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十六 魏書十六 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
關燈
小
中
大
麥不半收,秋種未下。
若二賊遊魂於疆埸,飛芻輓粟,千裡不及。
究此之術,豈在彊兵乎?武士勁卒愈多,愈多愈病耳。
夫天下猶人之體,腹心充實,四支雖病,終無大患;今兗、豫、司、冀亦天下之腹心也。
是以愚臣慺慺,實願四州之牧守,獨脩務本之業,以堪四支之重。
然孤論難持,犯欲難成,眾怨難積,疑似難分,故累載不為明主所察。
凡言此者,類皆疏賤;疏賤之言,實未易聽。
若使善策必出於親貴,親貴固不犯四難以求忠愛,此古今之所常患也。
〔一〕 世語曰:昭字子展,東平人。
長子巽,字長悌,為相國掾,有寵於司馬文王。
次子安,字仲悌,與嵇康善,與康俱被誅。
次子粹,字季悌,河南尹。
粹子預,字景虞,禦史中丞。
時又大議考課之制,以考內外眾官。
恕以為用不盡其人,雖才且無益,所存非所務,所務非世要。
上疏曰: 書稱「明試以功,三考黜陟」,誠帝王之盛制。
使有能者當其官,有功者受其祿,譬猶烏獲之舉千鈞,良、樂之選驥足也。
雖歷六代而考績之法不著,關七聖而課試之文不垂,臣誠以為其法可粗依,其詳難備舉故也。
語曰:「世有亂人而無亂法。
」若使法可專任,則唐、虞可不須稷、契之佐,殷、周無貴伊、呂之輔矣。
今奏考功者,陳周、漢之法為,綴京房之本旨,可謂明考課之要矣。
於以崇揖讓之風,興濟濟之治,臣以為未盡善也。
其欲使州郡考士,必由四科,皆有事效,然後察舉,試辟公府,為親民長吏,轉以功次補郡守者,或就增秩賜爵,此最考課之急務也。
臣以為便當顯其身,用其言,使具為課州郡之法,法具施行,立必信之賞,施必行之罰。
至於公卿及內職大臣,亦當俱以其職考課之也。
古之三公,坐而論道,內職大臣,納言補闕,無善不紀,無過不舉。
且天下至大,萬機至眾,誠非一明所能遍照。
故君為元首,臣作股肱,明其一體相須而成也。
是以古人稱廊廟之材,非一木之支;帝王之業,非一士之略。
由是言之,焉有大臣守職辨課可以緻雍熙者哉!且布衣之交,猶有務信誓而蹈水火,感知己而披肝膽,徇聲名而立節義者;況於束帶立朝,緻位卿相,所務者非特匹夫之信,所感者非徒知己之惠,所狥者豈聲名而已乎! 諸蒙寵祿受重任者,不徒欲舉明主於唐、虞之上而已;身亦欲廁稷、契之列。
是以古人不患於念治之心不盡,患於自任之意不足,此誠人主使之然也。
唐、虞之君,委任稷、契、夔、龍而責成功,及其罪也,殛鯀而放四兇。
今大臣親奉明詔,給事目下,其有夙夜在公,恪勤特立,當官不撓貴勢,執平不阿所私,危言危行以處朝廷者,自明主所察也。
若屍祿以為高,拱默以為智,當官苟在於免負,立朝不忘於容身,絜行遜言以處朝廷者,亦明主所察也。
誠使容身保位,無放退之辜,而盡節在公,抱見疑之勢,公義不脩而私議成俗,雖仲尼為謀,猶不能盡一才,又況於世俗之人乎!今之學者,師商、韓而上法術,競以儒家為迂闊,不周世用,此最風俗之流弊,創業者之所緻慎也。
後考課竟不行。
〔一〕 〔一〕 杜氏新書曰:時李豐為常侍,黃門郎袁侃見轉為吏部郎,荀俁出為東郡太守,三人皆恕之同班友善。
樂安廉昭以才能拔擢,頗好言事。
恕上疏極諫曰: 伏見尚書郎廉昭奏左丞曹璠以罰當關不依詔,坐判問。
又雲「諸當坐者別奏」。
尚書令陳矯自奏不敢辭罰,亦不敢以處重為恭,意至懇惻。
臣竊憫然為朝廷惜之!夫聖人不擇世而興,不易民而治,然而生必有賢智之佐者,蓋進之以道,率之以禮故也。
古之帝王之所以能輔世長民者,莫不遠得百姓之歡心,近盡群臣之智力。
誠使今朝任職之臣皆天下之選,而不能盡其力,不可謂能使人;若非天下之選,亦不可謂能官人。
陛下憂勞萬機,或親燈火,而庶事不康,刑禁日弛,豈非股肱不稱之明效歟?原其所由,非獨臣有不盡忠,亦主有不能使。
百裡奚愚於虞而智於秦,豫讓苟容中行而著節智伯,斯則古人之明驗矣。
今臣言一朝皆不忠,是誣一朝也;然其事類,可推而得。
陛下感帑藏之不充實,而軍事未息,至乃斷四時之賦衣,薄禦府之私穀,帥由聖意,舉朝稱明,與聞政事密勿大臣,寧有懇懇憂此者乎? 騎都尉王才、幸樂人孟思所為不法,振動京都,而其罪狀發於小吏,公卿大臣初無一言。
自陛下踐阼以來,司隸校尉、禦史中丞寧有舉綱維以督奸宄,使朝廷肅然者邪?若陛下以為今世無良才,朝廷乏賢佐,豈可追望稷、契之遐蹤,坐待來世之雋乂乎!今之所謂賢者,盡有大官而享厚祿矣,然而奉上之節未立,向公之心不一者,委任之責不專,而俗多忌諱故也。
臣以為忠臣不必親,親臣不必忠。
何者?以其居無嫌之地而事得自盡也。
今有疏者毀人不實其所毀,而必曰私報所憎,譽人不實其所譽,而必曰私愛所親,左右或因之以進憎愛之說。
非獨毀譽有之,政事損益,亦皆有嫌。
陛下當思所以闡廣朝臣之心,篤厲有道之節,使之自同古人,望與竹帛耳。
反使如廉昭者擾亂其間,臣懼大臣遂將容身保位,坐觀得失,為來世戒也! 昔周公戒魯侯曰「無使大臣怨乎不以」,不言賢愚,明皆當世用也。
堯數舜之功,稱去四兇,不言大小,有罪則去也。
今者朝臣不自以為不能,以陛下為不任也;不自以為不智,以陛下為不問也。
陛下何不遵周公之所以用,大舜之所以去?使侍中、尚書坐則侍帷幄,行則從華輦,親對詔問,所陳必達,則群臣之行,能否皆可得而知;忠能者進,闇劣者退,誰敢依違而不自盡?以陛下之聖明,親與群臣論議政事,使群臣人得自盡,人自以為親,人思所以報,賢愚能否,在陛下之所用。
以此治事,何事不辦?以此建功,何功不成?每有軍事,詔書常曰:「誰當憂此者邪?吾當自憂耳。
」近詔又曰:「憂公忘私者必不然,但先公後私即自辦也。
」伏讀明詔,乃知聖思究盡下情,然亦怪陛下不治其本而憂其末也。
人之能否,實有本性,雖臣亦以為朝臣不盡稱職也。
明主之用人也,使能者不敢遺其力,而不能者不得處非其任。
選舉非其人,未必為有罪也;舉朝共容非其人,乃為怪耳。
陛下知其不盡力也,而代之憂其職,知其不能也,而教之治其事,豈徒主勞而臣逸哉?雖聖賢並世,終不能以此為治也。
陛下又患臺閣禁令之不密,人事請屬之不絕,聽伊尹作迎客出入之制,選司徒更惡吏以守寺門;威禁由之,實未得為禁之本也。
昔漢安帝時,少府竇嘉辟廷尉郭躬無罪之兄子,猶見舉奏,章劾紛紛。
近司隸校尉孔羨辟大將軍狂悖之弟,而有司嘿爾,望風希指,甚於受屬。
選舉不以實,人事之大者也。
〔一〕嘉有親戚之寵,躬非社稷重臣,猶尚如此;以今況古,陛下自不督必行之罰以絕阿黨之原耳。
伊尹之制,與惡吏守門,非治世之具也。
使臣之言少蒙察納,何患於奸不削滅,而養若昭等乎! 夫糾擿奸宄,忠事也,然而世憎小人行之者,以其不顧道理而苟求容進也。
若陛下不復考其終始,必以違眾忤世為奉公,密行白人為盡節,焉有通人大才而更不能為此邪?誠顧道理而弗為耳。
使天下皆背道而趨利,則人主之所最病者,陛下將何樂焉,胡不絕其萌乎!夫先意承旨以求容美,率皆天下淺薄無行義者,其意務在於適人主之心而已,非欲治天下安百姓也。
陛下何不試變業而示之,彼豈執其所守以違聖意哉?夫人臣得人主之心,安業也;處尊顯之官,榮事也;食千鍾之祿,厚實也。
人臣雖愚,未有不樂此而喜幹迕者也,迫於道,自彊耳。
誠以為陛下當憐而佑之,少委任焉,如何反錄昭等傾側之意,而忽若人者乎?今者外有伺隙之寇,內有貧曠之民,陛下當大計天下之損益,政事之得失,誠不可以怠也。
恕在朝八年,其論議亢直,皆此類也。
〔一〕 臣松之案大將軍,司馬宣王也。
晉書雲:「宣王第五弟,名通,為司隸從事。
」疑恕所雲狂悖者。
通子順,封龍陽亭侯。
晉初受禪,以不達天命,守節不移,削爵土,徙武威。
出為弘農太守,數歲轉趙相,〔一〕以疾去官。
〔二〕起家為河東太守,歲餘,遷淮北都督護軍,復以疾去。
恕所在,務存大體而已,其樹惠愛,益得百姓歡心,不及於畿。
頃之,拜禦史中丞。
恕在朝廷,以不得當世之和,故屢在外任。
復出為幽州刺史,加建威將軍,使持節,護烏丸校尉。
時征北將軍程喜屯薊,尚書袁侃等戒恕曰:「程申伯處先帝之世,傾田國讓於青州。
足下今俱杖節,使共屯一城,宜深有以待之。
」而恕不以為意。
若二賊遊魂於疆埸,飛芻輓粟,千裡不及。
究此之術,豈在彊兵乎?武士勁卒愈多,愈多愈病耳。
夫天下猶人之體,腹心充實,四支雖病,終無大患;今兗、豫、司、冀亦天下之腹心也。
是以愚臣慺慺,實願四州之牧守,獨脩務本之業,以堪四支之重。
然孤論難持,犯欲難成,眾怨難積,疑似難分,故累載不為明主所察。
凡言此者,類皆疏賤;疏賤之言,實未易聽。
若使善策必出於親貴,親貴固不犯四難以求忠愛,此古今之所常患也。
〔一〕 世語曰:昭字子展,東平人。
長子巽,字長悌,為相國掾,有寵於司馬文王。
次子安,字仲悌,與嵇康善,與康俱被誅。
次子粹,字季悌,河南尹。
粹子預,字景虞,禦史中丞。
時又大議考課之制,以考內外眾官。
恕以為用不盡其人,雖才且無益,所存非所務,所務非世要。
上疏曰: 書稱「明試以功,三考黜陟」,誠帝王之盛制。
使有能者當其官,有功者受其祿,譬猶烏獲之舉千鈞,良、樂之選驥足也。
雖歷六代而考績之法不著,關七聖而課試之文不垂,臣誠以為其法可粗依,其詳難備舉故也。
語曰:「世有亂人而無亂法。
」若使法可專任,則唐、虞可不須稷、契之佐,殷、周無貴伊、呂之輔矣。
今奏考功者,陳周、漢之法為,綴京房之本旨,可謂明考課之要矣。
於以崇揖讓之風,興濟濟之治,臣以為未盡善也。
其欲使州郡考士,必由四科,皆有事效,然後察舉,試辟公府,為親民長吏,轉以功次補郡守者,或就增秩賜爵,此最考課之急務也。
臣以為便當顯其身,用其言,使具為課州郡之法,法具施行,立必信之賞,施必行之罰。
至於公卿及內職大臣,亦當俱以其職考課之也。
古之三公,坐而論道,內職大臣,納言補闕,無善不紀,無過不舉。
且天下至大,萬機至眾,誠非一明所能遍照。
故君為元首,臣作股肱,明其一體相須而成也。
是以古人稱廊廟之材,非一木之支;帝王之業,非一士之略。
由是言之,焉有大臣守職辨課可以緻雍熙者哉!且布衣之交,猶有務信誓而蹈水火,感知己而披肝膽,徇聲名而立節義者;況於束帶立朝,緻位卿相,所務者非特匹夫之信,所感者非徒知己之惠,所狥者豈聲名而已乎! 諸蒙寵祿受重任者,不徒欲舉明主於唐、虞之上而已;身亦欲廁稷、契之列。
是以古人不患於念治之心不盡,患於自任之意不足,此誠人主使之然也。
唐、虞之君,委任稷、契、夔、龍而責成功,及其罪也,殛鯀而放四兇。
今大臣親奉明詔,給事目下,其有夙夜在公,恪勤特立,當官不撓貴勢,執平不阿所私,危言危行以處朝廷者,自明主所察也。
若屍祿以為高,拱默以為智,當官苟在於免負,立朝不忘於容身,絜行遜言以處朝廷者,亦明主所察也。
誠使容身保位,無放退之辜,而盡節在公,抱見疑之勢,公義不脩而私議成俗,雖仲尼為謀,猶不能盡一才,又況於世俗之人乎!今之學者,師商、韓而上法術,競以儒家為迂闊,不周世用,此最風俗之流弊,創業者之所緻慎也。
後考課竟不行。
〔一〕 〔一〕 杜氏新書曰:時李豐為常侍,黃門郎袁侃見轉為吏部郎,荀俁出為東郡太守,三人皆恕之同班友善。
樂安廉昭以才能拔擢,頗好言事。
恕上疏極諫曰: 伏見尚書郎廉昭奏左丞曹璠以罰當關不依詔,坐判問。
又雲「諸當坐者別奏」。
尚書令陳矯自奏不敢辭罰,亦不敢以處重為恭,意至懇惻。
臣竊憫然為朝廷惜之!夫聖人不擇世而興,不易民而治,然而生必有賢智之佐者,蓋進之以道,率之以禮故也。
古之帝王之所以能輔世長民者,莫不遠得百姓之歡心,近盡群臣之智力。
誠使今朝任職之臣皆天下之選,而不能盡其力,不可謂能使人;若非天下之選,亦不可謂能官人。
陛下憂勞萬機,或親燈火,而庶事不康,刑禁日弛,豈非股肱不稱之明效歟?原其所由,非獨臣有不盡忠,亦主有不能使。
百裡奚愚於虞而智於秦,豫讓苟容中行而著節智伯,斯則古人之明驗矣。
今臣言一朝皆不忠,是誣一朝也;然其事類,可推而得。
陛下感帑藏之不充實,而軍事未息,至乃斷四時之賦衣,薄禦府之私穀,帥由聖意,舉朝稱明,與聞政事密勿大臣,寧有懇懇憂此者乎? 騎都尉王才、幸樂人孟思所為不法,振動京都,而其罪狀發於小吏,公卿大臣初無一言。
自陛下踐阼以來,司隸校尉、禦史中丞寧有舉綱維以督奸宄,使朝廷肅然者邪?若陛下以為今世無良才,朝廷乏賢佐,豈可追望稷、契之遐蹤,坐待來世之雋乂乎!今之所謂賢者,盡有大官而享厚祿矣,然而奉上之節未立,向公之心不一者,委任之責不專,而俗多忌諱故也。
臣以為忠臣不必親,親臣不必忠。
何者?以其居無嫌之地而事得自盡也。
今有疏者毀人不實其所毀,而必曰私報所憎,譽人不實其所譽,而必曰私愛所親,左右或因之以進憎愛之說。
非獨毀譽有之,政事損益,亦皆有嫌。
陛下當思所以闡廣朝臣之心,篤厲有道之節,使之自同古人,望與竹帛耳。
反使如廉昭者擾亂其間,臣懼大臣遂將容身保位,坐觀得失,為來世戒也! 昔周公戒魯侯曰「無使大臣怨乎不以」,不言賢愚,明皆當世用也。
堯數舜之功,稱去四兇,不言大小,有罪則去也。
今者朝臣不自以為不能,以陛下為不任也;不自以為不智,以陛下為不問也。
陛下何不遵周公之所以用,大舜之所以去?使侍中、尚書坐則侍帷幄,行則從華輦,親對詔問,所陳必達,則群臣之行,能否皆可得而知;忠能者進,闇劣者退,誰敢依違而不自盡?以陛下之聖明,親與群臣論議政事,使群臣人得自盡,人自以為親,人思所以報,賢愚能否,在陛下之所用。
以此治事,何事不辦?以此建功,何功不成?每有軍事,詔書常曰:「誰當憂此者邪?吾當自憂耳。
」近詔又曰:「憂公忘私者必不然,但先公後私即自辦也。
」伏讀明詔,乃知聖思究盡下情,然亦怪陛下不治其本而憂其末也。
人之能否,實有本性,雖臣亦以為朝臣不盡稱職也。
明主之用人也,使能者不敢遺其力,而不能者不得處非其任。
選舉非其人,未必為有罪也;舉朝共容非其人,乃為怪耳。
陛下知其不盡力也,而代之憂其職,知其不能也,而教之治其事,豈徒主勞而臣逸哉?雖聖賢並世,終不能以此為治也。
陛下又患臺閣禁令之不密,人事請屬之不絕,聽伊尹作迎客出入之制,選司徒更惡吏以守寺門;威禁由之,實未得為禁之本也。
昔漢安帝時,少府竇嘉辟廷尉郭躬無罪之兄子,猶見舉奏,章劾紛紛。
近司隸校尉孔羨辟大將軍狂悖之弟,而有司嘿爾,望風希指,甚於受屬。
選舉不以實,人事之大者也。
〔一〕嘉有親戚之寵,躬非社稷重臣,猶尚如此;以今況古,陛下自不督必行之罰以絕阿黨之原耳。
伊尹之制,與惡吏守門,非治世之具也。
使臣之言少蒙察納,何患於奸不削滅,而養若昭等乎! 夫糾擿奸宄,忠事也,然而世憎小人行之者,以其不顧道理而苟求容進也。
若陛下不復考其終始,必以違眾忤世為奉公,密行白人為盡節,焉有通人大才而更不能為此邪?誠顧道理而弗為耳。
使天下皆背道而趨利,則人主之所最病者,陛下將何樂焉,胡不絕其萌乎!夫先意承旨以求容美,率皆天下淺薄無行義者,其意務在於適人主之心而已,非欲治天下安百姓也。
陛下何不試變業而示之,彼豈執其所守以違聖意哉?夫人臣得人主之心,安業也;處尊顯之官,榮事也;食千鍾之祿,厚實也。
人臣雖愚,未有不樂此而喜幹迕者也,迫於道,自彊耳。
誠以為陛下當憐而佑之,少委任焉,如何反錄昭等傾側之意,而忽若人者乎?今者外有伺隙之寇,內有貧曠之民,陛下當大計天下之損益,政事之得失,誠不可以怠也。
恕在朝八年,其論議亢直,皆此類也。
〔一〕 臣松之案大將軍,司馬宣王也。
晉書雲:「宣王第五弟,名通,為司隸從事。
」疑恕所雲狂悖者。
通子順,封龍陽亭侯。
晉初受禪,以不達天命,守節不移,削爵土,徙武威。
出為弘農太守,數歲轉趙相,〔一〕以疾去官。
〔二〕起家為河東太守,歲餘,遷淮北都督護軍,復以疾去。
恕所在,務存大體而已,其樹惠愛,益得百姓歡心,不及於畿。
頃之,拜禦史中丞。
恕在朝廷,以不得當世之和,故屢在外任。
復出為幽州刺史,加建威將軍,使持節,護烏丸校尉。
時征北將軍程喜屯薊,尚書袁侃等戒恕曰:「程申伯處先帝之世,傾田國讓於青州。
足下今俱杖節,使共屯一城,宜深有以待之。
」而恕不以為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