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十四 魏書十四 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
關燈
小
中
大
過其父。
上比周室,則大魏發跡自高皇始;下論漢氏,則追諡之禮不及其祖。
此誠往代之成法,當今之明義也。
陛下孝思中發,誠無已已,然君舉必書,所以慎於禮制也。
以為追尊之義,宜齊高皇而已。
」尚書衛臻與曄議同,事遂施行。
遼東太守公孫淵奪叔父位,擅自立,遣使表狀。
曄以為公孫氏漢時所用,遂世官相承,水則由海,陸則阻山,故胡夷絕遠難制,而世權日久。
今若不誅,後必生患。
若懷貳阻兵,然後緻誅,於事為難。
不如因其新立,有黨有仇,先其不意,以兵臨之,開設賞募,可不勞師而定也。
後淵竟反。
曄在朝,略不交接時人。
或問其故,曄答曰:「魏室即阼尚新,智者知命,俗或未鹹。
僕在漢為支葉,於魏備腹心,寡偶少徒,於宜未失也。
」太和六年,以疾拜太中大夫。
有閒,為大鴻臚,在位二年遜位,復為太中大夫,薨。
諡曰景侯。
子宇嗣。
〔一〕少子陶,亦高才而薄行,官至平原太守。
〔二〕 〔一〕 傅子曰:曄事明皇帝,又大見親重。
帝將伐蜀,朝臣內外皆曰「不可」。
曄入與帝議,因曰「可伐」;出與朝臣言,因曰「不可伐」。
曄有膽智,言之皆有形。
中領軍楊暨,帝之親臣,又重曄,持不可伐蜀之議最堅,每從內出,輒過曄,曄講不可之意。
後暨從駕行天淵池,帝論伐蜀事,暨切諫。
帝曰:「卿書生,焉知兵事!」暨謙謝曰:「臣出自儒生之末,陛下過聽,拔臣群萃之中,立之六軍之上,臣有微心,不敢不盡言。
臣言誠不足采,侍中劉曄先帝謀臣,常曰蜀不可伐。
」帝曰:「曄與吾言蜀可伐。
」暨曰:「曄可召質也。
」詔召曄至,帝問曄,終不言。
後獨見,曄責帝曰:「伐國,大謀也,臣得與聞大謀,常恐眯夢漏洩以益臣罪,焉敢向人言之?夫兵,詭道也,軍事未發,不厭其密也。
陛下顯然露之,臣恐敵國已聞之矣。
」於是帝謝之。
曄見出,責暨曰:「夫釣者中大魚,則縱而隨之,須可制而後牽,則無不得也。
人主之威,豈徒大魚而已!子誠直臣,然計不足采,不可不精思也。
」暨亦謝之。
曄能應變持兩端如此。
或惡曄于帝曰:「曄不盡忠,善伺上意所趨而合之。
陛下試與曄言,皆反意而問之,若皆與所問反者,是曄常與聖意合也。
復每問皆同者,曄之情必無所逃矣。
」帝如言以驗之,果得其情,從此疏焉。
曄遂發狂,出為大鴻臚,以憂死。
諺曰「巧詐不如拙誠」,信矣。
以曄之明智權計,若居之以德義,行之以忠信,古之上賢,何以加諸?獨任才智,不與世士相經緯,內不推心事上,外困於俗,卒不能自安於天下,豈不惜哉! 〔二〕 王弼傳曰:淮南人劉陶,善論縱橫,為當時所推。
傅子曰:陶字季冶,善名稱,有大辯。
曹爽時為選部郎,鄧颺之徒稱之以為伊呂。
當此之時,其人意陵青雲,謂玄曰:「仲尼不聖。
何以知其然?智者圖國;天下群愚,如弄一丸于掌中,而不能得天下。
」玄以其言大惑,不復詳難也。
謂之曰:「天下之質,變無常也。
今見卿窮!」爽之敗,退居裡舍,乃謝其言之過。
幹寶晉紀曰:毌丘儉之起也,大將軍以問陶,陶答依違。
大將軍怒曰:「卿平生與吾論天下事,至于今日而更不盡乎?」乃出為平原太守,又追殺之。
蔣濟字子通,楚國平阿人也。
仕郡計吏、州別駕。
建安十三年,孫權率眾圍合肥。
時大軍征荊州,遇疾疫,唯遣將軍張喜單將千騎,過領汝南兵以解圍,頗復疾疫。
濟乃密白刺史偽得喜書,雲步騎四萬已到雩婁,遣主簿迎喜。
三部使齎書語城中守將,一部得入城,二部為賊所得。
權信之,遽燒圍走,城用得全。
明年使於譙,太祖問濟曰:「昔孤與袁本初對官渡,徙燕、白馬民,民不得走,賊亦不敢鈔。
今欲徙淮南民,何如?」濟對曰:「是時兵弱賊彊,不徙必失之。
自破袁紹,北拔柳城,南向江、漢,荊州交臂,威震天下,民無他志。
然百姓懷土,實不樂徙,懼必不安。
」太祖不從,而江、淮間十餘萬眾,皆驚走吳。
後濟使詣鄴,太祖迎見大笑曰:「本但欲使避賊,乃更驅盡之。
」拜濟丹陽太守。
大軍南征還,以溫恢為揚州刺史,濟為別駕。
令曰:「季子為臣,吳宜有君。
今君還州,吾無憂矣。
」民有誣告濟為謀叛主率者,太祖聞之,指前令與左將軍于禁、沛相封仁等曰:「蔣濟寧有此事!有此事,吾為不知人也。
此必愚民樂亂,妄引之耳。
」促理出之。
辟為丞相主簿西曹屬。
令曰:「舜舉臯陶,不仁者遠;臧否得中,望于賢屬矣。
」關羽圍樊、襄陽。
太祖以漢帝在許,近賊,欲徙都。
司馬宣王及濟說太祖曰:「于禁等為水所沒,非戰攻之失,於國家大計未足有損。
劉備、孫權,外親內疏,關羽得志,權必不願也。
可遣人勸躡其後,許割江南以封權,則樊圍自解。
」太祖如其言。
權聞之,即引兵西襲公安、江陵。
羽遂見禽。
文帝即王位,轉為相國長史。
及踐阼,出為東中郎將。
濟請留,詔曰:「高祖歌曰『安得猛士守四方』!天下未寧,要須良臣以鎮邊境。
如其無事,乃還鳴玉,未為後也。
」濟上萬機論,帝善之。
入為散騎常侍。
時有詔,詔征南將軍夏侯尚曰:「卿腹心重將,特當任使。
恩施足死,惠愛可懷。
作威作福,殺人活人。
」尚以示濟。
濟既至,帝問曰;「卿所聞見天下風教何如?」濟對曰:「未有他善,但見亡國之語耳。
」帝忿然作色而問其故,濟具以答,因曰:「夫『作威作福』,書之明誡。
『天子無戲言』,古人所慎。
惟陛下察之!」於是帝意解,遣追取前詔。
黃初三年,與大司馬曹仁征吳,濟別襲羨谿。
仁欲攻濡須洲中,濟曰:「賊據西岸,列船上流,而兵入洲中,是為自內地獄,危亡之道也。
」仁不從,果敗。
仁薨,復以濟為東中郎將,代領其兵。
詔曰:「卿兼資文武,志節慷慨,常有超越江湖吞吳會之志,故復授將率之任。
」頃之,徵為尚書。
車駕幸廣陵,濟表水道難通,又上三州論以諷帝。
帝不從,於是戰船數千皆滯不得行。
議者欲就留兵屯田,濟以為東近湖,北臨淮,若水盛時,賊易為寇,不可安屯。
帝從之,車駕即發。
還到精湖,水稍盡,盡留船付濟。
船本歷適數百裡中,濟更鑿地作四五道,蹴船令聚;豫作土豚遏斷湖水,皆引後船,一時開遏入淮中。
帝還洛陽,謂濟曰:「事不可不曉。
吾前決謂分半燒船于山陽池中,卿於後緻之,略與吾俱至譙。
又每得所陳,實入吾意。
自今討賊計畫,善思論之。
」 明帝即位,賜爵關內侯。
大司馬曹休帥軍向皖,濟表以為「深入虜地,與權精兵對,而朱然等在上流,乘休後,臣未見其利也。
」軍至皖,吳出兵安陸,濟又上疏曰:「今賊示形於西,必欲并兵圖東,宜急詔諸軍往救之。
」會休軍已敗,盡棄器仗輜重退還。
吳欲塞夾石,遇救兵至,是以官軍得不沒。
遷為中護軍。
時中書監、令號為專任,濟上疏曰:「大臣太重者國危,左右太親者身蔽,古之至戒也。
往者大臣秉事,外內扇動。
陛下卓然自覽萬機,莫不祗肅。
夫大臣非不忠也,然威權在下,則眾心慢上,勢之常也。
陛下既已察之於大臣,願無忘於左右。
左右忠正遠慮,未必賢於大臣,至於便辟取合,或能工之。
今外所言,輒雲中書,雖使恭慎不敢外交,但有此名,猶惑世俗。
況實握事要,日在目前,儻因疲倦之間有所割制,眾臣見其能推移於事,即亦因時而向之。
一有此端,因當內設自完,以此眾語,私招所交,為之內援。
若此,臧否毀譽,必有所興,功負賞罰,必有所易;直道而上者或壅,曲附左右者反達。
因微而入,緣形而出,意所狎信,不復猜覺。
此宜聖智所當早聞,外以經意,則形際自見。
或恐朝臣畏言不合而受左右之怨,莫適以聞。
臣竊亮陛下潛神默思,公聽並觀,若事有未盡於理而物有未周於用,將改曲易調,遠與黃、唐角功,近昭武、文之跡,豈近習而已哉!然人君猶不可悉天下事以適己明,當有所付。
三官任一臣,非周公旦之忠,又非管夷吾之公,則有弄機敗官之弊。
當今柱石之士雖少,至于行稱一州,智效一官,忠信竭命,各奉其職,可並驅策,不使聖明之朝有專吏之名也。
」詔曰:「夫骨鯁之臣,人主之所仗也。
濟才兼文武,服勤盡節,每軍國大事,輒有奏議,忠誠奮發,吾甚壯之。
」就遷為護軍將軍,加散騎常侍。
〔一〕 〔一〕 司馬彪戰略曰:太和六年,明帝遣平州刺史田豫乘海渡,幽州刺史王雄陸道,并攻遼東。
蔣濟諫曰:「凡非相吞之國,不侵叛之臣,不宜輕伐。
伐之而不制,是驅使為賊。
故曰『虎狼當路,不治狐狸。
先除大害,小害自已』。
今海表之地,累世委質,歲選計考,不乏職貢。
議者先之,正使一舉便克,得其民不足益國,得其財不足為富;儻不如意,是為結怨失信也。
」帝不聽,豫行竟無成而還。
景初中,外勤征役,內務宮室,怨曠者多,而年穀饑儉。
濟上疏曰:「陛下方當恢崇前緒,光濟遺業,誠未得高枕而治也。
今雖有十二州,至于民數,不過漢時一大郡。
二賊未誅,宿兵邊陲,且耕且戰,怨曠積年。
宗廟宮室,百事草創,農桑者少,衣食者多,今其所急,唯當息耗百姓,不至甚弊。
弊攰之民,儻有水旱,百萬之眾,不為國用。
凡使民必須農隙,不奪其時。
夫欲大興功之君,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。
句踐養胎以待用,昭王恤病以雪仇,故能以弱燕服彊齊,羸越滅勁吳。
今二敵不攻不滅,不事即侵,當身不除,百世之責也。
以陛下聖明神武之略,舍其緩者,專心討賊,臣以為無難矣。
又歡娛之耽,害于精爽;神太用則竭,形太勞則弊。
願大簡賢妙,足以充『百斯男』者。
其冗散未齒,且悉分出,務在清靜。
」詔曰:「微護軍,吾弗聞斯言也。
」〔一〕 〔一〕 漢晉春秋曰:公孫淵聞魏將來討,復稱臣于孫權,乞兵自救。
帝問濟:「孫權其救遼東乎?」濟曰:「彼知官備以固,利不可得,深入則非力所能,淺入則勞而無獲;權雖子弟在危,猶將不動,況異域之人,兼以往者之辱乎!今所以外揚此聲者,譎其行人疑於我,我之不克,冀折後事已耳。
然沓渚之間,去淵尚遠,若大軍相持,事不速決,則權之淺規,或能輕兵掩襲,未可測也。
」 齊王即位,徙為領軍將軍,進爵昌陵亭侯,〔一〕遷太尉。
初,侍中高堂隆論郊祀事,以魏為舜後,推舜配天。
濟以為舜本姓媯,其苗曰田,非曹之先,著文以追詰隆。
〔二〕是時,曹爽專政,丁謐、鄧颺等輕改法度。
會有日蝕變,詔群臣問其得失,濟上疏曰:「昔大舜佐治,戒在比周;周公輔政,慎于其朋;齊侯問災,晏嬰對以布惠;魯君問異,臧孫答以緩役。
應天塞變,乃實人事。
今二賊未滅,將士暴露已數十年,男女怨曠,百姓貧苦。
夫為國法度,惟命世大才,乃能張其綱維以垂于後,豈中下之吏所宜改易哉?終無益于治,適足傷民,望宜使文武之臣各守其職,率以清平,則和氣祥瑞可感而緻也。
」以隨太傅司馬宣王屯洛水浮橋,誅曹爽等,進封都鄉侯,邑七百戶。
濟上疏曰:「臣忝寵上司,而爽敢苞藏禍心,此臣之無任也。
太傅奮獨斷之策,陛下明其忠節,罪人伏誅,社稷之福也。
夫封寵慶賞,必加有功。
今論謀則臣不先知,語戰則非臣所率,而上失其制,下受其弊。
臣備宰司,民所具瞻,誠恐冒賞之漸自此而興,推讓之風由此而廢。
」固辭,不許。
〔三〕是歲薨,諡曰景侯。
〔四〕子秀嗣。
秀薨,子凱嗣。
鹹熙中,開建五等,以濟著勳前朝,改封凱為下蔡子。
〔一〕 列異傳曰:濟為領軍,其婦夢見亡兒涕泣曰:「死生異路,我生時為卿相子孫,今在地下為泰山伍伯,憔悴困辱,不可復言。
今太廟西謳士孫阿,今見召為泰山令,願母為白侯,屬阿令轉我得樂處。
」言訖,母忽然驚寤,明日以白濟。
濟曰:「夢為爾耳,不足怪也。
」明日暮,復夢曰:「我來迎新君,止在廟下。
未發之頃,暫得來歸。
新君明日日中當發,臨發多事,不復得歸,永辭於此。
侯氣彊,難感悟,故自訴於母,願重啟侯,何惜不一試驗之?」遂道阿之形狀,言甚備悉。
天明,母重啟侯:「雖雲夢不足怪,此何太適?適亦何惜不一驗之?」濟乃遣人詣太廟下,推問孫阿,果得之,形狀證驗悉如兒言。
濟涕泣曰:「幾負吾兒!」於是乃見孫阿,具語其事。
阿不懼當死,而喜得為泰山令,惟恐濟言不信也。
曰:「若如節下言,阿之願也。
不知賢子欲得何職?」濟曰:「隨地下樂者與之。
」阿曰:「輒當奉教。
」乃厚賞之,言訖遣還。
濟欲速知其驗,從領軍門至廟下,十步安一人,以傳阿消息。
辰時傳阿心痛
上比周室,則大魏發跡自高皇始;下論漢氏,則追諡之禮不及其祖。
此誠往代之成法,當今之明義也。
陛下孝思中發,誠無已已,然君舉必書,所以慎於禮制也。
以為追尊之義,宜齊高皇而已。
」尚書衛臻與曄議同,事遂施行。
遼東太守公孫淵奪叔父位,擅自立,遣使表狀。
曄以為公孫氏漢時所用,遂世官相承,水則由海,陸則阻山,故胡夷絕遠難制,而世權日久。
今若不誅,後必生患。
若懷貳阻兵,然後緻誅,於事為難。
不如因其新立,有黨有仇,先其不意,以兵臨之,開設賞募,可不勞師而定也。
後淵竟反。
曄在朝,略不交接時人。
或問其故,曄答曰:「魏室即阼尚新,智者知命,俗或未鹹。
僕在漢為支葉,於魏備腹心,寡偶少徒,於宜未失也。
」太和六年,以疾拜太中大夫。
有閒,為大鴻臚,在位二年遜位,復為太中大夫,薨。
諡曰景侯。
子宇嗣。
〔一〕少子陶,亦高才而薄行,官至平原太守。
〔二〕 〔一〕 傅子曰:曄事明皇帝,又大見親重。
帝將伐蜀,朝臣內外皆曰「不可」。
曄入與帝議,因曰「可伐」;出與朝臣言,因曰「不可伐」。
曄有膽智,言之皆有形。
中領軍楊暨,帝之親臣,又重曄,持不可伐蜀之議最堅,每從內出,輒過曄,曄講不可之意。
後暨從駕行天淵池,帝論伐蜀事,暨切諫。
帝曰:「卿書生,焉知兵事!」暨謙謝曰:「臣出自儒生之末,陛下過聽,拔臣群萃之中,立之六軍之上,臣有微心,不敢不盡言。
臣言誠不足采,侍中劉曄先帝謀臣,常曰蜀不可伐。
」帝曰:「曄與吾言蜀可伐。
」暨曰:「曄可召質也。
」詔召曄至,帝問曄,終不言。
後獨見,曄責帝曰:「伐國,大謀也,臣得與聞大謀,常恐眯夢漏洩以益臣罪,焉敢向人言之?夫兵,詭道也,軍事未發,不厭其密也。
陛下顯然露之,臣恐敵國已聞之矣。
」於是帝謝之。
曄見出,責暨曰:「夫釣者中大魚,則縱而隨之,須可制而後牽,則無不得也。
人主之威,豈徒大魚而已!子誠直臣,然計不足采,不可不精思也。
」暨亦謝之。
曄能應變持兩端如此。
或惡曄于帝曰:「曄不盡忠,善伺上意所趨而合之。
陛下試與曄言,皆反意而問之,若皆與所問反者,是曄常與聖意合也。
復每問皆同者,曄之情必無所逃矣。
」帝如言以驗之,果得其情,從此疏焉。
曄遂發狂,出為大鴻臚,以憂死。
諺曰「巧詐不如拙誠」,信矣。
以曄之明智權計,若居之以德義,行之以忠信,古之上賢,何以加諸?獨任才智,不與世士相經緯,內不推心事上,外困於俗,卒不能自安於天下,豈不惜哉! 〔二〕 王弼傳曰:淮南人劉陶,善論縱橫,為當時所推。
傅子曰:陶字季冶,善名稱,有大辯。
曹爽時為選部郎,鄧颺之徒稱之以為伊呂。
當此之時,其人意陵青雲,謂玄曰:「仲尼不聖。
何以知其然?智者圖國;天下群愚,如弄一丸于掌中,而不能得天下。
」玄以其言大惑,不復詳難也。
謂之曰:「天下之質,變無常也。
今見卿窮!」爽之敗,退居裡舍,乃謝其言之過。
幹寶晉紀曰:毌丘儉之起也,大將軍以問陶,陶答依違。
大將軍怒曰:「卿平生與吾論天下事,至于今日而更不盡乎?」乃出為平原太守,又追殺之。
蔣濟字子通,楚國平阿人也。
仕郡計吏、州別駕。
建安十三年,孫權率眾圍合肥。
時大軍征荊州,遇疾疫,唯遣將軍張喜單將千騎,過領汝南兵以解圍,頗復疾疫。
濟乃密白刺史偽得喜書,雲步騎四萬已到雩婁,遣主簿迎喜。
三部使齎書語城中守將,一部得入城,二部為賊所得。
權信之,遽燒圍走,城用得全。
明年使於譙,太祖問濟曰:「昔孤與袁本初對官渡,徙燕、白馬民,民不得走,賊亦不敢鈔。
今欲徙淮南民,何如?」濟對曰:「是時兵弱賊彊,不徙必失之。
自破袁紹,北拔柳城,南向江、漢,荊州交臂,威震天下,民無他志。
然百姓懷土,實不樂徙,懼必不安。
」太祖不從,而江、淮間十餘萬眾,皆驚走吳。
後濟使詣鄴,太祖迎見大笑曰:「本但欲使避賊,乃更驅盡之。
」拜濟丹陽太守。
大軍南征還,以溫恢為揚州刺史,濟為別駕。
令曰:「季子為臣,吳宜有君。
今君還州,吾無憂矣。
」民有誣告濟為謀叛主率者,太祖聞之,指前令與左將軍于禁、沛相封仁等曰:「蔣濟寧有此事!有此事,吾為不知人也。
此必愚民樂亂,妄引之耳。
」促理出之。
辟為丞相主簿西曹屬。
令曰:「舜舉臯陶,不仁者遠;臧否得中,望于賢屬矣。
」關羽圍樊、襄陽。
太祖以漢帝在許,近賊,欲徙都。
司馬宣王及濟說太祖曰:「于禁等為水所沒,非戰攻之失,於國家大計未足有損。
劉備、孫權,外親內疏,關羽得志,權必不願也。
可遣人勸躡其後,許割江南以封權,則樊圍自解。
」太祖如其言。
權聞之,即引兵西襲公安、江陵。
羽遂見禽。
文帝即王位,轉為相國長史。
及踐阼,出為東中郎將。
濟請留,詔曰:「高祖歌曰『安得猛士守四方』!天下未寧,要須良臣以鎮邊境。
如其無事,乃還鳴玉,未為後也。
」濟上萬機論,帝善之。
入為散騎常侍。
時有詔,詔征南將軍夏侯尚曰:「卿腹心重將,特當任使。
恩施足死,惠愛可懷。
作威作福,殺人活人。
」尚以示濟。
濟既至,帝問曰;「卿所聞見天下風教何如?」濟對曰:「未有他善,但見亡國之語耳。
」帝忿然作色而問其故,濟具以答,因曰:「夫『作威作福』,書之明誡。
『天子無戲言』,古人所慎。
惟陛下察之!」於是帝意解,遣追取前詔。
黃初三年,與大司馬曹仁征吳,濟別襲羨谿。
仁欲攻濡須洲中,濟曰:「賊據西岸,列船上流,而兵入洲中,是為自內地獄,危亡之道也。
」仁不從,果敗。
仁薨,復以濟為東中郎將,代領其兵。
詔曰:「卿兼資文武,志節慷慨,常有超越江湖吞吳會之志,故復授將率之任。
」頃之,徵為尚書。
車駕幸廣陵,濟表水道難通,又上三州論以諷帝。
帝不從,於是戰船數千皆滯不得行。
議者欲就留兵屯田,濟以為東近湖,北臨淮,若水盛時,賊易為寇,不可安屯。
帝從之,車駕即發。
還到精湖,水稍盡,盡留船付濟。
船本歷適數百裡中,濟更鑿地作四五道,蹴船令聚;豫作土豚遏斷湖水,皆引後船,一時開遏入淮中。
帝還洛陽,謂濟曰:「事不可不曉。
吾前決謂分半燒船于山陽池中,卿於後緻之,略與吾俱至譙。
又每得所陳,實入吾意。
自今討賊計畫,善思論之。
」 明帝即位,賜爵關內侯。
大司馬曹休帥軍向皖,濟表以為「深入虜地,與權精兵對,而朱然等在上流,乘休後,臣未見其利也。
」軍至皖,吳出兵安陸,濟又上疏曰:「今賊示形於西,必欲并兵圖東,宜急詔諸軍往救之。
」會休軍已敗,盡棄器仗輜重退還。
吳欲塞夾石,遇救兵至,是以官軍得不沒。
遷為中護軍。
時中書監、令號為專任,濟上疏曰:「大臣太重者國危,左右太親者身蔽,古之至戒也。
往者大臣秉事,外內扇動。
陛下卓然自覽萬機,莫不祗肅。
夫大臣非不忠也,然威權在下,則眾心慢上,勢之常也。
陛下既已察之於大臣,願無忘於左右。
左右忠正遠慮,未必賢於大臣,至於便辟取合,或能工之。
今外所言,輒雲中書,雖使恭慎不敢外交,但有此名,猶惑世俗。
況實握事要,日在目前,儻因疲倦之間有所割制,眾臣見其能推移於事,即亦因時而向之。
一有此端,因當內設自完,以此眾語,私招所交,為之內援。
若此,臧否毀譽,必有所興,功負賞罰,必有所易;直道而上者或壅,曲附左右者反達。
因微而入,緣形而出,意所狎信,不復猜覺。
此宜聖智所當早聞,外以經意,則形際自見。
或恐朝臣畏言不合而受左右之怨,莫適以聞。
臣竊亮陛下潛神默思,公聽並觀,若事有未盡於理而物有未周於用,將改曲易調,遠與黃、唐角功,近昭武、文之跡,豈近習而已哉!然人君猶不可悉天下事以適己明,當有所付。
三官任一臣,非周公旦之忠,又非管夷吾之公,則有弄機敗官之弊。
當今柱石之士雖少,至于行稱一州,智效一官,忠信竭命,各奉其職,可並驅策,不使聖明之朝有專吏之名也。
」詔曰:「夫骨鯁之臣,人主之所仗也。
濟才兼文武,服勤盡節,每軍國大事,輒有奏議,忠誠奮發,吾甚壯之。
」就遷為護軍將軍,加散騎常侍。
〔一〕 〔一〕 司馬彪戰略曰:太和六年,明帝遣平州刺史田豫乘海渡,幽州刺史王雄陸道,并攻遼東。
蔣濟諫曰:「凡非相吞之國,不侵叛之臣,不宜輕伐。
伐之而不制,是驅使為賊。
故曰『虎狼當路,不治狐狸。
先除大害,小害自已』。
今海表之地,累世委質,歲選計考,不乏職貢。
議者先之,正使一舉便克,得其民不足益國,得其財不足為富;儻不如意,是為結怨失信也。
」帝不聽,豫行竟無成而還。
景初中,外勤征役,內務宮室,怨曠者多,而年穀饑儉。
濟上疏曰:「陛下方當恢崇前緒,光濟遺業,誠未得高枕而治也。
今雖有十二州,至于民數,不過漢時一大郡。
二賊未誅,宿兵邊陲,且耕且戰,怨曠積年。
宗廟宮室,百事草創,農桑者少,衣食者多,今其所急,唯當息耗百姓,不至甚弊。
弊攰之民,儻有水旱,百萬之眾,不為國用。
凡使民必須農隙,不奪其時。
夫欲大興功之君,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。
句踐養胎以待用,昭王恤病以雪仇,故能以弱燕服彊齊,羸越滅勁吳。
今二敵不攻不滅,不事即侵,當身不除,百世之責也。
以陛下聖明神武之略,舍其緩者,專心討賊,臣以為無難矣。
又歡娛之耽,害于精爽;神太用則竭,形太勞則弊。
願大簡賢妙,足以充『百斯男』者。
其冗散未齒,且悉分出,務在清靜。
」詔曰:「微護軍,吾弗聞斯言也。
」〔一〕 〔一〕 漢晉春秋曰:公孫淵聞魏將來討,復稱臣于孫權,乞兵自救。
帝問濟:「孫權其救遼東乎?」濟曰:「彼知官備以固,利不可得,深入則非力所能,淺入則勞而無獲;權雖子弟在危,猶將不動,況異域之人,兼以往者之辱乎!今所以外揚此聲者,譎其行人疑於我,我之不克,冀折後事已耳。
然沓渚之間,去淵尚遠,若大軍相持,事不速決,則權之淺規,或能輕兵掩襲,未可測也。
」 齊王即位,徙為領軍將軍,進爵昌陵亭侯,〔一〕遷太尉。
初,侍中高堂隆論郊祀事,以魏為舜後,推舜配天。
濟以為舜本姓媯,其苗曰田,非曹之先,著文以追詰隆。
〔二〕是時,曹爽專政,丁謐、鄧颺等輕改法度。
會有日蝕變,詔群臣問其得失,濟上疏曰:「昔大舜佐治,戒在比周;周公輔政,慎于其朋;齊侯問災,晏嬰對以布惠;魯君問異,臧孫答以緩役。
應天塞變,乃實人事。
今二賊未滅,將士暴露已數十年,男女怨曠,百姓貧苦。
夫為國法度,惟命世大才,乃能張其綱維以垂于後,豈中下之吏所宜改易哉?終無益于治,適足傷民,望宜使文武之臣各守其職,率以清平,則和氣祥瑞可感而緻也。
」以隨太傅司馬宣王屯洛水浮橋,誅曹爽等,進封都鄉侯,邑七百戶。
濟上疏曰:「臣忝寵上司,而爽敢苞藏禍心,此臣之無任也。
太傅奮獨斷之策,陛下明其忠節,罪人伏誅,社稷之福也。
夫封寵慶賞,必加有功。
今論謀則臣不先知,語戰則非臣所率,而上失其制,下受其弊。
臣備宰司,民所具瞻,誠恐冒賞之漸自此而興,推讓之風由此而廢。
」固辭,不許。
〔三〕是歲薨,諡曰景侯。
〔四〕子秀嗣。
秀薨,子凱嗣。
鹹熙中,開建五等,以濟著勳前朝,改封凱為下蔡子。
〔一〕 列異傳曰:濟為領軍,其婦夢見亡兒涕泣曰:「死生異路,我生時為卿相子孫,今在地下為泰山伍伯,憔悴困辱,不可復言。
今太廟西謳士孫阿,今見召為泰山令,願母為白侯,屬阿令轉我得樂處。
」言訖,母忽然驚寤,明日以白濟。
濟曰:「夢為爾耳,不足怪也。
」明日暮,復夢曰:「我來迎新君,止在廟下。
未發之頃,暫得來歸。
新君明日日中當發,臨發多事,不復得歸,永辭於此。
侯氣彊,難感悟,故自訴於母,願重啟侯,何惜不一試驗之?」遂道阿之形狀,言甚備悉。
天明,母重啟侯:「雖雲夢不足怪,此何太適?適亦何惜不一驗之?」濟乃遣人詣太廟下,推問孫阿,果得之,形狀證驗悉如兒言。
濟涕泣曰:「幾負吾兒!」於是乃見孫阿,具語其事。
阿不懼當死,而喜得為泰山令,惟恐濟言不信也。
曰:「若如節下言,阿之願也。
不知賢子欲得何職?」濟曰:「隨地下樂者與之。
」阿曰:「輒當奉教。
」乃厚賞之,言訖遣還。
濟欲速知其驗,從領軍門至廟下,十步安一人,以傳阿消息。
辰時傳阿心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