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
關燈
小
中
大
以為尚書僕射,詡曰:「尚書僕射,官之師長,天下所望,詡名不素重,非所以服人也。
縱詡昧于榮利,奈國朝何!」乃更拜詡尚書,典選舉,多所匡濟,傕等親而憚之。
〔二〕會母喪去官,拜光祿大夫。
傕、汜等鬥長安中,〔三〕傕復請詡為宣義將軍。
〔四〕傕等和,出天子,祐護大臣,詡有力焉。
〔五〕天子既出,詡上還印綬。
是時將軍段煨屯華陰,〔六〕與詡同郡,遂去傕託煨。
詡素知名,為煨軍所望。
煨內恐其見奪,而外奉詡禮甚備,詡愈不自安。
〔一〕 臣松之以為傳稱「仁人之言,其利溥哉」!然則不仁之言,理必反是。
夫仁功難著,而亂源易成,是故有禍機一發而殃流百世者矣。
當是時,元惡既梟,天地始開,緻使厲階重結,大梗殷流,邦國遘殄悴之哀,黎民嬰周餘之酷,豈不由賈詡片言乎?詡之罪也,一何大哉!自古兆亂,未有如此之甚。
〔二〕 獻帝紀曰:郭汜、樊稠與傕互相違戾,欲鬥者數矣。
詡輒以道理責之,頗受詡言。
魏書曰:詡典選舉,多選舊名以為令僕,論者以此多詡。
〔三〕 獻帝紀曰:傕等與詡議,迎天子置其營中。
詡曰:「不可。
脅天子,非義也。
」傕不聽。
張繡謂詡曰:「此中不可久處,君胡不去?」詡曰:「吾受國恩,義不可背。
卿自行,我不能也。
」 〔四〕 獻帝紀曰:傕時召羌、胡數千人,先以禦物繒綵與之,又許以宮人婦女,欲令攻郭汜。
羌、胡數來闚省門,曰:「天子在中邪!李將軍許我宮人美女,今皆安在?」帝患之,使詡為之方計。
詡乃密呼羌、胡大帥飲食之,許以封爵重寶,於是皆引去。
傕由此衰弱。
〔五〕 獻帝紀曰:天子既東,而李傕來追,王師敗績。
司徒趙溫、太常王偉、衛尉周忠、司隸榮邵皆為傕所嫌,欲殺之。
詡謂傕曰:「此皆天子大臣,卿奈何害之?」傕乃止。
〔六〕 典略稱煨在華陰時,脩農事,不虜略。
天子東還,煨迎道貢遺周急。
獻帝紀曰:後以煨為大鴻臚光祿大夫,建安十四年,以壽終。
張繡在南陽,詡陰結繡,繡遣人迎詡。
詡將行,或謂詡曰:「煨待君厚矣,君安去之?」詡曰:「煨性多疑,有忌詡意,禮雖厚,不可恃,久將為所圖。
我去必喜,又望吾結大援於外,必厚吾妻子。
繡無謀主,亦願得詡,則家與身必俱全矣。
」詡遂往,繡執子孫禮,煨果善視其家。
詡說繡與劉表連和。
〔一〕太祖比征之,一朝引軍退,繡自追之。
詡謂繡曰:「不可追也,追必敗。
」繡不從,進兵交戰,大敗而還。
詡謂繡曰:「促更追之,更戰必勝。
」繡謝曰:「不用公言,以至於此。
今已敗,奈何復追?」詡曰:「兵勢有變,亟往必利。
」繡信之,遂收散卒赴追,大戰,果以勝還。
問詡曰:「繡以精兵追退軍,而公曰必敗;退以敗卒擊勝兵,而公曰必剋。
悉如公言,何其反而皆驗也?」詡曰:「此易知耳。
將軍雖善用兵,非曹公敵也。
軍雖新退,曹公必自斷後;追兵雖精,將既不敵,彼士亦銳,故知必敗。
曹公攻將軍無失策,力未盡而退,必國內有故;已破將軍,必輕軍速進,縱留諸將斷後,諸將雖勇,亦非將軍敵,故雖用敗兵而戰必勝也。
」繡乃服。
是後,太祖拒袁紹於官渡,紹遣人招繡,并與詡書結援。
繡欲許之,詡顯於繡坐上謂紹使曰:「歸謝袁本初,兄弟不能相容,而能容天下國士乎?」繡驚懼曰:「何至於此!」竊謂詡曰:「若此,當何歸?」詡曰:「不如從曹公。
」繡曰:「袁彊曹弱,又與曹為讎,從之如何?」詡曰:「此乃所以宜從也。
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,其宜從一也。
紹彊盛,我以少眾從之,必不以我為重。
曹公眾弱,其得我必喜,其宜從二也。
夫有霸王之志者,固將釋私怨,以明德於四海,其宜從三也。
願將軍無疑!」繡從之,率眾歸太祖。
太祖見之,喜,執詡手曰:「使我信重於天下者,子也。
」表詡為執金吾,封都亭侯,遷冀州牧。
冀州未平,留參司空軍事。
袁紹圍太祖於官渡,太祖糧方盡,問詡計焉出,詡曰:「公明勝紹,勇勝紹,用人勝紹,決機勝紹,有此四勝而半年不定者,但顧萬全故也。
必決其機,須臾可定也。
」太祖曰:「善。
」乃并兵出,圍擊紹三十餘裡營,破之。
紹軍大潰,河北平。
太祖領冀州牧,徙詡為太中大夫。
建安十三年,太祖破荊州,欲順江東下。
詡諫曰:「明公昔破袁氏,今收漢南,威名遠著,軍勢既大;若乘舊楚之饒,以饗吏士,撫安百姓,使安土樂業,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。
」太祖不從,軍遂無利。
〔二〕太祖後與韓遂、馬超戰於渭南,超等索割地以和,并求任子。
詡以為可偽許之。
又問詡計策,詡曰:「離之而已。
」太祖曰:「解。
」一承用詡謀。
語在武紀。
卒破遂、超,詡本謀也。
〔一〕 傅子曰:詡南見劉表,表以客禮待之。
詡曰:「表,平世三公才也;不見事變,多疑無決,無能為也。
」 〔二〕 臣松之以為詡之此謀,未合當時之宜。
于時韓、馬之徒尚狼顧關右,魏武不得安坐郢都以威懷吳會,亦已明矣。
彼荊州者,孫、劉之所必爭也。
荊人服劉主之雄姿,憚孫權之武略,為日既久,誠非曹氏諸將所能抗禦。
故曹仁守江陵,敗不旋踵,何撫安之得行,稽服之可期?將此既新平江、漢,威懾揚、越,資劉表水戰之具,藉荊楚楫櫂之手,實震蕩之良會,廓定之大機。
不乘此取吳,將安俟哉?至於赤壁之敗,蓋有運數。
實由疾疫大興,以損淩厲之鋒,凱風自南,用成焚如之勢。
天實為之,豈人事哉?然則魏武之東下,非失算也。
詡之此規,為無當矣。
魏武後克平張魯,蜀中一日數十驚,劉備雖斬之而不能止,由不用劉曄之計,以失席卷之會,斤石既差,悔無所及,即亦此事之類也。
世鹹謂劉計為是,即愈見賈言之非也。
是時,文帝為五官將,而臨菑侯植才名方盛,各有黨與,有奪宗之議。
文帝使人問詡自固之術,詡曰:「願將軍恢崇德度,躬素士之業,朝夕孜孜,不違子道。
如此而已。
」文帝從之,深自砥礪。
太祖又嘗屏除左右問詡,詡嘿然不對。
太祖曰:「與卿言而不答,何也?」詡曰:「屬適有所思,故不即對耳。
」太祖曰:「何思?」詡曰:「思袁本初、劉景升父子也。
」太祖大笑,於是太子遂定。
詡自以非太祖舊臣,而策謀深長,懼見猜疑,闔門自守,退無私交,男女嫁娶,不結高門,天下之論智計者歸之。
文帝即位,以詡為太尉,〔一〕進爵魏壽鄉侯,增邑三百,并前八百戶。
又分邑二百,封小子訪為列侯。
以長子穆為駙馬都尉。
帝問詡曰:「吾欲伐不從命以一天下,吳、蜀何先?」對曰:「攻取者先兵權,建本者尚德化。
陛下應期受禪,撫臨率土,若綏之以文德而俟其變,則平之不難矣。
吳、蜀雖蕞爾小國,依阻山水,劉備有雄才,諸葛亮善治國,孫權識虛實,陸議見兵勢,據險守要,汎舟江湖,皆難卒謀也。
用兵之道,先勝後戰,量敵論將,故舉無遺策。
臣竊料群臣,無備、權對,雖以天威臨之,未見萬全之勢也。
昔舜舞幹戚而有苗服,臣以為當今宜先文後武。
」文帝不納。
後興江陵之役,士卒多死。
詡年七十七,薨,諡曰肅侯。
子穆嗣,歷位郡守。
穆薨,子模嗣。
〔二〕 〔一〕 魏略曰:文帝得詡之對太祖,故即位首登上司。
荀勗別傳曰:晉司徒闕,武帝問其人於勗。
答曰:「三公具瞻所歸,不可用非其人。
昔魏文帝用賈詡為三公,孫權笑之。
」 〔二〕 世語曰:模,晉惠帝時為散騎常侍、護軍將軍,模子胤,胤弟龕,從弟疋,皆至大官,並顯於晉也。
評曰:荀彧清秀通雅,有王佐之風,然機鑒先識,未能充其志也。
〔一〕荀攸、賈詡,庶乎算無遺策,經達權變,其良、平之亞歟!〔二〕 〔一〕 世之論者,多譏彧協規魏氏,以傾漢祚;君臣易位,實彧之由。
雖晚節立異,無救運移;功既違義,識亦疚焉。
陳氏此評,蓋亦同乎世識。
臣松之以為斯言之作,誠未得其遠大者也。
彧豈不知魏武之志氣,非衰漢之貞臣哉?良以于時王道既微,橫流已極,雄豪虎視,人懷異心,不有撥亂之資,仗順之略,則漢室之亡忽諸,黔首之類殄矣。
夫欲翼讚時英,一匡屯運,非斯人之與而誰與哉?是故經綸急病,若救身首,用能動于嶮中,至于大亨,蒼生蒙舟航之接,劉宗延二紀之祚,豈非荀生之本圖,仁恕之遠緻乎?及至霸業既隆,翦漢跡著,然後亡身殉節,以申素情,全大正於當年,布誠心於百代,可謂任重道遠,志行義立。
謂之未充,其殆誣歟! 〔二〕 臣松之以為列傳之體,以事類相從。
張子房青雲之士,誠非陳平之倫。
然漢之謀臣,良、平而已。
若不共列,則餘無所附,故前史合之,蓋其宜也。
魏氏如詡之儔,其比幸多,詡不編程、郭之篇,而與二荀並列;失其類矣。
且攸、詡之為人,其猶夜光之與蒸燭乎!其照雖均,質則異焉。
今荀、賈之評,共同一稱,尤失區別之宜也。
縱詡昧于榮利,奈國朝何!」乃更拜詡尚書,典選舉,多所匡濟,傕等親而憚之。
〔二〕會母喪去官,拜光祿大夫。
傕、汜等鬥長安中,〔三〕傕復請詡為宣義將軍。
〔四〕傕等和,出天子,祐護大臣,詡有力焉。
〔五〕天子既出,詡上還印綬。
是時將軍段煨屯華陰,〔六〕與詡同郡,遂去傕託煨。
詡素知名,為煨軍所望。
煨內恐其見奪,而外奉詡禮甚備,詡愈不自安。
〔一〕 臣松之以為傳稱「仁人之言,其利溥哉」!然則不仁之言,理必反是。
夫仁功難著,而亂源易成,是故有禍機一發而殃流百世者矣。
當是時,元惡既梟,天地始開,緻使厲階重結,大梗殷流,邦國遘殄悴之哀,黎民嬰周餘之酷,豈不由賈詡片言乎?詡之罪也,一何大哉!自古兆亂,未有如此之甚。
〔二〕 獻帝紀曰:郭汜、樊稠與傕互相違戾,欲鬥者數矣。
詡輒以道理責之,頗受詡言。
魏書曰:詡典選舉,多選舊名以為令僕,論者以此多詡。
〔三〕 獻帝紀曰:傕等與詡議,迎天子置其營中。
詡曰:「不可。
脅天子,非義也。
」傕不聽。
張繡謂詡曰:「此中不可久處,君胡不去?」詡曰:「吾受國恩,義不可背。
卿自行,我不能也。
」 〔四〕 獻帝紀曰:傕時召羌、胡數千人,先以禦物繒綵與之,又許以宮人婦女,欲令攻郭汜。
羌、胡數來闚省門,曰:「天子在中邪!李將軍許我宮人美女,今皆安在?」帝患之,使詡為之方計。
詡乃密呼羌、胡大帥飲食之,許以封爵重寶,於是皆引去。
傕由此衰弱。
〔五〕 獻帝紀曰:天子既東,而李傕來追,王師敗績。
司徒趙溫、太常王偉、衛尉周忠、司隸榮邵皆為傕所嫌,欲殺之。
詡謂傕曰:「此皆天子大臣,卿奈何害之?」傕乃止。
〔六〕 典略稱煨在華陰時,脩農事,不虜略。
天子東還,煨迎道貢遺周急。
獻帝紀曰:後以煨為大鴻臚光祿大夫,建安十四年,以壽終。
張繡在南陽,詡陰結繡,繡遣人迎詡。
詡將行,或謂詡曰:「煨待君厚矣,君安去之?」詡曰:「煨性多疑,有忌詡意,禮雖厚,不可恃,久將為所圖。
我去必喜,又望吾結大援於外,必厚吾妻子。
繡無謀主,亦願得詡,則家與身必俱全矣。
」詡遂往,繡執子孫禮,煨果善視其家。
詡說繡與劉表連和。
〔一〕太祖比征之,一朝引軍退,繡自追之。
詡謂繡曰:「不可追也,追必敗。
」繡不從,進兵交戰,大敗而還。
詡謂繡曰:「促更追之,更戰必勝。
」繡謝曰:「不用公言,以至於此。
今已敗,奈何復追?」詡曰:「兵勢有變,亟往必利。
」繡信之,遂收散卒赴追,大戰,果以勝還。
問詡曰:「繡以精兵追退軍,而公曰必敗;退以敗卒擊勝兵,而公曰必剋。
悉如公言,何其反而皆驗也?」詡曰:「此易知耳。
將軍雖善用兵,非曹公敵也。
軍雖新退,曹公必自斷後;追兵雖精,將既不敵,彼士亦銳,故知必敗。
曹公攻將軍無失策,力未盡而退,必國內有故;已破將軍,必輕軍速進,縱留諸將斷後,諸將雖勇,亦非將軍敵,故雖用敗兵而戰必勝也。
」繡乃服。
是後,太祖拒袁紹於官渡,紹遣人招繡,并與詡書結援。
繡欲許之,詡顯於繡坐上謂紹使曰:「歸謝袁本初,兄弟不能相容,而能容天下國士乎?」繡驚懼曰:「何至於此!」竊謂詡曰:「若此,當何歸?」詡曰:「不如從曹公。
」繡曰:「袁彊曹弱,又與曹為讎,從之如何?」詡曰:「此乃所以宜從也。
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,其宜從一也。
紹彊盛,我以少眾從之,必不以我為重。
曹公眾弱,其得我必喜,其宜從二也。
夫有霸王之志者,固將釋私怨,以明德於四海,其宜從三也。
願將軍無疑!」繡從之,率眾歸太祖。
太祖見之,喜,執詡手曰:「使我信重於天下者,子也。
」表詡為執金吾,封都亭侯,遷冀州牧。
冀州未平,留參司空軍事。
袁紹圍太祖於官渡,太祖糧方盡,問詡計焉出,詡曰:「公明勝紹,勇勝紹,用人勝紹,決機勝紹,有此四勝而半年不定者,但顧萬全故也。
必決其機,須臾可定也。
」太祖曰:「善。
」乃并兵出,圍擊紹三十餘裡營,破之。
紹軍大潰,河北平。
太祖領冀州牧,徙詡為太中大夫。
建安十三年,太祖破荊州,欲順江東下。
詡諫曰:「明公昔破袁氏,今收漢南,威名遠著,軍勢既大;若乘舊楚之饒,以饗吏士,撫安百姓,使安土樂業,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。
」太祖不從,軍遂無利。
〔二〕太祖後與韓遂、馬超戰於渭南,超等索割地以和,并求任子。
詡以為可偽許之。
又問詡計策,詡曰:「離之而已。
」太祖曰:「解。
」一承用詡謀。
語在武紀。
卒破遂、超,詡本謀也。
〔一〕 傅子曰:詡南見劉表,表以客禮待之。
詡曰:「表,平世三公才也;不見事變,多疑無決,無能為也。
」 〔二〕 臣松之以為詡之此謀,未合當時之宜。
于時韓、馬之徒尚狼顧關右,魏武不得安坐郢都以威懷吳會,亦已明矣。
彼荊州者,孫、劉之所必爭也。
荊人服劉主之雄姿,憚孫權之武略,為日既久,誠非曹氏諸將所能抗禦。
故曹仁守江陵,敗不旋踵,何撫安之得行,稽服之可期?將此既新平江、漢,威懾揚、越,資劉表水戰之具,藉荊楚楫櫂之手,實震蕩之良會,廓定之大機。
不乘此取吳,將安俟哉?至於赤壁之敗,蓋有運數。
實由疾疫大興,以損淩厲之鋒,凱風自南,用成焚如之勢。
天實為之,豈人事哉?然則魏武之東下,非失算也。
詡之此規,為無當矣。
魏武後克平張魯,蜀中一日數十驚,劉備雖斬之而不能止,由不用劉曄之計,以失席卷之會,斤石既差,悔無所及,即亦此事之類也。
世鹹謂劉計為是,即愈見賈言之非也。
是時,文帝為五官將,而臨菑侯植才名方盛,各有黨與,有奪宗之議。
文帝使人問詡自固之術,詡曰:「願將軍恢崇德度,躬素士之業,朝夕孜孜,不違子道。
如此而已。
」文帝從之,深自砥礪。
太祖又嘗屏除左右問詡,詡嘿然不對。
太祖曰:「與卿言而不答,何也?」詡曰:「屬適有所思,故不即對耳。
」太祖曰:「何思?」詡曰:「思袁本初、劉景升父子也。
」太祖大笑,於是太子遂定。
詡自以非太祖舊臣,而策謀深長,懼見猜疑,闔門自守,退無私交,男女嫁娶,不結高門,天下之論智計者歸之。
文帝即位,以詡為太尉,〔一〕進爵魏壽鄉侯,增邑三百,并前八百戶。
又分邑二百,封小子訪為列侯。
以長子穆為駙馬都尉。
帝問詡曰:「吾欲伐不從命以一天下,吳、蜀何先?」對曰:「攻取者先兵權,建本者尚德化。
陛下應期受禪,撫臨率土,若綏之以文德而俟其變,則平之不難矣。
吳、蜀雖蕞爾小國,依阻山水,劉備有雄才,諸葛亮善治國,孫權識虛實,陸議見兵勢,據險守要,汎舟江湖,皆難卒謀也。
用兵之道,先勝後戰,量敵論將,故舉無遺策。
臣竊料群臣,無備、權對,雖以天威臨之,未見萬全之勢也。
昔舜舞幹戚而有苗服,臣以為當今宜先文後武。
」文帝不納。
後興江陵之役,士卒多死。
詡年七十七,薨,諡曰肅侯。
子穆嗣,歷位郡守。
穆薨,子模嗣。
〔二〕 〔一〕 魏略曰:文帝得詡之對太祖,故即位首登上司。
荀勗別傳曰:晉司徒闕,武帝問其人於勗。
答曰:「三公具瞻所歸,不可用非其人。
昔魏文帝用賈詡為三公,孫權笑之。
」 〔二〕 世語曰:模,晉惠帝時為散騎常侍、護軍將軍,模子胤,胤弟龕,從弟疋,皆至大官,並顯於晉也。
評曰:荀彧清秀通雅,有王佐之風,然機鑒先識,未能充其志也。
〔一〕荀攸、賈詡,庶乎算無遺策,經達權變,其良、平之亞歟!〔二〕 〔一〕 世之論者,多譏彧協規魏氏,以傾漢祚;君臣易位,實彧之由。
雖晚節立異,無救運移;功既違義,識亦疚焉。
陳氏此評,蓋亦同乎世識。
臣松之以為斯言之作,誠未得其遠大者也。
彧豈不知魏武之志氣,非衰漢之貞臣哉?良以于時王道既微,橫流已極,雄豪虎視,人懷異心,不有撥亂之資,仗順之略,則漢室之亡忽諸,黔首之類殄矣。
夫欲翼讚時英,一匡屯運,非斯人之與而誰與哉?是故經綸急病,若救身首,用能動于嶮中,至于大亨,蒼生蒙舟航之接,劉宗延二紀之祚,豈非荀生之本圖,仁恕之遠緻乎?及至霸業既隆,翦漢跡著,然後亡身殉節,以申素情,全大正於當年,布誠心於百代,可謂任重道遠,志行義立。
謂之未充,其殆誣歟! 〔二〕 臣松之以為列傳之體,以事類相從。
張子房青雲之士,誠非陳平之倫。
然漢之謀臣,良、平而已。
若不共列,則餘無所附,故前史合之,蓋其宜也。
魏氏如詡之儔,其比幸多,詡不編程、郭之篇,而與二荀並列;失其類矣。
且攸、詡之為人,其猶夜光之與蒸燭乎!其照雖均,質則異焉。
今荀、賈之評,共同一稱,尤失區別之宜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