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十一 魏書十一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

關燈
違事實。

     〔二〕 魏略曰:脩為司金中郎將,陳黃白異議,因奏記曰:「脩聞枳棘之林,無梁柱之質;涓流之水,無洪波之勢。

    是以在職七年,忠讜不昭於時,功業不見於事,欣於所受,俯慚不報,未嘗不長夜起坐,中飯釋餐。

    何者?力少任重,不堪而懼也。

    謹貢所議如左。

    」太祖甚然之,乃與脩書曰:「君澡身浴德,流聲本州,忠能成績,為世美談,名實相副,過人甚遠。

    孤以心知君,至深至熱,非徒耳目而已也。

    察觀先賢之論,多以鹽鐵之利,足贍軍國之用。

    昔孤初立司金之官,念非屈君,餘無可者。

    故與君教曰:『昔遏父陶正,民賴其器用,及子媯滿,建侯于陳;近桑弘羊,位至三公。

    此君元龜之兆先告者也』,是孤用君之本言也,或恐眾人未曉此意。

    自是以來,在朝之士,每得一顯選,常舉君為首,及聞袁軍師眾賢之議,以為不宜越君。

    然孤執心將有所厎,以軍師之職,閒於司金,至於建功,重於軍師。

    孤之精誠,足以達君;君之察孤,足以不疑。

    但恐傍人淺見,以蠡測海,為蛇畫足,將言前後百選,輒不用之,而使此君沉滯冶官。

    張甲李乙,尚猶先之,此主人意待之不優之效也。

    孤懼有此空聲冒實,淫鼃亂耳。

    假有斯事,亦庶鍾期不失聽也;若其無也,過備何害?昔宣帝察少府蕭望之才任宰相,故復出之,令為馮翊。

    從正卿往,似於左遷。

    上使侍中宣意曰:『君守平原日淺,故復試君三輔,非有所間也。

    』孤揆先主中宗之意,誠備此事。

    既君崇勳業以副孤意。

    公叔文子與君俱升,獨何人哉!」後無幾而遷魏郡太守。

     〔三〕 王隱晉書曰:脩一子,名儀,字朱表,高亮雅直。

    司馬文王為安東,儀為司馬。

    東關之敗,文王曰:「近日之事,誰任其咎?」儀曰:「責在軍師。

    」文王怒曰:「司馬欲委罪於孤邪?」遂殺之。

    子裦,字偉元。

    少立操尚,非禮不動。

    身長八尺四寸,容貌絕異。

    痛父不以命終,絕世不仕。

    立屋墓側,以教授為務。

    旦夕常至墓前拜,輒悲號斷絕。

    墓前有一柏樹,裦常所攀援,涕泣所著,樹色與凡樹不同。

    讀詩至「哀哀父母,生我勞悴」,未嘗不反覆流涕,泣下沾襟。

    家貧躬耕,計口而田,度身而蠶。

    諸生有密為裦刈麥者,裦遂棄之;自是莫敢復佐刈者。

    裦門人為本縣所役,求裦為屬,裦曰:「卿學不足以庇身,吾德薄不足以蔭卿,屬之何益?且吾不捉筆已四十年。

    」乃步擔乾飯,兒負鹽豉,門徒從者千餘人。

    安丘令以為見己,整衣出迎之於門。

    裦乃下道至土牛,磬折而立。

    雲:「門生為縣所役,故來送別。

    」執手涕泣而去。

    令即放遣諸生,一縣以為恥。

    同縣管彥,少有才力,未知名,裦獨以為當自達,常友愛之;男女各始生,共許為婚。

    彥果為西夷校尉。

    裦後更以女嫁人,彥弟馥問裦,裦曰:「吾薄志畢願,山藪自數,姊妹皆遠,吉兇斷絕,以此自誓。

    賢兄子葬父於帝都,此則洛陽之人也,豈吾欲婚之本指邪?」馥曰:「嫂,齊人也。

    當還臨淄。

    」裦曰:「安有葬父河南,隨(妻)〔母〕還齊!用意如此,何婚之有?」遂不婚。

    邴春者,根矩之後也。

    少立志操,寒苦自居,負笈遊學,身不停家,鄉邑翕然,以為能係其先也。

    裦以為春性險狹,慕名意多,終必不成,及後春果無學業,流離遠外,有識以此歸之。

    裦常以為人所行,其當歸於善道,不可以己所能而責人所不能也。

    有緻遺者,皆不受。

    及洛都傾覆,寇賊蜂起,裦宗親悉欲移江東,裦戀墳壠。

    賊大盛,乃南達泰山郡。

    裦思土不肯去,賊害之。

    漢晉春秋曰:裦與濟南劉兆字延世,俱以不仕顯名。

    裦以父為文王所濫殺,終身不應徵聘,未嘗西向坐,以示不臣於晉也。

    魏略純固傳以脂習、王脩、龐淯、文聘、成公英、郭憲、單固七人為一傳。

    其脩、淯、聘三人自各有傳,成公英別見張既傳,單固見王淩傳,餘習、憲二人列于脩傳後也。

    脂習字元升,京兆人也。

    中平中仕郡,公府辟,舉高第,除太醫令。

    天子西遷及東詣許昌,習常隨從。

    與少府孔融親善。

    太祖為司空,威德日盛,而融故以舊意,書疏倨傲。

    習常責融,欲令改節,融不從。

    會融被誅,當時許中百官先與融親善者,莫敢收恤,而習獨往撫而哭之曰:「文舉,卿捨我死,我當復與誰語者?」哀歎無已。

    太祖聞之,收習,欲理之,尋以其事直見原,徙許東土橋下。

    習後見太祖,陳謝前愆。

    太祖呼其字曰:「元升,卿故慷慨!」因問其居處,以新移徙,賜穀百斛。

    至黃初,詔欲用之,以其年老,然嘉其敦舊,有欒布之節,賜拜中散大夫。

    還家,年八十餘卒。

    郭憲字幼簡,西平人,為其郡右姓。

    建安中為郡功曹,州辟不就,以仁篤為一郡所歸。

    至十七年,韓約失眾,從羌中還,依憲。

    眾人多欲取約以徼功,而憲皆責怒之,言:「人窮來歸我,雲何欲危之?」遂擁護厚遇之。

    其後約病死,而田樂、陽逵等就斬約頭,當送之。

    逵等欲條疏憲名,憲不肯在名中,言我尚不忍生圖之,豈忍取死人以要功乎?逵等乃止。

    時太祖方攻漢中,在武都,而逵等送約首到。

    太祖宿聞憲名,及視條疏,怪不在中,以問逵等,逵具以情對。

    太祖歎其志義,乃并表列與逵等並賜爵關內侯,由是名震隴右。

    黃初元年病亡。

    正始初,國家追嘉其事,復賜其子爵關內侯。

     邴原字根矩,北海朱虛人也。

    少與管寧俱以操尚稱,州府辟命皆不就。

    黃巾起,原將家屬入海,住鬱洲山中。

    時孔融為北海相,舉原有道。

    原以黃巾方盛,遂至遼東,與同郡劉政俱有勇略雄氣。

    遼東太守公孫度畏惡欲殺之,盡收捕其家,政得脫。

    度告諸縣:「敢有藏政者與同罪。

    」政窘急,往投原,〔一〕原匿之月餘,時東萊太史慈當歸,原因以政付之。

    既而謂度曰:「將軍前日欲殺劉政,以其為己害。

    今政已去,君之害豈不除哉!」度曰:「然。

    」原曰:「君之畏政者,以其有智也。

    今政已免,智將用矣,尚奚拘政之家?不若赦之,無重怨。

    」度乃出之。

    原又資送政家,皆得歸故郡。

    原在遼東,一年中往歸原居者數百家,遊學之士,教授之聲,不絕。

     〔一〕 魏氏春秋曰:政投原曰:「窮鳥入懷。

    」原曰:「安知斯懷之可入邪?」
後得歸,太祖辟為司空掾。

    原女早亡,時太祖愛子倉舒亦沒,太祖欲求合葬,原辭曰:「合葬,非禮也。

    原之所以自容於明公,公之所以待原者,以能守訓典而不易也。

    若聽明公之命,則是凡庸也,明公焉以為哉?」太祖乃止,徙署丞相徵事。

    〔一〕崔琰為東曹掾,記讓曰:「徵事邴原、議郎張範,皆秉德純懿,志行忠方,清靜足以厲俗,貞固足以幹事,所謂龍翰鳳翼,國之重寶。

    舉而用之,不仁者遠。

    」代涼茂為五官將長史,閉門自守,非公事不出。

    太祖征吳,原從行,卒。

    〔二〕 〔一〕 獻帝起居注曰:建安十五年,初置徵事二人,原與平原王烈俱以選補。

     〔二〕 原別傳曰:原十一而喪父,家貧,早孤。

    鄰有書舍,原過其旁而泣。

    師問曰:「童子何悲?」原曰:「孤者易傷,貧者易感。

    夫書者,必皆具有父兄者,一則羨其不孤,二則羨其得學,心中惻然而為涕零也。

    」師亦哀原之言而為之泣曰:「欲書可耳!」答曰:「無錢資。

    」師曰:「童子苟有志,我徒相教,不求資也。

    」於是遂就書。

    一冬之間,誦孝經、論語。

    自在童齔之中,嶷然有異。

    及長,金玉其行。

    欲遠遊學,詣安丘孫崧。

    崧辭曰:「君鄉裡鄭君,君知之乎?」原答曰:「然。

    」崧曰:「鄭君學覽古今,博聞彊識,鉤深緻遠,誠學者之師模也。

    君乃舍之,躡屣千裡,所謂以鄭為東家丘者也。

    君似不知而曰然者,何?」原曰:「先生之說,誠可謂苦藥良鍼矣;然猶未達僕之微趣也。

    人各有志,所規不同,故乃有登山而採玉者,有入海而採珠者,豈可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,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!君謂僕以鄭為東家丘,君以僕為西家愚夫邪?」崧辭謝焉。

    又曰:「兗、豫之士,吾多所識,未有若君者;當以書相分。

    」原重其意,難辭之,持書而別。

    原心以為求師啟學,志高者通,非若交遊待分而成也。

    書何為哉?乃藏書於家而行。

    原舊能飲酒,自行之後,八九年間,酒不向口。

    單步負笈,苦身持力,至陳留則師韓子助,潁川則宗陳仲弓,汝南則交範孟博,涿郡則親盧子幹。

    臨別,師友以原不飲酒,會米肉送原。

    原曰:「本能飲酒,但以荒思廢業,故斷之耳。

    今當遠別,因見貺餞,可一飲讌。

    」於是共坐飲酒,終日不醉。

    歸以書還孫崧,解不緻書之意。

    後為郡所召,署功曹主簿。

    時魯國孔融在郡,教選計當任公卿之才,乃以鄭玄為計掾,彭璆為計吏,原為計佐。

    融有所愛一人,常盛嗟歎之。

    後恚望,欲殺之,朝吏皆請。

    時其人亦在坐,叩頭流血,而融意不解。

    原獨不為請。

    融謂原曰:「眾皆請而君何獨不?」原對曰:「明府於某,本不薄也,常言歲終當舉之,此所謂『吾一子』也。

    如是,朝吏受恩未有在某前者矣,而今乃欲殺之。

    明府愛之,則引而方之於子,憎之,則推之欲危其身。

    原愚,不知明府以何愛之?以何惡之?」融曰:「某生于微門,吾成就其兄弟,拔擢而用之;某今孤負恩施。

    夫善則進之,惡則誅之,固君道也。

    往者應仲遠為泰山太守,舉一孝廉,旬月之閒而殺之。

    夫君人者,厚薄何常之有!」原對曰:「仲遠舉孝廉,殺之,其義焉在?夫孝廉,國之俊選也。

    舉之若是,則殺之非也;若殺之是,則舉之非也。

    詩雲:『彼己之子,不遂其媾。

    』蓋譏之也。

    語雲:『愛之欲其生,惡之欲其死。

    既欲其生,又欲其死,是惑也。

    』仲遠之惑甚矣。

    明府奚取焉?」融乃大笑曰:「吾直戲耳!」原又曰:「君子於其言,出乎身,加乎民;言行,君子之樞機也。

    安有欲殺人而可以為戲者哉?」融無以答。

    是時漢朝陵遲,政以賄成,原乃將家人入鬱洲山中。

    郡舉有道,融書喻原曰:「脩性保貞,清虛守高,危邦不入,久潛樂土。

    王室多難,西遷鎬京。

    聖朝勞謙,疇咨雋乂。

    我徂求定,策命懇惻。

    國之將隕,嫠不恤緯,家之將亡,緹縈跋涉,彼匹婦也,猶執此義。

    實望根矩,仁為己任,授手援溺,振民於難。

    乃或晏晏居息,莫我肯顧,謂之君子,固如此乎!根矩,根矩,可以來矣!」原遂到遼東。

    遼東多虎,原之邑落獨無虎患。

    原嘗行而得遺錢,拾以繫樹枝,此錢既不見取,而繫錢者愈多。

    問其故,答者謂之神樹。

    原惡其由己而成淫祀,乃辨之,於是裡中遂斂其錢以為社供。

    後原欲歸鄉裡,止於三山。

    孔融書曰:「隨會在秦,賈季在翟,諮仰靡所,歎息增懷。

    頃知來至,近在三山。

    詩不雲乎,『來歸自鎬,我行永久』。

    今遣五官掾,奉問榜人舟楫之勞,禍福動靜告慰。

    亂階未已,阻兵之雄,若棋弈爭梟。

    」原於是遂復反還。

    積十餘年,後乃遁還。

    南行已數日,而度甫覺。

    度知原之不可復追也,因曰:「邴君所謂雲中白鶴,非鶉鷃之網所能羅矣。

    又吾自遣之,勿復求也。

    」遂免危難。

    自反國土,原於是講述禮樂,吟詠詩書,門徒數百,服道數十。

    時鄭玄博學洽聞,註解典籍,故儒雅之士集焉。

    原亦自以高遠清白,頤志澹泊,口無擇言,身無擇行,故英偉之士向焉。

    是時海內清議,雲青州有邴、鄭之學。

    魏太祖為司空,辟原署東閤祭酒。

    太祖北伐三郡單于,還住昌國,燕士大夫。

    酒酣,太祖曰:「孤反,鄴守諸君必將來迎,今日明旦,度皆至矣。

    其不來者,獨有邴祭酒耳!」言訖未久,而原先至。

    門下通謁,太祖大驚喜,攬履而起,遠出迎原曰:「賢者誠難測度!孤謂君將不能來,而遠自屈,誠副饑虛之心。

    」謁訖而出,軍中士大夫詣原者數百人。

    太祖怪而問之,時荀文若在坐,對曰:「獨可省問邴原耳!」太祖曰:「此君名重,乃亦傾士大夫心?」文若曰:「此一世異人,士之精藻,公宜盡禮以待之。

    」太祖曰:「固孤之宿心也。

    」自是之後,見敬益重。

    原雖在軍歷署,常以病疾,高枕裡巷,終不當事,又希會見。

    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