一,勇者得前耳。

    」遂進到山下安營,攻之,斬蘭、成首,盡虜其眾。

    太祖論諸將功,曰:「登天山,履峻險,以取蘭、成,盪寇功也。

    」增邑,假節。

     太祖既征孫權還,使遼與樂進、李典等將七千餘人屯合肥。

    太祖征張魯,教與護軍薛悌,署函邊曰「賊至乃發」。

    俄而權率十萬眾圍合肥,乃共發教,教曰:「若孫權至者,張、李將軍出戰;樂將軍守護軍,勿得與戰。

    」諸將皆疑。

    遼曰;「公遠征在外,比救至,彼破我必矣。

    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,折其盛勢,以安眾心,然後可守也。

    成敗之機,在此一戰,諸君何疑?」李典亦與遼同。

    於是遼夜募敢從之士,得八百人,椎牛饗將士,明日大戰。

    平旦,遼被甲持戟,先登陷陳,殺數十人,斬二將,大呼自名,衝壘入,至權麾下。

    權大驚,眾不知所為,走登高冢,以長戟自守。

    遼叱權下戰,權不敢動,望見遼所將眾少,乃聚圍遼數重。

    遼左右麾圍,直前急擊,圍開,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,餘眾號呼曰:「將軍棄我乎!」遼復還突圍,拔出餘眾。

    權人馬皆披靡,無敢當者。

    自旦戰至日中,吳人奪氣,還修守備,眾心乃安,諸將鹹服。

    權守合肥十餘日,城不可拔,乃引退。

    遼率諸軍追擊,幾復獲權。

    太祖大壯遼,拜征東將軍。

    〔一〕建安二十一年,太祖復征孫權,到合肥,循行遼戰處,歎息者良久。

    乃增遼兵,多留諸軍,徙屯居巢。

     〔一〕 孫盛曰;夫兵固詭道,奇正相資,若乃命將出征,推轂委權,或賴率然之形,或憑掎角之勢,群帥不和,則棄師之道也。

    至於合肥之守,縣弱無援,專任勇者則好戰生患,專任怯者則懼心難保。

    且彼眾我寡,必懷貪墯;以緻命之兵,擊貪墯之卒,其勢必勝;勝而後守,守則必固。

    是以魏武推選方員,參以同異,為之密教,節宣其用;事至而應,若合符契,妙矣夫!
關羽圍曹仁於樊,會權稱藩,召遼及諸軍悉還救仁。

    遼未至,徐晃已破關羽,仁圍解。

    遼與太祖會摩陂。

    遼軍至,太祖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