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十四 魏書十四 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

關燈
程昱字仲德,東郡東阿人也。

    長八尺三寸,美鬚髯。

    黃巾起,縣丞王度反應之,燒倉庫。

    縣令踰城走,吏民負老幼東奔渠丘山。

    昱使人偵視度,度等得空城不能守,出城西五六裡止屯。

    昱謂縣中大姓薛房等曰:「今度等得城郭不能居,其勢可知。

    此不過欲虜掠財物,非有堅甲利兵攻守之志也。

    今何不相率還城而守之?且城高厚,多穀米,今若還求令,共堅守,度必不能久,攻可破也。

    」房等以為然。

    吏民不肯從,曰:「賊在西,但有東耳。

    」昱謂房等:「愚民不可計事。

    」乃密遣數騎舉幡于東山上,令房等望見,大呼言「賊已至」,便下山趣城,吏民奔走隨之,求得縣令,遂共城守。

    度等來攻城,不能下,欲去。

    昱率吏民開城門急擊之,度等破走。

    東阿由此得全。

     初平中,兗州刺史劉岱辟昱,昱不應。

    是時岱與袁紹、公孫瓚和親,紹令妻子居岱所,瓚亦遣從事範方將騎助岱。

    後紹與瓚有隙。

    瓚擊破紹軍,乃遣使語岱,令遣紹妻子,使與紹絕。

    別敕範方:「若岱不遣紹家,將騎還。

    吾定紹,將加兵于岱。

    」岱議連日不決,別駕王彧白岱:「程昱有謀,能斷大事。

    」岱乃召見昱,問計,昱曰:「若棄紹近援而求瓚遠助,此假人於越以救溺子之說也。

    夫公孫瓚,非袁紹之敵也。

    今雖壞紹軍,然終為紹所禽。

    夫趣一朝之權而不慮遠計,將軍終敗。

    」岱從之。

    範方將其騎歸,未至,瓚大為紹所破。

    岱表昱為騎都尉,昱辭以疾。

     劉岱為黃巾所殺。

    太祖臨兗州,辟昱。

    昱將行,其鄉人謂曰:「何前後之相背也!」昱笑而不應。

    太祖與語,說之,以昱守壽張令。

    太祖征徐州,使昱與荀彧留守鄄城。

    張邈等叛迎呂布,郡縣響應,唯鄄城、範、東阿不動。

    布軍降者,言陳宮欲自將兵取東阿,又使氾嶷取範,吏民皆恐。

    彧謂昱曰:「今兗州反,唯有此三城。

    宮等以重兵臨之,非有以深結其心,三城必動。

    君,民之望也,歸而說之,殆可!」昱乃歸,過範,說其令靳允曰:「聞呂布執君母弟妻子,孝子誠不可為心!今天下大亂,英雄並起,必有命世,能息天下之亂者,此智者所詳擇也。

    得主者昌,失主者亡。

    陳宮叛迎呂布而百城皆應,似能有為,然以君觀之,布何如人哉!夫布,麤中少親,剛而無禮,匹夫之雄耳。

    宮等以勢假合,不能相君也。

    兵雖眾,終必無成。

    曹使君智略不世出,殆天所授!君必固範,我守東阿,則田單之功可立也。

    孰與違忠從惡而母子俱亡乎?唯君詳慮之!」允流涕曰:「不敢有二心。

    」時氾嶷已在縣,允乃見嶷,伏兵刺殺之,歸勒兵守。

    〔一〕昱又遣別騎絕倉亭津,陳宮至,不得渡。

    昱至東阿,東阿令棗祗已率厲吏民,拒城堅守。

    又兗州從事薛悌與昱協謀,卒完三城,以待太祖。

    太祖還,執昱手曰:「微子之力,吾無所歸矣。

    」乃表昱為東平相,屯範。

    〔二〕 〔一〕 徐眾評曰:允於曹公,未成君臣。

    母,至親也,於義應去。

    昔王陵母為項羽所拘,母以高祖必得天下,因自殺以固陵志。

    明心無所係,然後可得成事人盡死之節。

    衛公子開方仕齊,積年不歸,管仲以為不懷其親,安能愛君,不可以為相。

    是以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,允宜先救至親。

    徐庶母為曹公所得,劉備乃遣庶歸,欲為天下者恕人子之情也。

    曹公亦宜遣允。

     〔二〕 魏書曰:昱少時常夢上泰山,兩手捧日。

    昱私異之,以語荀彧。

    及兗州反,賴昱得完三城。

    於是彧以昱夢白太祖。

    太祖曰:「卿當終為吾腹心。

    」昱本名立,太祖乃加其上「日」,更名昱也。

    
太祖與呂布戰于濮陽,數不利。

    蝗蟲起,乃各引去。

    於是袁紹使人說太祖連和,欲使太祖遷家居鄴。

    太祖新失兗州,軍食盡,將許之。

    時昱使適還,引見,因言曰:「竊聞將軍欲遣家,與袁紹連和,誠有之乎?」太祖曰:「然。

    」昱曰:「意者將軍殆臨事而懼,不然何慮之不深也!夫袁紹據燕、趙之地,有并天下之心,而智不能濟也。

    將軍自度能為之下乎?將軍以龍虎之威,可為韓、彭之事邪?今兗州雖殘,尚有三城。

    能戰之士,不下萬人。

    以將軍之神武,與文若、昱等,收而用之,霸王之業可成也。

    願將軍更慮之!」太祖乃止。

    〔一〕 〔一〕 魏略載昱說太祖曰:「昔田橫,齊之世族,兄弟三人更王,據千裡之(齊)〔地〕,擁百萬之眾,與諸侯並南面稱孤。

    既而高祖得天下,而橫顧為降虜。

    當此之時,橫豈可為心哉!」太祖曰:「然。

    此誠丈夫之至辱也。

    」昱曰:「昱愚,不識大旨,以為將軍之志,不如田橫。

    田橫,齊一壯士耳,猶羞為高祖臣。

    今聞將軍欲遣家往鄴,將北面而事袁紹。

    夫以將軍之聰明神武,而反不羞為袁紹之下,竊為將軍恥之!」其後語與本傳略同。

    
天子都許,以昱為尚書。

    兗州尚未安集,復以昱為東中郎將,領濟陰太守,都督兗州事。

    劉備失徐州,來歸太祖。

    昱說太祖殺備,太祖不聽。

    語在武紀。

    後又遣備至徐州要擊袁術,昱與郭嘉說太祖曰:「公前日不圖備,昱等誠不及也。

    今借之以兵,必有異心。

    」太祖悔,追之不及。

    會術病死,備至徐州,遂殺車冑,舉兵背太祖。

    頃之,昱遷振威將軍。

    袁紹在黎陽,將南渡。

    時昱有七百兵守鄄城,太祖聞之,使人告昱,欲益二千兵。

    昱不肯,曰:「袁紹擁十萬眾,自以所向無前。

    今見昱兵少,必輕易不來攻。

    若益昱兵,過則不可不攻,攻之必克,徒兩損其勢。

    願公無疑!」太祖從之。

    紹聞昱兵少,果不往。

    太祖謂賈詡曰:「程昱之膽,過于賁、育。

    」昱收山澤亡命,得精兵數千人,乃引軍與太祖會黎陽,討袁譚、袁尚。

    譚、尚破走,拜昱奮武將軍,封安國亭侯。

    太祖征荊州,劉備奔吳。

    論者以為孫權必殺備,昱料之曰:「孫權新在位,未為海內所憚。

    曹公無敵於天下,初舉荊州,威震江表,權雖有謀,不能獨當也。

    劉備有英名,關羽、張飛皆萬人敵也,權必資之以禦我。

    難解勢分,備資以成,又不可得而殺也。

    」權果多與備兵,以禦太祖。

    是後中夏漸平,太祖拊昱背曰:「兗州之敗,不用君言,吾何以至此?」宗人奉牛酒大會,昱曰:「知足不辱,吾可以退矣。

    」乃自表歸兵,闔門不出。

    〔一〕 〔一〕 魏書曰:太祖征馬超,文帝留守,使昱參軍事。

    田銀、蘇伯等反河間,遣將軍賈信討之。

    賊有千餘人請降,議者皆以為宜如舊法,昱曰:「誅降者,謂在擾攘之時,天下雲起,故圍而後降者不赦,以示威天下,開其利路,使不至於圍也。

    今天下略定,且在邦域之中,此必降之賊,殺之無所威懼,非前日誅降之意。

    臣以為不可誅也;縱誅之,宜先啟聞。

    」眾議者曰:「軍事有專,無請。

    」昱不答。

    文帝起入,特引見昱曰:「君有所不盡邪?」昱曰:「凡專命者,謂有臨時之急,呼吸之間者耳。

    今此賊制在賈信之手,無朝夕之變。

    故老臣不願將軍行之也。

    」文帝曰:「君慮之善。

    」即白太祖,太祖果不誅。

    太祖還,聞之甚說,謂昱曰:「君非徒明於軍計,又善處人父子之間。

    」
昱性剛戾,與人多迕。

    人有告昱謀反,太祖賜待益厚。

    魏國既建,為衛尉,與中尉邢貞爭威儀,免。

    文帝踐阼,復為衛尉,進封安鄉侯,增邑三百戶,并前八百戶。

    分封少子延及孫曉列侯。

    方欲以為公,會薨,帝為流涕,追贈車騎將軍,諡曰肅侯。

    〔一〕子武嗣。

    武薨,子克嗣。

    克薨,子良嗣。

     〔一〕 魏書曰:昱時年八十。

    世語曰:初,太祖乏食,昱略其本縣,供三日糧,頗雜以人脯,由是失朝望,故位不至公。

    
曉,嘉平中為黃門侍郎。

    〔一〕時校事放橫,曉上疏曰:「周禮雲:『設官分職,以為民極。

    』春秋傳曰:『天有十日,人有十等。

    』愚不得臨賢,賤不得臨貴。

    於是並建聖哲,樹之風聲。

    明試以功,九載考績。

    各脩厥業,思不出位。

    故欒書欲拯晉侯,其子不聽;死人橫於街路,邴吉不問。

    上不責非職之功,下不務分外之賞,吏無兼統之勢,民無二事之役,斯誠為國要道,治亂所由也。

    遠覽典志,近觀秦漢,雖官名改易,職司不同,至于崇上抑下,顯分明例,其緻一也。

    初無校事之官幹與庶政者也。

    昔武皇帝大業草創,眾官未備,而軍旅勤苦,民心不安,乃有小罪,不可不察,故置校事,取其一切耳,然檢禦有方,不至縱恣也。

    此霸世之權宜,非帝王之正典。

    其後漸蒙見任,復為疾病,轉相因仍,莫正其本。

    遂令上察宮廟,下攝眾司,官無局業,職無分限,隨意任情,唯心所適。

    法造於筆端,不依科詔;獄成於門下,不顧覆訊。

    其選官屬,以謹慎為粗疏,以謥詷為賢能。

    其治事,以刻暴為公嚴,以循理為怯弱。

    外則託天威以為聲勢,內則聚群姦以為腹心。

    大臣恥與分勢,含忍而不言,小人畏其鋒芒,鬱結而無告。

    至使尹模公于目下肆其奸慝;罪惡之著,行路皆知,纖惡之過,積年不聞。

    既非周禮設官之意,又非春秋十等之義也。

    今外有公卿將校總統諸署,內有侍中尚書綜理萬機,司隸校尉督察京輦,禦史中丞董攝宮殿,皆高選賢才以充其職,申明科詔以督其違。

    若此諸賢猶不足任,校事小吏,益不可信。

    若此諸賢各思盡忠,校事區區,亦復無益。

    若更高選國士以為校事,則是中丞司隸重增一官耳。

    若如舊選,尹模之奸今復發矣。

    進退推算,無所用之。

    昔桑弘羊為漢求利,蔔式以為獨烹弘羊,天乃可雨。

    若使政治得失必感天地,臣恐水旱之災,未必非校事之由也。

    曹恭公遠君子,近小人,國風託以為刺。

    衛獻公舍大臣,與小臣謀,定姜謂之有罪。

    縱令校事有益於國,以禮義言之,尚傷大臣之心,況姦回暴露,而復不罷,是兗闕不補,迷而不返也。

    」於是遂罷校事官。

    曉遷汝南太守,年四十餘薨。

    〔二〕 〔一〕 世語曰:曉字季明,有通識。

     〔二〕 曉別傳曰:曉大著文章多亡失,今之存者不能十分之一。

    
郭嘉字奉孝,潁川陽翟人也。

    〔一〕初,北見袁紹,謂紹謀臣辛評、郭圖曰:「夫智者審于量主,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。

    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,而未知用人之機。

    多端寡要,好謀無決,欲與共濟天下大難,定霸王之業,難矣!」於是遂去之。

    先是時,潁川戲志才,籌畫士也,太祖甚器之。

    早卒。

    太祖與荀彧書曰:「自志才亡後,莫可與計事者。

    汝、潁固多奇士,誰可以繼之?」 彧薦嘉。

    召見,論天下事。

    太祖曰:「使孤成大業者,必此人也。

    」嘉出,亦喜曰:「真吾主也。

    」表為司空軍祭酒。

    〔二〕 〔一〕 傅子曰:嘉少有遠量。

    漢末天下將亂。

    自弱冠匿名跡,密交結英雋,不與俗接,故時人多莫知,惟識達者奇之。

    年二十七,辟司徒府。

     〔二〕 傅子曰:太祖謂嘉曰:「本初擁冀州之眾,青、并從之,地廣兵彊,而數為不遜。

    吾欲討之,力不敵,如何?」對曰:「劉、項之不敵,公所知也。

    漢祖唯智勝;項羽雖彊,終為所禽。

    嘉竊料之,紹有十敗,公有十勝,雖兵彊,無能為也。

    紹繁禮多儀,公體任自然,此道勝一也。

    紹以逆動,公奉順以率天下,此義勝二也。

    漢末政失於寬,紹以寬濟寬,故不攝,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,此治勝三也。

    紹外寬內忌,用人而疑之,所任唯親戚子弟,公外易簡而內機明,用人無疑,唯才所宜,不間遠近,此度勝四也。

    紹多謀少決,失在後事,公策得輒行,應變無窮,此謀勝五也。

    紹因累世之資,高議揖讓以收名譽,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,公以至心待人,推誠而行,不為虛美,以儉率下,與有功者無所吝,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,此德勝六也。

    紹見人飢寒,恤念之形于顏色,其所不見,慮或不及也,所謂婦人之仁耳,公於目前小事,時有所忽,至於大事,與四海接,恩之所加,皆過其望,雖所不見,慮之所周,無不濟也,此仁勝七也。

    紹大臣爭權,讒言惑亂,公禦下以道,浸潤不行,此明勝八也。

    紹是非不可知,公所是進之以禮,所不是正之以法,此文勝九也。

    紹好為虛勢,不知兵要,公以少克眾,用兵如神,軍人恃之,敵人畏之,此武勝十也。

    」太祖笑曰:「如卿所言,孤何德以堪之也!」嘉又曰:「紹方北擊公孫瓚,可因其遠征,東取呂布。

    不先取布,若紹為寇,布為之援,此深害也。

    」太祖曰:「然。

    」
征呂布,三戰破之,布退固守。

    時士卒疲倦,太祖欲引軍還,嘉說太祖急攻之,遂禽布。

    語在荀攸傳。

    〔一〕 〔一〕 傅子曰:太祖欲引軍還,嘉曰:「昔項籍七十餘戰,未嘗敗北,一朝失勢而身死國亡者,恃勇無謀故也。

    今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