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九 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第九
關燈
小
中
大
。
仁意氣奮怒甚,謂左右取馬來,矯等共援持之。
謂仁曰:「賊眾盛,不可當也。
假使棄數百人何苦,而將軍以身赴之!」仁不應,遂被甲上馬,將其麾下壯士數十騎出城。
去賊百餘步,迫溝,矯等以為仁當住溝上,為金形勢也,仁徑渡溝直前,衝入賊圍,金等乃得解。
餘眾未盡出,仁復直還突之,拔出金兵,亡其數人,賊眾乃退。
矯等初見仁出,皆懼,及見仁還,乃歎曰:「將軍真天人也!」三軍服其勇。
太祖益壯之,轉封安平亭侯。
太祖討馬超,以仁行安西將軍,督諸將拒潼關,破超渭南。
蘇伯、田銀反,以仁行驍騎將軍,都督七軍討銀等,破之。
復以仁行征南將軍,假節,屯樊,鎮荊州。
侯音以宛叛,略傍縣眾數千人,仁率諸軍攻破音,斬其首,還屯樊,即拜征南將軍。
關羽攻樊,時漢水暴溢,于禁等七軍皆沒,禁降羽。
仁人馬數千人守城,城不沒者數闆。
羽乘船臨城,圍數重,外內斷絕,糧食欲盡,救兵不至。
仁激厲將士,示以必死,將士感之皆無二。
徐晃救至,水亦稍減,晃從外擊羽,仁得潰圍出,羽退走。
仁少時不脩行檢,及長為將,嚴整奉法令,常置科於左右,案以從事。
鄢陵侯彰北征烏丸,文帝在東宮,為書戒彰曰:「為將奉法,不當如征南邪!」及即王位,拜仁車騎將軍,都督荊、揚、益州諸軍事,進封陳侯,增邑二千,并前三千五百戶。
追賜仁父熾諡曰陳穆侯,置守冢十家。
後召還屯宛。
孫權遣將陳邵據襄陽,詔仁討之。
仁與徐晃攻破邵,遂入襄陽,使將軍高遷等徙漢南附化民於漢北,文帝遣使即拜仁大將軍。
又詔仁移屯臨潁,遷大司馬,復督諸軍據烏江,還屯合肥。
黃初四年薨,諡曰忠侯。
〔一〕子泰嗣,官至鎮東將軍,假節,轉封甯陵侯。
泰薨,子初嗣。
又分封泰弟楷、範,皆為列侯,而牛金官至後將軍。
〔一〕 魏書曰:仁時年五十六。
傅子曰:曹大司馬之勇,賁、育弗加也。
張遼其次焉。
仁弟純,〔一〕初以議郎參司空軍事,督虎豹騎從圍南皮。
袁譚出戰,士卒多死。
太祖欲緩之,純曰:「今千裡蹈敵,進不能克,退必喪威;且縣師深入,難以持久。
彼勝而驕,我敗而懼,以懼敵驕,必可克也。
」太祖善其言,遂急攻之,譚敗。
純麾下騎斬譚首。
及北征三郡,純部騎獲單于蹋頓。
以前後功封高陵亭侯,邑三百戶。
從征荊州,追劉備於長阪,獲其二女輜重,收其散卒。
進降江陵,從還譙。
建安十五年薨。
文帝即位,追諡曰威侯。
〔二〕子演嗣,官至領軍將軍,正元中進封平樂鄉侯。
演薨,子亮嗣。
〔一〕 英雄記曰:純字子和。
年十四而喪父,與同產兄仁別居。
承父業,富於財,僮僕人客以百數,純綱紀督禦,不失其理,鄉裡鹹以為能。
好學問,敬愛學士,學士多歸焉,由是為遠近所稱。
年十八,為黃門侍郎。
二十,從太祖到襄邑募兵,遂常從征戰。
〔二〕 魏書曰:純所督虎豹騎,皆天下驍銳,或從百人將補之,太祖難其帥。
純以選為督,撫循甚得人心。
及卒,有司白選代,太祖曰:「純之比,何可復得!吾獨不中督邪?」遂不選。
曹洪字子廉,太祖從弟也。
〔一〕太祖起義兵討董卓,至滎陽,為卓將徐榮所敗。
太祖失馬,賊追甚急,洪下,以馬授太祖,太祖辭讓,洪曰:「天下可無洪,不可無君。
」遂步從到汴水,水深不得渡,洪循水得船,與太祖俱濟,還奔譙。
揚州刺史陳溫素與洪善,洪將家兵千餘人,就溫募兵,得廬江上甲二千人,東到丹楊復得數千人,與太祖會龍亢。
太祖征徐州,張邈舉兗州叛迎呂布。
時大饑荒,洪將兵在前,先據東平、範,聚糧穀以繼軍。
太祖討邈、布於濮陽,布破走,遂據東阿,轉擊濟陰、山陽、中牟、陽武、京、密十餘縣,皆拔之。
以前後功拜鷹揚校尉,遷揚武中郎將。
天子都許,拜洪諫議大夫。
別征劉表,破表別將於舞陽、陰葉、堵陽、博望,有功,遷厲鋒將軍,封國明亭侯。
累從征伐,拜都護將軍。
文帝即位,為衛將軍,遷驃騎將軍,進封野王侯,益邑千戶,并前二千一百戶,位特進;後徙封都陽侯。
〔一〕 魏書曰:洪伯父鼎為尚書令,任洪為蘄春長。
始,洪家富而性吝嗇,文帝少時假求不稱,常恨之,遂以舍客犯法,下獄當死。
群臣並救莫能得。
卞太後謂郭後曰:「令曹洪今日死,吾明日敕帝廢後矣。
」於是泣涕屢請,乃得免官削爵土。
〔一〕洪先帝功臣,時人多為觖望。
明帝即位,拜後將軍,更封樂城侯,邑千戶,位特進,復拜驃騎將軍。
太和六年薨,諡曰恭侯。
子馥,嗣侯。
初,太祖分洪戶封子震列侯。
洪族父瑜,脩慎篤敬,官至衛將軍,封列侯。
〔一〕 魏略曰:文帝收洪,時曹真在左右,請之曰:「今誅洪,洪必以真為譖也。
」帝曰:「我自治之,卿何豫也?」會卞太後責怒帝,言「梁、沛之間,非子廉無有今日」。
詔乃釋之。
猶尚沒入其財產。
太後又以為言,後乃還之。
初,太祖為司空時,以己率下,每歲發調,使本縣平貲。
于時譙令平洪貲財與公家等,太祖曰:「我家貲那得如子廉耶!」文帝在東宮,嘗從洪貸絹百匹,洪不稱意。
及洪犯法,自分必死,既得原,喜,上書謝曰:「臣少不由道,過在人倫,長竊非任,遂蒙含貸。
性無檢度知足之分,而有豺狼無厭之質,老惛倍貪,觸突國網,罪迫三千,不在赦宥,當就辜誅,棄諸市朝,猶蒙天恩,骨肉更生。
臣仰視天日,愧負靈神,俯惟愆闕,慚愧怖悸,不能雉經以自裁割,謹塗顏闕門,拜章陳情。
」 曹休字文烈,太祖族子也。
天下亂,宗族各散去鄉裡。
休年十餘歲,喪父,獨與一客擔喪假葬,攜將老母,渡江至吳。
〔一〕以太祖舉義兵,易姓名轉至荊州,閒行北歸,見太祖。
太祖謂左右曰:「此吾家千裡駒也。
」使與文帝同止,見待如子。
常從征伐,使領虎豹騎宿衛。
劉備遣將吳蘭屯下辯,太祖遣曹洪征之,以休為騎都尉,參洪軍事。
太祖謂休曰:「汝雖參軍,其實帥也。
」洪聞此令,亦委事於休。
備遣張飛屯固山,欲斷軍後。
眾議狐疑,休曰:「賊實斷道者,當伏兵潛行。
今乃先張聲勢,此其不能也。
宜及其未集,促擊蘭,蘭破則飛自走矣。
」洪從之,進兵擊蘭,大破之,飛果走。
太祖拔漢中,諸軍還長安,拜休中領軍。
文帝即王位,為領軍將軍,錄前後功,封東陽亭侯。
夏侯惇薨,以休為鎮南將軍,假節都督諸軍事,車駕臨送,上乃下輿執手而別。
孫權遣將屯歷陽,休到,擊破之,又別遣兵渡江,燒賊蕪湖營數千家。
遷征東將軍,領揚州刺史,進封安陽鄉侯。
〔二〕帝征孫權,以休為征東大將軍,假黃鉞,督張遼等及諸州郡二十餘軍,擊權大將呂範等於洞浦,破之。
拜揚州牧。
明帝即位,進封長平侯。
吳將審德屯皖,休擊破之,斬德首,吳將韓綜、翟丹等前後率眾詣休降。
增邑四百,并前二千五百戶,遷大司馬,都督揚州如故。
太和二年,帝為二道征吳,遣司馬宣王從漢水下,(督休)〔休督〕諸軍向尋陽。
賊將偽降,休深入,戰不利,退還宿石亭。
軍夜驚,士卒亂,棄甲兵輜重甚多。
休上書謝罪,帝遣屯騎校尉楊暨慰諭,禮賜益隆。
休因此癰發背薨,諡曰壯侯。
子肇嗣。
〔三〕 〔一〕 魏書曰:休祖父嘗為吳郡太守。
休於太守舍,見壁上祖父畫像,下榻拜涕泣,同坐者皆嘉歎焉。
〔二〕 魏書曰:休喪母至孝。
帝使侍中奪喪服,使飲酒食肉,休受詔而形體益憔悴。
乞歸譙葬母,帝復遣越騎校尉薛喬奉詔節其憂哀,使歸家治喪,一宿便葬,葬訖詣行在所。
帝見,親自寬慰之。
其見愛重如此。
〔三〕 世語曰:肇字長思。
肇有當世才度,為散騎常侍、屯騎校尉。
明帝寢疾,方與燕王宇等屬以後事。
帝意尋變,詔肇以侯歸第。
正始中薨。
追贈衛將軍。
子興嗣。
初,文帝分休戶三百封肇弟纂為列侯,後為殄吳將軍,薨,追贈前將軍。
〔一〕 〔一〕 張隱文士傳曰:肇孫攄,字顏遠,少厲志操,博學有才藻。
仕晉,辟公府,歷洛陽令,有能名。
大司馬齊王冏輔政,攄與齊人左思俱為記室督。
從中郎出為襄陽太守、征南司馬。
值天下亂,攄討賊向吳,戰敗死。
曹真字子丹,太祖族子也。
太祖起兵,真父邵募徒眾,為州郡所殺。
〔一〕太祖哀真少孤,收養與諸子同,使與文帝共止。
常獵,為虎所逐,顧射虎,應聲而倒。
太祖壯其鷙勇,使將虎豹騎。
討靈丘賊,拔之,封靈壽亭侯。
以偏將軍將兵擊劉備別將於下辯,破之,拜中堅將軍。
從至長安,領中領軍。
是時,夏侯淵沒於陽平,太祖憂之。
以真為征蜀護軍,督徐晃等破劉備別將高詳於陽平。
太祖自至漢中,拔出諸軍,使真至武都迎曹洪等還屯陳倉。
文帝即王位,以真為鎮西將軍,假節都督雍、涼州諸軍事。
錄前後功,進封東鄉侯。
張進等反於酒泉,真遣費曜討破之,斬進等。
黃初三年還京都,以真為上軍大將軍,都督中外諸軍事,假節鉞。
與夏侯尚等征孫權,擊牛渚屯,破之。
轉拜中軍大將軍,加給事中。
七年,文帝寢疾,真與陳群、司馬宣王等受遺詔輔政。
明帝即位,進封邵陵侯,〔二〕遷大將軍。
〔一〕 魏略曰:真本姓秦,養曹氏。
或雲其父伯南夙與太祖善。
興平末,袁術部黨與太祖攻劫,太祖出,為寇所追,走入秦氏,伯南開門受之。
寇問太祖所在,答雲:「我是也。
」遂害之。
由此太祖思其功,故變其姓。
魏書曰:邵以忠篤有才智,為太祖所親信。
初平中,太祖興義兵,邵募徒眾,從太祖周旋。
時豫州刺史黃琬欲害太祖,太祖避之而邵獨遇害。
〔二〕 臣松之案:真父名邵。
封邵陵侯,若非書誤,則事不可論。
諸葛亮圍祁山,南安、天水、安定三郡反應亮。
帝遣真督諸軍軍郿,遣張郃擊亮將馬謖,大破之。
安定民楊條等略吏民保月支城,真進軍圍之。
條謂其眾曰:「大將軍自來,吾願早降耳。
」遂自縛出。
三郡皆平。
真以亮懲於祁山,後出必從陳倉,乃使將軍郝昭、王生守陳倉,治其城。
明年春,亮果圍陳倉,已有備而不能克。
增邑,并前二千九百戶。
四年,朝洛陽,遷大司馬,賜劍履上殿,入朝不趨。
真以「蜀連出侵邊境,宜遂伐之。
數道並入,可大克也」。
帝從其計。
真當發西討,帝親臨送。
真以八月發長安,從子午道南入。
司馬宣王泝漢水,當會南鄭。
諸軍或從斜谷道,或從武威入。
會大霖雨三十餘日,或棧道斷絕,詔真還軍。
真少與宗人曹遵、鄉人朱讚並事太祖。
遵、讚早亡,真愍之,乞分所食邑封遵、讚子。
詔曰:「大司馬有叔向撫孤之仁,篤晏平久要之分。
君子成人之美,聽分真邑賜遵、讚子爵關內侯,各百戶。
」真每征行,與將士同勞苦,軍賞不足,輒以家財班賜,士卒皆願為用。
真病還洛陽,帝自幸其第省疾。
真薨,諡曰元侯。
子爽嗣。
帝追思真功,詔曰:「大司馬蹈履忠節,佐命二祖,內不恃親戚之寵,外不驕白屋之士,可謂能持盈守位,勞謙其德者也。
其悉封真五子羲、訓、則、彥、皚皆為列侯。
」初,文帝分真邑二百戶,封真弟彬為列侯。
爽字昭伯,少以宗室謹重,明帝在東宮,甚親愛之。
及即位,為散騎侍郎,累遷城門校尉,加散騎常侍,轉武衛將軍,寵待有殊。
帝寢疾,乃引爽入臥內,拜大將軍,假節鉞,都督中外諸軍事,錄尚書事,與太尉司馬宣王並受遺詔輔少主。
明帝崩,齊王即位,加爽侍中,改封武安侯,邑萬二千戶,賜劍履上殿,入朝不趨,贊拜不名。
丁謐畫策,使爽白天子,發詔轉宣王為太傅,外以名號尊之,內欲令尚書奏事,先來由己,得制其輕重也。
〔一〕爽弟羲為中領軍,訓武衛將軍,彥散騎常侍侍講,其餘諸弟,皆以列侯侍從,出入禁闥,貴寵莫盛焉。
南陽何晏、鄧颺、李勝、沛國丁謐、東平畢軌鹹有聲名,進趣於時,明帝以其浮華,皆抑黜之;及爽秉政,乃復進敘,任為腹心。
颺等欲令爽立威名於天下,勸使伐蜀,爽從其言,宣王止之不能禁。
正始五年,爽乃西至長安,大發卒六七萬人,從駱谷入。
是時,關中及氐、羌轉輸不能供,牛馬騾驢多死,民夷號泣道路。
入谷行數百裡,賊因山為固,兵不得進。
爽參軍楊偉為爽陳形勢,宜急還,不然將敗。
〔二〕颺與偉爭於爽前,偉曰:「颺、勝將敗國家事,可斬也。
」爽不悅,乃引軍還。
〔三〕 〔一〕 魏書曰:爽使弟羲為表曰:「臣亡父真,奉事三朝,入備冢宰,出為上將。
先帝以臣肺腑遺緒,獎飭拔擢,典兵禁省,進無忠恪積累之行,退無羔羊自公之節。
先帝聖體不豫,臣雖奔走,侍疾嘗藥,曾無精誠翼日之應,猥與太尉懿俱受遺詔,且慚且懼,靡所厎告。
臣聞虞舜序賢,以稷、契為先,成湯褒功,以伊、呂為首,審選博舉,優劣得所,斯誠輔世長民之大經,錄勳報功之令典,自古以來,未之或闕。
今臣虛闇,位冠朝首,顧惟越次,中心愧惕,敢竭愚情,陳寫至實。
夫天下之達道者三,謂德、爵、齒也。
懿本以高明中正,處上司之位,名足鎮眾,義足率下,一也。
包懷大略,允文允武,仍立征伐之勳,遐邇歸功,二也。
萬裡旋旆,親受遺詔,翼亮皇家,內外所向,三也。
加之耆艾,紀綱邦國,體練朝政;論德則過於吉甫、樊仲;課功則踰於方叔、召虎:
仁意氣奮怒甚,謂左右取馬來,矯等共援持之。
謂仁曰:「賊眾盛,不可當也。
假使棄數百人何苦,而將軍以身赴之!」仁不應,遂被甲上馬,將其麾下壯士數十騎出城。
去賊百餘步,迫溝,矯等以為仁當住溝上,為金形勢也,仁徑渡溝直前,衝入賊圍,金等乃得解。
餘眾未盡出,仁復直還突之,拔出金兵,亡其數人,賊眾乃退。
矯等初見仁出,皆懼,及見仁還,乃歎曰:「將軍真天人也!」三軍服其勇。
太祖益壯之,轉封安平亭侯。
太祖討馬超,以仁行安西將軍,督諸將拒潼關,破超渭南。
蘇伯、田銀反,以仁行驍騎將軍,都督七軍討銀等,破之。
復以仁行征南將軍,假節,屯樊,鎮荊州。
侯音以宛叛,略傍縣眾數千人,仁率諸軍攻破音,斬其首,還屯樊,即拜征南將軍。
關羽攻樊,時漢水暴溢,于禁等七軍皆沒,禁降羽。
仁人馬數千人守城,城不沒者數闆。
羽乘船臨城,圍數重,外內斷絕,糧食欲盡,救兵不至。
仁激厲將士,示以必死,將士感之皆無二。
徐晃救至,水亦稍減,晃從外擊羽,仁得潰圍出,羽退走。
仁少時不脩行檢,及長為將,嚴整奉法令,常置科於左右,案以從事。
鄢陵侯彰北征烏丸,文帝在東宮,為書戒彰曰:「為將奉法,不當如征南邪!」及即王位,拜仁車騎將軍,都督荊、揚、益州諸軍事,進封陳侯,增邑二千,并前三千五百戶。
追賜仁父熾諡曰陳穆侯,置守冢十家。
後召還屯宛。
孫權遣將陳邵據襄陽,詔仁討之。
仁與徐晃攻破邵,遂入襄陽,使將軍高遷等徙漢南附化民於漢北,文帝遣使即拜仁大將軍。
又詔仁移屯臨潁,遷大司馬,復督諸軍據烏江,還屯合肥。
黃初四年薨,諡曰忠侯。
〔一〕子泰嗣,官至鎮東將軍,假節,轉封甯陵侯。
泰薨,子初嗣。
又分封泰弟楷、範,皆為列侯,而牛金官至後將軍。
〔一〕 魏書曰:仁時年五十六。
傅子曰:曹大司馬之勇,賁、育弗加也。
張遼其次焉。
仁弟純,〔一〕初以議郎參司空軍事,督虎豹騎從圍南皮。
袁譚出戰,士卒多死。
太祖欲緩之,純曰:「今千裡蹈敵,進不能克,退必喪威;且縣師深入,難以持久。
彼勝而驕,我敗而懼,以懼敵驕,必可克也。
」太祖善其言,遂急攻之,譚敗。
純麾下騎斬譚首。
及北征三郡,純部騎獲單于蹋頓。
以前後功封高陵亭侯,邑三百戶。
從征荊州,追劉備於長阪,獲其二女輜重,收其散卒。
進降江陵,從還譙。
建安十五年薨。
文帝即位,追諡曰威侯。
〔二〕子演嗣,官至領軍將軍,正元中進封平樂鄉侯。
演薨,子亮嗣。
〔一〕 英雄記曰:純字子和。
年十四而喪父,與同產兄仁別居。
承父業,富於財,僮僕人客以百數,純綱紀督禦,不失其理,鄉裡鹹以為能。
好學問,敬愛學士,學士多歸焉,由是為遠近所稱。
年十八,為黃門侍郎。
二十,從太祖到襄邑募兵,遂常從征戰。
〔二〕 魏書曰:純所督虎豹騎,皆天下驍銳,或從百人將補之,太祖難其帥。
純以選為督,撫循甚得人心。
及卒,有司白選代,太祖曰:「純之比,何可復得!吾獨不中督邪?」遂不選。
曹洪字子廉,太祖從弟也。
〔一〕太祖起義兵討董卓,至滎陽,為卓將徐榮所敗。
太祖失馬,賊追甚急,洪下,以馬授太祖,太祖辭讓,洪曰:「天下可無洪,不可無君。
」遂步從到汴水,水深不得渡,洪循水得船,與太祖俱濟,還奔譙。
揚州刺史陳溫素與洪善,洪將家兵千餘人,就溫募兵,得廬江上甲二千人,東到丹楊復得數千人,與太祖會龍亢。
太祖征徐州,張邈舉兗州叛迎呂布。
時大饑荒,洪將兵在前,先據東平、範,聚糧穀以繼軍。
太祖討邈、布於濮陽,布破走,遂據東阿,轉擊濟陰、山陽、中牟、陽武、京、密十餘縣,皆拔之。
以前後功拜鷹揚校尉,遷揚武中郎將。
天子都許,拜洪諫議大夫。
別征劉表,破表別將於舞陽、陰葉、堵陽、博望,有功,遷厲鋒將軍,封國明亭侯。
累從征伐,拜都護將軍。
文帝即位,為衛將軍,遷驃騎將軍,進封野王侯,益邑千戶,并前二千一百戶,位特進;後徙封都陽侯。
〔一〕 魏書曰:洪伯父鼎為尚書令,任洪為蘄春長。
始,洪家富而性吝嗇,文帝少時假求不稱,常恨之,遂以舍客犯法,下獄當死。
群臣並救莫能得。
卞太後謂郭後曰:「令曹洪今日死,吾明日敕帝廢後矣。
」於是泣涕屢請,乃得免官削爵土。
〔一〕洪先帝功臣,時人多為觖望。
明帝即位,拜後將軍,更封樂城侯,邑千戶,位特進,復拜驃騎將軍。
太和六年薨,諡曰恭侯。
子馥,嗣侯。
初,太祖分洪戶封子震列侯。
洪族父瑜,脩慎篤敬,官至衛將軍,封列侯。
〔一〕 魏略曰:文帝收洪,時曹真在左右,請之曰:「今誅洪,洪必以真為譖也。
」帝曰:「我自治之,卿何豫也?」會卞太後責怒帝,言「梁、沛之間,非子廉無有今日」。
詔乃釋之。
猶尚沒入其財產。
太後又以為言,後乃還之。
初,太祖為司空時,以己率下,每歲發調,使本縣平貲。
于時譙令平洪貲財與公家等,太祖曰:「我家貲那得如子廉耶!」文帝在東宮,嘗從洪貸絹百匹,洪不稱意。
及洪犯法,自分必死,既得原,喜,上書謝曰:「臣少不由道,過在人倫,長竊非任,遂蒙含貸。
性無檢度知足之分,而有豺狼無厭之質,老惛倍貪,觸突國網,罪迫三千,不在赦宥,當就辜誅,棄諸市朝,猶蒙天恩,骨肉更生。
臣仰視天日,愧負靈神,俯惟愆闕,慚愧怖悸,不能雉經以自裁割,謹塗顏闕門,拜章陳情。
」 曹休字文烈,太祖族子也。
天下亂,宗族各散去鄉裡。
休年十餘歲,喪父,獨與一客擔喪假葬,攜將老母,渡江至吳。
〔一〕以太祖舉義兵,易姓名轉至荊州,閒行北歸,見太祖。
太祖謂左右曰:「此吾家千裡駒也。
」使與文帝同止,見待如子。
常從征伐,使領虎豹騎宿衛。
劉備遣將吳蘭屯下辯,太祖遣曹洪征之,以休為騎都尉,參洪軍事。
太祖謂休曰:「汝雖參軍,其實帥也。
」洪聞此令,亦委事於休。
備遣張飛屯固山,欲斷軍後。
眾議狐疑,休曰:「賊實斷道者,當伏兵潛行。
今乃先張聲勢,此其不能也。
宜及其未集,促擊蘭,蘭破則飛自走矣。
」洪從之,進兵擊蘭,大破之,飛果走。
太祖拔漢中,諸軍還長安,拜休中領軍。
文帝即王位,為領軍將軍,錄前後功,封東陽亭侯。
夏侯惇薨,以休為鎮南將軍,假節都督諸軍事,車駕臨送,上乃下輿執手而別。
孫權遣將屯歷陽,休到,擊破之,又別遣兵渡江,燒賊蕪湖營數千家。
遷征東將軍,領揚州刺史,進封安陽鄉侯。
〔二〕帝征孫權,以休為征東大將軍,假黃鉞,督張遼等及諸州郡二十餘軍,擊權大將呂範等於洞浦,破之。
拜揚州牧。
明帝即位,進封長平侯。
吳將審德屯皖,休擊破之,斬德首,吳將韓綜、翟丹等前後率眾詣休降。
增邑四百,并前二千五百戶,遷大司馬,都督揚州如故。
太和二年,帝為二道征吳,遣司馬宣王從漢水下,(督休)〔休督〕諸軍向尋陽。
賊將偽降,休深入,戰不利,退還宿石亭。
軍夜驚,士卒亂,棄甲兵輜重甚多。
休上書謝罪,帝遣屯騎校尉楊暨慰諭,禮賜益隆。
休因此癰發背薨,諡曰壯侯。
子肇嗣。
〔三〕 〔一〕 魏書曰:休祖父嘗為吳郡太守。
休於太守舍,見壁上祖父畫像,下榻拜涕泣,同坐者皆嘉歎焉。
〔二〕 魏書曰:休喪母至孝。
帝使侍中奪喪服,使飲酒食肉,休受詔而形體益憔悴。
乞歸譙葬母,帝復遣越騎校尉薛喬奉詔節其憂哀,使歸家治喪,一宿便葬,葬訖詣行在所。
帝見,親自寬慰之。
其見愛重如此。
〔三〕 世語曰:肇字長思。
肇有當世才度,為散騎常侍、屯騎校尉。
明帝寢疾,方與燕王宇等屬以後事。
帝意尋變,詔肇以侯歸第。
正始中薨。
追贈衛將軍。
子興嗣。
初,文帝分休戶三百封肇弟纂為列侯,後為殄吳將軍,薨,追贈前將軍。
〔一〕 〔一〕 張隱文士傳曰:肇孫攄,字顏遠,少厲志操,博學有才藻。
仕晉,辟公府,歷洛陽令,有能名。
大司馬齊王冏輔政,攄與齊人左思俱為記室督。
從中郎出為襄陽太守、征南司馬。
值天下亂,攄討賊向吳,戰敗死。
曹真字子丹,太祖族子也。
太祖起兵,真父邵募徒眾,為州郡所殺。
〔一〕太祖哀真少孤,收養與諸子同,使與文帝共止。
常獵,為虎所逐,顧射虎,應聲而倒。
太祖壯其鷙勇,使將虎豹騎。
討靈丘賊,拔之,封靈壽亭侯。
以偏將軍將兵擊劉備別將於下辯,破之,拜中堅將軍。
從至長安,領中領軍。
是時,夏侯淵沒於陽平,太祖憂之。
以真為征蜀護軍,督徐晃等破劉備別將高詳於陽平。
太祖自至漢中,拔出諸軍,使真至武都迎曹洪等還屯陳倉。
文帝即王位,以真為鎮西將軍,假節都督雍、涼州諸軍事。
錄前後功,進封東鄉侯。
張進等反於酒泉,真遣費曜討破之,斬進等。
黃初三年還京都,以真為上軍大將軍,都督中外諸軍事,假節鉞。
與夏侯尚等征孫權,擊牛渚屯,破之。
轉拜中軍大將軍,加給事中。
七年,文帝寢疾,真與陳群、司馬宣王等受遺詔輔政。
明帝即位,進封邵陵侯,〔二〕遷大將軍。
〔一〕 魏略曰:真本姓秦,養曹氏。
或雲其父伯南夙與太祖善。
興平末,袁術部黨與太祖攻劫,太祖出,為寇所追,走入秦氏,伯南開門受之。
寇問太祖所在,答雲:「我是也。
」遂害之。
由此太祖思其功,故變其姓。
魏書曰:邵以忠篤有才智,為太祖所親信。
初平中,太祖興義兵,邵募徒眾,從太祖周旋。
時豫州刺史黃琬欲害太祖,太祖避之而邵獨遇害。
〔二〕 臣松之案:真父名邵。
封邵陵侯,若非書誤,則事不可論。
諸葛亮圍祁山,南安、天水、安定三郡反應亮。
帝遣真督諸軍軍郿,遣張郃擊亮將馬謖,大破之。
安定民楊條等略吏民保月支城,真進軍圍之。
條謂其眾曰:「大將軍自來,吾願早降耳。
」遂自縛出。
三郡皆平。
真以亮懲於祁山,後出必從陳倉,乃使將軍郝昭、王生守陳倉,治其城。
明年春,亮果圍陳倉,已有備而不能克。
增邑,并前二千九百戶。
四年,朝洛陽,遷大司馬,賜劍履上殿,入朝不趨。
真以「蜀連出侵邊境,宜遂伐之。
數道並入,可大克也」。
帝從其計。
真當發西討,帝親臨送。
真以八月發長安,從子午道南入。
司馬宣王泝漢水,當會南鄭。
諸軍或從斜谷道,或從武威入。
會大霖雨三十餘日,或棧道斷絕,詔真還軍。
真少與宗人曹遵、鄉人朱讚並事太祖。
遵、讚早亡,真愍之,乞分所食邑封遵、讚子。
詔曰:「大司馬有叔向撫孤之仁,篤晏平久要之分。
君子成人之美,聽分真邑賜遵、讚子爵關內侯,各百戶。
」真每征行,與將士同勞苦,軍賞不足,輒以家財班賜,士卒皆願為用。
真病還洛陽,帝自幸其第省疾。
真薨,諡曰元侯。
子爽嗣。
帝追思真功,詔曰:「大司馬蹈履忠節,佐命二祖,內不恃親戚之寵,外不驕白屋之士,可謂能持盈守位,勞謙其德者也。
其悉封真五子羲、訓、則、彥、皚皆為列侯。
」初,文帝分真邑二百戶,封真弟彬為列侯。
爽字昭伯,少以宗室謹重,明帝在東宮,甚親愛之。
及即位,為散騎侍郎,累遷城門校尉,加散騎常侍,轉武衛將軍,寵待有殊。
帝寢疾,乃引爽入臥內,拜大將軍,假節鉞,都督中外諸軍事,錄尚書事,與太尉司馬宣王並受遺詔輔少主。
明帝崩,齊王即位,加爽侍中,改封武安侯,邑萬二千戶,賜劍履上殿,入朝不趨,贊拜不名。
丁謐畫策,使爽白天子,發詔轉宣王為太傅,外以名號尊之,內欲令尚書奏事,先來由己,得制其輕重也。
〔一〕爽弟羲為中領軍,訓武衛將軍,彥散騎常侍侍講,其餘諸弟,皆以列侯侍從,出入禁闥,貴寵莫盛焉。
南陽何晏、鄧颺、李勝、沛國丁謐、東平畢軌鹹有聲名,進趣於時,明帝以其浮華,皆抑黜之;及爽秉政,乃復進敘,任為腹心。
颺等欲令爽立威名於天下,勸使伐蜀,爽從其言,宣王止之不能禁。
正始五年,爽乃西至長安,大發卒六七萬人,從駱谷入。
是時,關中及氐、羌轉輸不能供,牛馬騾驢多死,民夷號泣道路。
入谷行數百裡,賊因山為固,兵不得進。
爽參軍楊偉為爽陳形勢,宜急還,不然將敗。
〔二〕颺與偉爭於爽前,偉曰:「颺、勝將敗國家事,可斬也。
」爽不悅,乃引軍還。
〔三〕 〔一〕 魏書曰:爽使弟羲為表曰:「臣亡父真,奉事三朝,入備冢宰,出為上將。
先帝以臣肺腑遺緒,獎飭拔擢,典兵禁省,進無忠恪積累之行,退無羔羊自公之節。
先帝聖體不豫,臣雖奔走,侍疾嘗藥,曾無精誠翼日之應,猥與太尉懿俱受遺詔,且慚且懼,靡所厎告。
臣聞虞舜序賢,以稷、契為先,成湯褒功,以伊、呂為首,審選博舉,優劣得所,斯誠輔世長民之大經,錄勳報功之令典,自古以來,未之或闕。
今臣虛闇,位冠朝首,顧惟越次,中心愧惕,敢竭愚情,陳寫至實。
夫天下之達道者三,謂德、爵、齒也。
懿本以高明中正,處上司之位,名足鎮眾,義足率下,一也。
包懷大略,允文允武,仍立征伐之勳,遐邇歸功,二也。
萬裡旋旆,親受遺詔,翼亮皇家,內外所向,三也。
加之耆艾,紀綱邦國,體練朝政;論德則過於吉甫、樊仲;課功則踰於方叔、召虎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