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十一 魏書十一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
關燈
小
中
大
內張範,名公之子也,其志行有與原符,甚相親敬。
令曰:「邴原名高德大,清規邈世,魁然而峙,不為孤用。
聞張子頗欲學之,吾恐造之者富,隨之者貧也。
」魏太子為五官中郎將,天下向慕,賓客如雲,而原獨守道持常,自非公事不妄舉動。
太祖微使人從容問之,原曰:「吾聞國危不事冢宰,君去不奉世子,此典制也。
」於是乃轉五官長史,令曰:「子弱不才,懼其難正,貪欲相屈,以匡勵之。
雖雲利賢,能不恧恧!」太子燕會,眾賓百數十人,太子建議曰:「君父各有篤疾,有藥一丸,可救一人,當救君邪,父邪?」眾人紛紜,或父或君。
時原在坐,不與此論。
太子諮之于原,原悖然對曰:「父也。
」太子亦不復難之。
是後大鴻臚鉅鹿張泰、河南尹扶風龐迪以清賢稱,〔一〕永寧太僕東郡張閣以簡質聞。
〔二〕 〔一〕 荀綽冀州記曰:鉅鹿張貔,字邵虎。
祖父泰,字伯陽,有名於魏。
父邈,字叔遼,遼東太守。
著名自然好學論,在嵇康集。
為人弘深有遠識,恢恢然,使求之者莫之能測也。
宦歷二(官)〔宮〕,元康初為城陽太守,未行而卒。
〔二〕 杜恕著家戒稱閣曰:「張子臺,視之似鄙樸人,然其心中不知天地閒何者為美,何者為好,敦然似如與陰陽合德者。
作人如此,自可不富貴,然而患禍當何從而來?世有高亮如子臺者,皆多力慕,體之不如也。
」 管寧字幼安,北海朱虛人也。
〔一〕年十六喪父,中表愍其孤貧,鹹共贈賵,悉辭不受,稱財以送終。
長八尺,美須眉。
與平原華歆、同縣邴原相友,俱遊學於異國,並敬善陳仲弓。
天下大亂,聞公孫度令行於海外,遂與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遼東。
度虛館以候之。
既往見度,乃廬於山谷。
時避難者多居郡南,而寧居北,示無遷志,後漸來從之。
太祖為司空,辟寧,度子康絕命不宣。
〔二〕 〔一〕 傅子曰:齊相管仲之後也。
昔田氏有齊而管氏去之,或適魯,或適楚。
漢興有管少卿為燕令,始家朱虛,世有名節,九世而生寧。
〔二〕 傅子曰:寧往見度,語惟經典,不及世事。
還乃因山為廬,鑿壞為室。
越海避難者,皆來就之而居,旬月而成邑。
遂講詩、書,陳俎豆,飾威儀,明禮讓,非學者無見也。
由是度安其賢,民化其德。
邴原性剛直,清議以格物,度已下心不安之。
寧謂原曰:「潛龍以不見成德,言非其時,皆招禍之道也。
」密遣令西還。
度庶子康代居郡,外以將軍太守為號,而內實有王心,卑己崇禮,欲官寧以自鎮輔,而終莫敢發言,其敬憚如此。
皇甫謐高士傳曰:寧所居屯落,會井汲者,或男女雜錯,或爭井鬥鬩。
寧患之,乃多買器,分置井傍,汲以待之,又不使知。
來者得而怪之,問知寧所為,乃各相責,不復鬥訟。
鄰有牛暴寧田者,寧為牽牛著涼處,自為飲食,過於牛主。
牛主得牛,大慚,若犯嚴刑。
是以左右無鬥訟之聲,禮讓移于海表。
王烈者,字彥方,於時名聞在原、寧之右。
辭公孫度長史,商賈自穢。
太祖命為丞相掾,徵事,未至,卒於海表。
〔一〕 〔一〕 先賢行狀曰:烈通識達道,秉義不回。
以潁川陳太丘為師,二子為友。
時潁川荀慈明、賈偉節、李元禮、韓元長皆就陳君學,見烈器業過人,歎服所履,亦與相親。
由是英名著於海內。
道成德立,還歸舊廬,遂遭父喪,泣淚三年。
遇歲饑饉,路有餓殍,烈乃分釜庚之儲,以救邑裡之命。
是以宗族稱孝,鄉黨歸仁。
以典籍娛心,育人為務,遂建學校,敦崇庠序。
其誘人也,皆不因其性氣,誨之以道,使之從善遠惡。
益者不自覺,而大化隆行,皆成寶器。
門人出入,容止可觀,時在市井,行步有異,人皆別之。
州閭成風,鹹競為善。
時國中有盜牛者,牛主得之。
盜者曰:「我邂逅迷惑,從今已後將為改過。
子既已赦宥,幸無使王烈聞之。
」人有以告烈者,烈以布一端遺之。
或問:「此人既為盜,畏君聞之,反與之布,何也?」烈曰:「昔秦穆公,人盜其駿馬食之,乃賜之酒。
盜者不愛其死,以救穆公之難。
今此盜人能悔其過,懼吾聞之,是知恥惡。
知恥惡,則善心將生,故與布勸為善也。
」閒年之中,行路老父擔重,人代擔行數十裡,欲至家,置而去,問姓名,不以告。
頃之,老父復行,失劍於路。
有人行而遇之,欲置而去,懼後人得之,劍主於是永失,欲取而購募,或恐差錯,遂守之。
至暮,劍主還見之,前者代擔人也。
老父攬其袂,問曰:「子前者代吾擔,不得姓名,今子復守吾劍于路,未有若子之仁,請子告吾姓名,吾將以告王烈。
」乃語之而去。
老父以告烈,烈曰:「世有仁人,吾未之見。
」遂使人推之,乃昔時盜牛人也。
烈歎曰:「韶樂九成,虞賓以和:人能有感,乃至於斯也!」遂使國人表其閭而異之。
時人或訟曲直,將質於烈,或至塗而反,或望廬而還,皆相推以直,不敢使烈聞之。
時國主皆親驂乘適烈私館,疇諮政令。
察孝廉,三府並辟,皆不就。
會董卓作亂,避地遼東,躬秉農器,編於四民,布衣蔬食,不改其樂。
東域之人,奉之若君。
時衰世弊,識真者少,朋黨之人,互相讒謗。
自避世在東國者,多為人所害,烈居之歷年,未嘗有患。
使遼東強不淩弱,眾不暴寡,商賈之人,市不二價。
太祖累徵召,遼東為解而不遣。
以建安二十三年寢疾,年七十八而終。
中國少安,客人皆還,唯寧晏然若將終焉。
黃初四年,詔公卿舉獨行君子,司徒華歆薦寧。
文帝即位,徵寧,遂將家屬浮海還郡,公孫恭送之南郊,加贈服物。
自寧之東也,度、康、恭前後所資遺,皆受而藏諸。
既已西渡,盡封還之。
〔一〕詔以寧為太中大夫,固辭不受。
〔二〕明帝即位,太尉華歆遜位讓寧,〔三〕遂下詔曰:「太中大夫管寧,耽懷道德,服膺六藝,清虛足以侔古,廉白可以當世。
曩遭王道衰缺,浮海遁居,大魏受命,則襁負而至,斯蓋應龍潛升之道,聖賢用舍之義。
而黃初以來,徵命屢下,每輒辭疾,拒違不至。
豈朝廷之政,與生殊趣,將安樂山林,往而不能反乎!夫以姬公之聖,而耇德不降,則鳴鳥弗聞。
〔四〕以秦穆之賢,猶思詢乎黃髮。
況朕寡德,曷能不願聞道于子大夫哉!今以寧為光祿勳。
禮有大倫,君臣之道,不可廢也。
望必速至,稱朕意焉。
」又詔青州刺史曰:「寧抱道懷貞,潛翳海隅,比下徵書,違命不至,盤桓利居,高尚其事。
雖有素履幽人之貞,而失考父茲恭之義,使朕虛心引領歷年,其何謂邪?徒欲懷安,必肆其志,不惟古人亦有翻然改節以隆斯民乎!日逝月除,時方已過,澡身浴德,將以曷為?仲尼有言:『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哉!』其命別駕從事郡丞掾,奉詔以禮發遣寧詣行在所,給安車、吏從、茵蓐、道上廚食,上道先奏。
」寧稱草莽臣上疏曰:「臣海濱孤微,罷農無伍,祿運幸厚。
橫蒙陛下纂承洪緒,德侔三皇。
化溢有唐。
久荷渥澤,積祀一紀,不能仰答陛下恩養之福。
沈委篤痾,寢疾彌留,逋違臣隸顛倒之節,夙宵戰怖,無地自厝。
臣元年十一月被公車司馬令所下州郡,八月甲申詔書徵臣,更賜安車、衣被、茵蓐,以禮發遣,光寵並臻,優命屢至,怔營竦息,悼心失圖。
思自陳聞,申展愚情,而明詔抑割,不令稍脩章表,是以鬱滯,訖于今日。
誠謂乾覆,恩有紀極,不意靈潤,彌以隆赫。
奉今年二月被州郡所下三年十二月辛酉詔書,重賜安車、衣服,別駕從事與郡功曹以禮發遣,又特被璽書,以臣為光祿勳,躬秉勞謙,引喻周、秦,損上益下。
受詔之日,精魄飛散,靡所投死。
臣重自省揆,德非園、綺而蒙安車之榮,功無竇融而蒙璽封之寵,楶梲駑下,荷棟梁之任,垂沒之命,獲九棘之位,懼有朱博鼓妖之眚。
又年疾日侵,有加無損,不任扶輿進路以塞元責。
望慕閶闔,徘徊闕庭,謹拜章陳情,乞蒙哀省,抑恩聽放,無令骸骨填于衢路。
」自黃初至于青龍,徵命相仍,常以八月賜牛酒。
詔書問青州刺史程喜:「寧為守節高乎,審老疾尪頓邪?」喜上言:「寧有族人管貢為州吏,與寧鄰比,臣常使經營消息。
貢說:『寧常著皁帽、布襦蔥、布裙,隨時單複,出入閨庭,能自任杖,不須扶持。
四時祠祭,輒自力強,改加衣服,著絮巾,故在遼東所有白布單衣,親薦饌饋,跪拜成禮。
寧少而喪母,不識形象,常特加觴,泫然流涕。
又居宅離水七八十步,夏時詣水中澡灑手足,闚於園圃。
』臣揆寧前後辭讓之意,獨自以生長潛逸,耆艾智衰,是以棲遲,每執謙退。
此寧志行所欲必全,不為守高。
」〔五〕 〔一〕 傅子曰:是時康又已死,嫡子不立而立弟恭,恭懦弱,而康孽子淵有雋才。
寧曰:「廢嫡立庶,下有異心,亂之所由起也。
」乃將家屬乘海即受徵。
寧在遼東,積三十七年乃歸,其後淵果襲奪恭位,叛國家而南連吳,僭號稱王,明帝使相國宣文侯征滅之。
遼東之死者以萬計,如寧所籌。
寧之歸也,海中遇暴風,船皆沒,唯寧乘船自若。
時夜風晦冥,船人盡惑,莫知所泊。
望見有火光,輒趣之,得島。
島無居人,又無火燼,行人鹹異焉,以為神光之祐也。
皇甫謐曰:「積善之應也。
」 〔二〕 傅子曰:寧上書天子,且以疾辭,曰:「臣聞傅說發夢,以感殷宗,呂尚啟兆,以動周文,以通神之才悟於聖主,用能匡佐帝業,克成大勳。
臣之器朽,實非其人。
雖貪清時,釋體蟬蛻。
內省頑病,日薄西山。
唯陛下聽野人山藪之願,使一老者得盡微命。
」書奏,帝親覽焉。
〔三〕 傅子曰:司空陳群又薦寧曰:「臣聞王者顯善以消惡,故湯舉伊尹,不仁者遠。
伏見徵士北海管寧,行為世表,學任人師,清儉足以激濁,貞正足以矯時。
前雖徵命,禮未優備。
昔司空荀爽,家拜光祿,先儒鄭玄,即授司農,若加備禮,庶必可緻。
至延西序,坐而論道,必能昭明古今,有益大化。
」 〔四〕 尚書君奭曰:「耇造德不降,我則鳴鳥不聞,矧曰其有能格。
」鄭玄曰:「耇,老也。
造,成也。
詩雲:『小子有造。
』老成德之人,不降志與我並在位,則鳴鳥之聲不得聞,況乃曰有能德格於天者乎!言必無也。
鳴鳥謂鳳也。
」 〔五〕 高士傳曰:管寧自越海及歸,常坐一木榻,積五十餘年,未嘗箕股,其榻上當膝處皆穿。
正始二年,太僕陶丘一、永寧衛尉孟觀、侍中孫邕、中書侍郎王基薦寧曰: 臣聞龍鳳隱耀,應德而臻,明哲潛遁,俟時而動。
是以鸞鷟鳴岐,周道隆興,四皓為佐,漢帝用康。
伏見太中大夫管寧,應二儀之中和,總九德之純懿,含章素質,冰絜淵清,玄虛澹泊,與道逍遙;娛心黃老,遊志六藝,升堂入室,究其閫奧,韜古今於胸懷,包道德之機要。
中平之際,黃巾陸梁,華夏傾蕩,王綱弛頓。
遂避時難,乘桴越海,羈旅遼東三十餘年。
在乾之姤,匿景藏光,嘉遁養浩,韜韞儒墨,潛化傍流,暢于殊俗。
黃初四年,高祖文皇帝疇諮群公,思求雋乂,故司徒華歆舉寧應選,公車特徵,振翼遐裔,翻然來翔。
行遇屯厄,遭罹疾病,即拜太中大夫。
烈祖明皇帝嘉美其德,登為光祿勳。
寧疾彌留,未能進道。
今寧舊疾已瘳,行年八十,志無衰倦。
環堵篳門,偃息窮巷,飯鬻餬口,并日而食,吟詠詩書,不改其樂。
困而能通,遭難必濟,經危蹈險,不易其節,金聲玉色,久而彌彰。
揆其終始,殆天所祚,當贊大魏,輔亮雍熙。
兗職有闕,群下屬望。
昔高宗刻象,營求賢哲,周文啟龜,以蔔良佐。
況寧前朝所表,名德已著,而久棲遲,未時引緻,非所以奉遵明訓,繼成前志也。
陛下踐阼,纂承洪緒。
聖敬日躋,超越周成。
每發德音,動諮師傅。
若繼二祖招賢故典,賓禮雋邁,以廣緝熙,濟濟之化,侔于前代。
寧清高恬泊,擬跡前軌,德行卓絕,海內無偶。
歷觀前世玉帛所命,申公、枚
令曰:「邴原名高德大,清規邈世,魁然而峙,不為孤用。
聞張子頗欲學之,吾恐造之者富,隨之者貧也。
」魏太子為五官中郎將,天下向慕,賓客如雲,而原獨守道持常,自非公事不妄舉動。
太祖微使人從容問之,原曰:「吾聞國危不事冢宰,君去不奉世子,此典制也。
」於是乃轉五官長史,令曰:「子弱不才,懼其難正,貪欲相屈,以匡勵之。
雖雲利賢,能不恧恧!」太子燕會,眾賓百數十人,太子建議曰:「君父各有篤疾,有藥一丸,可救一人,當救君邪,父邪?」眾人紛紜,或父或君。
時原在坐,不與此論。
太子諮之于原,原悖然對曰:「父也。
」太子亦不復難之。
是後大鴻臚鉅鹿張泰、河南尹扶風龐迪以清賢稱,〔一〕永寧太僕東郡張閣以簡質聞。
〔二〕 〔一〕 荀綽冀州記曰:鉅鹿張貔,字邵虎。
祖父泰,字伯陽,有名於魏。
父邈,字叔遼,遼東太守。
著名自然好學論,在嵇康集。
為人弘深有遠識,恢恢然,使求之者莫之能測也。
宦歷二(官)〔宮〕,元康初為城陽太守,未行而卒。
〔二〕 杜恕著家戒稱閣曰:「張子臺,視之似鄙樸人,然其心中不知天地閒何者為美,何者為好,敦然似如與陰陽合德者。
作人如此,自可不富貴,然而患禍當何從而來?世有高亮如子臺者,皆多力慕,體之不如也。
」 管寧字幼安,北海朱虛人也。
〔一〕年十六喪父,中表愍其孤貧,鹹共贈賵,悉辭不受,稱財以送終。
長八尺,美須眉。
與平原華歆、同縣邴原相友,俱遊學於異國,並敬善陳仲弓。
天下大亂,聞公孫度令行於海外,遂與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遼東。
度虛館以候之。
既往見度,乃廬於山谷。
時避難者多居郡南,而寧居北,示無遷志,後漸來從之。
太祖為司空,辟寧,度子康絕命不宣。
〔二〕 〔一〕 傅子曰:齊相管仲之後也。
昔田氏有齊而管氏去之,或適魯,或適楚。
漢興有管少卿為燕令,始家朱虛,世有名節,九世而生寧。
〔二〕 傅子曰:寧往見度,語惟經典,不及世事。
還乃因山為廬,鑿壞為室。
越海避難者,皆來就之而居,旬月而成邑。
遂講詩、書,陳俎豆,飾威儀,明禮讓,非學者無見也。
由是度安其賢,民化其德。
邴原性剛直,清議以格物,度已下心不安之。
寧謂原曰:「潛龍以不見成德,言非其時,皆招禍之道也。
」密遣令西還。
度庶子康代居郡,外以將軍太守為號,而內實有王心,卑己崇禮,欲官寧以自鎮輔,而終莫敢發言,其敬憚如此。
皇甫謐高士傳曰:寧所居屯落,會井汲者,或男女雜錯,或爭井鬥鬩。
寧患之,乃多買器,分置井傍,汲以待之,又不使知。
來者得而怪之,問知寧所為,乃各相責,不復鬥訟。
鄰有牛暴寧田者,寧為牽牛著涼處,自為飲食,過於牛主。
牛主得牛,大慚,若犯嚴刑。
是以左右無鬥訟之聲,禮讓移于海表。
王烈者,字彥方,於時名聞在原、寧之右。
辭公孫度長史,商賈自穢。
太祖命為丞相掾,徵事,未至,卒於海表。
〔一〕 〔一〕 先賢行狀曰:烈通識達道,秉義不回。
以潁川陳太丘為師,二子為友。
時潁川荀慈明、賈偉節、李元禮、韓元長皆就陳君學,見烈器業過人,歎服所履,亦與相親。
由是英名著於海內。
道成德立,還歸舊廬,遂遭父喪,泣淚三年。
遇歲饑饉,路有餓殍,烈乃分釜庚之儲,以救邑裡之命。
是以宗族稱孝,鄉黨歸仁。
以典籍娛心,育人為務,遂建學校,敦崇庠序。
其誘人也,皆不因其性氣,誨之以道,使之從善遠惡。
益者不自覺,而大化隆行,皆成寶器。
門人出入,容止可觀,時在市井,行步有異,人皆別之。
州閭成風,鹹競為善。
時國中有盜牛者,牛主得之。
盜者曰:「我邂逅迷惑,從今已後將為改過。
子既已赦宥,幸無使王烈聞之。
」人有以告烈者,烈以布一端遺之。
或問:「此人既為盜,畏君聞之,反與之布,何也?」烈曰:「昔秦穆公,人盜其駿馬食之,乃賜之酒。
盜者不愛其死,以救穆公之難。
今此盜人能悔其過,懼吾聞之,是知恥惡。
知恥惡,則善心將生,故與布勸為善也。
」閒年之中,行路老父擔重,人代擔行數十裡,欲至家,置而去,問姓名,不以告。
頃之,老父復行,失劍於路。
有人行而遇之,欲置而去,懼後人得之,劍主於是永失,欲取而購募,或恐差錯,遂守之。
至暮,劍主還見之,前者代擔人也。
老父攬其袂,問曰:「子前者代吾擔,不得姓名,今子復守吾劍于路,未有若子之仁,請子告吾姓名,吾將以告王烈。
」乃語之而去。
老父以告烈,烈曰:「世有仁人,吾未之見。
」遂使人推之,乃昔時盜牛人也。
烈歎曰:「韶樂九成,虞賓以和:人能有感,乃至於斯也!」遂使國人表其閭而異之。
時人或訟曲直,將質於烈,或至塗而反,或望廬而還,皆相推以直,不敢使烈聞之。
時國主皆親驂乘適烈私館,疇諮政令。
察孝廉,三府並辟,皆不就。
會董卓作亂,避地遼東,躬秉農器,編於四民,布衣蔬食,不改其樂。
東域之人,奉之若君。
時衰世弊,識真者少,朋黨之人,互相讒謗。
自避世在東國者,多為人所害,烈居之歷年,未嘗有患。
使遼東強不淩弱,眾不暴寡,商賈之人,市不二價。
太祖累徵召,遼東為解而不遣。
以建安二十三年寢疾,年七十八而終。
中國少安,客人皆還,唯寧晏然若將終焉。
黃初四年,詔公卿舉獨行君子,司徒華歆薦寧。
文帝即位,徵寧,遂將家屬浮海還郡,公孫恭送之南郊,加贈服物。
自寧之東也,度、康、恭前後所資遺,皆受而藏諸。
既已西渡,盡封還之。
〔一〕詔以寧為太中大夫,固辭不受。
〔二〕明帝即位,太尉華歆遜位讓寧,〔三〕遂下詔曰:「太中大夫管寧,耽懷道德,服膺六藝,清虛足以侔古,廉白可以當世。
曩遭王道衰缺,浮海遁居,大魏受命,則襁負而至,斯蓋應龍潛升之道,聖賢用舍之義。
而黃初以來,徵命屢下,每輒辭疾,拒違不至。
豈朝廷之政,與生殊趣,將安樂山林,往而不能反乎!夫以姬公之聖,而耇德不降,則鳴鳥弗聞。
〔四〕以秦穆之賢,猶思詢乎黃髮。
況朕寡德,曷能不願聞道于子大夫哉!今以寧為光祿勳。
禮有大倫,君臣之道,不可廢也。
望必速至,稱朕意焉。
」又詔青州刺史曰:「寧抱道懷貞,潛翳海隅,比下徵書,違命不至,盤桓利居,高尚其事。
雖有素履幽人之貞,而失考父茲恭之義,使朕虛心引領歷年,其何謂邪?徒欲懷安,必肆其志,不惟古人亦有翻然改節以隆斯民乎!日逝月除,時方已過,澡身浴德,將以曷為?仲尼有言:『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哉!』其命別駕從事郡丞掾,奉詔以禮發遣寧詣行在所,給安車、吏從、茵蓐、道上廚食,上道先奏。
」寧稱草莽臣上疏曰:「臣海濱孤微,罷農無伍,祿運幸厚。
橫蒙陛下纂承洪緒,德侔三皇。
化溢有唐。
久荷渥澤,積祀一紀,不能仰答陛下恩養之福。
沈委篤痾,寢疾彌留,逋違臣隸顛倒之節,夙宵戰怖,無地自厝。
臣元年十一月被公車司馬令所下州郡,八月甲申詔書徵臣,更賜安車、衣被、茵蓐,以禮發遣,光寵並臻,優命屢至,怔營竦息,悼心失圖。
思自陳聞,申展愚情,而明詔抑割,不令稍脩章表,是以鬱滯,訖于今日。
誠謂乾覆,恩有紀極,不意靈潤,彌以隆赫。
奉今年二月被州郡所下三年十二月辛酉詔書,重賜安車、衣服,別駕從事與郡功曹以禮發遣,又特被璽書,以臣為光祿勳,躬秉勞謙,引喻周、秦,損上益下。
受詔之日,精魄飛散,靡所投死。
臣重自省揆,德非園、綺而蒙安車之榮,功無竇融而蒙璽封之寵,楶梲駑下,荷棟梁之任,垂沒之命,獲九棘之位,懼有朱博鼓妖之眚。
又年疾日侵,有加無損,不任扶輿進路以塞元責。
望慕閶闔,徘徊闕庭,謹拜章陳情,乞蒙哀省,抑恩聽放,無令骸骨填于衢路。
」自黃初至于青龍,徵命相仍,常以八月賜牛酒。
詔書問青州刺史程喜:「寧為守節高乎,審老疾尪頓邪?」喜上言:「寧有族人管貢為州吏,與寧鄰比,臣常使經營消息。
貢說:『寧常著皁帽、布襦蔥、布裙,隨時單複,出入閨庭,能自任杖,不須扶持。
四時祠祭,輒自力強,改加衣服,著絮巾,故在遼東所有白布單衣,親薦饌饋,跪拜成禮。
寧少而喪母,不識形象,常特加觴,泫然流涕。
又居宅離水七八十步,夏時詣水中澡灑手足,闚於園圃。
』臣揆寧前後辭讓之意,獨自以生長潛逸,耆艾智衰,是以棲遲,每執謙退。
此寧志行所欲必全,不為守高。
」〔五〕 〔一〕 傅子曰:是時康又已死,嫡子不立而立弟恭,恭懦弱,而康孽子淵有雋才。
寧曰:「廢嫡立庶,下有異心,亂之所由起也。
」乃將家屬乘海即受徵。
寧在遼東,積三十七年乃歸,其後淵果襲奪恭位,叛國家而南連吳,僭號稱王,明帝使相國宣文侯征滅之。
遼東之死者以萬計,如寧所籌。
寧之歸也,海中遇暴風,船皆沒,唯寧乘船自若。
時夜風晦冥,船人盡惑,莫知所泊。
望見有火光,輒趣之,得島。
島無居人,又無火燼,行人鹹異焉,以為神光之祐也。
皇甫謐曰:「積善之應也。
」 〔二〕 傅子曰:寧上書天子,且以疾辭,曰:「臣聞傅說發夢,以感殷宗,呂尚啟兆,以動周文,以通神之才悟於聖主,用能匡佐帝業,克成大勳。
臣之器朽,實非其人。
雖貪清時,釋體蟬蛻。
內省頑病,日薄西山。
唯陛下聽野人山藪之願,使一老者得盡微命。
」書奏,帝親覽焉。
〔三〕 傅子曰:司空陳群又薦寧曰:「臣聞王者顯善以消惡,故湯舉伊尹,不仁者遠。
伏見徵士北海管寧,行為世表,學任人師,清儉足以激濁,貞正足以矯時。
前雖徵命,禮未優備。
昔司空荀爽,家拜光祿,先儒鄭玄,即授司農,若加備禮,庶必可緻。
至延西序,坐而論道,必能昭明古今,有益大化。
」 〔四〕 尚書君奭曰:「耇造德不降,我則鳴鳥不聞,矧曰其有能格。
」鄭玄曰:「耇,老也。
造,成也。
詩雲:『小子有造。
』老成德之人,不降志與我並在位,則鳴鳥之聲不得聞,況乃曰有能德格於天者乎!言必無也。
鳴鳥謂鳳也。
」 〔五〕 高士傳曰:管寧自越海及歸,常坐一木榻,積五十餘年,未嘗箕股,其榻上當膝處皆穿。
正始二年,太僕陶丘一、永寧衛尉孟觀、侍中孫邕、中書侍郎王基薦寧曰: 臣聞龍鳳隱耀,應德而臻,明哲潛遁,俟時而動。
是以鸞鷟鳴岐,周道隆興,四皓為佐,漢帝用康。
伏見太中大夫管寧,應二儀之中和,總九德之純懿,含章素質,冰絜淵清,玄虛澹泊,與道逍遙;娛心黃老,遊志六藝,升堂入室,究其閫奧,韜古今於胸懷,包道德之機要。
中平之際,黃巾陸梁,華夏傾蕩,王綱弛頓。
遂避時難,乘桴越海,羈旅遼東三十餘年。
在乾之姤,匿景藏光,嘉遁養浩,韜韞儒墨,潛化傍流,暢于殊俗。
黃初四年,高祖文皇帝疇諮群公,思求雋乂,故司徒華歆舉寧應選,公車特徵,振翼遐裔,翻然來翔。
行遇屯厄,遭罹疾病,即拜太中大夫。
烈祖明皇帝嘉美其德,登為光祿勳。
寧疾彌留,未能進道。
今寧舊疾已瘳,行年八十,志無衰倦。
環堵篳門,偃息窮巷,飯鬻餬口,并日而食,吟詠詩書,不改其樂。
困而能通,遭難必濟,經危蹈險,不易其節,金聲玉色,久而彌彰。
揆其終始,殆天所祚,當贊大魏,輔亮雍熙。
兗職有闕,群下屬望。
昔高宗刻象,營求賢哲,周文啟龜,以蔔良佐。
況寧前朝所表,名德已著,而久棲遲,未時引緻,非所以奉遵明訓,繼成前志也。
陛下踐阼,纂承洪緒。
聖敬日躋,超越周成。
每發德音,動諮師傅。
若繼二祖招賢故典,賓禮雋邁,以廣緝熙,濟濟之化,侔于前代。
寧清高恬泊,擬跡前軌,德行卓絕,海內無偶。
歷觀前世玉帛所命,申公、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