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十三 魏書十三 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
關燈
小
中
大
者眾,舊穀既沒,新穀莫繼。
斯則有國之大患,而非備豫之長策也。
今見作者三四萬人,九龍可以安聖體,其內足以列六宮,顯陽之殿,又向將畢,惟泰極已前,功夫尚大,方向盛寒,疾疢或作。
誠願陛下發德音,下明詔,深愍役夫之疲勞,厚矜兆民之不贍,取常食廩之士,非急要者之用,選其丁壯,擇留萬人,使一期而更之,鹹知息代有日,則莫不悅以即事,勞而不怨矣。
計一歲有三百六十萬夫,亦不為少。
當一歲成者,聽且三年。
分遣其餘,使皆即農,無窮之計也。
倉有溢粟,民有餘力:以此興功,何功不立?以此行化,何化不成?夫信之於民,國家大寶也。
仲尼曰:『自古皆有死,民非信不立。
』夫區區之晉國,微微之重耳,欲用其民,先示以信,是故原雖將降,顧信而歸,用能一戰而霸,于今見稱。
前車駕當幸洛陽,發民為營,有司命以營成而罷。
既成,又利其功力,不以時遣。
有司徒營其目前之利,不顧經國之體。
臣愚以為自今以後,儻復使民,宜明其令,使必如期。
若有事以次,寧復更發,無或失信。
凡陛下臨時之所行刑,皆有罪之吏,宜死之人也。
然眾庶不知,謂為倉卒。
故願陛下下之於吏而暴其罪。
鈞其死也,無使汙于宮掖而為遠近所疑。
且人命至重,難生易殺,氣絕而不續者也,是以聖賢重之。
孟軻稱殺一無辜以取天下,仁者不為也。
漢時有犯蹕驚乘輿馬者,廷尉張釋之奏使罰金,文帝怪其輕,而釋之曰:『方其時,上使誅之則已。
今下廷尉。
廷尉,天下之平也,一傾之,天下用法皆為輕重,民安所措其手足?』臣以為大失其義,非忠臣所宜陳也。
廷尉者,天子之吏也,猶不可以失平,而天子之身,反可以惑謬乎?斯重於為己,而輕於為君,不忠之甚也。
周公曰:『天子無戲言;言則史書之,工誦之,士稱之。
』言猶不戲,而況行之乎?故釋之之言不可不察,周公之戒不可不法也。
」又陳「諸鳥獸無用之物,而有芻穀人徒之費,皆可蠲除。
」 帝嘗問曰:「漢桓帝時,白馬令李雲上書言:『帝者,諦也。
是帝欲不諦。
』當何得不死?」肅對曰:「但為言失逆順之節。
原其本意,皆欲盡心,念存補國。
且帝者之威,過於雷霆,殺一匹夫,無異螻蟻。
寬而宥之,可以示容受切言,廣德宇於天下。
故臣以為殺之未必為是也。
」帝又問:「司馬遷以受刑之故,內懷隱切,著史記非貶孝武,令人切齒。
」對曰:「司馬遷記事,不虛美,不隱惡。
劉向、揚雄服其善敘事,有良史之才,謂之實錄。
漢武帝聞其述史記,取孝景及己本紀覽之,於是大怒,削而投之。
於今此兩紀有錄無書。
後遭李陵事,遂下遷蠶室。
此為隱切在孝武,而不在於史遷也。
」 正始元年,出為廣平太守。
公事徵還,拜議郎。
頃之,為侍中,遷太常。
時大將軍曹爽專權,任用何晏、鄧颺等。
肅與太尉蔣濟、司農桓範論及時政,肅正色曰:「此輩即弘恭、石顯之屬,復稱說邪!」爽聞之,戒何晏等曰:「當共慎之!公卿已比諸君前世惡人矣。
」坐宗廟事免。
後為光祿勳。
時有二魚長尺,集于武庫之屋,有司以為吉祥。
肅曰:「魚生於淵而亢於屋,介鱗之物失其所也。
邊將其殆有棄甲之變乎?」其後果有東關之敗。
徙為河南尹。
嘉平六年,持節兼太常,奉法駕,迎高貴鄉公于元城。
是歲,白氣經天,大將軍司馬景王問肅其故,肅答曰:「此蚩尤之旗也,東南其有亂乎?君若脩己以安百姓,則天下樂安者歸德,唱亂者先亡矣。
」明年春,鎮東將軍毌丘儉、揚州刺史文欽反,景王謂肅曰:「霍光感夏侯勝之言,始重儒學之士,良有以也。
安國寧主,其術焉在?」肅曰:「昔關羽率荊州之眾,降于禁於漢濱,遂有北向爭天下之志。
後孫權襲取其將士家屬,羽士眾一旦瓦解。
今淮南將士父母妻子皆在內州,但急往禦衛,使不得前,必有關羽土崩之勢矣。
」景王從之,遂破儉、欽。
後遷中領軍,加散騎常侍,增邑三百,并前二千二百戶。
甘露元年薨,門生縗絰者以百數。
追贈衛將軍,諡曰景侯。
子惲嗣。
惲薨,無子,國絕。
景元四年,封肅子恂為蘭陵侯。
鹹熙中,開建五等,以肅著勳前朝,改封恂為氶子。
〔一〕 〔一〕 世語曰:恂字(子良大)〔良夫〕,有通識,在朝忠正。
歷河南尹、侍中,所居有稱。
乃心存公,有匪躬之節。
鬲令袁毅餽以駿馬,知其貪財,不受。
毅竟以黷貨而敗。
建立二學,崇明五經,皆恂所建。
卒時年四十餘,贈車騎將軍。
肅女適司馬文王,即文明皇後,生晉武帝、齊獻王攸。
晉諸公贊曰:恂兄弟八人。
其達者,虔字恭祖,以功幹見稱,位至尚書。
弟愷,字君夫,少有才力而無行檢,與衛尉石崇友善,俱以豪侈競於世,終於後將軍。
虔子康、隆,仕亦宦達,為後世所重。
初,肅善賈、馬之學,而不好鄭氏,采會同異,為尚書、詩、論語、三禮、左氏解,及撰定父朗所作易傳,皆列於學官。
其所論駮朝廷典制、郊祀、宗廟、喪紀、輕重,凡百餘篇。
時樂安孫叔然,〔一〕受學鄭玄之門,人稱東州大儒。
徵為祕書監,不就。
肅集聖證論以譏短玄,叔然駮而釋之,及作周易、春秋例,毛詩、禮記、春秋三傳、國語、爾雅諸注,又注書十餘篇。
自魏初徵士燉煌周生烈,〔二〕明帝時大司農弘農董遇等,亦歷注經傳,頗傳於世。
〔三〕 〔一〕 臣松之案叔然與晉武帝同名,故稱其字。
〔二〕 臣松之案此人姓周生,名烈。
何晏論語集解有烈義例,餘所著述,見晉武帝中經簿。
〔三〕 魏略曰:遇字季直,性質訥而好學。
興平中,關中擾亂,與兄季中依將軍段煨。
采稆負販,而常挾持經書,投閒習讀。
其兄笑之而遇不改。
及建安初,王綱小設,郡舉孝廉,稍遷黃門侍郎。
是時,漢帝委政太祖,遇旦夕侍講,為天子所愛信。
至二十二年,許中百官矯制,遇雖不與謀,猶被錄詣鄴,轉為宂散。
常從太祖西征,道由孟津,過弘農王冢。
太祖疑欲謁,顧問左右,左右莫對,遇乃越第進曰:「春秋之義,國君即位未踰年而卒,未成為君。
弘農王即阼既淺,又為暴臣所制,降在藩國,不應謁。
」太祖乃過。
黃初中,出為郡守。
明帝時,入為侍中、大司農。
數年,病亡。
初,遇善治老子,為老子作訓注。
又善左氏傳,更為作朱墨別異。
人有從學者,遇不肯教,而雲「必當先讀百遍」。
言「讀書百遍而義自見」。
從學者雲:「苦渴無日。
」遇言「當以三餘」。
或問三餘之意,遇言「冬者歲之餘,夜者日之餘,陰雨者時之餘也」。
由是諸生少從遇學,無傳其朱墨者。
世語曰:遇子綏,位至祕書監,亦有才學。
齊王冏功臣董艾,即綏之子也。
魏略以遇及賈洪、邯鄲淳、薛夏、隗禧、蘇林、樂詳等七人為儒宗,其序曰:「從初平之元,至建安之末,天下分崩,人懷苟且,綱紀既衰,儒道尤甚。
至黃初元年之後,新主乃復,始掃除太學之灰炭,補舊石碑之缺壞,備博士之員錄,依漢甲乙以考課。
申告州郡,有欲學者,皆遣詣太學。
太學始開,有弟子數百人。
至太和、青龍中,中外多事,人懷避就。
雖性非解學,多求詣太學。
太學諸生有千數,而諸博士率皆麄疏,無以教弟子。
弟子本亦避役,竟無能習學,冬來春去,歲歲如是。
又雖有精者,而臺閣舉格太高,加不念統其大義,而問字指墨法點注之間,百人同試,度者未十。
是以志學之士,遂復陵遲,而末求浮虛者各競逐也。
正始中,有詔議圜丘,普延學士。
是時郎官及司徒領吏二萬餘人,雖復分布,見在京師者尚且萬人,而應書與議者略無幾人。
又是時朝堂公卿以下四百餘人,其能操筆者未有十人,多皆相從飽食而退。
嗟夫!學業沈隕,乃至於此。
是以私心常區區貴乎數公者,各處荒亂之際,而能守志彌敦者也。
」賈洪字叔業,京兆新豐人也。
好學有才,而特精於春秋左傳。
建安初,仕郡,舉計掾,應州辟。
時州中自參軍事以下百餘人,唯洪與馮翊嚴苞(交)〔文〕通才學最高。
洪歷守三縣令,所在輒開除廄舍,親授諸生。
後馬超反,超劫洪,將詣華陰,使作露布。
洪不獲已,為作之。
司徒鍾繇在東,識其文,曰:「此賈洪作也。
」及超破走,太祖召洪署軍謀掾。
猶以其前為超作露布文,故不即敘。
晚乃出為陰泉長。
延康中,轉為白馬王相。
善能談戲。
王彪亦雅好文學,常師宗之,過於三卿。
數歲病亡,亡時年五十餘,時人為之恨仕不至二千石。
而嚴苞亦歷守二縣,黃初中,以高才入為祕書丞,數奏文賦,文帝異之。
出為西平太守,卒官。
薛夏字宣聲,天水人也。
博學有才。
天水舊有姜、閻、任、趙四姓,常推於郡中,而夏為單家,不為降屈。
四姓欲共治之,夏乃遊逸,東詣京師。
太祖宿聞其名,甚禮遇之。
後四姓又使囚遙引夏,關移潁川,收捕繫獄。
時太祖已在冀州,聞夏為本郡所質,撫掌曰:「夏無罪也。
漢陽兒輩直欲殺之耳!」乃告潁川使理出之,召署軍謀掾。
文帝又嘉其才,黃初中為祕書丞,帝每與夏推論書傳,未嘗不終日也。
每呼之不名,而謂之薛君。
夏居甚貧,帝又顧其衣薄,解所禦服袍賜之。
其後征東將軍曹休來朝,時帝方與夏有所咨論,而外啟休到,帝引入。
坐定,帝顧夏言之於休曰:「此君,祕書丞天水薛宣聲也,宜共談。
」其見遇如此。
尋欲用之,會文帝崩。
至太和中,嘗以公事移蘭臺。
蘭臺自以臺也,而祕書署耳,謂夏為不得移也,推使當有坐者。
夏報之曰:「蘭臺為外臺,祕書為內閣,臺、閣,一也,何不相移之有?」蘭臺屈無以折。
自是之後,遂以為常。
後數歲病亡,敕其子無還天水。
隗禧字子牙,京兆人也。
世單家。
少好學。
初平中,三輔亂,禧南客荊州,不以荒擾,擔負經書,每以採稆餘日,則誦習之。
太祖定荊州,召署軍謀掾。
黃初中,為譙王郎中。
王宿聞其儒者,常虛心從學。
禧亦敬恭以授王,由是大得賜遺。
以病還,拜郎中。
年八十餘,以老處家,就之學者甚多。
禧既明經,又善星官,常仰瞻天文,歎息謂魚豢曰:「天下兵戈尚猶未息,如之何?」豢又常從問左氏傳,禧答曰:「欲知幽微莫若易,人倫之紀莫若禮,多識山川草木之名莫若詩,左氏直相斫書耳,不足精意也。
」豢因從問詩,禧說齊、韓、魯、毛四家義,不復執文,有如諷誦。
又撰作諸經解數十萬言,未及繕寫而得聾,後數歲病亡也。
其邯鄲淳事在王粲傳,蘇林事在劉邵、高堂隆傳,樂詳事在杜畿傳。
魚豢曰:學之資於人也,其猶藍之染於素乎!故雖仲尼,猶曰「吾非生而知之者」,況凡品哉!且世人所以不貴學者,必見夫有「誦詩三百而不能專對於四方」故也。
餘以為是則下科耳,不當顧中庸以上,材質適等,而加之以文乎!今此數賢者,略餘之所識也。
檢其事能,誠不多也。
但以守學不輟,乃上為帝王所嘉,下為國家名儒,非由學乎?由是觀之,學其胡可以已哉! 評曰:鍾繇開達理幹,華歆清純德素,王朗文博富贍,誠皆一時之俊偉也。
魏氏初祚,肇登三司,盛矣夫!王肅亮直多聞,能析薪哉!〔一〕 〔一〕 劉寔以為肅方於事上而好下佞己,此一反也。
性嗜榮貴而不求苟合,此二反也。
吝惜財物而治身不穢,此三反也。
斯則有國之大患,而非備豫之長策也。
今見作者三四萬人,九龍可以安聖體,其內足以列六宮,顯陽之殿,又向將畢,惟泰極已前,功夫尚大,方向盛寒,疾疢或作。
誠願陛下發德音,下明詔,深愍役夫之疲勞,厚矜兆民之不贍,取常食廩之士,非急要者之用,選其丁壯,擇留萬人,使一期而更之,鹹知息代有日,則莫不悅以即事,勞而不怨矣。
計一歲有三百六十萬夫,亦不為少。
當一歲成者,聽且三年。
分遣其餘,使皆即農,無窮之計也。
倉有溢粟,民有餘力:以此興功,何功不立?以此行化,何化不成?夫信之於民,國家大寶也。
仲尼曰:『自古皆有死,民非信不立。
』夫區區之晉國,微微之重耳,欲用其民,先示以信,是故原雖將降,顧信而歸,用能一戰而霸,于今見稱。
前車駕當幸洛陽,發民為營,有司命以營成而罷。
既成,又利其功力,不以時遣。
有司徒營其目前之利,不顧經國之體。
臣愚以為自今以後,儻復使民,宜明其令,使必如期。
若有事以次,寧復更發,無或失信。
凡陛下臨時之所行刑,皆有罪之吏,宜死之人也。
然眾庶不知,謂為倉卒。
故願陛下下之於吏而暴其罪。
鈞其死也,無使汙于宮掖而為遠近所疑。
且人命至重,難生易殺,氣絕而不續者也,是以聖賢重之。
孟軻稱殺一無辜以取天下,仁者不為也。
漢時有犯蹕驚乘輿馬者,廷尉張釋之奏使罰金,文帝怪其輕,而釋之曰:『方其時,上使誅之則已。
今下廷尉。
廷尉,天下之平也,一傾之,天下用法皆為輕重,民安所措其手足?』臣以為大失其義,非忠臣所宜陳也。
廷尉者,天子之吏也,猶不可以失平,而天子之身,反可以惑謬乎?斯重於為己,而輕於為君,不忠之甚也。
周公曰:『天子無戲言;言則史書之,工誦之,士稱之。
』言猶不戲,而況行之乎?故釋之之言不可不察,周公之戒不可不法也。
」又陳「諸鳥獸無用之物,而有芻穀人徒之費,皆可蠲除。
」 帝嘗問曰:「漢桓帝時,白馬令李雲上書言:『帝者,諦也。
是帝欲不諦。
』當何得不死?」肅對曰:「但為言失逆順之節。
原其本意,皆欲盡心,念存補國。
且帝者之威,過於雷霆,殺一匹夫,無異螻蟻。
寬而宥之,可以示容受切言,廣德宇於天下。
故臣以為殺之未必為是也。
」帝又問:「司馬遷以受刑之故,內懷隱切,著史記非貶孝武,令人切齒。
」對曰:「司馬遷記事,不虛美,不隱惡。
劉向、揚雄服其善敘事,有良史之才,謂之實錄。
漢武帝聞其述史記,取孝景及己本紀覽之,於是大怒,削而投之。
於今此兩紀有錄無書。
後遭李陵事,遂下遷蠶室。
此為隱切在孝武,而不在於史遷也。
」 正始元年,出為廣平太守。
公事徵還,拜議郎。
頃之,為侍中,遷太常。
時大將軍曹爽專權,任用何晏、鄧颺等。
肅與太尉蔣濟、司農桓範論及時政,肅正色曰:「此輩即弘恭、石顯之屬,復稱說邪!」爽聞之,戒何晏等曰:「當共慎之!公卿已比諸君前世惡人矣。
」坐宗廟事免。
後為光祿勳。
時有二魚長尺,集于武庫之屋,有司以為吉祥。
肅曰:「魚生於淵而亢於屋,介鱗之物失其所也。
邊將其殆有棄甲之變乎?」其後果有東關之敗。
徙為河南尹。
嘉平六年,持節兼太常,奉法駕,迎高貴鄉公于元城。
是歲,白氣經天,大將軍司馬景王問肅其故,肅答曰:「此蚩尤之旗也,東南其有亂乎?君若脩己以安百姓,則天下樂安者歸德,唱亂者先亡矣。
」明年春,鎮東將軍毌丘儉、揚州刺史文欽反,景王謂肅曰:「霍光感夏侯勝之言,始重儒學之士,良有以也。
安國寧主,其術焉在?」肅曰:「昔關羽率荊州之眾,降于禁於漢濱,遂有北向爭天下之志。
後孫權襲取其將士家屬,羽士眾一旦瓦解。
今淮南將士父母妻子皆在內州,但急往禦衛,使不得前,必有關羽土崩之勢矣。
」景王從之,遂破儉、欽。
後遷中領軍,加散騎常侍,增邑三百,并前二千二百戶。
甘露元年薨,門生縗絰者以百數。
追贈衛將軍,諡曰景侯。
子惲嗣。
惲薨,無子,國絕。
景元四年,封肅子恂為蘭陵侯。
鹹熙中,開建五等,以肅著勳前朝,改封恂為氶子。
〔一〕 〔一〕 世語曰:恂字(子良大)〔良夫〕,有通識,在朝忠正。
歷河南尹、侍中,所居有稱。
乃心存公,有匪躬之節。
鬲令袁毅餽以駿馬,知其貪財,不受。
毅竟以黷貨而敗。
建立二學,崇明五經,皆恂所建。
卒時年四十餘,贈車騎將軍。
肅女適司馬文王,即文明皇後,生晉武帝、齊獻王攸。
晉諸公贊曰:恂兄弟八人。
其達者,虔字恭祖,以功幹見稱,位至尚書。
弟愷,字君夫,少有才力而無行檢,與衛尉石崇友善,俱以豪侈競於世,終於後將軍。
虔子康、隆,仕亦宦達,為後世所重。
初,肅善賈、馬之學,而不好鄭氏,采會同異,為尚書、詩、論語、三禮、左氏解,及撰定父朗所作易傳,皆列於學官。
其所論駮朝廷典制、郊祀、宗廟、喪紀、輕重,凡百餘篇。
時樂安孫叔然,〔一〕受學鄭玄之門,人稱東州大儒。
徵為祕書監,不就。
肅集聖證論以譏短玄,叔然駮而釋之,及作周易、春秋例,毛詩、禮記、春秋三傳、國語、爾雅諸注,又注書十餘篇。
自魏初徵士燉煌周生烈,〔二〕明帝時大司農弘農董遇等,亦歷注經傳,頗傳於世。
〔三〕 〔一〕 臣松之案叔然與晉武帝同名,故稱其字。
〔二〕 臣松之案此人姓周生,名烈。
何晏論語集解有烈義例,餘所著述,見晉武帝中經簿。
〔三〕 魏略曰:遇字季直,性質訥而好學。
興平中,關中擾亂,與兄季中依將軍段煨。
采稆負販,而常挾持經書,投閒習讀。
其兄笑之而遇不改。
及建安初,王綱小設,郡舉孝廉,稍遷黃門侍郎。
是時,漢帝委政太祖,遇旦夕侍講,為天子所愛信。
至二十二年,許中百官矯制,遇雖不與謀,猶被錄詣鄴,轉為宂散。
常從太祖西征,道由孟津,過弘農王冢。
太祖疑欲謁,顧問左右,左右莫對,遇乃越第進曰:「春秋之義,國君即位未踰年而卒,未成為君。
弘農王即阼既淺,又為暴臣所制,降在藩國,不應謁。
」太祖乃過。
黃初中,出為郡守。
明帝時,入為侍中、大司農。
數年,病亡。
初,遇善治老子,為老子作訓注。
又善左氏傳,更為作朱墨別異。
人有從學者,遇不肯教,而雲「必當先讀百遍」。
言「讀書百遍而義自見」。
從學者雲:「苦渴無日。
」遇言「當以三餘」。
或問三餘之意,遇言「冬者歲之餘,夜者日之餘,陰雨者時之餘也」。
由是諸生少從遇學,無傳其朱墨者。
世語曰:遇子綏,位至祕書監,亦有才學。
齊王冏功臣董艾,即綏之子也。
魏略以遇及賈洪、邯鄲淳、薛夏、隗禧、蘇林、樂詳等七人為儒宗,其序曰:「從初平之元,至建安之末,天下分崩,人懷苟且,綱紀既衰,儒道尤甚。
至黃初元年之後,新主乃復,始掃除太學之灰炭,補舊石碑之缺壞,備博士之員錄,依漢甲乙以考課。
申告州郡,有欲學者,皆遣詣太學。
太學始開,有弟子數百人。
至太和、青龍中,中外多事,人懷避就。
雖性非解學,多求詣太學。
太學諸生有千數,而諸博士率皆麄疏,無以教弟子。
弟子本亦避役,竟無能習學,冬來春去,歲歲如是。
又雖有精者,而臺閣舉格太高,加不念統其大義,而問字指墨法點注之間,百人同試,度者未十。
是以志學之士,遂復陵遲,而末求浮虛者各競逐也。
正始中,有詔議圜丘,普延學士。
是時郎官及司徒領吏二萬餘人,雖復分布,見在京師者尚且萬人,而應書與議者略無幾人。
又是時朝堂公卿以下四百餘人,其能操筆者未有十人,多皆相從飽食而退。
嗟夫!學業沈隕,乃至於此。
是以私心常區區貴乎數公者,各處荒亂之際,而能守志彌敦者也。
」賈洪字叔業,京兆新豐人也。
好學有才,而特精於春秋左傳。
建安初,仕郡,舉計掾,應州辟。
時州中自參軍事以下百餘人,唯洪與馮翊嚴苞(交)〔文〕通才學最高。
洪歷守三縣令,所在輒開除廄舍,親授諸生。
後馬超反,超劫洪,將詣華陰,使作露布。
洪不獲已,為作之。
司徒鍾繇在東,識其文,曰:「此賈洪作也。
」及超破走,太祖召洪署軍謀掾。
猶以其前為超作露布文,故不即敘。
晚乃出為陰泉長。
延康中,轉為白馬王相。
善能談戲。
王彪亦雅好文學,常師宗之,過於三卿。
數歲病亡,亡時年五十餘,時人為之恨仕不至二千石。
而嚴苞亦歷守二縣,黃初中,以高才入為祕書丞,數奏文賦,文帝異之。
出為西平太守,卒官。
薛夏字宣聲,天水人也。
博學有才。
天水舊有姜、閻、任、趙四姓,常推於郡中,而夏為單家,不為降屈。
四姓欲共治之,夏乃遊逸,東詣京師。
太祖宿聞其名,甚禮遇之。
後四姓又使囚遙引夏,關移潁川,收捕繫獄。
時太祖已在冀州,聞夏為本郡所質,撫掌曰:「夏無罪也。
漢陽兒輩直欲殺之耳!」乃告潁川使理出之,召署軍謀掾。
文帝又嘉其才,黃初中為祕書丞,帝每與夏推論書傳,未嘗不終日也。
每呼之不名,而謂之薛君。
夏居甚貧,帝又顧其衣薄,解所禦服袍賜之。
其後征東將軍曹休來朝,時帝方與夏有所咨論,而外啟休到,帝引入。
坐定,帝顧夏言之於休曰:「此君,祕書丞天水薛宣聲也,宜共談。
」其見遇如此。
尋欲用之,會文帝崩。
至太和中,嘗以公事移蘭臺。
蘭臺自以臺也,而祕書署耳,謂夏為不得移也,推使當有坐者。
夏報之曰:「蘭臺為外臺,祕書為內閣,臺、閣,一也,何不相移之有?」蘭臺屈無以折。
自是之後,遂以為常。
後數歲病亡,敕其子無還天水。
隗禧字子牙,京兆人也。
世單家。
少好學。
初平中,三輔亂,禧南客荊州,不以荒擾,擔負經書,每以採稆餘日,則誦習之。
太祖定荊州,召署軍謀掾。
黃初中,為譙王郎中。
王宿聞其儒者,常虛心從學。
禧亦敬恭以授王,由是大得賜遺。
以病還,拜郎中。
年八十餘,以老處家,就之學者甚多。
禧既明經,又善星官,常仰瞻天文,歎息謂魚豢曰:「天下兵戈尚猶未息,如之何?」豢又常從問左氏傳,禧答曰:「欲知幽微莫若易,人倫之紀莫若禮,多識山川草木之名莫若詩,左氏直相斫書耳,不足精意也。
」豢因從問詩,禧說齊、韓、魯、毛四家義,不復執文,有如諷誦。
又撰作諸經解數十萬言,未及繕寫而得聾,後數歲病亡也。
其邯鄲淳事在王粲傳,蘇林事在劉邵、高堂隆傳,樂詳事在杜畿傳。
魚豢曰:學之資於人也,其猶藍之染於素乎!故雖仲尼,猶曰「吾非生而知之者」,況凡品哉!且世人所以不貴學者,必見夫有「誦詩三百而不能專對於四方」故也。
餘以為是則下科耳,不當顧中庸以上,材質適等,而加之以文乎!今此數賢者,略餘之所識也。
檢其事能,誠不多也。
但以守學不輟,乃上為帝王所嘉,下為國家名儒,非由學乎?由是觀之,學其胡可以已哉! 評曰:鍾繇開達理幹,華歆清純德素,王朗文博富贍,誠皆一時之俊偉也。
魏氏初祚,肇登三司,盛矣夫!王肅亮直多聞,能析薪哉!〔一〕 〔一〕 劉寔以為肅方於事上而好下佞己,此一反也。
性嗜榮貴而不求苟合,此二反也。
吝惜財物而治身不穢,此三反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