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十六 魏書十六 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
關燈
小
中
大
至官未期,有鮮卑大人兒,不由關塞,徑將數十騎詣州,州斬所從來小子一人,無表言上。
喜於是劾奏恕,下廷尉,當死。
以父畿勤事水死,免為庶人,徙章武郡,是歲嘉平元年。
〔三〕恕倜儻任意,而思不防患,終緻此敗。
〔一〕 魏略曰:恕在弘農,寬和有惠愛。
及遷,以孟康代恕為弘農。
康字公休,安平人。
黃初中,以於郭後有外屬,并受九親賜拜,遂轉為散騎侍郎。
是時,散騎皆以高才英儒充其選,而康獨緣妃嬙雜在其間,故于時皆共輕之,號為阿九。
康既(無)才敏,因在宂官,博讀書傳,後遂有所彈駮,其文義雅而切要,眾人乃更加意。
正始中,出為弘農,領典農校尉。
康到官,清己奉職,嘉善而矜不能,省息獄訟,緣民所欲,因而利之。
郡領吏二百餘人,涉春遣休,常四分遣一。
事無宿諾,時出案行,皆豫敕督郵平水,不得令屬官遣人探候,修設曲敬。
又不欲煩損吏民,常豫敕吏卒,行各持鐮,所在自刈馬草,不止亭傳,露宿樹下,又所從常不過十餘人。
郡帶道路,其諸過賓客,自非公法無所出給;若知舊造之,自出於家。
康之始拜,眾人雖知其有志量,以其未嘗宰牧,不保其能也;而康恩澤治能乃爾,吏民稱歌焉。
嘉平末,從渤海太守徵入為中書令,後轉為監。
〔二〕 杜氏新書曰:恕遂去京師,營宜陽一泉塢,因其壘塹之固,小大家焉。
明帝崩時,人多為恕言者。
〔三〕 杜氏新書曰:喜欲恕折節謝己,諷司馬宋權示之以微意。
恕答權書曰:「況示委曲。
夫法天下事,以善意相待,無不緻快也;以不善意相待,無不緻嫌隙也。
而議者言,凡人天性皆不善,不當待以善意,更墮其調中。
僕得此輩,便欲歸蹈滄海乘桴耳,不能自諧在其間也。
然以年五十二,不見廢棄,頗亦遭明達君子亮其本心;若不見亮,使人刳心著地,正與數斤肉相似,何足有所明,故終不自解說。
程征北功名宿著,在僕前甚多,有人出征北乎!若令下官事無大小,咨而後行,則非上司彈繩之意;若咨而不從,又非上下相順之宜。
故推一心,任一意,直而行之耳。
殺胡之事,天下謂之是邪,是僕諧也;呼為非邪,僕自受之,無所怨咎。
程征北明之亦善,不明之亦善,諸君子自共為其心耳,不在僕言也。
」喜於是遂深文劾恕。
初,恕從趙郡還,陳留阮武亦從清河太守徵,俱自薄廷尉。
謂恕曰:「相觀才性可以由公道而持之不厲,器能可以處大官而求之不順,才學可以述古今而志之不一,此所謂有其才而無其用。
今向閒暇,可試潛思,成一家言。
」在章武,遂著體論八節。
〔一〕又著興性論一篇,蓋興於為己也。
四年,卒於徙所。
〔一〕 杜氏新書曰:以為人倫之大綱,莫重於君臣;立身之基本,莫大於言行;安上理民,莫精於政法;勝殘去殺,莫善於用兵。
夫禮也者,萬物之體也,萬物皆得其體,無有不善,故謂之體論。
甘露二年,河東樂詳年九十餘,上書訟畿之遺績,朝廷感焉。
詔封恕子預為豐樂亭侯,邑百戶。
〔一〕 〔一〕 魏略曰:樂詳字文載。
少好學,建安初,詳聞公車司馬令南郡謝該善左氏傳,乃從南陽步〔涉〕詣〔許,從〕該問疑難諸要,今左氏樂氏問七十二事,詳所撰也。
所問既了而歸鄉裡,時杜畿為太守,亦甚好學,署詳文學祭酒,使教後進,於是河東學業大興。
至黃初中,徵拜博士。
于時太學初立,有博士十餘人,學多褊狹,又不熟悉,略不親教,備員而已。
惟詳五業並授,其或難解,質而不解,詳無慍色,以杖畫地,牽譬引類,至忘寢食,以是獨擅名於遠近。
詳學既精悉,又善推步三五,別受詔與太史典定律曆。
太和中,轉拜騎都尉。
詳學優能少,故歷三世,竟不出為宰守。
至正始中,以年老罷歸於舍,本國宗族歸之,門徒數千人。
恕奏議論駮皆可觀,掇其切世大事著于篇。
〔一〕 〔一〕 杜氏新書曰:恕弟理,字務仲。
少而機察精要,畿奇之,故名之曰理。
年二十一而卒。
弟寬,字務叔。
清虛玄靜,敏而好古。
以名臣門戶,少長京師,而篤志博學,絕於世務,其意欲探賾索隱,由此顯名,當塗之士多交焉。
舉孝廉,除郎中。
年四十二而卒。
經傳之義,多所論駮,皆草創未就,惟刪集禮記及春秋左氏傳解,今存于世。
預字元凱,司馬宣王女婿。
王隱晉書稱預智謀淵博,明於理亂,常稱「德者非所以企及,立功立言,所庶幾也」。
大觀群典,謂公羊、穀梁,詭辨之言。
又非先儒說左氏未究丘明意,而橫以二傳亂之。
乃錯綜微言,著春秋左氏經傳集解,又參考眾家,謂之釋例,又作盟會圖、春秋長曆,備成一家之學,至老乃成。
尚書郎摯虞甚重之,曰:「左丘明本為春秋作傳,而左傳遂自孤行;釋例本為傳設,而所發明何但左傳,故亦孤行。
」預有大功名於晉室,位至征南大將軍,開府,封當陽侯,食邑八千戶。
子錫,字世嘏,尚書左丞。
晉諸公贊曰:嘏有器局。
預從兄斌,字世將,亦有才望,為黃門郎,為趙王倫所枉殺。
嘏子乂,字洪治。
少有令名,為丹陽丞,早卒。
阮武者,亦拓落大才也。
案阮氏譜:武父諶,字士信,徵辟無所就,造三禮圖傳於世。
杜氏新書曰:武字文業,闊達博通,淵雅之士。
位止清河太守。
武弟炳,字叔文,河南尹。
精意醫術,撰藥方一部。
炳子坦,字弘舒,晉太子少傅,平東將軍。
坦弟柯,字士度。
荀綽兗州記曰:坦出紹伯父,亡,次兄當襲爵,父愛柯,言名傳之,遂承封。
時幼小,不能讓,及長悔恨,遂幅巾而居,後雖出身,未嘗釋也。
性純篤閑雅,好禮無違,存心經誥,博學洽聞。
選為濮陽王文學,遷領軍長史,喪官。
王衍時為領軍,哭之甚慟。
鄭渾字文公,河南開封人也。
高祖父眾,眾父興,皆為名儒〔一〕。
渾兄泰,與荀攸等謀誅董卓,為揚州刺史,卒。
〔二〕渾將泰小子袤避難淮南,袁術賓禮甚厚。
渾知術必敗。
時華歆為豫章太守,素與泰善,渾乃渡江投歆。
太祖聞其篤行,召為掾,復遷下蔡長、邵陵令。
天下未定,民皆剽輕,不念產殖;其生子無以相活,率皆不舉。
渾所在奪其漁獵之具,課使耕桑,又兼開稻田,重去子之法。
民初畏罪,後稍豐給,無不舉贍;所育男女,多以鄭為字。
辟為丞相掾屬,遷左馮翊。
〔一〕 續漢書曰:興字少贛,諫議大夫。
眾字子師,大司農。
〔二〕 張璠漢紀曰:泰字公業。
少有才略,多謀計,知天下將亂,陰交結豪傑。
家富於財,有田四百頃,而食常不足,名聞山東。
舉孝廉,三府辟,公車徵,皆不就。
何進輔政,徵用名士,以泰為尚書侍郎,加奉車都尉。
進將誅黃門,欲召董卓為助,泰謂進曰:「董卓彊忍寡義,志欲無饜,若借之朝政,授之大事,將肆其心以危朝廷。
以明公之威德,據阿衡之重任,秉意獨斷,誅除有罪,誠不待卓以為資援也。
且事留變生,其鑒不遠。
」又為陳時之要務,進不能用,乃棄官去。
謂潁川人荀攸曰:「何公未易輔也。
」進尋見害,卓果專權,廢帝。
關東義兵起,卓會議大發兵,群寮鹹憚卓,莫敢忤旨。
泰恐其彊,益將難制,乃曰:「夫治在德,不在兵也。
」卓不悅曰:「如此,兵無益邪?」眾人莫不變容,為泰震慄。
泰乃詭辭對曰:「非以無益,以山東不足加兵也。
今山東議欲起兵,州郡相連,人眾相動,非不能也。
然中國自光武以來,無雞鳴狗吠之警,百姓忘戰日久;仲尼有言『不教民戰,是謂棄之』,雖眾不能為害,一也。
明公出自西州,少為國將,閑習軍事,數踐戰場,名稱當世;以此威民,民懷懾服,二也。
袁本初公卿子弟,生處京師,體長婦人;張孟卓東平長者,坐不窺堂;孔公緒能清談高論,噓枯吹生,無軍帥之才,負霜露之勤;臨鋒履刃,決敵雌雄,皆非明公敵,三也。
察山東之士,力能跨馬控弦,勇等孟賁,捷齊慶忌,信有聊城之守,策有良平之謀;可任以偏師,責以成功,未聞有其人者,四也。
就有其人,王爵不相加,婦姑位不定,各恃眾怙力,將人人棋跱,以觀成敗,不肯同心共膽,率徒旅進,五也。
關西諸郡,北接上黨、太原、馮翊、扶風、安定,自頃以來,數與胡戰,婦女載戟挾矛,弦弓負矢,況其悍夫;以此當山東忘戰之民,譬驅群羊向虎狼,其勝可必,六也。
且天下之權勇,今見在者不過并、涼、匈奴、屠各、湟中、義從、八種西羌,皆百姓素所畏服,而明公權以為爪牙,壯夫震慄,況小醜乎!七也。
又明公之將帥,皆中表腹心,周旋日久,自三原、硤口以來,恩信醇著,忠誠可遠任,智謀可特使,以此當山東
喜於是劾奏恕,下廷尉,當死。
以父畿勤事水死,免為庶人,徙章武郡,是歲嘉平元年。
〔三〕恕倜儻任意,而思不防患,終緻此敗。
〔一〕 魏略曰:恕在弘農,寬和有惠愛。
及遷,以孟康代恕為弘農。
康字公休,安平人。
黃初中,以於郭後有外屬,并受九親賜拜,遂轉為散騎侍郎。
是時,散騎皆以高才英儒充其選,而康獨緣妃嬙雜在其間,故于時皆共輕之,號為阿九。
康既(無)才敏,因在宂官,博讀書傳,後遂有所彈駮,其文義雅而切要,眾人乃更加意。
正始中,出為弘農,領典農校尉。
康到官,清己奉職,嘉善而矜不能,省息獄訟,緣民所欲,因而利之。
郡領吏二百餘人,涉春遣休,常四分遣一。
事無宿諾,時出案行,皆豫敕督郵平水,不得令屬官遣人探候,修設曲敬。
又不欲煩損吏民,常豫敕吏卒,行各持鐮,所在自刈馬草,不止亭傳,露宿樹下,又所從常不過十餘人。
郡帶道路,其諸過賓客,自非公法無所出給;若知舊造之,自出於家。
康之始拜,眾人雖知其有志量,以其未嘗宰牧,不保其能也;而康恩澤治能乃爾,吏民稱歌焉。
嘉平末,從渤海太守徵入為中書令,後轉為監。
〔二〕 杜氏新書曰:恕遂去京師,營宜陽一泉塢,因其壘塹之固,小大家焉。
明帝崩時,人多為恕言者。
〔三〕 杜氏新書曰:喜欲恕折節謝己,諷司馬宋權示之以微意。
恕答權書曰:「況示委曲。
夫法天下事,以善意相待,無不緻快也;以不善意相待,無不緻嫌隙也。
而議者言,凡人天性皆不善,不當待以善意,更墮其調中。
僕得此輩,便欲歸蹈滄海乘桴耳,不能自諧在其間也。
然以年五十二,不見廢棄,頗亦遭明達君子亮其本心;若不見亮,使人刳心著地,正與數斤肉相似,何足有所明,故終不自解說。
程征北功名宿著,在僕前甚多,有人出征北乎!若令下官事無大小,咨而後行,則非上司彈繩之意;若咨而不從,又非上下相順之宜。
故推一心,任一意,直而行之耳。
殺胡之事,天下謂之是邪,是僕諧也;呼為非邪,僕自受之,無所怨咎。
程征北明之亦善,不明之亦善,諸君子自共為其心耳,不在僕言也。
」喜於是遂深文劾恕。
初,恕從趙郡還,陳留阮武亦從清河太守徵,俱自薄廷尉。
謂恕曰:「相觀才性可以由公道而持之不厲,器能可以處大官而求之不順,才學可以述古今而志之不一,此所謂有其才而無其用。
今向閒暇,可試潛思,成一家言。
」在章武,遂著體論八節。
〔一〕又著興性論一篇,蓋興於為己也。
四年,卒於徙所。
〔一〕 杜氏新書曰:以為人倫之大綱,莫重於君臣;立身之基本,莫大於言行;安上理民,莫精於政法;勝殘去殺,莫善於用兵。
夫禮也者,萬物之體也,萬物皆得其體,無有不善,故謂之體論。
甘露二年,河東樂詳年九十餘,上書訟畿之遺績,朝廷感焉。
詔封恕子預為豐樂亭侯,邑百戶。
〔一〕 〔一〕 魏略曰:樂詳字文載。
少好學,建安初,詳聞公車司馬令南郡謝該善左氏傳,乃從南陽步〔涉〕詣〔許,從〕該問疑難諸要,今左氏樂氏問七十二事,詳所撰也。
所問既了而歸鄉裡,時杜畿為太守,亦甚好學,署詳文學祭酒,使教後進,於是河東學業大興。
至黃初中,徵拜博士。
于時太學初立,有博士十餘人,學多褊狹,又不熟悉,略不親教,備員而已。
惟詳五業並授,其或難解,質而不解,詳無慍色,以杖畫地,牽譬引類,至忘寢食,以是獨擅名於遠近。
詳學既精悉,又善推步三五,別受詔與太史典定律曆。
太和中,轉拜騎都尉。
詳學優能少,故歷三世,竟不出為宰守。
至正始中,以年老罷歸於舍,本國宗族歸之,門徒數千人。
恕奏議論駮皆可觀,掇其切世大事著于篇。
〔一〕 〔一〕 杜氏新書曰:恕弟理,字務仲。
少而機察精要,畿奇之,故名之曰理。
年二十一而卒。
弟寬,字務叔。
清虛玄靜,敏而好古。
以名臣門戶,少長京師,而篤志博學,絕於世務,其意欲探賾索隱,由此顯名,當塗之士多交焉。
舉孝廉,除郎中。
年四十二而卒。
經傳之義,多所論駮,皆草創未就,惟刪集禮記及春秋左氏傳解,今存于世。
預字元凱,司馬宣王女婿。
王隱晉書稱預智謀淵博,明於理亂,常稱「德者非所以企及,立功立言,所庶幾也」。
大觀群典,謂公羊、穀梁,詭辨之言。
又非先儒說左氏未究丘明意,而橫以二傳亂之。
乃錯綜微言,著春秋左氏經傳集解,又參考眾家,謂之釋例,又作盟會圖、春秋長曆,備成一家之學,至老乃成。
尚書郎摯虞甚重之,曰:「左丘明本為春秋作傳,而左傳遂自孤行;釋例本為傳設,而所發明何但左傳,故亦孤行。
」預有大功名於晉室,位至征南大將軍,開府,封當陽侯,食邑八千戶。
子錫,字世嘏,尚書左丞。
晉諸公贊曰:嘏有器局。
預從兄斌,字世將,亦有才望,為黃門郎,為趙王倫所枉殺。
嘏子乂,字洪治。
少有令名,為丹陽丞,早卒。
阮武者,亦拓落大才也。
案阮氏譜:武父諶,字士信,徵辟無所就,造三禮圖傳於世。
杜氏新書曰:武字文業,闊達博通,淵雅之士。
位止清河太守。
武弟炳,字叔文,河南尹。
精意醫術,撰藥方一部。
炳子坦,字弘舒,晉太子少傅,平東將軍。
坦弟柯,字士度。
荀綽兗州記曰:坦出紹伯父,亡,次兄當襲爵,父愛柯,言名傳之,遂承封。
時幼小,不能讓,及長悔恨,遂幅巾而居,後雖出身,未嘗釋也。
性純篤閑雅,好禮無違,存心經誥,博學洽聞。
選為濮陽王文學,遷領軍長史,喪官。
王衍時為領軍,哭之甚慟。
鄭渾字文公,河南開封人也。
高祖父眾,眾父興,皆為名儒〔一〕。
渾兄泰,與荀攸等謀誅董卓,為揚州刺史,卒。
〔二〕渾將泰小子袤避難淮南,袁術賓禮甚厚。
渾知術必敗。
時華歆為豫章太守,素與泰善,渾乃渡江投歆。
太祖聞其篤行,召為掾,復遷下蔡長、邵陵令。
天下未定,民皆剽輕,不念產殖;其生子無以相活,率皆不舉。
渾所在奪其漁獵之具,課使耕桑,又兼開稻田,重去子之法。
民初畏罪,後稍豐給,無不舉贍;所育男女,多以鄭為字。
辟為丞相掾屬,遷左馮翊。
〔一〕 續漢書曰:興字少贛,諫議大夫。
眾字子師,大司農。
〔二〕 張璠漢紀曰:泰字公業。
少有才略,多謀計,知天下將亂,陰交結豪傑。
家富於財,有田四百頃,而食常不足,名聞山東。
舉孝廉,三府辟,公車徵,皆不就。
何進輔政,徵用名士,以泰為尚書侍郎,加奉車都尉。
進將誅黃門,欲召董卓為助,泰謂進曰:「董卓彊忍寡義,志欲無饜,若借之朝政,授之大事,將肆其心以危朝廷。
以明公之威德,據阿衡之重任,秉意獨斷,誅除有罪,誠不待卓以為資援也。
且事留變生,其鑒不遠。
」又為陳時之要務,進不能用,乃棄官去。
謂潁川人荀攸曰:「何公未易輔也。
」進尋見害,卓果專權,廢帝。
關東義兵起,卓會議大發兵,群寮鹹憚卓,莫敢忤旨。
泰恐其彊,益將難制,乃曰:「夫治在德,不在兵也。
」卓不悅曰:「如此,兵無益邪?」眾人莫不變容,為泰震慄。
泰乃詭辭對曰:「非以無益,以山東不足加兵也。
今山東議欲起兵,州郡相連,人眾相動,非不能也。
然中國自光武以來,無雞鳴狗吠之警,百姓忘戰日久;仲尼有言『不教民戰,是謂棄之』,雖眾不能為害,一也。
明公出自西州,少為國將,閑習軍事,數踐戰場,名稱當世;以此威民,民懷懾服,二也。
袁本初公卿子弟,生處京師,體長婦人;張孟卓東平長者,坐不窺堂;孔公緒能清談高論,噓枯吹生,無軍帥之才,負霜露之勤;臨鋒履刃,決敵雌雄,皆非明公敵,三也。
察山東之士,力能跨馬控弦,勇等孟賁,捷齊慶忌,信有聊城之守,策有良平之謀;可任以偏師,責以成功,未聞有其人者,四也。
就有其人,王爵不相加,婦姑位不定,各恃眾怙力,將人人棋跱,以觀成敗,不肯同心共膽,率徒旅進,五也。
關西諸郡,北接上黨、太原、馮翊、扶風、安定,自頃以來,數與胡戰,婦女載戟挾矛,弦弓負矢,況其悍夫;以此當山東忘戰之民,譬驅群羊向虎狼,其勝可必,六也。
且天下之權勇,今見在者不過并、涼、匈奴、屠各、湟中、義從、八種西羌,皆百姓素所畏服,而明公權以為爪牙,壯夫震慄,況小醜乎!七也。
又明公之將帥,皆中表腹心,周旋日久,自三原、硤口以來,恩信醇著,忠誠可遠任,智謀可特使,以此當山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