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九 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第九
關燈
小
中
大
祖薄德,公輩何似邪?」濟性雖彊毅,亦知範剛毅,睨而不應,各罷。
範於沛郡,仕次在曹真後。
于時曹爽輔政,以範鄉裡老宿,於九卿中特敬之,然不甚親也。
及宣王起兵,閉城門,以範為曉事,乃指召之,欲使領中領軍。
範欲應召,而其子諫之,以車駕在外,不如南出。
範疑有頃,兒又促之。
範欲去而司農丞吏皆止範。
範不從,乃突出至平昌城門,城門已閉。
門候司蕃,故範舉吏也,範呼之,舉手中版以示之,矯曰:「有詔召我,卿促開門!」蕃欲求見詔書,範呵之,言「卿非我故吏邪,何以敢爾?」乃開之。
範出城,顧謂蕃曰:「太傅圖逆,卿從我去!」蕃徒行不能及,遂避側。
範南見爽,勸爽兄弟以天子詣許昌,徵四方以自輔。
爽疑,羲又無言。
範自謂羲曰:「事昭然,卿用讀書何為邪!於今日卿等門戶倒矣!」俱不言。
範又謂羲曰:「卿別營近在闕南,洛陽典農治在城外,呼召如意。
今詣許昌,不過中宿,許昌別庫,足相被假;所憂當在穀食,而大司農印章在我身。
」羲兄弟默然不從,中夜至五鼓,爽乃投刀于地,謂諸從駕群臣曰:「我度太傅意,亦不過欲令我兄弟向己也。
我獨有以不合于遠近耳!」遂進謂帝曰:「陛下作詔免臣官,報皇太後令。
」範知爽首免而己必坐唱義也。
範乃曰:「老子今茲坐卿兄弟族矣!」爽等既免,帝還宮,遂令範隨從。
到洛水浮橋北,望見宣王,下車叩頭而無言。
宣王呼範姓曰:「桓大夫何為爾邪!」車駕入宮,有詔範還復位。
範詣闕拜章謝,待報。
會司蕃詣鴻臚自首,具說範前臨出所道。
宣王乃忿然曰:「誣人以反,於法何應?」主者曰:「科律,反受其罪。
」乃收範於闕下。
時人持範甚急,範謂部官曰:「徐之,我亦義士耳。
」遂送廷尉。
世語曰:初,爽夢二虎銜雷公,雷公若二升碗,放著庭中。
爽惡之,以問占者,靈臺丞馬訓曰:「憂兵。
」訓退,告其妻曰:「爽將以兵亡,不出旬日。
」漢晉春秋曰:安定皇甫謐以九年冬夢至洛陽,自廟出,見車騎甚眾,以物呈廟雲:「誅大將軍曹爽。
」寤而以告其邑人,邑人曰:「君欲作曹人之夢乎!朝無公孫彊如何?且爽兄弟典重兵,又權尚書事,誰敢謀之?」謐曰:「爽無叔振鐸之請,苟失天機則離矣,何恃于彊?昔漢之閻顯,倚母後之尊,權國威命,可謂至重矣,閹人十九人一旦屍之,況爽兄弟乎?」世語曰:初,爽出,司馬魯芝留在府,聞有事,將營騎斫津門出赴爽。
爽誅,擢為禦史中丞。
及爽解印綬,將出,主簿楊綜止之曰:「公挾主握灌,捨此以至東巿乎?」爽不從。
有司奏綜導爽反,宣王曰:「各為其主也。
」宥之,以為尚書郎。
芝字世英,扶風人也。
以後仕進至特進光祿大夫。
綜字初伯,後為安東將軍司馬文王長史。
臣松之案:夏侯湛為芝銘及幹寶晉紀並雲爽既誅,宣王即擢芝為并州刺史,以綜為安東參軍。
與世語不同。
〔二〕 幹寶晉紀曰:蔣濟以曹真之勳力,不宜絕祀,故以熙為後。
濟又病其言之失信于爽,發病卒。
晏,何進孫也。
母尹氏,為太祖夫人。
晏長于宮省,又尚公主,少以才秀知名,好老莊言,作道德論及諸文賦著述凡數十篇。
〔一〕 〔一〕 晏字平叔。
魏略曰:「太祖為司空時,納晏母并收養晏,其時秦宜祿兒阿蘇亦隨母在公家,並見寵如公子。
蘇即朗也。
蘇性謹慎,而晏無所顧憚,服飾擬於太子,故文帝特憎之,每不呼其姓字,嘗謂之為「假子」。
晏尚主,又好色,故黃初時無所事任。
及明帝立,頗為冗官。
至正始初,曲合于曹爽,亦以才能,故爽用為散騎侍郎,遷侍中尚書。
晏前以尚主,得賜爵為列侯,又其母在內,晏性自喜,動靜粉白不去手,行步顧影。
晏為尚書,主選舉,其宿與之有舊者,多被拔擢。
魏末傳曰:晏婦金鄉公主,即晏同母妹。
公主賢,謂其母沛王太妃曰:「晏為惡日甚,將何保身?」母笑曰:「汝得無妒晏邪!」俄而晏死。
有一男,年五六歲,宣王遣人錄之。
晏母歸藏其子王宮中,向使者搏頰,乞白活之,使者具以白宣王。
宣王亦聞晏婦有先見之言,心常嘉之;且為沛王故,特原不殺。
魏氏春秋曰:初,夏侯玄、何晏等名盛於時,司馬景王亦預焉。
晏嘗曰:「唯深也,故能通天下之志,夏侯泰初是也;唯幾也,故能成天下之務,司馬子元是也;惟神也,不疾而速,不行而至,吾聞其語,未見其人。
」蓋欲以神況諸己也。
初,宣王使晏與治爽等獄。
晏窮治黨與,冀以獲宥。
宣王曰:「凡有八族。
」晏疏丁、鄧等七姓。
宣王曰:「未也。
」晏窮急,乃曰:「豈謂晏乎!」宣王曰:「是也。
」乃收晏。
臣松之案:魏末傳雲晏取其同母妹為妻,此搢紳所不忍言,雖楚王之妻(嫂)〔媦〕,不是甚也已。
設令此言出于舊史,猶將莫之或信,況底下之書乎!案諸王公傳,沛王出自杜夫人所生。
晏母姓尹,公主若與沛王同生,焉得言與晏同母?皇甫謐列女傳曰:爽從弟文叔,妻譙郡夏侯文寧之女,名令女。
文叔早死,服闋,自以年少無子,恐家必嫁己,乃斷髮以為信。
其後,家果欲嫁之,令女聞,即復以刀截兩耳,居止常依爽。
及爽被誅,曹氏盡死。
令女叔父上書與曹氏絕婚,彊迎令女歸。
時文寧為梁相,憐其少,執義,又曹氏無遺類,冀其意沮,迺微使人諷之。
令女歎且泣曰:「吾亦惟之,許之是也。
」家以為信,防之少懈。
令女於是竊入寢室,以刀斷鼻,蒙被而臥。
其母呼與語,不應,發被視之,血流滿床席。
舉家驚惶,奔往視之,莫不酸鼻。
或謂之曰:「人生世間,如輕塵棲弱草耳,何至辛苦迺爾!且夫家夷滅已盡,守此欲誰為哉?」令女曰:「聞仁者不以盛衰改節,義者不以存亡易心,曹氏前盛之時,尚欲保終,況今衰亡,何忍棄之!禽獸之行,吾豈為乎?」司馬宣王聞而嘉之,聽使乞子字養,為曹氏後,名顯于世。
夏侯尚字伯仁,淵從子也。
文帝與之親友。
〔一〕太祖定冀州,尚為軍司馬,將騎從征伐,後為五官將文學。
魏國初建,遷黃門侍郎。
代郡胡叛,遣鄢陵侯彰征討之,以尚參彰軍事,定代地,還。
太祖崩于洛陽,尚持節,奉梓宮還鄴。
并錄前功,封平陵亭侯,拜散騎常侍,遷中領軍。
文帝踐阼,更封平陵鄉侯,遷征南將軍,領荊州刺史,假節都督南方諸軍事。
尚奏:「劉備別軍在上庸,山道險難,彼不我虞,若以奇兵潛行,出其不意,則獨克之勢也。
」遂勒諸軍擊破上庸,平三郡九縣,遷征南大將軍。
孫權雖稱藩,尚益脩攻討之備,權後果有貳心。
黃初三年,車駕幸宛,使尚率諸軍與曹真共圍江陵。
權將諸葛瑾與尚軍對江,瑾渡入江中渚,而分水軍于江中。
尚夜多持油船,將步騎萬餘人,於下流潛渡,攻瑾諸軍,夾江燒其舟船,水陸並攻,破之。
城未拔,會大疫,詔敕尚引諸軍還。
益封六百戶,并前千九百戶,假鉞,進為牧。
荊州殘荒,外接蠻夷,而與吳阻漢水為境,舊民多居江南。
尚自上庸通道,西行七百餘裡,山民蠻夷多服從者,五六年間,降附數千家。
五年,徙封昌陵鄉侯。
尚有愛妾嬖幸,寵奪適室;適室,曹氏女也,故文帝遣人絞殺之。
尚悲感,發病恍惚,既葬埋妾,不勝思見,復出視之。
文帝聞而恚之曰:「杜襲之輕薄尚,良有以也。
」然以舊臣,恩寵不衰。
六年,尚疾篤,還京都,帝數臨幸,執手涕泣。
尚薨,諡曰悼侯。
〔二〕子玄嗣。
又分尚戶三百,賜尚弟子奉爵關內侯。
〔一〕 魏書曰:尚有籌畫智略,文帝器之,與為布衣之交。
〔二〕 魏書載詔曰:「尚自少侍從,盡誠竭節,雖雲異姓,其猶骨肉,是以入為腹心,出當爪牙。
智略深敏,謀謨過人,不幸早殞,命也奈何!贈征南大將軍、昌陵侯印綬。
」 玄字太初。
少知名,弱冠為散騎黃門侍郎。
嘗進見,與皇後弟毛曾並坐,玄恥之,不悅形之於色。
明帝恨之,左遷為羽林監。
正始初,曹爽輔政。
玄,爽之姑子也。
累遷散騎常侍、中護軍。
〔一〕 〔一〕 世語曰:玄世名知人,為中護軍,拔用武官,參戟牙門,無非俊傑,多牧州典郡。
立法垂教,于今皆為後式。
太傅司馬宣王問以時事,玄議以為:「夫官才用人,國之柄也,故銓衡專於臺閣,上之分也,孝行存乎閭巷,優劣任之鄉人,下之敘也。
夫欲清教審選,在明其分敘,不使相涉而已。
何者?上過其分,則恐所由之不本,而幹勢馳騖之路開;下踰其敘,則恐天爵之外通,而機權之門多矣。
夫天爵下通,是庶人議柄也;機權多門,是紛亂之原也。
自州郡中正品度官才之來,有年載矣,緬緬紛紛,未聞整齊,豈非分敘參錯,各失其要之所由哉!若令中正但考行倫輩,倫輩當行均,斯可官矣。
何者?夫孝行著於家門,豈不忠恪於在官乎?仁恕稱於九族,豈不達於為政乎?義斷行於鄉黨,豈不堪於事任乎?三者之類,取於中正,雖不處其官名,斯任官可知矣。
行有大小,比有高下,則所任之流,亦渙然明別矣。
奚必使中正幹銓衡之機於下,而執機柄者有所委仗於上,上下交侵,以生紛錯哉?且臺閣臨下,考功校否,眾職之屬,各有官長,旦夕相考,莫究於此;閭閻之議,以意裁處,而使匠宰失位,眾人驅駭,欲風俗清靜,其可得乎?天臺縣遠,眾所絕意。
所得至者,更在側近,孰不脩飾以要所求?所求有路,則脩己家門者,已不如自達于鄉黨矣。
自達鄉黨者,已不如自求之於州邦矣。
苟開之有路,而患其飾真離本,雖復嚴責中正,督以刑罰,猶無益也。
豈若使各帥其分,官長則各以其屬能否獻之臺閣,臺閣則據官長能否之第,參以鄉閭德行之次,擬其倫比,勿使偏頗。
中正則唯考其行跡,別其高下,審定輩類,勿使升降。
臺閣總之,如其所簡,或有參錯,則其責負自在有司。
官長所第,中正輩擬,比隨次率而用之,如其不稱,責負在外。
然則內外相參,得失有所,互相形檢,孰能相飾?斯則人心定而事理得,庶可以靜風俗而審官才矣。
」又以為:「古之建官,所以濟育群生,統理民物也,故為之君長以司牧之。
司牧之主,欲一而專,一則官任定而上下安,專則職業脩而事不煩。
夫事簡業脩,上下相安而不治者,未之有也。
先王建萬國,雖其詳未可得而究,然分疆畫界,各守土境,則非重累羈絆之體也。
下考殷、周五等之敘,徒有小大貴賤之差,亦無君官臣民而有二統互相牽制者也。
夫官統不一,則職業不脩;職業不脩,則事何得而簡?事之不簡,則民何得而靜?民之不靜,則邪惡並興,而姦偽滋長矣。
先王達其如此,故專其職司而一其統業。
始自秦世,不師聖道,私以禦職,姦以待下;懼宰官之不脩,立監牧以董之,畏督監之容曲,設司察以糾之;宰牧相累,監察相司,人懷異心,上下殊務。
漢承其緒,莫能匡改。
魏室之隆,日不暇及,五等之典,雖難卒復,可麤立儀準以一治制。
今之長吏,皆君吏民,橫重以郡守,累以刺史。
若郡所攝,唯在大較,則與州同,無為再重。
宜省郡守,但任刺史;刺史職存則監察不廢,郡吏萬數,還親農業,以省煩費,豐財殖穀,一也。
大縣之才,皆堪郡守,是非之訟,每生意異,順從則安,直己則爭。
夫和羹之美,在於合異,上下之益,在能相濟,順從乃安,此琴瑟一聲也,蕩而除之,則官省事簡,二也。
又幹郡之吏,職監諸縣,營護黨親,鄉邑舊故,如有不副,而因公掣頓,民之困弊,咎生于此,若皆并合,則亂原自塞,三也。
今承衰弊,民人彫莈,賢才鮮少,任事者寡,郡縣良吏,往往非一,郡受縣成,其劇在下,而吏之上選,郡當先足,此為親民之吏,專得底下,吏者民命,而常頑鄙,今如并之,吏多選清良者造職,大化宣流,民物獲寧,四也。
制使萬戶之縣,名之郡守,五千以上,名之都尉,千戶以下,令長如故,自長以上,考課遷用,轉以能升,所牧亦增,此進才效功之敘也,若經制一定,則官才有次,治功齊明,五也。
若省郡守,縣皆徑達,事不擁隔,官無留滯,三代之風,雖未可必,簡一之化,庶幾可緻,便民省費,在於此矣。
」又以為:「文質之更用,猶四時之疊興也,王者體天理物,必因弊而濟通之,時彌質則文之以禮,時泰侈則救之以質。
今承百王之末,秦漢餘流,世俗彌文,宜大改之以易民望。
今科制自公、列侯以下,位從大將軍以上,皆得服綾錦、羅綺、紈素、金銀飾鏤之物,自是以下,雜綵之服,通于賤人,雖上下等級,各示有差,然朝臣之制,已得侔至尊矣,玄黃之采,已得通於下矣。
欲使市不鬻華麗之色,商不通難得之貨,工不作彫刻之物,不可得也。
是故宜大理其本,準度古法,文質之宜,取其中則,以為禮度。
車輿服章,皆從質樸,禁除末俗華麗之事,使幹朝之家,有位之室,不復有錦綺之飾,無兼采之服,纖巧之物,自上以下,至于樸素之差,示有等級而已,勿使過一二之覺。
若夫功德之賜,上恩所特加,皆表之有司,然後服用之。
夫上之化下,猶風之靡草。
樸素之教興於本朝,則彌侈之心自消於下矣。
」 宣王報書曰:「審官擇人,除重官,改服制,皆大善。
禮鄉閭本行,朝廷考事,大指如所示。
而中間一相承習,卒不能改。
秦時無刺史,但有郡守長吏。
漢家雖有刺史,奉六條而已,故刺史稱傳車,其吏言從事,居無常治,吏不成臣,其後轉更為官司耳。
昔賈誼亦患服制,漢文雖身服弋綈,猶不能使上
範於沛郡,仕次在曹真後。
于時曹爽輔政,以範鄉裡老宿,於九卿中特敬之,然不甚親也。
及宣王起兵,閉城門,以範為曉事,乃指召之,欲使領中領軍。
範欲應召,而其子諫之,以車駕在外,不如南出。
範疑有頃,兒又促之。
範欲去而司農丞吏皆止範。
範不從,乃突出至平昌城門,城門已閉。
門候司蕃,故範舉吏也,範呼之,舉手中版以示之,矯曰:「有詔召我,卿促開門!」蕃欲求見詔書,範呵之,言「卿非我故吏邪,何以敢爾?」乃開之。
範出城,顧謂蕃曰:「太傅圖逆,卿從我去!」蕃徒行不能及,遂避側。
範南見爽,勸爽兄弟以天子詣許昌,徵四方以自輔。
爽疑,羲又無言。
範自謂羲曰:「事昭然,卿用讀書何為邪!於今日卿等門戶倒矣!」俱不言。
範又謂羲曰:「卿別營近在闕南,洛陽典農治在城外,呼召如意。
今詣許昌,不過中宿,許昌別庫,足相被假;所憂當在穀食,而大司農印章在我身。
」羲兄弟默然不從,中夜至五鼓,爽乃投刀于地,謂諸從駕群臣曰:「我度太傅意,亦不過欲令我兄弟向己也。
我獨有以不合于遠近耳!」遂進謂帝曰:「陛下作詔免臣官,報皇太後令。
」範知爽首免而己必坐唱義也。
範乃曰:「老子今茲坐卿兄弟族矣!」爽等既免,帝還宮,遂令範隨從。
到洛水浮橋北,望見宣王,下車叩頭而無言。
宣王呼範姓曰:「桓大夫何為爾邪!」車駕入宮,有詔範還復位。
範詣闕拜章謝,待報。
會司蕃詣鴻臚自首,具說範前臨出所道。
宣王乃忿然曰:「誣人以反,於法何應?」主者曰:「科律,反受其罪。
」乃收範於闕下。
時人持範甚急,範謂部官曰:「徐之,我亦義士耳。
」遂送廷尉。
世語曰:初,爽夢二虎銜雷公,雷公若二升碗,放著庭中。
爽惡之,以問占者,靈臺丞馬訓曰:「憂兵。
」訓退,告其妻曰:「爽將以兵亡,不出旬日。
」漢晉春秋曰:安定皇甫謐以九年冬夢至洛陽,自廟出,見車騎甚眾,以物呈廟雲:「誅大將軍曹爽。
」寤而以告其邑人,邑人曰:「君欲作曹人之夢乎!朝無公孫彊如何?且爽兄弟典重兵,又權尚書事,誰敢謀之?」謐曰:「爽無叔振鐸之請,苟失天機則離矣,何恃于彊?昔漢之閻顯,倚母後之尊,權國威命,可謂至重矣,閹人十九人一旦屍之,況爽兄弟乎?」世語曰:初,爽出,司馬魯芝留在府,聞有事,將營騎斫津門出赴爽。
爽誅,擢為禦史中丞。
及爽解印綬,將出,主簿楊綜止之曰:「公挾主握灌,捨此以至東巿乎?」爽不從。
有司奏綜導爽反,宣王曰:「各為其主也。
」宥之,以為尚書郎。
芝字世英,扶風人也。
以後仕進至特進光祿大夫。
綜字初伯,後為安東將軍司馬文王長史。
臣松之案:夏侯湛為芝銘及幹寶晉紀並雲爽既誅,宣王即擢芝為并州刺史,以綜為安東參軍。
與世語不同。
〔二〕 幹寶晉紀曰:蔣濟以曹真之勳力,不宜絕祀,故以熙為後。
濟又病其言之失信于爽,發病卒。
晏,何進孫也。
母尹氏,為太祖夫人。
晏長于宮省,又尚公主,少以才秀知名,好老莊言,作道德論及諸文賦著述凡數十篇。
〔一〕 〔一〕 晏字平叔。
魏略曰:「太祖為司空時,納晏母并收養晏,其時秦宜祿兒阿蘇亦隨母在公家,並見寵如公子。
蘇即朗也。
蘇性謹慎,而晏無所顧憚,服飾擬於太子,故文帝特憎之,每不呼其姓字,嘗謂之為「假子」。
晏尚主,又好色,故黃初時無所事任。
及明帝立,頗為冗官。
至正始初,曲合于曹爽,亦以才能,故爽用為散騎侍郎,遷侍中尚書。
晏前以尚主,得賜爵為列侯,又其母在內,晏性自喜,動靜粉白不去手,行步顧影。
晏為尚書,主選舉,其宿與之有舊者,多被拔擢。
魏末傳曰:晏婦金鄉公主,即晏同母妹。
公主賢,謂其母沛王太妃曰:「晏為惡日甚,將何保身?」母笑曰:「汝得無妒晏邪!」俄而晏死。
有一男,年五六歲,宣王遣人錄之。
晏母歸藏其子王宮中,向使者搏頰,乞白活之,使者具以白宣王。
宣王亦聞晏婦有先見之言,心常嘉之;且為沛王故,特原不殺。
魏氏春秋曰:初,夏侯玄、何晏等名盛於時,司馬景王亦預焉。
晏嘗曰:「唯深也,故能通天下之志,夏侯泰初是也;唯幾也,故能成天下之務,司馬子元是也;惟神也,不疾而速,不行而至,吾聞其語,未見其人。
」蓋欲以神況諸己也。
初,宣王使晏與治爽等獄。
晏窮治黨與,冀以獲宥。
宣王曰:「凡有八族。
」晏疏丁、鄧等七姓。
宣王曰:「未也。
」晏窮急,乃曰:「豈謂晏乎!」宣王曰:「是也。
」乃收晏。
臣松之案:魏末傳雲晏取其同母妹為妻,此搢紳所不忍言,雖楚王之妻(嫂)〔媦〕,不是甚也已。
設令此言出于舊史,猶將莫之或信,況底下之書乎!案諸王公傳,沛王出自杜夫人所生。
晏母姓尹,公主若與沛王同生,焉得言與晏同母?皇甫謐列女傳曰:爽從弟文叔,妻譙郡夏侯文寧之女,名令女。
文叔早死,服闋,自以年少無子,恐家必嫁己,乃斷髮以為信。
其後,家果欲嫁之,令女聞,即復以刀截兩耳,居止常依爽。
及爽被誅,曹氏盡死。
令女叔父上書與曹氏絕婚,彊迎令女歸。
時文寧為梁相,憐其少,執義,又曹氏無遺類,冀其意沮,迺微使人諷之。
令女歎且泣曰:「吾亦惟之,許之是也。
」家以為信,防之少懈。
令女於是竊入寢室,以刀斷鼻,蒙被而臥。
其母呼與語,不應,發被視之,血流滿床席。
舉家驚惶,奔往視之,莫不酸鼻。
或謂之曰:「人生世間,如輕塵棲弱草耳,何至辛苦迺爾!且夫家夷滅已盡,守此欲誰為哉?」令女曰:「聞仁者不以盛衰改節,義者不以存亡易心,曹氏前盛之時,尚欲保終,況今衰亡,何忍棄之!禽獸之行,吾豈為乎?」司馬宣王聞而嘉之,聽使乞子字養,為曹氏後,名顯于世。
夏侯尚字伯仁,淵從子也。
文帝與之親友。
〔一〕太祖定冀州,尚為軍司馬,將騎從征伐,後為五官將文學。
魏國初建,遷黃門侍郎。
代郡胡叛,遣鄢陵侯彰征討之,以尚參彰軍事,定代地,還。
太祖崩于洛陽,尚持節,奉梓宮還鄴。
并錄前功,封平陵亭侯,拜散騎常侍,遷中領軍。
文帝踐阼,更封平陵鄉侯,遷征南將軍,領荊州刺史,假節都督南方諸軍事。
尚奏:「劉備別軍在上庸,山道險難,彼不我虞,若以奇兵潛行,出其不意,則獨克之勢也。
」遂勒諸軍擊破上庸,平三郡九縣,遷征南大將軍。
孫權雖稱藩,尚益脩攻討之備,權後果有貳心。
黃初三年,車駕幸宛,使尚率諸軍與曹真共圍江陵。
權將諸葛瑾與尚軍對江,瑾渡入江中渚,而分水軍于江中。
尚夜多持油船,將步騎萬餘人,於下流潛渡,攻瑾諸軍,夾江燒其舟船,水陸並攻,破之。
城未拔,會大疫,詔敕尚引諸軍還。
益封六百戶,并前千九百戶,假鉞,進為牧。
荊州殘荒,外接蠻夷,而與吳阻漢水為境,舊民多居江南。
尚自上庸通道,西行七百餘裡,山民蠻夷多服從者,五六年間,降附數千家。
五年,徙封昌陵鄉侯。
尚有愛妾嬖幸,寵奪適室;適室,曹氏女也,故文帝遣人絞殺之。
尚悲感,發病恍惚,既葬埋妾,不勝思見,復出視之。
文帝聞而恚之曰:「杜襲之輕薄尚,良有以也。
」然以舊臣,恩寵不衰。
六年,尚疾篤,還京都,帝數臨幸,執手涕泣。
尚薨,諡曰悼侯。
〔二〕子玄嗣。
又分尚戶三百,賜尚弟子奉爵關內侯。
〔一〕 魏書曰:尚有籌畫智略,文帝器之,與為布衣之交。
〔二〕 魏書載詔曰:「尚自少侍從,盡誠竭節,雖雲異姓,其猶骨肉,是以入為腹心,出當爪牙。
智略深敏,謀謨過人,不幸早殞,命也奈何!贈征南大將軍、昌陵侯印綬。
」 玄字太初。
少知名,弱冠為散騎黃門侍郎。
嘗進見,與皇後弟毛曾並坐,玄恥之,不悅形之於色。
明帝恨之,左遷為羽林監。
正始初,曹爽輔政。
玄,爽之姑子也。
累遷散騎常侍、中護軍。
〔一〕 〔一〕 世語曰:玄世名知人,為中護軍,拔用武官,參戟牙門,無非俊傑,多牧州典郡。
立法垂教,于今皆為後式。
太傅司馬宣王問以時事,玄議以為:「夫官才用人,國之柄也,故銓衡專於臺閣,上之分也,孝行存乎閭巷,優劣任之鄉人,下之敘也。
夫欲清教審選,在明其分敘,不使相涉而已。
何者?上過其分,則恐所由之不本,而幹勢馳騖之路開;下踰其敘,則恐天爵之外通,而機權之門多矣。
夫天爵下通,是庶人議柄也;機權多門,是紛亂之原也。
自州郡中正品度官才之來,有年載矣,緬緬紛紛,未聞整齊,豈非分敘參錯,各失其要之所由哉!若令中正但考行倫輩,倫輩當行均,斯可官矣。
何者?夫孝行著於家門,豈不忠恪於在官乎?仁恕稱於九族,豈不達於為政乎?義斷行於鄉黨,豈不堪於事任乎?三者之類,取於中正,雖不處其官名,斯任官可知矣。
行有大小,比有高下,則所任之流,亦渙然明別矣。
奚必使中正幹銓衡之機於下,而執機柄者有所委仗於上,上下交侵,以生紛錯哉?且臺閣臨下,考功校否,眾職之屬,各有官長,旦夕相考,莫究於此;閭閻之議,以意裁處,而使匠宰失位,眾人驅駭,欲風俗清靜,其可得乎?天臺縣遠,眾所絕意。
所得至者,更在側近,孰不脩飾以要所求?所求有路,則脩己家門者,已不如自達于鄉黨矣。
自達鄉黨者,已不如自求之於州邦矣。
苟開之有路,而患其飾真離本,雖復嚴責中正,督以刑罰,猶無益也。
豈若使各帥其分,官長則各以其屬能否獻之臺閣,臺閣則據官長能否之第,參以鄉閭德行之次,擬其倫比,勿使偏頗。
中正則唯考其行跡,別其高下,審定輩類,勿使升降。
臺閣總之,如其所簡,或有參錯,則其責負自在有司。
官長所第,中正輩擬,比隨次率而用之,如其不稱,責負在外。
然則內外相參,得失有所,互相形檢,孰能相飾?斯則人心定而事理得,庶可以靜風俗而審官才矣。
」又以為:「古之建官,所以濟育群生,統理民物也,故為之君長以司牧之。
司牧之主,欲一而專,一則官任定而上下安,專則職業脩而事不煩。
夫事簡業脩,上下相安而不治者,未之有也。
先王建萬國,雖其詳未可得而究,然分疆畫界,各守土境,則非重累羈絆之體也。
下考殷、周五等之敘,徒有小大貴賤之差,亦無君官臣民而有二統互相牽制者也。
夫官統不一,則職業不脩;職業不脩,則事何得而簡?事之不簡,則民何得而靜?民之不靜,則邪惡並興,而姦偽滋長矣。
先王達其如此,故專其職司而一其統業。
始自秦世,不師聖道,私以禦職,姦以待下;懼宰官之不脩,立監牧以董之,畏督監之容曲,設司察以糾之;宰牧相累,監察相司,人懷異心,上下殊務。
漢承其緒,莫能匡改。
魏室之隆,日不暇及,五等之典,雖難卒復,可麤立儀準以一治制。
今之長吏,皆君吏民,橫重以郡守,累以刺史。
若郡所攝,唯在大較,則與州同,無為再重。
宜省郡守,但任刺史;刺史職存則監察不廢,郡吏萬數,還親農業,以省煩費,豐財殖穀,一也。
大縣之才,皆堪郡守,是非之訟,每生意異,順從則安,直己則爭。
夫和羹之美,在於合異,上下之益,在能相濟,順從乃安,此琴瑟一聲也,蕩而除之,則官省事簡,二也。
又幹郡之吏,職監諸縣,營護黨親,鄉邑舊故,如有不副,而因公掣頓,民之困弊,咎生于此,若皆并合,則亂原自塞,三也。
今承衰弊,民人彫莈,賢才鮮少,任事者寡,郡縣良吏,往往非一,郡受縣成,其劇在下,而吏之上選,郡當先足,此為親民之吏,專得底下,吏者民命,而常頑鄙,今如并之,吏多選清良者造職,大化宣流,民物獲寧,四也。
制使萬戶之縣,名之郡守,五千以上,名之都尉,千戶以下,令長如故,自長以上,考課遷用,轉以能升,所牧亦增,此進才效功之敘也,若經制一定,則官才有次,治功齊明,五也。
若省郡守,縣皆徑達,事不擁隔,官無留滯,三代之風,雖未可必,簡一之化,庶幾可緻,便民省費,在於此矣。
」又以為:「文質之更用,猶四時之疊興也,王者體天理物,必因弊而濟通之,時彌質則文之以禮,時泰侈則救之以質。
今承百王之末,秦漢餘流,世俗彌文,宜大改之以易民望。
今科制自公、列侯以下,位從大將軍以上,皆得服綾錦、羅綺、紈素、金銀飾鏤之物,自是以下,雜綵之服,通于賤人,雖上下等級,各示有差,然朝臣之制,已得侔至尊矣,玄黃之采,已得通於下矣。
欲使市不鬻華麗之色,商不通難得之貨,工不作彫刻之物,不可得也。
是故宜大理其本,準度古法,文質之宜,取其中則,以為禮度。
車輿服章,皆從質樸,禁除末俗華麗之事,使幹朝之家,有位之室,不復有錦綺之飾,無兼采之服,纖巧之物,自上以下,至于樸素之差,示有等級而已,勿使過一二之覺。
若夫功德之賜,上恩所特加,皆表之有司,然後服用之。
夫上之化下,猶風之靡草。
樸素之教興於本朝,則彌侈之心自消於下矣。
」 宣王報書曰:「審官擇人,除重官,改服制,皆大善。
禮鄉閭本行,朝廷考事,大指如所示。
而中間一相承習,卒不能改。
秦時無刺史,但有郡守長吏。
漢家雖有刺史,奉六條而已,故刺史稱傳車,其吏言從事,居無常治,吏不成臣,其後轉更為官司耳。
昔賈誼亦患服制,漢文雖身服弋綈,猶不能使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