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十七 魏書十七 張樂于張徐傳第十七

關燈
晃曰:「公盛兵於此,而賊不復別守蒲阪,知其無謀也。

    今假臣精兵〔一〕渡蒲阪津,為軍先置,以截其裏,賊可擒也。

    」太祖曰:「善。

    」使晃以步騎四千人渡津。

    作塹柵未成,賊梁興夜將步騎五千餘人攻晃,晃擊走之,太祖軍得渡。

    遂破超等,使晃與夏侯淵平隃麋、汧諸氐,與太祖會安定。

    太祖還鄴,使晃與夏侯淵平鄜、夏陽餘賊,斬梁興,降三千餘戶。

    從征張魯。

    別遣晃討攻櫝、仇夷諸山氐,皆降之。

    遷平寇將軍。

    解將軍張順圍。

    擊賊陳福等三十餘屯,皆破之。

     〔一〕 臣松之雲:案晃于時未應稱臣,傳寫者誤也。

    
太祖還鄴,留晃與夏侯淵拒劉備於陽平。

    備遣陳式等十餘營絕馬鳴閣道,晃別征破之,賊自投山谷,多死者。

    太祖聞,甚喜,假晃節,令曰:「此閣道,漢中之險要咽喉也。

    劉備欲斷絕外內,以取漢中。

    將軍一舉,克奪賊計,善之善者也。

    」太祖遂自至陽平,引出漢中諸軍。

    復遣晃助曹仁討關羽,屯宛。

    會漢水暴隘,于禁等沒。

    羽圍仁於樊,又圍將軍呂常於襄陽。

    晃所將多新卒,以羽難與爭鋒,遂前至陽陵陂屯。

    太祖復還,遣將軍徐商、呂建等詣晃,令曰:「須兵馬集至,乃俱前。

    」賊屯偃城。

    晃到,詭道作都塹,示欲截其後,賊燒屯走。

    晃得偃城,兩面連營,稍前,去賊圍三丈所。

    未攻,太祖前後遣殷署、朱蓋等凡十二營詣晃。

    賊圍頭有屯,又別屯四冢。

    晃揚聲當攻圍頭屯,而密攻四冢。

    羽見四冢欲壞,自將步騎五千出戰,晃擊之,退走,遂追陷與俱入圍,破之,或自投沔水死。

    太祖令曰:「賊圍塹鹿角十重,將軍緻戰全勝,遂陷賊圍,多斬首虜。

    吾用兵三十餘年,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,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也。

    且樊、襄陽之在圍,過於莒、即墨,將軍之功,踰孫武、穰苴。

    」晃振旅還摩陂,太祖迎晃七裡,置酒大會。

    太祖舉卮酒勸晃,且勞之曰:「全樊、襄陽,將軍之功也。

    」時諸軍皆集,太祖案行諸營,士卒鹹離陳觀,而晃軍營整齊,將士駐陳不動。

    太祖歎曰:「徐將軍可謂有周亞夫之風矣。

    」 文帝即王位,以晃為右將軍,進封逯鄉侯。

    及踐阼,進封楊侯。

    與夏侯尚討劉備於上庸,破之。

    以晃鎮陽平,徙封陽平侯。

    明帝即位,拒吳將諸葛瑾於襄陽。

    增邑二百,并前三千一百戶。

    病篤,遺令斂以時服。

     性儉約畏慎,將軍常遠斥候,先為不可勝,然後戰,追奔爭利,士不暇食。

    常歎曰:「古人患不遭明君,今幸遇之,常以功自效,何用私譽為!」終不廣交援。

    太和元年薨,諡曰壯侯。

    子蓋嗣。

    蓋薨,子霸嗣。

    明帝分晃戶,封晃子孫二人列侯。

     初,清河朱靈為袁紹將。

    太祖之征陶謙,紹使靈督三營助太祖,戰有功。

    紹所遣諸將各罷歸,靈曰:「靈觀人多矣,無若曹公者,此乃真明主也。

    今已遇,復何之?」遂留不去。

    所將士卒慕之,皆隨靈留。

    靈後遂為好將,名亞晃等,至後將軍,封高唐亭侯。

    〔一〕 〔一〕 九州春秋曰:初,清河季雍以鄃叛袁紹而降公孫瓚,瓚遣兵衛之。

    紹遣靈攻之。

    靈家在城中,瓚將靈母弟置城上,誘呼靈。

    靈望城涕泣曰:「丈夫一出身與人,豈復顧家耶!」遂力戰拔之,生擒雍而靈家皆死。

    魏書曰:靈字文博。

    太祖既平冀州,遣靈將新兵五千人騎千匹守許南。

    太祖戒之曰:「冀州新兵,數承寬緩,暫見齊整,意尚怏怏。

    卿名先有威嚴,善以道寬之,不然即有變。

    」靈至陽翟,中郎將程昂等果反,即斬昂,以狀聞。

    太祖手書曰:「兵中所以為危險者,外對敵國,內有姦謀不測之變。

    昔鄧禹中分光武軍西行,而有宗歆、馮愔之難,後將二十四騎還洛陽,禹豈以是減損哉?來書懇惻,多引咎過,未必如所雲也。

    」文帝即位,封靈鄃侯,增其戶邑。

    詔曰:「將軍佐命先帝,典兵歷年,威過方、邵,功踰絳、灌。

    圖籍所美,何以加焉?朕受天命,帝有海內,元功之將,社稷之臣,皆朕所與同福共慶,傳之無窮者也。

    今封隃侯。

    富貴不歸故鄉,如夜行衣繡。

    若平常所志,願勿難言。

    」靈謝曰:「高唐,宿所願。

    」於是更封高唐侯,薨,諡曰威侯。

    
評曰:太祖建茲武功,而時之良將,五子為先。

    于禁最號毅重,然弗克其終。

    張郃以巧變為稱,樂進以驍果顯名,而鑒其行事,未副所聞。

    或注記有遺漏,未如張遼、徐晃之備詳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