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
關燈
小
中
大
辭氣溫雅,可玩而誦。
論事考實,難可悉行。
但能張磔網羅,其自理甚疏。
租賦少稽,一朝殺五部督郵。
姦民污吏,猾亂朝市,亦不能治。
幽州精兵亂,至徐州,卒到城下,舉國皆恐。
融直出說之,令無異志。
遂與別校謀夜覆幽州,幽州軍敗,悉有其眾。
無幾時,還復叛亡。
黃巾將至,融大飲醇酒,躬自上馬,禦之淶水之上。
寇令上部與融相拒,兩翼徑涉水,直到所治城。
城潰,融不得入,轉至南縣,左右稍叛。
連年傾覆,事無所濟,遂不能保鄣四境,棄郡而去。
後徙徐州,以北海相自還領青州刺史,治郡北陲。
欲附山東,外接遼東,得戎馬之利,建樹根本,孤立一隅,不與共也。
于時曹、袁、公孫共相首尾,戰士不滿數百,穀不至萬斛。
王子法、劉孔慈兇辯小才,信為腹心。
左丞祖、劉義遜清雋之士,備在坐席而已,言此民望,不可失也。
丞祖勸融自託彊國,融不聽而殺之。
義遜棄去。
遂為袁譚所攻,自春至夏,城小寇眾,流矢雨集。
然融憑幾安坐,讀書論議自若。
城壞眾亡,身奔山東,室家為譚所虜。
張璠漢紀曰:融在郡八年,僅以身免。
帝初都許,融以為宜略依舊制,定王畿,正司隸所部為千裡之封,乃引公卿上書言其義。
是時天下草創,曹、袁之權未分,融所建明,不識時務。
又天性氣爽,頗推平生之意,狎侮太祖。
太祖制酒禁,而融書啁之曰:「天有酒旗之星,地列酒泉之郡,人有旨酒之德,故堯不飲千鍾,無以成其聖。
且桀紂以色亡國,今令不禁婚姻也。
」太祖外雖寬容,而內不能平。
禦史大夫郗慮知旨,以法免融官。
歲餘,拜太中大夫。
雖居家失勢,而賓客日滿其門,愛才樂酒,常歎曰:「坐上客常滿,樽中酒不空,吾無憂矣。
」虎賁士有貌似蔡邕者,融每酒酣,輒引與同坐,曰:「雖無老成人,尚有典刑。
」其好士如此。
續漢書曰:太尉楊彪與袁術婚姻,術僭號,太祖與彪有隙,因是執彪,將殺焉。
融聞之,不及朝服,往見太祖曰:「楊公累世清德,四葉重光,周書『父子兄弟,罪不相及』,況以袁氏之罪乎?易稱『積善餘慶』,但欺人耳。
」太祖曰:「國家之意也。
」融曰:「假使成王欲殺召公,則周公可得言不知邪?今天下纓緌搢紳之士所以瞻仰明公者,以明公聰明仁智,輔相漢朝,舉直措枉,緻之雍熙耳。
今橫殺無辜,則海內觀聽,誰不解體?孔融魯國男子,明日便當褰衣而去,不復朝矣。
」太祖意解,遂理出彪。
魏氏春秋曰:袁紹之敗也,融與太祖書曰:「武王伐紂,以妲己賜周公。
」太祖以融學博,謂書傳所紀。
後見,問之,對曰:「以今度之,想其當然耳!」十三年,融對孫權使,有訕謗之言,坐棄市。
二子年八歲,時方弈棋,融被收,端坐不起。
左右曰:「而父見執,不起何也?」二子曰:「安有巢毀而卵不破者乎!」遂俱見殺。
融有高名清才,世多哀之。
太祖懼遠近之議也,乃令曰:「太中大夫孔融既伏其罪矣,然世人多採其虛名,少於核實,見融浮豔,好作變異,眩其誑詐,不復察其亂俗也。
此州人說平原禰衡受傳融論,以為父母與人無親,譬若缻器,寄盛其中,又言若遭饑饉,而父不肖,寧贍活餘人。
融違天反道,敗倫亂理,雖肆市朝,猶恨其晚。
更以此事列上,宣示諸軍將校掾屬,皆使聞見。
」世語曰:融二子,皆齠齔。
融見收,顧謂二子曰:「何以不辭?」二子俱曰:「父尚如此,復何所辭!」以為必俱死也。
臣松之以為世語雲融二子不辭,知必俱死,猶差可安。
如孫盛之言,誠所未譬。
八歲小兒,能玄了禍福,聰明特達,卓然既遠,則其憂樂之情,宜其有過成人,安有見父收執而曾無變容,弈棋不起,若在暇豫者乎?昔申生就命,言不忘父,不以己身將死而廢念父之情也。
父安猶尚若茲,而況於顛沛哉?盛以此為美談,無乃賊夫人之子與!蓋由好奇情多,而不知言之傷理。
〔二〕 魏略曰:攸字子遠,少與袁紹及太祖善。
初平中隨紹在冀州,嘗在坐席言議。
官渡之役,諫紹勿與太祖相攻,語在紹傳。
紹自以彊盛,必欲極其兵勢。
攸知不可為謀,乃亡詣太祖。
紹破走,及後得冀州,攸有功焉。
攸自恃勳勞,時與太祖相戲,每在席,不自限齊,至呼太祖小字,曰:「某甲,卿不得我,不得冀州也。
」太祖笑曰:「汝言是也。
」然內嫌之。
其後從行出鄴東門,顧謂左右曰:「此家非得我,則不得出入此門也。
」人有白者,遂見收之。
〔三〕 魏略曰:婁圭字子伯,少與太祖有舊。
初平中在荊州北界合眾,後詣太祖。
太祖以為大將,不使典兵,常在坐席言議。
及河北平定,隨在冀州。
其後太祖從諸子出遊,子伯時亦隨從。
子伯顧謂左右曰:「此家父子,如今日為樂也。
」人有白者,太祖以為有腹誹意,遂收治之。
吳書曰:子伯少有猛志,嘗歎息曰:「男兒居世,會當得數萬兵千匹騎著後耳!」儕輩笑之。
後坐藏亡命,被繫當死,得踰獄出,捕者追之急,子伯乃變衣服如助捕者,吏不能覺,遂以得免。
會天下義兵起,子伯亦合眾與劉表相依。
後歸曹公,遂為所用,軍國大計常與焉。
劉表亡,曹公向荊州。
表子琮降,以節迎曹公,諸將皆疑詐,曹公以問子伯。
子伯曰:「天下擾攘,各貪王命以自重,今以節來,是必至誠。
」曹公曰:「大善。
」遂進兵。
寵秩子伯,家累千金,曰:「婁子伯富樂于孤,但勢不如孤耳!」從破馬超等,子伯功為多。
曹公常歎曰:「子伯之計,孤不及也。
」後與南郡習授同載,見曹公出,授曰:「父子如此,何其快耶!」子伯曰:「居世間,當自為之,而但觀他人乎!」授乃白之,遂見誅。
魚豢曰:古人有言曰:「得鳥者,羅之一目也,然張一目之羅,終不得鳥矣。
鳥能遠飛,遠飛者,六翮之力也,然無眾毛之助,則飛不遠矣。
」以此推之,大魏之作,雖有功臣,亦未必非茲輩胥附之由也。
〔四〕 世語曰:琰兄孫諒,字士文,以簡素稱,仕晉為尚書大鴻臚。
荀綽冀州記雲諒即琰之孫也。
毛玠字孝先,陳留平丘人也。
少為縣吏,以清公稱。
將避亂荊州,未至,聞劉表政令不明,遂往魯陽。
太祖臨兗州,辟為治中從事。
玠語太祖曰:「今天下分崩,國主遷移,生民廢業,饑饉流亡,公家無經歲之儲,百姓無安固之志,難以持久。
今袁紹、劉表,雖士民眾彊,皆無經遠之慮,未有樹基建本者也。
夫兵義者勝,守位以財,宜奉天子以令不臣,脩耕植,畜軍資,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。
」太祖敬納其言,轉幕府功曹。
太祖為司空丞相,玠嘗為東曹掾,與崔琰並典選舉。
其所舉用,皆清正之士,雖於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,終莫得進。
務以儉率人,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,雖貴寵之臣,輿服不敢過度。
太祖歎曰:「用人如此,使天下人自治,吾復何為哉!」文帝為五官將,親自詣玠,屬所親眷。
玠答曰:「老臣以能守職,幸得免戾,今所說人非遷次,是以不敢奉命。
」大軍還鄴,議所并省。
玠請謁不行,時人憚之,鹹欲省東曹。
乃共白曰:「舊西曹為上,東曹為次,宜省東曹。
」太祖知其情,令曰:「日出於東,月盛於東,凡人言方,亦復先東,何以省東曹?」遂省西曹。
初,太祖平柳城,班所獲器物,特以素屏風素馮幾賜玠,曰:「君有古人之風,故賜君古人之服。
」玠居顯位,常布衣蔬食,撫育孤兄子甚篤,賞賜以振施貧族,家無所餘。
遷右軍師。
魏國初建,為尚書僕射,復典選舉。
〔一〕時太子未定,而臨菑侯植有寵,玠密諫曰:「近者袁紹以嫡庶不分,覆宗滅國。
廢立大事,非所宜聞。
」後群僚會,玠起更衣,太祖目
論事考實,難可悉行。
但能張磔網羅,其自理甚疏。
租賦少稽,一朝殺五部督郵。
姦民污吏,猾亂朝市,亦不能治。
幽州精兵亂,至徐州,卒到城下,舉國皆恐。
融直出說之,令無異志。
遂與別校謀夜覆幽州,幽州軍敗,悉有其眾。
無幾時,還復叛亡。
黃巾將至,融大飲醇酒,躬自上馬,禦之淶水之上。
寇令上部與融相拒,兩翼徑涉水,直到所治城。
城潰,融不得入,轉至南縣,左右稍叛。
連年傾覆,事無所濟,遂不能保鄣四境,棄郡而去。
後徙徐州,以北海相自還領青州刺史,治郡北陲。
欲附山東,外接遼東,得戎馬之利,建樹根本,孤立一隅,不與共也。
于時曹、袁、公孫共相首尾,戰士不滿數百,穀不至萬斛。
王子法、劉孔慈兇辯小才,信為腹心。
左丞祖、劉義遜清雋之士,備在坐席而已,言此民望,不可失也。
丞祖勸融自託彊國,融不聽而殺之。
義遜棄去。
遂為袁譚所攻,自春至夏,城小寇眾,流矢雨集。
然融憑幾安坐,讀書論議自若。
城壞眾亡,身奔山東,室家為譚所虜。
張璠漢紀曰:融在郡八年,僅以身免。
帝初都許,融以為宜略依舊制,定王畿,正司隸所部為千裡之封,乃引公卿上書言其義。
是時天下草創,曹、袁之權未分,融所建明,不識時務。
又天性氣爽,頗推平生之意,狎侮太祖。
太祖制酒禁,而融書啁之曰:「天有酒旗之星,地列酒泉之郡,人有旨酒之德,故堯不飲千鍾,無以成其聖。
且桀紂以色亡國,今令不禁婚姻也。
」太祖外雖寬容,而內不能平。
禦史大夫郗慮知旨,以法免融官。
歲餘,拜太中大夫。
雖居家失勢,而賓客日滿其門,愛才樂酒,常歎曰:「坐上客常滿,樽中酒不空,吾無憂矣。
」虎賁士有貌似蔡邕者,融每酒酣,輒引與同坐,曰:「雖無老成人,尚有典刑。
」其好士如此。
續漢書曰:太尉楊彪與袁術婚姻,術僭號,太祖與彪有隙,因是執彪,將殺焉。
融聞之,不及朝服,往見太祖曰:「楊公累世清德,四葉重光,周書『父子兄弟,罪不相及』,況以袁氏之罪乎?易稱『積善餘慶』,但欺人耳。
」太祖曰:「國家之意也。
」融曰:「假使成王欲殺召公,則周公可得言不知邪?今天下纓緌搢紳之士所以瞻仰明公者,以明公聰明仁智,輔相漢朝,舉直措枉,緻之雍熙耳。
今橫殺無辜,則海內觀聽,誰不解體?孔融魯國男子,明日便當褰衣而去,不復朝矣。
」太祖意解,遂理出彪。
魏氏春秋曰:袁紹之敗也,融與太祖書曰:「武王伐紂,以妲己賜周公。
」太祖以融學博,謂書傳所紀。
後見,問之,對曰:「以今度之,想其當然耳!」十三年,融對孫權使,有訕謗之言,坐棄市。
二子年八歲,時方弈棋,融被收,端坐不起。
左右曰:「而父見執,不起何也?」二子曰:「安有巢毀而卵不破者乎!」遂俱見殺。
融有高名清才,世多哀之。
太祖懼遠近之議也,乃令曰:「太中大夫孔融既伏其罪矣,然世人多採其虛名,少於核實,見融浮豔,好作變異,眩其誑詐,不復察其亂俗也。
此州人說平原禰衡受傳融論,以為父母與人無親,譬若缻器,寄盛其中,又言若遭饑饉,而父不肖,寧贍活餘人。
融違天反道,敗倫亂理,雖肆市朝,猶恨其晚。
更以此事列上,宣示諸軍將校掾屬,皆使聞見。
」世語曰:融二子,皆齠齔。
融見收,顧謂二子曰:「何以不辭?」二子俱曰:「父尚如此,復何所辭!」以為必俱死也。
臣松之以為世語雲融二子不辭,知必俱死,猶差可安。
如孫盛之言,誠所未譬。
八歲小兒,能玄了禍福,聰明特達,卓然既遠,則其憂樂之情,宜其有過成人,安有見父收執而曾無變容,弈棋不起,若在暇豫者乎?昔申生就命,言不忘父,不以己身將死而廢念父之情也。
父安猶尚若茲,而況於顛沛哉?盛以此為美談,無乃賊夫人之子與!蓋由好奇情多,而不知言之傷理。
〔二〕 魏略曰:攸字子遠,少與袁紹及太祖善。
初平中隨紹在冀州,嘗在坐席言議。
官渡之役,諫紹勿與太祖相攻,語在紹傳。
紹自以彊盛,必欲極其兵勢。
攸知不可為謀,乃亡詣太祖。
紹破走,及後得冀州,攸有功焉。
攸自恃勳勞,時與太祖相戲,每在席,不自限齊,至呼太祖小字,曰:「某甲,卿不得我,不得冀州也。
」太祖笑曰:「汝言是也。
」然內嫌之。
其後從行出鄴東門,顧謂左右曰:「此家非得我,則不得出入此門也。
」人有白者,遂見收之。
〔三〕 魏略曰:婁圭字子伯,少與太祖有舊。
初平中在荊州北界合眾,後詣太祖。
太祖以為大將,不使典兵,常在坐席言議。
及河北平定,隨在冀州。
其後太祖從諸子出遊,子伯時亦隨從。
子伯顧謂左右曰:「此家父子,如今日為樂也。
」人有白者,太祖以為有腹誹意,遂收治之。
吳書曰:子伯少有猛志,嘗歎息曰:「男兒居世,會當得數萬兵千匹騎著後耳!」儕輩笑之。
後坐藏亡命,被繫當死,得踰獄出,捕者追之急,子伯乃變衣服如助捕者,吏不能覺,遂以得免。
會天下義兵起,子伯亦合眾與劉表相依。
後歸曹公,遂為所用,軍國大計常與焉。
劉表亡,曹公向荊州。
表子琮降,以節迎曹公,諸將皆疑詐,曹公以問子伯。
子伯曰:「天下擾攘,各貪王命以自重,今以節來,是必至誠。
」曹公曰:「大善。
」遂進兵。
寵秩子伯,家累千金,曰:「婁子伯富樂于孤,但勢不如孤耳!」從破馬超等,子伯功為多。
曹公常歎曰:「子伯之計,孤不及也。
」後與南郡習授同載,見曹公出,授曰:「父子如此,何其快耶!」子伯曰:「居世間,當自為之,而但觀他人乎!」授乃白之,遂見誅。
魚豢曰:古人有言曰:「得鳥者,羅之一目也,然張一目之羅,終不得鳥矣。
鳥能遠飛,遠飛者,六翮之力也,然無眾毛之助,則飛不遠矣。
」以此推之,大魏之作,雖有功臣,亦未必非茲輩胥附之由也。
〔四〕 世語曰:琰兄孫諒,字士文,以簡素稱,仕晉為尚書大鴻臚。
荀綽冀州記雲諒即琰之孫也。
毛玠字孝先,陳留平丘人也。
少為縣吏,以清公稱。
將避亂荊州,未至,聞劉表政令不明,遂往魯陽。
太祖臨兗州,辟為治中從事。
玠語太祖曰:「今天下分崩,國主遷移,生民廢業,饑饉流亡,公家無經歲之儲,百姓無安固之志,難以持久。
今袁紹、劉表,雖士民眾彊,皆無經遠之慮,未有樹基建本者也。
夫兵義者勝,守位以財,宜奉天子以令不臣,脩耕植,畜軍資,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。
」太祖敬納其言,轉幕府功曹。
太祖為司空丞相,玠嘗為東曹掾,與崔琰並典選舉。
其所舉用,皆清正之士,雖於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,終莫得進。
務以儉率人,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,雖貴寵之臣,輿服不敢過度。
太祖歎曰:「用人如此,使天下人自治,吾復何為哉!」文帝為五官將,親自詣玠,屬所親眷。
玠答曰:「老臣以能守職,幸得免戾,今所說人非遷次,是以不敢奉命。
」大軍還鄴,議所并省。
玠請謁不行,時人憚之,鹹欲省東曹。
乃共白曰:「舊西曹為上,東曹為次,宜省東曹。
」太祖知其情,令曰:「日出於東,月盛於東,凡人言方,亦復先東,何以省東曹?」遂省西曹。
初,太祖平柳城,班所獲器物,特以素屏風素馮幾賜玠,曰:「君有古人之風,故賜君古人之服。
」玠居顯位,常布衣蔬食,撫育孤兄子甚篤,賞賜以振施貧族,家無所餘。
遷右軍師。
魏國初建,為尚書僕射,復典選舉。
〔一〕時太子未定,而臨菑侯植有寵,玠密諫曰:「近者袁紹以嫡庶不分,覆宗滅國。
廢立大事,非所宜聞。
」後群僚會,玠起更衣,太祖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