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十三 魏書十三 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
關燈
小
中
大
鍾繇字元常,潁川長社人也。
〔一〕嘗與族父瑜俱至洛陽,道遇相者,曰:「此童有貴相,然當厄於水,努力慎之!」行未十裡,度橋,馬驚,墮水幾死。
瑜以相者言中,益貴繇,而供給資費,使得專學。
舉孝廉,〔二〕除尚書郎、陽陵令,以疾去。
辟三府,為廷尉正、黃門侍郎。
是時,漢帝在西京,李傕、郭汜等亂長安中,與關東斷絕。
太祖領兗州牧,始遣使上書。
〔三〕傕、汜等以為「關東欲自立天子,今曹操雖有使命,非其至實」,議留太祖使,拒絕其意。
繇說傕、汜等曰:「方今英雄並起,各矯命專制,唯曹兗州乃心王室,而逆其忠款,非所以副將來之望也。
」傕、汜等用繇言,厚加答報,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。
太祖既數聽荀彧之稱繇,又聞其說傕、汜,益虛心。
後傕脅天子,繇與尚書郎韓斌同策謀。
天子得出長安,繇有力焉。
拜禦史中丞,遷侍中尚書僕射,并錄前功封東武亭侯。
〔一〕 先賢行狀曰:鍾皓字季明,溫良篤慎,博學詩律,教授門生千有餘人,為郡功曹。
時太丘長陳寔為西門亭長,皓深獨敬異。
寔少皓十七歲,常禮待與同分義。
會辟公府,臨辭,太守問:「誰可代君?」皓曰:「明府欲必得其人,西門亭長可用。
」寔曰:「鍾君似不察人為意,不知何獨識我?」皓為司徒掾,公出,道路泥濘,導從惡其相灑,去公車絕遠。
公椎軾言:「司徒今日為獨行耳!」還府向閤,鈴下不扶,令揖掾屬,公奮手不顧。
時舉府掾屬皆投劾出,皓為西曹掾,即開府門分布曉語已出者,曰:「臣下不能得自直於君,若司隸舉繩墨,以公失宰相之禮,又不勝任,諸君終身何所任邪?」掾屬以故皆止。
都官果移西曹掾,問空府去意,皓召都官吏,以見掾屬名示之,乃止。
前後九辟三府,遷南鄉、林慮長,不之官。
時郡中先輩為海內所歸者,蒼梧太守定陵陳稚叔、故黎陽令潁陰荀淑及皓。
少府李膺常宗此三人,曰:「荀君清識難尚,陳、鍾至德可師。
」膺之姑為皓兄之妻,生子覲,與膺年齊,並有令名。
覲又好學慕古,有退讓之行。
為童幼時,膺祖太尉脩言:「覲似我家性,國有道不廢,國無道免于刑戮者也。
」復以膺妹妻之。
覲辟州宰,未嘗屈就。
膺謂覲曰:「孟軻以為人無好惡是非之心,非人也。
弟於人何太無皂白邪!」覲嘗以膺之言白皓,皓曰:「元禮,祖公在位,諸父並盛,韓公之甥,故得然耳。
國武子好招人過,以為怨本,今豈其時!保身全家,汝道是也。
」覲早亡,膺雖荷功名,位至卿佐,而卒隕身世禍。
皓年六十九,終於家。
皓二子迪、敷,並以黨錮不仕。
繇則迪之孫。
〔二〕 謝承後漢書曰:南陽陰脩為潁川太守,以旌賢擢俊為務,舉五官掾張仲方正,察功曹鍾繇、主簿荀彧、主記掾張禮、賊曹掾杜祐、孝廉荀攸、計吏郭圖為吏,以光國朝。
〔三〕 世語曰:太祖遣使從事王必緻命天子。
時關中諸將馬騰、韓遂等,各擁彊兵相與爭。
太祖方有事山東,以關右為憂。
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隸校尉,持節督關中諸軍,委之以後事,特使不拘科制。
繇至長安,移書騰、遂等,為陳禍福,騰、遂各遣子入侍。
太祖在官渡,與袁紹相持,繇送馬二千餘匹給軍。
太祖與繇書曰:「得所送馬,甚應其急。
關右平定,朝廷無西顧之憂,足下之勳也。
昔蕭何鎮守關中,足食成軍,亦適當爾。
」其後匈奴單于作亂平陽,繇帥諸軍圍之,未拔;而袁尚所置河東太守郭援到河東,眾甚盛。
諸將議欲釋之去,繇曰:「袁氏方彊,援之來,關中陰與之通,所以未悉叛者,顧吾威名故耳。
若棄而去,示之以弱,所在之民,誰非寇讎?縱吾欲歸,其得至乎!此為未戰先自敗也。
且援剛愎好勝,必易吾軍,若渡汾為營,及其未濟擊之,可大克也。
」張既說馬騰會擊援,騰遣子超將精兵逆之。
援至,果輕渡汾,眾止之,不從。
濟水未半,擊,大破之,〔一〕斬援,降單于。
語在既傳。
其後河東衛固作亂,與張晟、張琰及高幹等並為寇,繇又率諸將討破之。
〔二〕自天子西遷,洛陽人民單盡,繇徙關中民,又招納亡叛以充之,數年間民戶稍實。
太祖征關中,得以為資,表繇為前軍師。
〔一〕 司馬彪戰略曰:袁尚遣高幹、郭援將兵數萬人,與匈奴單于寇河東,遣使與馬騰、韓遂等連和,騰等陰許之。
傅幹說騰曰:「古人有言『順道者昌,逆德者亡』。
曹公奉天子誅暴亂,法明國治,上下用命,有義必賞,無義必罰,可謂順道矣。
袁氏背王命,驅胡虜以陵中國,寬而多忌,仁而無斷,兵雖彊,實失天下心,可謂逆德矣。
今將軍既事有道,不盡其力,陰懷兩端,欲以坐觀成敗,吾恐成敗既定,奉辭責罪,將軍先為誅首矣。
」於是騰懼。
幹曰:「智者轉禍為福。
今曹公與袁氏相持,而高幹、郭援獨制河東,曹公雖有萬全之計,不能禁河東之不危也。
將軍誠能引兵討援,內外擊之,其勢必舉。
是將軍一舉,斷袁氏之臂,解一方之急,曹公必重德將軍。
將軍功名,竹帛不能盡載也。
唯將軍審所擇!」騰曰:「敬從教。
」於是遣子超將精兵萬餘人,并將遂等兵,與繇會擊援等,大破之。
〔二〕 魏略曰:詔徵河東太守王邑。
邑以天下未定,心不願徵,而吏民亦戀邑,郡掾衛固及中郎將範先等各詣繇求乞邑。
而詔已拜杜畿為太守,畿已入界。
繇不聽先等,促邑交符。
邑佩印綬,徑從河北詣許自歸。
繇時治在洛陽,自以威禁失督司之法,乃上書自劾曰;「臣前上言故鎮北將軍領河東太守安陽亭侯王邑巧辟治官,犯突科條,事當推劾,檢實姦詐。
被詔書當如所糾。
以其歸罪,故加寬赦。
又臣上言吏民大小,各懷顧望,謂邑當還,拒太守杜畿,今皆反悔,共迎畿之官。
謹案文書,臣以空虛,被蒙拔擢,入充近侍,兼典機衡,忝膺重任,總統偏方。
既無德政以惠民物,又無威刑以檢不恪,至使邑違犯詔書,郡掾衛固誑迫吏民,訟訴之言,交驛道路,漸失其禮,不虔王命。
今雖反悔,醜聲流聞,咎皆由繇威刑不攝。
臣又疾病,前後歷年,氣力日微,屍素重祿,曠廢職任,罪明法正。
謹按侍中守司隸校尉東武亭侯鍾繇,幸得蒙恩,以鬥筲之才,仍見拔擢,顯從近密,銜命督使。
明知詔書深疾長吏政教寬弱,檢下無刑,久病淹滯,眾職荒頓,法令失張。
邑雖違科,當必繩正法,既舉文書,操彈失理,至乃使邑遠詣闕廷。
隳忝使命,挫傷爪牙。
而固誑迫吏民,拒畿連月,今雖反悔,犯順失正,海內兇赫,罪一由繇威刑闇弱。
又繇久病,不任所職,非繇大臣當所宜為。
繇輕慢憲度,不畏詔令,不與國同心,為臣不忠,無所畏忌,大為不敬。
又不承用詔書,奉詔不謹。
又聰明蔽塞,為下所欺,弱不勝任。
數罪謹以劾,臣請法車徵詣廷尉治繇罪,大鴻臚削爵土。
臣久嬰篤疾,涉夏盛劇,命縣呼吸,不任部官。
輒以文書付功曹從事馬適議,免冠徒跣,伏須罪誅。
」詔不聽。
魏國初建,為大理,遷相國。
文帝在東宮,賜繇五熟釜,為之銘曰:「於赫有魏,作漢藩輔。
厥相惟鍾,實幹心膂。
靖恭夙夜,匪遑安處。
百寮師師,楷茲度矩。
」〔一〕數年,坐西曹掾魏諷謀反,策罷就第。
〔二〕文帝即王位,復為大理。
及踐阼,改為廷尉,進封崇高鄉侯。
遷太尉,轉封平陽鄉侯。
時司徒華歆、司空王朗,並先世名臣。
文帝罷朝,謂左右曰:「此三公者,乃一代之偉人也,後世殆難繼矣!」〔三〕明帝即位,進封定陵侯,增邑五百,并前千八百戶,遷太傅。
繇有膝疾,拜起不便。
時華歆亦以高年疾病,朝見皆使載輿車,虎賁舁上殿就坐。
是後三公有疾,遂以為故事。
〔一〕 魏略曰:繇為相國,以五熟釜鼎範因太子鑄之,釜成,太子與繇書曰:「昔有黃三鼎,周之九寶,鹹以一體使調一味,豈若斯釜五味時芳?蓋鼎之烹飪,以饗上帝,以養聖賢,昭德祈福,莫斯之美。
故非大人,莫之能造;故非斯器,莫宜盛德。
今之嘉釜,有逾茲美。
夫周之屍臣,宋之考父,衛之孔悝,晉之魏顆,彼四臣者,並以功德勒名鍾鼎。
今執事寅亮大魏,以隆聖化。
堂堂之德,於斯為盛。
誠太常之所宜銘,彜器之所宜勒。
故作斯銘,勒之釜口,庶可贊揚洪美,垂之不朽。
」臣松之按漢書郊祀志,孝宣時,美陽得鼎,京兆尹張敞上議曰:「按鼎有刻書曰:『王命屍臣,官此栒邑。
(屍主事之臣栒音荀幽地)賜爾鸞旂,黼黻琱戈。
屍臣拜手稽首曰敢對揚天子丕顯休命!』此殆周之所以褒賜大臣,(子孫)大臣子孫刻銘其先功,藏之于宮廟也。
」考父銘見左氏傳,孔悝銘在禮記,事顯故不載。
國語曰:「昔克潞之役,秦來圖敗晉功,魏顆以其身追秦師于輔氏,親止杜回;其勒銘于景鍾,至于今不遺類,其子孫不可不興也。
」太子所稱四銘者也。
魏略曰:後太祖征漢中,太子在孟津,聞繇有玉玦,欲得之而難公言。
密使臨菑侯轉因人說之,繇即送之。
太子與繇書曰:「夫玉以比德君子,見美詩人。
晉之垂棘,魯之璵璠,宋之結綠,楚之和璞,價越萬金,貴重都城,有稱疇昔,流聲將來。
是以垂棘出晉,虞、虢雙禽;和璧入秦,相如抗節。
竊見玉書,稱美玉白若截肪,黑譬純漆,赤擬雞冠,黃侔蒸栗。
側聞斯語,未睹厥狀。
雖德非君子,義無詩人,高山景行,私所慕仰。
然四寶邈焉以遠,秦、漢未聞有良匹。
是以求之曠年,未遇厥真,私願不果,飢渴未副。
近見南陽宗惠叔稱君侯昔有美玦,聞之驚喜,笑與抃俱。
當自白書,恐傳言未審,是以令舍弟子建因荀仲茂轉言鄙旨。
乃不忽遺,厚見周稱,鄴騎既到,寶玦初至,捧跪發匣,爛然滿目。
猥以矇鄙之姿,得觀希世之寶,不煩一介之使,不損連城之價,既有秦昭章臺之觀,而無藺生詭奪之誑。
嘉貺益腆,敢不欽承!」繇報書曰:「昔忝近任,并得賜玦。
尚方耆老,頗識舊物。
名其符采。
必得處所。
以為執事有珍此者,是以鄙之,用未奉貢。
幸而紆意,實以悅懌。
在昔和氏,殷勤忠篤,而繇待命,是懷愧恥。
」 〔二〕 魏略曰:孫權稱臣,斬送關羽。
太子書報繇,繇答書曰:「臣同郡故司空荀爽言:『人當道情,愛我者一何可愛!憎我者一何可憎!』顧念孫權,了更嫵媚。
」太子又書曰:「得報,知喜南方。
至于荀公之清談,孫權之嫵媚,執書嗢噱,不能離手。
若權復黠,當折以汝南許劭月旦之評。
權優遊二國,俯仰荀、許,亦已足矣。
」 〔三〕 陸氏異林曰:繇嘗數月不朝會,意性異常,或問其故,雲:「常有好婦來,美麗非凡。
」問者曰:「必是鬼物,可殺之。
」婦人後往,不即前,止戶外。
繇問何以,曰:「公有相殺意。
」繇曰:「無此。
」乃勤勤呼之,乃入。
繇意恨,有不忍之心,然猶斫之傷髀。
婦人即出,以新綿拭血竟路。
明日使人尋跡之,至一大冢,木中有好婦人,形體如生人,著白練衫,丹繡裲襠,傷左髀,以裲襠中綿拭血。
叔父清河太守說如此。
清河,陸雲也。
初,太祖下令,使平議死刑可宮割者。
繇以為「古之肉刑,更歷聖人,宜復施行,以代死刑。
」議者以為非悅民之道,遂寢。
及文帝臨饗群臣,詔謂「大理欲復肉刑,此誠聖王之法。
公卿當善共議。
」議未定,會有
〔一〕嘗與族父瑜俱至洛陽,道遇相者,曰:「此童有貴相,然當厄於水,努力慎之!」行未十裡,度橋,馬驚,墮水幾死。
瑜以相者言中,益貴繇,而供給資費,使得專學。
舉孝廉,〔二〕除尚書郎、陽陵令,以疾去。
辟三府,為廷尉正、黃門侍郎。
是時,漢帝在西京,李傕、郭汜等亂長安中,與關東斷絕。
太祖領兗州牧,始遣使上書。
〔三〕傕、汜等以為「關東欲自立天子,今曹操雖有使命,非其至實」,議留太祖使,拒絕其意。
繇說傕、汜等曰:「方今英雄並起,各矯命專制,唯曹兗州乃心王室,而逆其忠款,非所以副將來之望也。
」傕、汜等用繇言,厚加答報,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。
太祖既數聽荀彧之稱繇,又聞其說傕、汜,益虛心。
後傕脅天子,繇與尚書郎韓斌同策謀。
天子得出長安,繇有力焉。
拜禦史中丞,遷侍中尚書僕射,并錄前功封東武亭侯。
〔一〕 先賢行狀曰:鍾皓字季明,溫良篤慎,博學詩律,教授門生千有餘人,為郡功曹。
時太丘長陳寔為西門亭長,皓深獨敬異。
寔少皓十七歲,常禮待與同分義。
會辟公府,臨辭,太守問:「誰可代君?」皓曰:「明府欲必得其人,西門亭長可用。
」寔曰:「鍾君似不察人為意,不知何獨識我?」皓為司徒掾,公出,道路泥濘,導從惡其相灑,去公車絕遠。
公椎軾言:「司徒今日為獨行耳!」還府向閤,鈴下不扶,令揖掾屬,公奮手不顧。
時舉府掾屬皆投劾出,皓為西曹掾,即開府門分布曉語已出者,曰:「臣下不能得自直於君,若司隸舉繩墨,以公失宰相之禮,又不勝任,諸君終身何所任邪?」掾屬以故皆止。
都官果移西曹掾,問空府去意,皓召都官吏,以見掾屬名示之,乃止。
前後九辟三府,遷南鄉、林慮長,不之官。
時郡中先輩為海內所歸者,蒼梧太守定陵陳稚叔、故黎陽令潁陰荀淑及皓。
少府李膺常宗此三人,曰:「荀君清識難尚,陳、鍾至德可師。
」膺之姑為皓兄之妻,生子覲,與膺年齊,並有令名。
覲又好學慕古,有退讓之行。
為童幼時,膺祖太尉脩言:「覲似我家性,國有道不廢,國無道免于刑戮者也。
」復以膺妹妻之。
覲辟州宰,未嘗屈就。
膺謂覲曰:「孟軻以為人無好惡是非之心,非人也。
弟於人何太無皂白邪!」覲嘗以膺之言白皓,皓曰:「元禮,祖公在位,諸父並盛,韓公之甥,故得然耳。
國武子好招人過,以為怨本,今豈其時!保身全家,汝道是也。
」覲早亡,膺雖荷功名,位至卿佐,而卒隕身世禍。
皓年六十九,終於家。
皓二子迪、敷,並以黨錮不仕。
繇則迪之孫。
〔二〕 謝承後漢書曰:南陽陰脩為潁川太守,以旌賢擢俊為務,舉五官掾張仲方正,察功曹鍾繇、主簿荀彧、主記掾張禮、賊曹掾杜祐、孝廉荀攸、計吏郭圖為吏,以光國朝。
〔三〕 世語曰:太祖遣使從事王必緻命天子。
時關中諸將馬騰、韓遂等,各擁彊兵相與爭。
太祖方有事山東,以關右為憂。
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隸校尉,持節督關中諸軍,委之以後事,特使不拘科制。
繇至長安,移書騰、遂等,為陳禍福,騰、遂各遣子入侍。
太祖在官渡,與袁紹相持,繇送馬二千餘匹給軍。
太祖與繇書曰:「得所送馬,甚應其急。
關右平定,朝廷無西顧之憂,足下之勳也。
昔蕭何鎮守關中,足食成軍,亦適當爾。
」其後匈奴單于作亂平陽,繇帥諸軍圍之,未拔;而袁尚所置河東太守郭援到河東,眾甚盛。
諸將議欲釋之去,繇曰:「袁氏方彊,援之來,關中陰與之通,所以未悉叛者,顧吾威名故耳。
若棄而去,示之以弱,所在之民,誰非寇讎?縱吾欲歸,其得至乎!此為未戰先自敗也。
且援剛愎好勝,必易吾軍,若渡汾為營,及其未濟擊之,可大克也。
」張既說馬騰會擊援,騰遣子超將精兵逆之。
援至,果輕渡汾,眾止之,不從。
濟水未半,擊,大破之,〔一〕斬援,降單于。
語在既傳。
其後河東衛固作亂,與張晟、張琰及高幹等並為寇,繇又率諸將討破之。
〔二〕自天子西遷,洛陽人民單盡,繇徙關中民,又招納亡叛以充之,數年間民戶稍實。
太祖征關中,得以為資,表繇為前軍師。
〔一〕 司馬彪戰略曰:袁尚遣高幹、郭援將兵數萬人,與匈奴單于寇河東,遣使與馬騰、韓遂等連和,騰等陰許之。
傅幹說騰曰:「古人有言『順道者昌,逆德者亡』。
曹公奉天子誅暴亂,法明國治,上下用命,有義必賞,無義必罰,可謂順道矣。
袁氏背王命,驅胡虜以陵中國,寬而多忌,仁而無斷,兵雖彊,實失天下心,可謂逆德矣。
今將軍既事有道,不盡其力,陰懷兩端,欲以坐觀成敗,吾恐成敗既定,奉辭責罪,將軍先為誅首矣。
」於是騰懼。
幹曰:「智者轉禍為福。
今曹公與袁氏相持,而高幹、郭援獨制河東,曹公雖有萬全之計,不能禁河東之不危也。
將軍誠能引兵討援,內外擊之,其勢必舉。
是將軍一舉,斷袁氏之臂,解一方之急,曹公必重德將軍。
將軍功名,竹帛不能盡載也。
唯將軍審所擇!」騰曰:「敬從教。
」於是遣子超將精兵萬餘人,并將遂等兵,與繇會擊援等,大破之。
〔二〕 魏略曰:詔徵河東太守王邑。
邑以天下未定,心不願徵,而吏民亦戀邑,郡掾衛固及中郎將範先等各詣繇求乞邑。
而詔已拜杜畿為太守,畿已入界。
繇不聽先等,促邑交符。
邑佩印綬,徑從河北詣許自歸。
繇時治在洛陽,自以威禁失督司之法,乃上書自劾曰;「臣前上言故鎮北將軍領河東太守安陽亭侯王邑巧辟治官,犯突科條,事當推劾,檢實姦詐。
被詔書當如所糾。
以其歸罪,故加寬赦。
又臣上言吏民大小,各懷顧望,謂邑當還,拒太守杜畿,今皆反悔,共迎畿之官。
謹案文書,臣以空虛,被蒙拔擢,入充近侍,兼典機衡,忝膺重任,總統偏方。
既無德政以惠民物,又無威刑以檢不恪,至使邑違犯詔書,郡掾衛固誑迫吏民,訟訴之言,交驛道路,漸失其禮,不虔王命。
今雖反悔,醜聲流聞,咎皆由繇威刑不攝。
臣又疾病,前後歷年,氣力日微,屍素重祿,曠廢職任,罪明法正。
謹按侍中守司隸校尉東武亭侯鍾繇,幸得蒙恩,以鬥筲之才,仍見拔擢,顯從近密,銜命督使。
明知詔書深疾長吏政教寬弱,檢下無刑,久病淹滯,眾職荒頓,法令失張。
邑雖違科,當必繩正法,既舉文書,操彈失理,至乃使邑遠詣闕廷。
隳忝使命,挫傷爪牙。
而固誑迫吏民,拒畿連月,今雖反悔,犯順失正,海內兇赫,罪一由繇威刑闇弱。
又繇久病,不任所職,非繇大臣當所宜為。
繇輕慢憲度,不畏詔令,不與國同心,為臣不忠,無所畏忌,大為不敬。
又不承用詔書,奉詔不謹。
又聰明蔽塞,為下所欺,弱不勝任。
數罪謹以劾,臣請法車徵詣廷尉治繇罪,大鴻臚削爵土。
臣久嬰篤疾,涉夏盛劇,命縣呼吸,不任部官。
輒以文書付功曹從事馬適議,免冠徒跣,伏須罪誅。
」詔不聽。
魏國初建,為大理,遷相國。
文帝在東宮,賜繇五熟釜,為之銘曰:「於赫有魏,作漢藩輔。
厥相惟鍾,實幹心膂。
靖恭夙夜,匪遑安處。
百寮師師,楷茲度矩。
」〔一〕數年,坐西曹掾魏諷謀反,策罷就第。
〔二〕文帝即王位,復為大理。
及踐阼,改為廷尉,進封崇高鄉侯。
遷太尉,轉封平陽鄉侯。
時司徒華歆、司空王朗,並先世名臣。
文帝罷朝,謂左右曰:「此三公者,乃一代之偉人也,後世殆難繼矣!」〔三〕明帝即位,進封定陵侯,增邑五百,并前千八百戶,遷太傅。
繇有膝疾,拜起不便。
時華歆亦以高年疾病,朝見皆使載輿車,虎賁舁上殿就坐。
是後三公有疾,遂以為故事。
〔一〕 魏略曰:繇為相國,以五熟釜鼎範因太子鑄之,釜成,太子與繇書曰:「昔有黃三鼎,周之九寶,鹹以一體使調一味,豈若斯釜五味時芳?蓋鼎之烹飪,以饗上帝,以養聖賢,昭德祈福,莫斯之美。
故非大人,莫之能造;故非斯器,莫宜盛德。
今之嘉釜,有逾茲美。
夫周之屍臣,宋之考父,衛之孔悝,晉之魏顆,彼四臣者,並以功德勒名鍾鼎。
今執事寅亮大魏,以隆聖化。
堂堂之德,於斯為盛。
誠太常之所宜銘,彜器之所宜勒。
故作斯銘,勒之釜口,庶可贊揚洪美,垂之不朽。
」臣松之按漢書郊祀志,孝宣時,美陽得鼎,京兆尹張敞上議曰:「按鼎有刻書曰:『王命屍臣,官此栒邑。
(屍主事之臣栒音荀幽地)賜爾鸞旂,黼黻琱戈。
屍臣拜手稽首曰敢對揚天子丕顯休命!』此殆周之所以褒賜大臣,(子孫)大臣子孫刻銘其先功,藏之于宮廟也。
」考父銘見左氏傳,孔悝銘在禮記,事顯故不載。
國語曰:「昔克潞之役,秦來圖敗晉功,魏顆以其身追秦師于輔氏,親止杜回;其勒銘于景鍾,至于今不遺類,其子孫不可不興也。
」太子所稱四銘者也。
魏略曰:後太祖征漢中,太子在孟津,聞繇有玉玦,欲得之而難公言。
密使臨菑侯轉因人說之,繇即送之。
太子與繇書曰:「夫玉以比德君子,見美詩人。
晉之垂棘,魯之璵璠,宋之結綠,楚之和璞,價越萬金,貴重都城,有稱疇昔,流聲將來。
是以垂棘出晉,虞、虢雙禽;和璧入秦,相如抗節。
竊見玉書,稱美玉白若截肪,黑譬純漆,赤擬雞冠,黃侔蒸栗。
側聞斯語,未睹厥狀。
雖德非君子,義無詩人,高山景行,私所慕仰。
然四寶邈焉以遠,秦、漢未聞有良匹。
是以求之曠年,未遇厥真,私願不果,飢渴未副。
近見南陽宗惠叔稱君侯昔有美玦,聞之驚喜,笑與抃俱。
當自白書,恐傳言未審,是以令舍弟子建因荀仲茂轉言鄙旨。
乃不忽遺,厚見周稱,鄴騎既到,寶玦初至,捧跪發匣,爛然滿目。
猥以矇鄙之姿,得觀希世之寶,不煩一介之使,不損連城之價,既有秦昭章臺之觀,而無藺生詭奪之誑。
嘉貺益腆,敢不欽承!」繇報書曰:「昔忝近任,并得賜玦。
尚方耆老,頗識舊物。
名其符采。
必得處所。
以為執事有珍此者,是以鄙之,用未奉貢。
幸而紆意,實以悅懌。
在昔和氏,殷勤忠篤,而繇待命,是懷愧恥。
」 〔二〕 魏略曰:孫權稱臣,斬送關羽。
太子書報繇,繇答書曰:「臣同郡故司空荀爽言:『人當道情,愛我者一何可愛!憎我者一何可憎!』顧念孫權,了更嫵媚。
」太子又書曰:「得報,知喜南方。
至于荀公之清談,孫權之嫵媚,執書嗢噱,不能離手。
若權復黠,當折以汝南許劭月旦之評。
權優遊二國,俯仰荀、許,亦已足矣。
」 〔三〕 陸氏異林曰:繇嘗數月不朝會,意性異常,或問其故,雲:「常有好婦來,美麗非凡。
」問者曰:「必是鬼物,可殺之。
」婦人後往,不即前,止戶外。
繇問何以,曰:「公有相殺意。
」繇曰:「無此。
」乃勤勤呼之,乃入。
繇意恨,有不忍之心,然猶斫之傷髀。
婦人即出,以新綿拭血竟路。
明日使人尋跡之,至一大冢,木中有好婦人,形體如生人,著白練衫,丹繡裲襠,傷左髀,以裲襠中綿拭血。
叔父清河太守說如此。
清河,陸雲也。
初,太祖下令,使平議死刑可宮割者。
繇以為「古之肉刑,更歷聖人,宜復施行,以代死刑。
」議者以為非悅民之道,遂寢。
及文帝臨饗群臣,詔謂「大理欲復肉刑,此誠聖王之法。
公卿當善共議。
」議未定,會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