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
關燈
小
中
大
,是三罪也。
」陶丘洪曰:「王德彌大賢而短於濟時,許子遠雖不純而赴難不憚濡足。
伯求舉善則以德彌為首,濟難則以子遠為宗。
且伯求嘗為虞偉高手刃復仇,義名奮發。
其怨家積財巨萬,文馬百駟,而欲使伯求羸牛疲馬,頓伏道路,此為披其胸而假仇敵之刃也。
」術意猶不平。
後與南陽宗承會於闕下,術發怒曰:「何伯求,兇德也,吾當殺之。
」承曰:「何生英俊之士,足下善遇之,使延令名於天下。
」術乃止。
後黨禁除解,辟司空府。
每三府掾屬會議,顒策謀有餘,議者皆自以為不及。
遷北軍中候,董卓以為長史。
後荀彧為尚書令,遣人迎叔父司空爽喪,使并置顒屍,而葬之於爽冢傍。
〔四〕 魏書雲攸使人說卓得免,與此不同。
太祖迎天子都許,遺攸書曰:「方今天下大亂,智士勞心之時也,而顧觀變蜀漢,不已久乎!」於是徵攸為汝南太守,入為尚書。
太祖素聞攸名,與語大悅,謂荀彧,鍾繇曰:「公達,非常人也,吾得與之計事,天下當何憂哉!」以為軍師。
建安三年,從征張繡。
攸言於太祖曰:「繡與劉表相恃為彊,然繡以遊軍仰食於表,表不能供也,勢必離。
不如緩軍以待之,可誘而緻也;若急之,其勢必相救。
」太祖不從,遂進軍之穰,與戰。
繡急,表果救之。
軍不利。
太祖謂攸曰:「不用君言至是。
」乃設奇兵復戰,大破之。
是歲,太祖自宛征呂布,〔一〕至下邳,布敗退固守,攻之不拔,連戰,士卒疲,太祖欲還。
攸與郭嘉說曰:「呂布勇而無謀,今三戰皆北,其銳氣衰矣。
三軍以將為主,主衰則軍無奮意。
夫陳宮有智而遲,今及布氣之未復,宮謀之未定,進急攻之,布可拔也。
」乃引沂、泗灌城,城潰,生禽布。
〔一〕 魏書曰:議者雲表、繡在後而還襲呂布,其危必也。
攸以為表、繡新破,勢不敢動。
布驍猛,又恃袁術,若縱橫淮、泗間,豪傑必應之。
今乘其初叛,眾心未一,往可破也。
太祖曰:「善。
」比行,布以敗劉備,而臧霸等應之。
後從救劉延於白馬,攸畫策斬顏良。
語在武紀。
太祖拔白馬還,遣輜重循河而西。
袁紹渡河追,卒與太祖遇。
諸將皆恐,說太祖還保營,攸曰:「此所以禽敵,奈何去之!」太祖目攸而笑。
遂以輜重餌賊,賊競奔之,陳亂。
乃縱步騎擊,大破之,斬其騎將文醜,太祖遂與紹相拒於官渡。
軍食方盡,攸言於太祖曰:「紹運車旦暮至,其將韓{荀大}銳而輕敵,擊可破也。
」〔一〕太祖曰:「誰可使?」攸曰:「徐晃可。
」乃遣晃及史渙邀擊破走之,燒其輜重。
會許攸來降,言紹遣淳于瓊等將萬餘兵迎運糧,將驕卒惰,可要擊也。
眾皆疑。
唯攸與賈詡勸太祖。
太祖乃留攸及曹洪守。
太祖自將攻破之,盡斬瓊等。
紹將張郃、高覽燒攻櫓降,紹遂棄軍走。
郃之來,洪疑不敢受,攸謂洪曰:「郃計不用,怒而來,君何疑?」乃受之。
〔一〕 臣松之案諸書,韓{荀大}或作韓猛,或雲韓若,未詳孰是。
七年,從討袁譚、尚於黎陽。
明年,太祖方征劉表,譚、尚爭冀州。
譚遣辛毗乞降請救,太祖將許之,以問群下。
群下多以為表彊,宜先平之,譚、尚不足憂也。
攸曰:「天下方有事,而劉表坐保江、漢之閒,其無四方志可知矣。
袁氏據四州之地,帶甲十萬,紹以寬厚得眾,借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業,則天下之難未息也。
今兄弟遘惡,此勢不兩全。
若有所并則力專,力專則難圖也。
及其亂而取之,天下定矣,此時不可失也。
」太祖曰:「善。
」乃許譚和親,遂還擊破尚。
其後譚叛,從斬譚於南皮。
冀州平,太祖表封攸曰:「軍師荀攸,自初佐臣,無征不從,前後克敵,皆攸之謀也。
」於是封陵樹亭侯。
十二年,下令大論功行封,太祖曰:「忠正密謀,撫寧內外,文若是也。
公達其次也。
」增邑四百,并前七百戶,〔一〕轉為中軍師。
魏國初建,為尚書令。
〔一〕 魏書曰:太祖自柳城還,過攸舍,稱述攸前後謀謨勞勳,曰:「今天下事略已定矣,孤願與賢士大夫共饗其勞。
昔高祖使張子房自擇邑三萬戶,今孤亦欲君自擇所封焉。
」 攸深密有智防,自從太祖征伐,常謀謨帷幄,時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。
〔一〕太祖每稱曰:「公達外愚內智,外怯內勇,外弱內彊,不伐善,無施勞,智可及,愚不可及,雖顏子、甯武不能過也。
」文帝在東宮,太祖謂曰:「荀公達,人之師表也,汝當盡禮敬之。
」攸曾病,世子問病,獨拜床下,其見尊異如此。
攸與鍾繇善,繇言:「我每有所行,反覆思惟,自謂無以易;以咨公達,輒復過人意。
」公達前後凡畫奇策十二,唯繇知之。
繇撰集未就,會薨,故世不得盡聞也。
〔二〕攸從征孫權,道薨。
太祖言則流涕。
〔三〕 〔一〕 魏書曰:攸姑子辛韜曾問攸說太祖取冀州時事。
攸曰:「佐治為袁譚乞降,王師自往平之,吾何知焉?」自是韜及內外莫敢復問軍國事也。
〔二〕 臣松之案:攸亡後十六年,鍾繇乃卒,撰攸奇策,亦有何難?而年造八十,猶雲未就,遂使攸從征機策之謀不傳於世,惜哉! 〔三〕 魏書曰:時建安十九年,攸年五十八。
計其年大彧六歲。
魏書載太祖令曰:「孤與荀公達周遊二十餘年,無毫毛可非者。
」又曰:「荀公達真賢人也,所謂『溫良恭儉讓以得之』。
孔子稱『晏平仲善與人交,久而敬之』,公達即其人也。
」傅子曰:或問近世大賢君子,答曰:「荀令君之仁,荀軍師之智,斯可謂近世大賢君子矣。
荀令君仁以立德,明以舉賢,行無諂贖,謀能應機。
孟軻稱『五百年而有王者興,其間必有命世者』,其荀令君乎!太祖稱『荀令君之進善,不進不休,荀軍師之去惡,不去不止』也。
」 長子緝,有攸風,早沒。
次子適嗣,無子,絕。
黃初中,紹封攸孫彪為陵樹亭侯,邑三百戶,後轉封丘陽亭侯。
正始中,追諡攸曰敬侯。
賈詡字文和,武威姑臧人也。
少時人莫知,唯漢陽閻忠異之,謂詡有良、平之奇。
〔一〕察孝廉為郎,疾病去官,西還至汧,道遇叛氐,同行數十人皆為所執。
詡曰:「我段公外孫也,汝別埋我,我家必厚贖之。
」時太尉段熲,昔久為邊將,威震西土,故詡假以懼氐。
氐果不敢害,與盟而送之,其餘悉死。
詡實非段甥,權以濟事,鹹此類也。
〔一〕 九州春秋曰:中平元年,車騎將軍皇甫嵩既破黃巾,威震天下。
閻忠時罷信都令,說嵩曰:「夫難得而易失者時也,時至而不旋踵者機也,故聖人常順時而動,智者必因機以發。
今將軍遭難得之運,蹈易解之機,而踐運不撫,臨機不發,將何以享大名乎?」嵩曰:「何謂也?」忠曰:「天道無親,百姓與能,故有高人之功者,不受庸主之賞。
今將軍授鉞於初春,收功於末冬,兵動若神,謀不再計,旬月之間,神兵電掃,攻堅易於折枯,摧敵甚於湯雪,七州席卷,屠三十六(萬)方,夷黃巾之師,除邪害之患,或封戶刻石,南向以報德,威震本朝,風馳海外。
是以群雄迴首,百姓企踵,雖湯武之舉,未有高於將軍者。
身建高人之功,北面以事庸主,將何以圖安?」嵩曰:「心不忘忠,何為不安?」忠曰:「不然。
昔韓信不忍一餐之遇,而棄三分之利,拒蒯通之忠,忽鼎跱之勢,利劍已揣其喉,乃歎息而悔,所以見烹於兒女也。
今主勢弱於劉、項,將軍權重於淮陰,指麾可以振風雲,叱吒足以興雷電;赫然奮發,因危抵頹,崇恩以綏前附,振武以臨後服;徵冀方之士,動七州之眾,羽檄先馳於前,大軍震響於後,蹈蹟漳河,飲馬孟津,舉天網以網羅京都,誅閹宦之罪,除群怨之積忿,解久危之倒懸。
如此則攻守無堅城,不招必影從,雖兒童可使奮空拳以緻力,女子可使其褰裳以用命,況厲智能之士,因迅風之勢,則大功不足合,八方不足同也。
功業已就,天下已順,乃燎于上帝,告以天命,混齊六合,南面以制,移神器於己家,推亡漢以定祚,實神機之至決,風發之良時也。
夫木朽不彫,世衰難佐,將軍雖欲委忠難佐之朝,彫畫朽敗之木,猶逆阪而走丸,必不可也。
方今權宦群居,同惡如市,主上不自由,詔命出左右。
如有至聰不察,機事不先,必嬰後悔,亦無及矣。
」嵩不從,忠乃亡去。
英雄記曰:涼州賊王國等起兵,共劫忠為主,統三十六部,號車騎將軍。
忠感慨發病而死。
董卓之入洛陽,詡以太尉掾為平津都尉,遷討虜校尉。
卓婿中郎將牛輔屯陝,詡在輔軍。
卓敗,輔又死,眾恐懼,校尉李傕、郭汜、張濟等欲解散,閒行歸鄉裡。
詡曰:「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,而諸君棄眾單行,即一亭長能束君矣。
不如率眾而西,所在收兵,以攻長安,為董公報仇,幸而事濟,奉國家以征天下,若不濟,走未後也。
」眾以為然。
傕乃西攻長安。
語在卓傳。
〔一〕後詡為左馮翊,傕等欲以功侯之,詡曰:「此救命之計,何功之有!」固辭不受。
又
」陶丘洪曰:「王德彌大賢而短於濟時,許子遠雖不純而赴難不憚濡足。
伯求舉善則以德彌為首,濟難則以子遠為宗。
且伯求嘗為虞偉高手刃復仇,義名奮發。
其怨家積財巨萬,文馬百駟,而欲使伯求羸牛疲馬,頓伏道路,此為披其胸而假仇敵之刃也。
」術意猶不平。
後與南陽宗承會於闕下,術發怒曰:「何伯求,兇德也,吾當殺之。
」承曰:「何生英俊之士,足下善遇之,使延令名於天下。
」術乃止。
後黨禁除解,辟司空府。
每三府掾屬會議,顒策謀有餘,議者皆自以為不及。
遷北軍中候,董卓以為長史。
後荀彧為尚書令,遣人迎叔父司空爽喪,使并置顒屍,而葬之於爽冢傍。
〔四〕 魏書雲攸使人說卓得免,與此不同。
太祖迎天子都許,遺攸書曰:「方今天下大亂,智士勞心之時也,而顧觀變蜀漢,不已久乎!」於是徵攸為汝南太守,入為尚書。
太祖素聞攸名,與語大悅,謂荀彧,鍾繇曰:「公達,非常人也,吾得與之計事,天下當何憂哉!」以為軍師。
建安三年,從征張繡。
攸言於太祖曰:「繡與劉表相恃為彊,然繡以遊軍仰食於表,表不能供也,勢必離。
不如緩軍以待之,可誘而緻也;若急之,其勢必相救。
」太祖不從,遂進軍之穰,與戰。
繡急,表果救之。
軍不利。
太祖謂攸曰:「不用君言至是。
」乃設奇兵復戰,大破之。
是歲,太祖自宛征呂布,〔一〕至下邳,布敗退固守,攻之不拔,連戰,士卒疲,太祖欲還。
攸與郭嘉說曰:「呂布勇而無謀,今三戰皆北,其銳氣衰矣。
三軍以將為主,主衰則軍無奮意。
夫陳宮有智而遲,今及布氣之未復,宮謀之未定,進急攻之,布可拔也。
」乃引沂、泗灌城,城潰,生禽布。
〔一〕 魏書曰:議者雲表、繡在後而還襲呂布,其危必也。
攸以為表、繡新破,勢不敢動。
布驍猛,又恃袁術,若縱橫淮、泗間,豪傑必應之。
今乘其初叛,眾心未一,往可破也。
太祖曰:「善。
」比行,布以敗劉備,而臧霸等應之。
後從救劉延於白馬,攸畫策斬顏良。
語在武紀。
太祖拔白馬還,遣輜重循河而西。
袁紹渡河追,卒與太祖遇。
諸將皆恐,說太祖還保營,攸曰:「此所以禽敵,奈何去之!」太祖目攸而笑。
遂以輜重餌賊,賊競奔之,陳亂。
乃縱步騎擊,大破之,斬其騎將文醜,太祖遂與紹相拒於官渡。
軍食方盡,攸言於太祖曰:「紹運車旦暮至,其將韓{荀大}銳而輕敵,擊可破也。
」〔一〕太祖曰:「誰可使?」攸曰:「徐晃可。
」乃遣晃及史渙邀擊破走之,燒其輜重。
會許攸來降,言紹遣淳于瓊等將萬餘兵迎運糧,將驕卒惰,可要擊也。
眾皆疑。
唯攸與賈詡勸太祖。
太祖乃留攸及曹洪守。
太祖自將攻破之,盡斬瓊等。
紹將張郃、高覽燒攻櫓降,紹遂棄軍走。
郃之來,洪疑不敢受,攸謂洪曰:「郃計不用,怒而來,君何疑?」乃受之。
〔一〕 臣松之案諸書,韓{荀大}或作韓猛,或雲韓若,未詳孰是。
七年,從討袁譚、尚於黎陽。
明年,太祖方征劉表,譚、尚爭冀州。
譚遣辛毗乞降請救,太祖將許之,以問群下。
群下多以為表彊,宜先平之,譚、尚不足憂也。
攸曰:「天下方有事,而劉表坐保江、漢之閒,其無四方志可知矣。
袁氏據四州之地,帶甲十萬,紹以寬厚得眾,借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業,則天下之難未息也。
今兄弟遘惡,此勢不兩全。
若有所并則力專,力專則難圖也。
及其亂而取之,天下定矣,此時不可失也。
」太祖曰:「善。
」乃許譚和親,遂還擊破尚。
其後譚叛,從斬譚於南皮。
冀州平,太祖表封攸曰:「軍師荀攸,自初佐臣,無征不從,前後克敵,皆攸之謀也。
」於是封陵樹亭侯。
十二年,下令大論功行封,太祖曰:「忠正密謀,撫寧內外,文若是也。
公達其次也。
」增邑四百,并前七百戶,〔一〕轉為中軍師。
魏國初建,為尚書令。
〔一〕 魏書曰:太祖自柳城還,過攸舍,稱述攸前後謀謨勞勳,曰:「今天下事略已定矣,孤願與賢士大夫共饗其勞。
昔高祖使張子房自擇邑三萬戶,今孤亦欲君自擇所封焉。
」 攸深密有智防,自從太祖征伐,常謀謨帷幄,時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。
〔一〕太祖每稱曰:「公達外愚內智,外怯內勇,外弱內彊,不伐善,無施勞,智可及,愚不可及,雖顏子、甯武不能過也。
」文帝在東宮,太祖謂曰:「荀公達,人之師表也,汝當盡禮敬之。
」攸曾病,世子問病,獨拜床下,其見尊異如此。
攸與鍾繇善,繇言:「我每有所行,反覆思惟,自謂無以易;以咨公達,輒復過人意。
」公達前後凡畫奇策十二,唯繇知之。
繇撰集未就,會薨,故世不得盡聞也。
〔二〕攸從征孫權,道薨。
太祖言則流涕。
〔三〕 〔一〕 魏書曰:攸姑子辛韜曾問攸說太祖取冀州時事。
攸曰:「佐治為袁譚乞降,王師自往平之,吾何知焉?」自是韜及內外莫敢復問軍國事也。
〔二〕 臣松之案:攸亡後十六年,鍾繇乃卒,撰攸奇策,亦有何難?而年造八十,猶雲未就,遂使攸從征機策之謀不傳於世,惜哉! 〔三〕 魏書曰:時建安十九年,攸年五十八。
計其年大彧六歲。
魏書載太祖令曰:「孤與荀公達周遊二十餘年,無毫毛可非者。
」又曰:「荀公達真賢人也,所謂『溫良恭儉讓以得之』。
孔子稱『晏平仲善與人交,久而敬之』,公達即其人也。
」傅子曰:或問近世大賢君子,答曰:「荀令君之仁,荀軍師之智,斯可謂近世大賢君子矣。
荀令君仁以立德,明以舉賢,行無諂贖,謀能應機。
孟軻稱『五百年而有王者興,其間必有命世者』,其荀令君乎!太祖稱『荀令君之進善,不進不休,荀軍師之去惡,不去不止』也。
」 長子緝,有攸風,早沒。
次子適嗣,無子,絕。
黃初中,紹封攸孫彪為陵樹亭侯,邑三百戶,後轉封丘陽亭侯。
正始中,追諡攸曰敬侯。
賈詡字文和,武威姑臧人也。
少時人莫知,唯漢陽閻忠異之,謂詡有良、平之奇。
〔一〕察孝廉為郎,疾病去官,西還至汧,道遇叛氐,同行數十人皆為所執。
詡曰:「我段公外孫也,汝別埋我,我家必厚贖之。
」時太尉段熲,昔久為邊將,威震西土,故詡假以懼氐。
氐果不敢害,與盟而送之,其餘悉死。
詡實非段甥,權以濟事,鹹此類也。
〔一〕 九州春秋曰:中平元年,車騎將軍皇甫嵩既破黃巾,威震天下。
閻忠時罷信都令,說嵩曰:「夫難得而易失者時也,時至而不旋踵者機也,故聖人常順時而動,智者必因機以發。
今將軍遭難得之運,蹈易解之機,而踐運不撫,臨機不發,將何以享大名乎?」嵩曰:「何謂也?」忠曰:「天道無親,百姓與能,故有高人之功者,不受庸主之賞。
今將軍授鉞於初春,收功於末冬,兵動若神,謀不再計,旬月之間,神兵電掃,攻堅易於折枯,摧敵甚於湯雪,七州席卷,屠三十六(萬)方,夷黃巾之師,除邪害之患,或封戶刻石,南向以報德,威震本朝,風馳海外。
是以群雄迴首,百姓企踵,雖湯武之舉,未有高於將軍者。
身建高人之功,北面以事庸主,將何以圖安?」嵩曰:「心不忘忠,何為不安?」忠曰:「不然。
昔韓信不忍一餐之遇,而棄三分之利,拒蒯通之忠,忽鼎跱之勢,利劍已揣其喉,乃歎息而悔,所以見烹於兒女也。
今主勢弱於劉、項,將軍權重於淮陰,指麾可以振風雲,叱吒足以興雷電;赫然奮發,因危抵頹,崇恩以綏前附,振武以臨後服;徵冀方之士,動七州之眾,羽檄先馳於前,大軍震響於後,蹈蹟漳河,飲馬孟津,舉天網以網羅京都,誅閹宦之罪,除群怨之積忿,解久危之倒懸。
如此則攻守無堅城,不招必影從,雖兒童可使奮空拳以緻力,女子可使其褰裳以用命,況厲智能之士,因迅風之勢,則大功不足合,八方不足同也。
功業已就,天下已順,乃燎于上帝,告以天命,混齊六合,南面以制,移神器於己家,推亡漢以定祚,實神機之至決,風發之良時也。
夫木朽不彫,世衰難佐,將軍雖欲委忠難佐之朝,彫畫朽敗之木,猶逆阪而走丸,必不可也。
方今權宦群居,同惡如市,主上不自由,詔命出左右。
如有至聰不察,機事不先,必嬰後悔,亦無及矣。
」嵩不從,忠乃亡去。
英雄記曰:涼州賊王國等起兵,共劫忠為主,統三十六部,號車騎將軍。
忠感慨發病而死。
董卓之入洛陽,詡以太尉掾為平津都尉,遷討虜校尉。
卓婿中郎將牛輔屯陝,詡在輔軍。
卓敗,輔又死,眾恐懼,校尉李傕、郭汜、張濟等欲解散,閒行歸鄉裡。
詡曰:「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,而諸君棄眾單行,即一亭長能束君矣。
不如率眾而西,所在收兵,以攻長安,為董公報仇,幸而事濟,奉國家以征天下,若不濟,走未後也。
」眾以為然。
傕乃西攻長安。
語在卓傳。
〔一〕後詡為左馮翊,傕等欲以功侯之,詡曰:「此救命之計,何功之有!」固辭不受。
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