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十四 魏書十四 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
關燈
小
中
大
護,圍則速解,便獲其利。
可使兩賊相對銜持,坐待其弊。
祕而不露,使權得志,非計之上。
又,圍中將吏不知有救,計糧怖懼,儻有他意,為難不小。
露之為便。
且羽為人彊梁,自恃二城守固,必不速退。
」太祖曰:「善。
」即敕救將徐晃以權書射著圍裏及羽屯中,圍裏聞之,志氣百倍。
羽果猶豫。
權軍至,得其二城,羽乃破敗。
文帝即王位,拜昭將作大匠。
及踐阼,遷大鴻臚,進封右鄉侯。
二年,分邑百戶,賜昭弟訪爵關內侯,徙昭為侍中。
三年,征東大將軍曹休臨江在洞浦口,自表:「願將銳卒虎步江南,因敵取資,事必克捷;若其無臣,不須為念。
」帝恐休便渡江,驛馬詔止。
時昭侍側,因曰:「竊見陛下有憂色,獨以休濟江故乎?今者渡江,人情所難,就休有此志,勢不獨行,當須諸將。
臧霸等既富且貴,無復他望,但欲終其天年,保守祿祚而已,何肯乘危自投死地,以求徼倖?苟霸等不進,休意自沮。
臣恐陛下雖有敕渡之詔,猶必沉吟,未便從命也。
」是後無幾,暴風吹賊船,悉詣休等營下,斬首獲生,賊遂迸散。
詔敕諸軍促渡。
軍未時進,賊救船遂至。
大駕幸宛,征南大將軍夏侯尚等攻江陵,未拔。
時江水淺狹,尚欲乘船將步騎入渚中安屯,作浮橋,南北往來,議者多以為城必可拔。
昭上疏曰:「武皇帝智勇過人,而用兵畏敵,不敢輕之若此也。
夫兵好進惡退,常然之數。
平地無險,猶尚艱難,就當深入,還道宜利,兵有進退,不可如意。
今屯渚中,至深也;浮橋而濟,至危也;一道而行,至狹也:三者兵家所忌,而今行之。
賊頻攻橋,誤有漏失,渚中精銳,非魏之有,將轉化為吳矣。
臣私慼之,忘寢與食,而議者怡然不以為憂,豈不惑哉!加江水向長,一旦暴增,何以防禦?就不破賊,尚當自完。
奈何乘危,不以為懼?事將危矣,惟陛下察之!」帝悟昭言,即詔尚等促出。
賊兩頭並前,官兵一道引去,不時得洩,將軍石建、高遷僅得自免。
軍出旬日,江水暴長。
帝曰:「君論此事,何其審也!正使張、陳當之,何以復加。
」五年,徙封成都鄉侯,拜太常。
其年,徙光祿大夫、給事中。
從大駕東征,七年還,拜太僕。
明帝即位,進爵樂平侯,邑千戶,轉衛尉。
分邑百戶,賜一子爵關內侯。
太和四年,行司徒事,六年,拜真。
昭上疏陳末流之弊曰:「凡有天下者,莫不貴尚敦樸忠信之士,深疾虛偽不真之人者,以其毀教亂治,敗俗傷化也。
近魏諷則伏誅建安之末,曹偉則斬戮黃初之始。
伏惟前後聖詔,深疾浮偽,欲以破散邪黨,常用切齒;而執法之吏皆畏其權勢,莫能糾擿,毀壞風俗,侵欲滋甚。
竊見當今年少,不復以學問為本,專更以交遊為業;國士不以孝悌清脩為首,乃以趨勢遊利為先。
合黨連群,互相褒歎,以毀訾為罰戮,用黨譽為爵賞,附己者則歎之盈言,不附者則為作瑕釁。
至乃相謂『今世何憂不度邪,但求人道不勤,羅之不博耳;又何患其不知己矣,但當吞之以藥而柔調耳。
』又聞或有使奴客名作在職家人,冒之出入,往來禁奧,交通書疏,有所探問。
凡此諸事,皆法之所不取,刑之所不赦,雖諷、偉之罪,無以加也。
」帝於是發切詔,斥免諸葛誕、鄧颺等。
昭年八十一薨,諡曰定侯。
子冑嗣。
冑歷位郡守、九卿。
劉曄字子揚,淮南成德人,漢光武子阜陵王延後也。
父普,母脩,產渙及曄。
渙九歲,曄七歲,而母病困。
臨終,戒渙、曄以「普之侍人,有諂害之性。
身死之後,懼必亂家。
汝長大能除之,則吾無恨矣。
」曄年十三,謂兄渙曰:「亡母之言,可以行矣。
」渙曰:「那可爾!」曄即入室殺侍者,徑出拜墓。
舍內大駕,白普。
普怒,遣人追曄。
曄還拜謝曰:「亡母顧命之言,敢受不請擅行之罰。
」普心異之,遂不責也。
汝南許劭名知人,避地揚州,稱曄有佐世之才。
揚士多輕俠狡桀,有鄭寶、張多、許乾之屬,各擁部曲。
寶最驍果,才力過人,一方所憚。
欲驅略百姓越赴江表,以曄高族名人,欲彊逼曄使唱導此謀。
曄時年二十餘,心內憂之,而未有緣。
會太祖遣使詣州,有所案問。
曄往見,為論事勢,要將與歸,駐止數日。
寶果從數百人齎牛酒來候使,曄令家僮將其眾坐中門外,為設酒飯;與寶於內宴飲。
密勒健兒,令因行觴而斫寶。
寶性不甘酒,視候甚明,觴者不敢發。
曄因自引取佩刀斫殺寶,斬其首以令其軍,雲:「曹公有令,敢有動者,與寶同罪。
」眾皆驚怖,走還營。
營有督將精兵數千,懼其為亂,曄即乘寶馬,將家僮數人,詣寶營門,呼其渠帥,喻以禍福,皆叩頭開門內曄。
曄撫慰安懷,鹹悉悅服,推曄為主。
曄睹漢室漸微,己為支屬,不欲擁兵,遂委其部曲與廬江太守劉勳。
勳怪其故,曄曰:「寶無法制,其眾素以鈔略為利,僕宿無資,而整齊之,必懷怨難久,故相與耳。
」時勳兵彊于江、淮之間。
孫策惡之,遣使卑辭厚幣,以書說勳曰:「上繚宗民,數欺下國,忿之有年矣。
擊之,路不便,願因大國伐之。
上繚甚實,得之可以富國,請出兵為外援。
」勳信之,又得策珠寶、葛越,喜悅。
外內盡賀,而曄獨否。
勳問其故,對曰:「上繚雖小,城堅池深,攻難守易,不可旬日而舉,則兵疲於外,而國內虛。
策乘虛而襲我,則後不能獨守。
是將軍進屈於敵,退無所歸。
若軍必出,禍今至矣。
」勳不從。
興兵伐上繚,策果襲其後。
勳窮踧,遂奔太祖。
太祖至壽春,時廬江界有山賊陳策,眾數萬人,臨險而守。
先時遣偏將緻誅,莫能禽克。
太祖問群下,可伐與不?鹹雲:「山峻高而谿谷深隘,守易攻難;又無之不足為損,得之不足為益。
」曄曰:「策等小豎,因亂赴險,遂相依為彊耳,非有爵命威信相伏也。
往者偏將資輕,而中國未夷,故策敢據險以守。
今天下略定,後伏先誅。
夫畏死趨賞,愚知所同,故廣武君為韓信畫策,謂其威名足以先聲後實而服鄰國也。
豈況明公之德,東征西怨,先開賞募,大兵臨之,令宣之日,軍門啟而虜自潰矣。
」太祖笑曰:「卿言近之!」遂遣猛將在前,大軍在後,至則克策,如曄所度。
太祖還,辟曄為司空倉曹掾。
〔一〕 〔一〕 傅子曰:太祖徵曄及蔣濟、胡質等五人,皆揚州名士。
每舍亭傳,未曾不講,所以見重;內論國邑先賢、禦賊固守、行軍進退之宜,外料敵之變化、彼我虛實、戰爭之術,夙夜不解。
而曄獨臥車中,終不一言。
濟怪而問之,曄答曰:「對明主非精神不接,精神可學而得乎?」及見太祖,太祖果問揚州先賢,賊之形勢。
四人爭對,待次而言,再見如此,太祖每和悅,而曄終不一言。
四人笑之。
後一見太祖止無所復問,曄乃設遠言以動太祖,太祖適知便止。
若是者三。
其旨趣以為遠言宜徵精神,獨見以盡其機,不宜於猥坐說也。
太祖已探見其心矣,坐罷,尋以四人為令,而授曄以心腹之任;每有疑事,輒以函問曄,至一夜數十至耳。
太祖征張魯,轉曄為主簿。
既至漢中,山峻難登,軍食頗乏。
太祖曰:「此妖妄之國耳,何能為有無?吾軍少食,不如速還。
」便自引歸,令曄督後諸軍,使以次出。
曄策魯可克,加糧道不繼,雖出,軍猶不能皆全,馳白太祖:「不如緻攻。
」遂進兵,多出弩以射其營。
魯奔走,漢中遂平。
曄進曰:「明公以步卒五千,將誅董卓,北破袁紹,南征劉表,九州百郡,十并其八,威震天下,勢慴海外。
今舉漢中,蜀人望風,破膽失守,推此而前,蜀可傳檄而定。
劉備,人傑也,有度而遲,得蜀日淺,蜀人未恃也。
今破漢中,蜀人震恐,其勢自傾。
以公之神明,因其傾而壓之,無不克也。
若小緩之,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,關羽、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,蜀民既定,據險守要,則不可犯矣。
今不取,必為後憂。
」太祖不從,〔一〕大軍遂還。
曄自漢中還,為行軍長史,兼領軍。
延康元年,蜀將孟達率眾降。
達有容止才觀,文帝甚器愛之,使達為新城太守,加散騎常侍。
曄以為「達有苟得之心,而恃才好術,必不能感恩懷義。
新城與吳、蜀接連,若有變態,為國生患。
」文帝竟不易,後達終于叛敗。
〔二〕 〔一〕 傅子曰:居七日,蜀降者說:「蜀中一日數十驚,備雖斬之而不能安也。
」太祖延問曄曰:「今尚可擊不?」曄曰:「今已小定,未可擊也。
」 〔二〕 傅子曰:初,太祖時,魏諷有重名,自卿相以下皆傾心交之。
其後孟達去劉備歸文帝,論者多稱有樂毅之量。
曄一見諷、達而皆雲必反,卒如其言。
黃初元年,以曄為侍中,賜爵關內侯。
詔問群臣令料劉備當為關羽出報吳不。
眾議鹹雲:「蜀,小國耳,名將唯羽。
羽死軍破,國內憂懼,無緣復出。
」曄獨曰:「蜀雖狹弱,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彊,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。
且關羽與備,義為君臣,恩猶父子;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,於終始之分不足。
」後備果出兵擊吳。
吳悉國應之,而遣使稱藩。
朝臣皆賀,獨曄曰:「吳絕在江、漢之表,無內臣之心久矣。
陛下雖齊德有虞,然醜虜之性,未有所感。
因難求臣,必難信也。
彼必外迫內困,然後發此使耳,可因其窮,襲而取之。
夫一日縱敵,數世之患,不可不察也。
」備軍敗退,吳禮敬轉廢,帝欲興眾伐之,曄以為「彼新得志,上下齊心,而阻帶江湖,必難倉卒。
」帝不聽。
〔一〕五年,幸廣陵泗口,命荊、揚州諸軍並進。
會群臣,問:「權當自來不?」鹹曰:「陛下親征,權恐怖,必舉國而應。
又不敢以大眾委之臣下,必自將而來。
」曄曰:「彼謂陛下欲以萬乘之重牽己,而超越江湖者在於別將,必勒兵待事,未有進退也。
」大駕停住積日,權果不至,帝乃旋師。
雲:「卿策之是也。
當念為吾滅二賊,不可但知其情而已。
」 〔一〕 傅子曰:孫權遣使求降,帝以問曄。
曄對曰:「權無故求降,必內有急。
權前襲殺關羽,取荊州四郡,備怒,必大興師伐之。
外有彊寇,眾心不安,又恐中國承其釁而伐之,故委地求降,一以卻中國之兵,二則假中國之援,以彊其眾而疑敵人。
權善用兵,見策知變,其計必出於此。
今天下三分,中國十有其八。
吳、蜀各保一州,阻山依水,有急相救,此小國之利也。
今還自相攻,天亡之也。
宜大興師,徑渡江襲其內。
蜀攻其外,我襲其內,吳之亡不出旬月矣。
吳亡則蜀孤。
若割吳半,蜀固不能久存,況蜀得其外,我得其內乎!」帝曰:「人稱臣降而伐之,疑天下欲來者心,必以為懼,其殆不可!孤何不且受吳降,而襲蜀之後乎?」對曰:「蜀遠吳近,又聞中國伐之,便還軍,不能止也。
今備已怒,故興兵擊吳,聞我伐吳,知吳必亡,必喜而進與我爭割吳地,必不改計抑怒救吳,必然之勢也。
」帝不聽,遂受吳降,即拜權為吳王。
曄又進曰:「不可。
先帝征伐,天下兼其八,威震海內,陛下受禪即真,德合天地,聲暨四遠,此實然之勢,非卑臣頌言也。
權雖有雄才,故漢驃騎將軍南昌侯耳,官輕勢卑。
士民有畏中國心,不可彊迫與成所謀也。
不得已受其降,可進其將軍號,封十萬戶侯,不可即以為王也。
夫王位,去天子一階耳,其禮秩服禦相亂也。
彼直為侯,江南士民未有君臣之義也。
我信其偽降,就封殖之,崇其位號,定其君臣,是為虎傅翼也。
權既受王位,卻蜀兵之後,外盡禮事中國,使其國內皆聞之,內為無禮以怒陛下。
陛下赫然發怒,興兵討之,乃徐告其民曰:『我委身事中國,不愛珍貨重寶,隨時貢獻,不敢失臣禮也,無故伐我,必欲殘我國家,俘我民人子女以為僮隸僕妾。
』吳民無緣不信其言也。
信其言而感怒,上下同心,戰加十倍矣。
」又不從。
遂即拜權為吳王。
權將陸議大敗劉備,殺其兵八萬餘人,備僅以身免。
權外禮愈卑,而內行不順,果如曄言。
明帝即位,進爵東亭侯,邑三百戶。
詔曰:「尊嚴祖考,所以崇孝表行也;追本敬始,所以篤教流化也。
是以成湯、文、武,實造商、周,詩、書之義,追尊稷、契,歌頌有娀、姜嫄之事,明盛德之源流,受命所由興也。
自我魏室之承天序,既發跡於高皇、太皇帝,而功隆于武皇、文皇帝。
至于高皇之父處士君,潛脩德讓,行動神明,斯乃乾坤所福饗,光靈所從來也。
而精神幽遠,號稱罔記,非所謂崇孝重本也。
其令公卿已下,會議號諡。
」曄議曰:「聖帝孝孫之欲褒崇先祖,誠無量已。
然親疏之數,遠近之降,蓋有禮紀,所以割斷私情,克成公法,為萬世式也。
周王所以上祖後稷者,以其佐唐有功,名在祀典故也。
至於漢氏之初,追諡之義,不
可使兩賊相對銜持,坐待其弊。
祕而不露,使權得志,非計之上。
又,圍中將吏不知有救,計糧怖懼,儻有他意,為難不小。
露之為便。
且羽為人彊梁,自恃二城守固,必不速退。
」太祖曰:「善。
」即敕救將徐晃以權書射著圍裏及羽屯中,圍裏聞之,志氣百倍。
羽果猶豫。
權軍至,得其二城,羽乃破敗。
文帝即王位,拜昭將作大匠。
及踐阼,遷大鴻臚,進封右鄉侯。
二年,分邑百戶,賜昭弟訪爵關內侯,徙昭為侍中。
三年,征東大將軍曹休臨江在洞浦口,自表:「願將銳卒虎步江南,因敵取資,事必克捷;若其無臣,不須為念。
」帝恐休便渡江,驛馬詔止。
時昭侍側,因曰:「竊見陛下有憂色,獨以休濟江故乎?今者渡江,人情所難,就休有此志,勢不獨行,當須諸將。
臧霸等既富且貴,無復他望,但欲終其天年,保守祿祚而已,何肯乘危自投死地,以求徼倖?苟霸等不進,休意自沮。
臣恐陛下雖有敕渡之詔,猶必沉吟,未便從命也。
」是後無幾,暴風吹賊船,悉詣休等營下,斬首獲生,賊遂迸散。
詔敕諸軍促渡。
軍未時進,賊救船遂至。
大駕幸宛,征南大將軍夏侯尚等攻江陵,未拔。
時江水淺狹,尚欲乘船將步騎入渚中安屯,作浮橋,南北往來,議者多以為城必可拔。
昭上疏曰:「武皇帝智勇過人,而用兵畏敵,不敢輕之若此也。
夫兵好進惡退,常然之數。
平地無險,猶尚艱難,就當深入,還道宜利,兵有進退,不可如意。
今屯渚中,至深也;浮橋而濟,至危也;一道而行,至狹也:三者兵家所忌,而今行之。
賊頻攻橋,誤有漏失,渚中精銳,非魏之有,將轉化為吳矣。
臣私慼之,忘寢與食,而議者怡然不以為憂,豈不惑哉!加江水向長,一旦暴增,何以防禦?就不破賊,尚當自完。
奈何乘危,不以為懼?事將危矣,惟陛下察之!」帝悟昭言,即詔尚等促出。
賊兩頭並前,官兵一道引去,不時得洩,將軍石建、高遷僅得自免。
軍出旬日,江水暴長。
帝曰:「君論此事,何其審也!正使張、陳當之,何以復加。
」五年,徙封成都鄉侯,拜太常。
其年,徙光祿大夫、給事中。
從大駕東征,七年還,拜太僕。
明帝即位,進爵樂平侯,邑千戶,轉衛尉。
分邑百戶,賜一子爵關內侯。
太和四年,行司徒事,六年,拜真。
昭上疏陳末流之弊曰:「凡有天下者,莫不貴尚敦樸忠信之士,深疾虛偽不真之人者,以其毀教亂治,敗俗傷化也。
近魏諷則伏誅建安之末,曹偉則斬戮黃初之始。
伏惟前後聖詔,深疾浮偽,欲以破散邪黨,常用切齒;而執法之吏皆畏其權勢,莫能糾擿,毀壞風俗,侵欲滋甚。
竊見當今年少,不復以學問為本,專更以交遊為業;國士不以孝悌清脩為首,乃以趨勢遊利為先。
合黨連群,互相褒歎,以毀訾為罰戮,用黨譽為爵賞,附己者則歎之盈言,不附者則為作瑕釁。
至乃相謂『今世何憂不度邪,但求人道不勤,羅之不博耳;又何患其不知己矣,但當吞之以藥而柔調耳。
』又聞或有使奴客名作在職家人,冒之出入,往來禁奧,交通書疏,有所探問。
凡此諸事,皆法之所不取,刑之所不赦,雖諷、偉之罪,無以加也。
」帝於是發切詔,斥免諸葛誕、鄧颺等。
昭年八十一薨,諡曰定侯。
子冑嗣。
冑歷位郡守、九卿。
劉曄字子揚,淮南成德人,漢光武子阜陵王延後也。
父普,母脩,產渙及曄。
渙九歲,曄七歲,而母病困。
臨終,戒渙、曄以「普之侍人,有諂害之性。
身死之後,懼必亂家。
汝長大能除之,則吾無恨矣。
」曄年十三,謂兄渙曰:「亡母之言,可以行矣。
」渙曰:「那可爾!」曄即入室殺侍者,徑出拜墓。
舍內大駕,白普。
普怒,遣人追曄。
曄還拜謝曰:「亡母顧命之言,敢受不請擅行之罰。
」普心異之,遂不責也。
汝南許劭名知人,避地揚州,稱曄有佐世之才。
揚士多輕俠狡桀,有鄭寶、張多、許乾之屬,各擁部曲。
寶最驍果,才力過人,一方所憚。
欲驅略百姓越赴江表,以曄高族名人,欲彊逼曄使唱導此謀。
曄時年二十餘,心內憂之,而未有緣。
會太祖遣使詣州,有所案問。
曄往見,為論事勢,要將與歸,駐止數日。
寶果從數百人齎牛酒來候使,曄令家僮將其眾坐中門外,為設酒飯;與寶於內宴飲。
密勒健兒,令因行觴而斫寶。
寶性不甘酒,視候甚明,觴者不敢發。
曄因自引取佩刀斫殺寶,斬其首以令其軍,雲:「曹公有令,敢有動者,與寶同罪。
」眾皆驚怖,走還營。
營有督將精兵數千,懼其為亂,曄即乘寶馬,將家僮數人,詣寶營門,呼其渠帥,喻以禍福,皆叩頭開門內曄。
曄撫慰安懷,鹹悉悅服,推曄為主。
曄睹漢室漸微,己為支屬,不欲擁兵,遂委其部曲與廬江太守劉勳。
勳怪其故,曄曰:「寶無法制,其眾素以鈔略為利,僕宿無資,而整齊之,必懷怨難久,故相與耳。
」時勳兵彊于江、淮之間。
孫策惡之,遣使卑辭厚幣,以書說勳曰:「上繚宗民,數欺下國,忿之有年矣。
擊之,路不便,願因大國伐之。
上繚甚實,得之可以富國,請出兵為外援。
」勳信之,又得策珠寶、葛越,喜悅。
外內盡賀,而曄獨否。
勳問其故,對曰:「上繚雖小,城堅池深,攻難守易,不可旬日而舉,則兵疲於外,而國內虛。
策乘虛而襲我,則後不能獨守。
是將軍進屈於敵,退無所歸。
若軍必出,禍今至矣。
」勳不從。
興兵伐上繚,策果襲其後。
勳窮踧,遂奔太祖。
太祖至壽春,時廬江界有山賊陳策,眾數萬人,臨險而守。
先時遣偏將緻誅,莫能禽克。
太祖問群下,可伐與不?鹹雲:「山峻高而谿谷深隘,守易攻難;又無之不足為損,得之不足為益。
」曄曰:「策等小豎,因亂赴險,遂相依為彊耳,非有爵命威信相伏也。
往者偏將資輕,而中國未夷,故策敢據險以守。
今天下略定,後伏先誅。
夫畏死趨賞,愚知所同,故廣武君為韓信畫策,謂其威名足以先聲後實而服鄰國也。
豈況明公之德,東征西怨,先開賞募,大兵臨之,令宣之日,軍門啟而虜自潰矣。
」太祖笑曰:「卿言近之!」遂遣猛將在前,大軍在後,至則克策,如曄所度。
太祖還,辟曄為司空倉曹掾。
〔一〕 〔一〕 傅子曰:太祖徵曄及蔣濟、胡質等五人,皆揚州名士。
每舍亭傳,未曾不講,所以見重;內論國邑先賢、禦賊固守、行軍進退之宜,外料敵之變化、彼我虛實、戰爭之術,夙夜不解。
而曄獨臥車中,終不一言。
濟怪而問之,曄答曰:「對明主非精神不接,精神可學而得乎?」及見太祖,太祖果問揚州先賢,賊之形勢。
四人爭對,待次而言,再見如此,太祖每和悅,而曄終不一言。
四人笑之。
後一見太祖止無所復問,曄乃設遠言以動太祖,太祖適知便止。
若是者三。
其旨趣以為遠言宜徵精神,獨見以盡其機,不宜於猥坐說也。
太祖已探見其心矣,坐罷,尋以四人為令,而授曄以心腹之任;每有疑事,輒以函問曄,至一夜數十至耳。
太祖征張魯,轉曄為主簿。
既至漢中,山峻難登,軍食頗乏。
太祖曰:「此妖妄之國耳,何能為有無?吾軍少食,不如速還。
」便自引歸,令曄督後諸軍,使以次出。
曄策魯可克,加糧道不繼,雖出,軍猶不能皆全,馳白太祖:「不如緻攻。
」遂進兵,多出弩以射其營。
魯奔走,漢中遂平。
曄進曰:「明公以步卒五千,將誅董卓,北破袁紹,南征劉表,九州百郡,十并其八,威震天下,勢慴海外。
今舉漢中,蜀人望風,破膽失守,推此而前,蜀可傳檄而定。
劉備,人傑也,有度而遲,得蜀日淺,蜀人未恃也。
今破漢中,蜀人震恐,其勢自傾。
以公之神明,因其傾而壓之,無不克也。
若小緩之,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,關羽、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,蜀民既定,據險守要,則不可犯矣。
今不取,必為後憂。
」太祖不從,〔一〕大軍遂還。
曄自漢中還,為行軍長史,兼領軍。
延康元年,蜀將孟達率眾降。
達有容止才觀,文帝甚器愛之,使達為新城太守,加散騎常侍。
曄以為「達有苟得之心,而恃才好術,必不能感恩懷義。
新城與吳、蜀接連,若有變態,為國生患。
」文帝竟不易,後達終于叛敗。
〔二〕 〔一〕 傅子曰:居七日,蜀降者說:「蜀中一日數十驚,備雖斬之而不能安也。
」太祖延問曄曰:「今尚可擊不?」曄曰:「今已小定,未可擊也。
」 〔二〕 傅子曰:初,太祖時,魏諷有重名,自卿相以下皆傾心交之。
其後孟達去劉備歸文帝,論者多稱有樂毅之量。
曄一見諷、達而皆雲必反,卒如其言。
黃初元年,以曄為侍中,賜爵關內侯。
詔問群臣令料劉備當為關羽出報吳不。
眾議鹹雲:「蜀,小國耳,名將唯羽。
羽死軍破,國內憂懼,無緣復出。
」曄獨曰:「蜀雖狹弱,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彊,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。
且關羽與備,義為君臣,恩猶父子;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,於終始之分不足。
」後備果出兵擊吳。
吳悉國應之,而遣使稱藩。
朝臣皆賀,獨曄曰:「吳絕在江、漢之表,無內臣之心久矣。
陛下雖齊德有虞,然醜虜之性,未有所感。
因難求臣,必難信也。
彼必外迫內困,然後發此使耳,可因其窮,襲而取之。
夫一日縱敵,數世之患,不可不察也。
」備軍敗退,吳禮敬轉廢,帝欲興眾伐之,曄以為「彼新得志,上下齊心,而阻帶江湖,必難倉卒。
」帝不聽。
〔一〕五年,幸廣陵泗口,命荊、揚州諸軍並進。
會群臣,問:「權當自來不?」鹹曰:「陛下親征,權恐怖,必舉國而應。
又不敢以大眾委之臣下,必自將而來。
」曄曰:「彼謂陛下欲以萬乘之重牽己,而超越江湖者在於別將,必勒兵待事,未有進退也。
」大駕停住積日,權果不至,帝乃旋師。
雲:「卿策之是也。
當念為吾滅二賊,不可但知其情而已。
」 〔一〕 傅子曰:孫權遣使求降,帝以問曄。
曄對曰:「權無故求降,必內有急。
權前襲殺關羽,取荊州四郡,備怒,必大興師伐之。
外有彊寇,眾心不安,又恐中國承其釁而伐之,故委地求降,一以卻中國之兵,二則假中國之援,以彊其眾而疑敵人。
權善用兵,見策知變,其計必出於此。
今天下三分,中國十有其八。
吳、蜀各保一州,阻山依水,有急相救,此小國之利也。
今還自相攻,天亡之也。
宜大興師,徑渡江襲其內。
蜀攻其外,我襲其內,吳之亡不出旬月矣。
吳亡則蜀孤。
若割吳半,蜀固不能久存,況蜀得其外,我得其內乎!」帝曰:「人稱臣降而伐之,疑天下欲來者心,必以為懼,其殆不可!孤何不且受吳降,而襲蜀之後乎?」對曰:「蜀遠吳近,又聞中國伐之,便還軍,不能止也。
今備已怒,故興兵擊吳,聞我伐吳,知吳必亡,必喜而進與我爭割吳地,必不改計抑怒救吳,必然之勢也。
」帝不聽,遂受吳降,即拜權為吳王。
曄又進曰:「不可。
先帝征伐,天下兼其八,威震海內,陛下受禪即真,德合天地,聲暨四遠,此實然之勢,非卑臣頌言也。
權雖有雄才,故漢驃騎將軍南昌侯耳,官輕勢卑。
士民有畏中國心,不可彊迫與成所謀也。
不得已受其降,可進其將軍號,封十萬戶侯,不可即以為王也。
夫王位,去天子一階耳,其禮秩服禦相亂也。
彼直為侯,江南士民未有君臣之義也。
我信其偽降,就封殖之,崇其位號,定其君臣,是為虎傅翼也。
權既受王位,卻蜀兵之後,外盡禮事中國,使其國內皆聞之,內為無禮以怒陛下。
陛下赫然發怒,興兵討之,乃徐告其民曰:『我委身事中國,不愛珍貨重寶,隨時貢獻,不敢失臣禮也,無故伐我,必欲殘我國家,俘我民人子女以為僮隸僕妾。
』吳民無緣不信其言也。
信其言而感怒,上下同心,戰加十倍矣。
」又不從。
遂即拜權為吳王。
權將陸議大敗劉備,殺其兵八萬餘人,備僅以身免。
權外禮愈卑,而內行不順,果如曄言。
明帝即位,進爵東亭侯,邑三百戶。
詔曰:「尊嚴祖考,所以崇孝表行也;追本敬始,所以篤教流化也。
是以成湯、文、武,實造商、周,詩、書之義,追尊稷、契,歌頌有娀、姜嫄之事,明盛德之源流,受命所由興也。
自我魏室之承天序,既發跡於高皇、太皇帝,而功隆于武皇、文皇帝。
至于高皇之父處士君,潛脩德讓,行動神明,斯乃乾坤所福饗,光靈所從來也。
而精神幽遠,號稱罔記,非所謂崇孝重本也。
其令公卿已下,會議號諡。
」曄議曰:「聖帝孝孫之欲褒崇先祖,誠無量已。
然親疏之數,遠近之降,蓋有禮紀,所以割斷私情,克成公法,為萬世式也。
周王所以上祖後稷者,以其佐唐有功,名在祀典故也。
至於漢氏之初,追諡之義,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