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十四 魏書十四 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

關燈
每戰輒破,氣衰力盡,內外失守。

    布之威力不及項籍,而困敗過之,若乘勝攻之,此成禽也。

    」太祖曰:「善。

    」魏書曰:劉備來奔,以為豫州牧。

    或謂太祖曰:「備有英雄志,今不早圖,後必為患。

    」太祖以問嘉,嘉曰:「有是。

    然公提劍起義兵,為百姓除暴,推誠仗信以招俊傑,猶懼其未也。

    今備有英雄名,以窮歸己而害之,是以害賢為名,則智士將自疑,回心擇主,公誰與定天下?夫除一人之患,以沮四海之望,安危之機,不可不察!」太祖笑曰:「君得之矣。

    」傅子曰:初,劉備來降,太祖以客禮待之,使為豫州牧。

    嘉言于太祖曰:「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。

    張飛、關羽者,皆萬人之敵也,為之死用。

    嘉觀之,備終不為人下,其謀未可測也。

    古人有言:『一日縱敵,數世之患。

    』宜早為之所。

    」是時,太祖奉天子以號令天下,方招懷英雄以明大信,未得從嘉謀。

    會太祖使備要擊袁術,嘉與程昱俱駕而諫太祖曰:「放備,變作矣!」時備已去,遂舉兵以叛。

    太祖恨不用嘉之言。

    案魏書所雲,與傅子正反也。

     孫策轉鬥千裡,盡有江東,聞太祖與袁紹相持於官渡,將渡江北襲許。

    眾聞皆懼,嘉料之曰:「策新并江東,所誅皆英豪雄傑,能得人死力者也。

    然策輕而無備,雖有百萬之眾,無異於獨行中原也。

    若刺客伏起,一人之敵耳。

    以吾觀之,必死於匹夫之手。

    」策臨江未濟,果為許貢客所殺。

    〔一〕 〔一〕 傅子曰:太祖欲速征劉備,議者懼軍出,袁紹擊其後,進不得戰而退失所據。

    語在武紀。

    太祖疑,以問嘉。

    嘉勸太祖曰:「紹性遲而多疑,來必不速。

    備新起,眾心未附,急擊之必敗。

    此存亡之機,不可失也。

    」太祖曰:「善。

    」遂東征備。

    備敗奔紹,紹果不出。

    臣松之案武紀,決計征備,量紹不出,皆出自太祖。

    此雲用嘉計,則為不同。

    又本傳稱(自)嘉料孫策輕佻,必死於匹夫之手,誠為明於見事。

    然自非上智,無以知其死在何年也。

    今正以襲許年死,此蓋事之偶合。

    
從破袁紹,紹死,又從討譚、尚于黎陽,連戰數克。

    諸將欲乘勝遂攻之,嘉曰:「袁紹愛此二子,莫適立也。

    有郭圖、逢紀為之謀臣,必交鬥其間,還相離也。

    急之則相持,緩之而後爭心生。

    不如南向荊州若征劉表者,以待其變;變成而後擊之,可一舉定也。

    」太祖曰:「善。

    」乃南征。

    軍至西平,譚、尚果爭冀州。

    譚為尚軍所敗,走保平原,遣辛毗乞降。

    太祖還救之,遂從定鄴。

    又從攻譚於南皮,冀州平。

    封嘉洧陽亭侯。

    〔一〕 〔一〕 傅子曰:河北既平,太祖多辟召青、冀、幽、并知名之士,漸臣使之,以為省事掾屬。

    皆嘉之謀也。

    
太祖將征袁尚及三郡烏丸,諸下多懼劉表使劉備襲許以討太祖,嘉曰:「公雖威震天下,胡恃其遠,必不設備。

    因其無備,卒然擊之,可破滅也。

    且袁紹有恩于民夷,而尚兄弟生存。

    今四州之民,徒以威附,德施未加,舍而南征,尚因烏丸之資,招其死主之臣,胡人一動,民夷俱應,以生蹋頓之心,成覬覦之計,恐青、冀非己之有也。

    表,坐談客耳,自知才不足以禦備,重任之則恐不能制,輕任之則備不為用,雖虛國遠征,公無憂矣。

    」太祖遂行。

    至易,嘉言曰:「兵貴神速。

    今千裡襲人,輜重多,難以趣利,且彼聞之,必為備;不如留輜重,輕兵兼道以出,掩其不意。

    」太祖乃密出盧龍塞,直指單于庭。

    虜卒聞太祖至,惶怖合戰。

    大破之,斬蹋頓及名王已下。

    尚及兄熙走遼東。

     嘉深通有算略,達於事情。

    太祖曰:「唯奉孝為能知孤意。

    」年三十八,自柳城還,疾篤,太祖問疾者交錯。

    及薨,臨其喪,哀甚,謂荀攸等曰:「諸君年皆孤輩也,唯奉孝最少。

    天下事竟,欲以後事屬之,而中年夭折,命也夫!」乃表曰:「軍祭酒郭嘉,自從征伐,十有一年。

    每有大議,臨敵制變。

    臣策未決,嘉輒成之。

    平定天下,謀功為高。

    不幸短命,事業未終。

    追思嘉勳,實不可忘。

    可增邑八百戶,并前千戶。

    」〔一〕諡曰貞侯。

    子奕嗣。

    〔二〕 〔一〕 魏書載太祖表曰:「臣聞褒忠寵賢,未必當身,念功惟績,恩隆後嗣。

    是以楚宗孫叔,顯封厥子;岑彭既沒,爵及支庶。

    故軍祭酒郭嘉,忠良淵淑,體通性達。

    每有大議,發言盈庭,執中處理,動無遺策。

    自在軍旅,十有餘年,行同騎乘,坐共幄席,東禽呂布,西取眭固,斬袁譚之首,平朔土之眾,踰越險塞,盪定烏丸,震威遼東,以梟袁尚。

    雖假天威,易為指麾,至於臨敵,發揚誓命,兇逆克殄,勳實由嘉。

    方將表顯,短命早終。

    上為朝廷悼惜良臣,下自毒恨喪失奇佐。

    宜追增嘉封,并前千戶,褒亡為存,厚往勸來也。

    」 〔二〕 魏書稱奕通達見理。

    奕字伯益,見王昶家誡。

    
後太祖征荊州還,於巴丘遇疾疫,燒船,歎曰:「郭奉孝在,不使孤至此。

    」〔一〕初,陳群非嘉不治行檢,數廷訴嘉,嘉意自若。

    太祖愈益重之,然以群能持正,亦悅焉。

    〔一〕奕為太子文學,早薨。

    子深嗣。

    深薨,子獵嗣。

    〔三〕 〔一〕 傅子曰:太祖又雲:「哀哉奉孝!痛哉奉孝!惜哉奉孝!」 〔二〕 傅子曰:太祖與荀彧書,追傷嘉曰:「郭奉孝年不滿四十,相與周旋十一年,阻險艱難,皆共罹之。

    又以其通達,見世事無所凝滯,欲以後事屬之,何意卒爾失之,悲痛傷心。

    今表增其子滿千戶,然何益亡者,追念之感深。

    且奉孝乃知孤者也;天下人相知者少,又以此痛惜。

    奈何奈何!」又與彧書曰:「追惜奉孝,不能去心。

    其人見時事兵事,過絕於人。

    又人多畏病,南方有疫,常言『吾往南方,則不生還』。

    然與共論計,雲當先定荊。

    此為不但見計之忠厚,必欲立功分,棄命定。

    事人心乃爾,何得使人忘之!」 〔三〕 世語曰:嘉孫敞,字泰中,有才識,位散騎常侍。

    
董昭字公仁,濟陰定陶人也。

    舉孝廉,除廮陶長、柏人令,袁紹以為參軍事。

    紹逆公孫瓚于界橋,鉅鹿太守李邵及郡冠蓋,以瓚兵彊,皆欲屬瓚。

    紹聞之,使昭領鉅鹿。

    問:「禦以何術?」對曰:「一人之微,不能消眾謀,欲誘緻其心,唱與同議,及得其情,乃當權以制之耳。

    計在臨時,未可得言。

    」時郡右姓孫伉等數十人專為謀主,驚動吏民。

    昭至郡,偽作紹檄告郡雲:「得賊羅候安平張吉辭,當攻鉅鹿,賊故孝廉孫伉等為應,檄到收行軍法,惡止其身,妻子勿坐。

    」昭案檄告令,皆即斬之。

    一郡惶恐,乃以次安慰,遂皆平集。

    事訖白紹,紹稱善。

    會魏郡太守栗攀為兵所害,紹以昭領魏郡太守。

    時郡界大亂,賊以萬數,遣使往來,交易市買。

    昭厚待之,因用為間,乘虛掩討,輒大克破。

    二日之中,羽檄三至。

     昭弟訪,在張邈軍中。

    邈與紹有隙,紹受讒將緻罪於昭。

    昭欲詣漢獻帝,至河內,為張楊所留。

    因楊上還印綬,拜騎都尉。

    時太祖領兗州,遣使詣楊,欲令假塗西至長安,楊不聽。

    昭說楊曰:「袁、曹雖為一家,勢不久群。

    曹今雖弱,然實天下之英雄也,當故結之。

    況今有緣,宜通其上事,并表薦之;若事有成,永為深分。

    」楊於是通太祖上事,表薦太祖。

    昭為太祖作書與長安諸將李傕、郭汜等,各隨輕重緻殷勤。

    楊亦遣使詣太祖。

    太祖遺楊犬馬金帛,遂與西方往來。

    天子在安邑,昭從河內往,詔拜議郎。

     建安元年,太祖定黃巾于許,遣使詣河東。

    會天子還洛陽,韓暹、楊奉、董承及楊各違戾不和。

    昭以奉兵馬最彊而少黨援,作太祖書與奉曰:「吾與將軍聞名慕義,便推赤心。

    今將軍拔萬乘之艱難,反之舊都,翼佐之功,超世無疇,何其休哉!方今群兇猾夏,四海未寧,神器至重,事在維輔;必須眾賢以清王軌,誠非一人所能獨建。

    心腹四支,實相恃賴,一物不備,則有闕焉。

    將軍當為內主,吾為外援。

    今吾有糧,將軍有兵,有無相通,足以相濟,死生契闊,相與共之。

    」奉得書喜悅,語諸將軍曰:「兗州諸軍近在許耳,有兵有糧,國家所當依仰也。

    」遂共表太祖為鎮東將軍,襲父爵費亭侯;昭遷符節令。

     太祖朝天子於洛陽,引昭並坐,問曰:「今孤來此,當施何計?」昭曰:「將軍興義兵以誅暴亂,入朝天子,輔翼王室,此五伯之功也。

    此下諸將,人殊意異,未必服從,今留匡弼,事勢不便,惟有移駕幸許耳。

    然朝廷播越,新還舊京,遠近跂望,冀一朝獲安。

    今復徙駕,不厭眾心。

    夫行非常之事,乃有非常之功,願將軍算其多者。

    」太祖曰:「此孤本志也。

    楊奉近在梁耳,聞其兵精,得無為孤累乎?」昭曰:「奉少黨援,將獨委質。

    鎮東、費亭之事,皆奉所定,又聞書命申束,足以見信。

    宜時遣使厚遺答謝,以安其意。

    說『京都無糧,欲車駕暫幸魯陽,魯陽近許,轉運稍易,可無縣乏之憂』。

    奉為人勇而寡慮,必不見疑,比使往來,足以定計。

    奉何能為累!」太祖曰:「善。

    」即遣使詣奉。

    徙大駕至許。

    奉由是失望,與韓暹等到定陵鈔暴。

    太祖不應,密往攻其梁營,降誅即定。

    奉、暹失眾,東降袁術。

    三年,昭遷河南尹。

    時張楊為其將楊醜所殺,楊長史薛洪、河內太守繆尚城守待紹救。

    太祖令昭單身入城,告喻洪、尚等,即日舉眾降。

    以昭為冀州牧。

     太祖令劉備拒袁術,昭曰:「備勇而志大,關羽、張飛為之羽翼,恐備之心未可得論也!」太祖曰:「吾已許之矣。

    」備到下邳,殺徐州刺史車冑,反。

    太祖自征備,徙昭為徐州牧。

    袁紹遣將顏良攻東郡,又徙昭為魏郡太守,從討良。

    良死後,進圍鄴城。

    袁紹同族春卿為魏郡太守,在城中,其父元長在揚州,太祖遣人迎之。

    昭書與春卿曰:「蓋聞孝者不背親以要利,仁者不忘君以徇私,志士不探亂以徼幸,智者不詭道以自危。

    足下大君,昔避內難,南遊百越,非疏骨肉,樂彼吳會,智者深識,獨或宜然。

    曹公愍其守志清恪,離群寡儔,故特遣使江東,或迎或送,今將至矣。

    就令足下處偏平之地,依德義之主,居有泰山之固,身為喬松之偶,以義言之,猶宜背彼向此,舍民趣父也。

    且邾儀父始與隱公盟,魯人嘉之,而不書爵,然則王所未命,爵尊不成,春秋之義也。

    況足下今日之所託者乃危亂之國,所受者乃矯誣之命乎?苟不逞之與群,而厥父之不恤,不可以言孝。

    忘祖宗所居之本朝,安非正之奸職,難可以言忠。

    忠孝並替,難以言智。

    又足下昔日為曹公所禮辟,夫戚族人而疏所生,內所寓而外王室,懷邪祿而叛知己,遠福祚而近危亡,棄明義而收大恥,不亦可惜邪!若能翻然易節,奉帝養父,委身曹公,忠孝不墜,榮名彰矣。

    宜深留計,早決良圖。

    」鄴既定,以昭為諫議大夫。

    後袁尚依烏丸蹋頓,太祖將征之。

    患軍糧難緻,鑿平虜、泉州二渠入海通運,昭所建也。

    太祖表封千秋亭侯,轉拜司空軍祭酒。

     後昭建議:「宜脩古建封五等。

    」太祖曰:「建設五等者,聖人也,又非人臣所制,吾何以堪之?」昭曰:「自古以來,人臣匡世,未有今日之功。

    有今日之功,未有久處人臣之勢者也。

    今明公恥有慚德而未盡善,樂保名節而無大責,德美過於伊、周,此至德之所極也。

    然太甲、成王未必可遭,今民難化,甚於殷、周,處大臣之勢,使人以大事疑己,誠不可不重慮也。

    明公雖邁威德,明法術,而不定其基,為萬世計,猶未至也。

    定基之本,在地與人,宜稍建立,以自藩衛。

    明公忠節穎露,天威在顏,耿弇床下之言,朱英無妄之論,不得過耳。

    昭受恩非凡,不敢不陳。

    」〔一〕後太祖遂受魏公、魏王之號,皆昭所創。

     〔一〕 獻帝春秋曰:昭與列侯諸將議,以丞相宜進爵國公,九錫備物,以彰殊勳;書與荀彧曰:「昔周旦、呂望,當姬氏之盛,因二聖之業,輔翼成王之幼,功勳若彼,猶受上爵,錫土開宇。

    末世田單,驅彊齊之眾,報弱燕之怨,收城七十,迎復襄王;襄王加賞于單,使東有掖邑之封,西有菑上之虞。

    前世錄功,濃厚如此。

    今曹公遭海內傾覆,宗廟焚滅,躬擐甲冑,周旋征伐,櫛風沐雨,且三十年,芟夷群兇,為百姓除害,使漢室復存,劉氏奉祀。

    方之曩者數公,若太山之與丘垤,豈同日而論乎?今徒與列將功臣,並侯一縣,此豈天下所望哉!」
及關羽圍曹仁於樊,孫權遣使辭以「遣兵西上,欲掩取羽。

    江陵、公安累重,羽失二城,必自奔走,樊軍之圍,不救自解。

    乞密不漏,令羽有備。

    」太祖詰群臣,群臣鹹言宜當密之。

    昭曰:「軍事尚權,期於合宜。

    宜應權以密,而內露之。

    羽聞權上,若還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