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九 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第九

關燈
夏侯惇字元讓,沛國譙人,夏侯嬰之後也。

    年十四,就師學,人有辱其師者,惇殺之,由是以烈氣聞。

    太祖初起,惇常為裨將,從征伐。

    太祖行奮武將軍,以惇為司馬,別屯白馬,遷折衝校尉,領東郡太守。

    太祖征陶謙,留惇守濮陽。

    張邈叛迎呂布,太祖家在鄄城,惇輕軍往赴,適與布會,交戰。

    布退還,遂入濮陽,襲得惇軍輜重。

    遣將偽降,共執持惇,責以寶貨,惇軍中震恐。

    惇將韓浩乃勒兵屯惇營門,召軍吏諸將,皆案甲當部不得動,諸營乃定。

    遂詣惇所,叱持質者曰:「汝等兇逆,乃敢執劫大將軍,復欲望生邪!且吾受命討賊,寧能以一將軍之故,而縱汝乎?」因涕泣謂惇曰:「當奈國法何!」促召兵擊持質者。

    持質者惶遽叩頭,言「我但欲乞資用去耳」!浩數責,皆斬之。

    惇既免,太祖聞之,謂浩曰:「卿此可為萬世法。

    」乃著令,自今已後有持質者,皆當并擊,勿顧質。

    由是劫質者遂絕〔一〕。

     〔一〕 孫盛曰:案光武紀,建武九年,盜劫陰貴人母弟,吏以不得拘質迫盜,盜遂殺之也。

    然則合擊者,乃古制也。

    自安、順已降,政教陵遲,勢質不避王公,而有司莫能遵奉國憲者,浩始復斬之,故魏武嘉焉。

    
太祖自徐州還,惇從征呂布,為流矢所中,傷左目。

    〔一〕復領陳留、濟陰太守,加建武將軍,封高安鄉侯。

    時大旱,蝗蟲起,惇乃斷太壽水作陂,身自負土,率將士勸種稻,民賴其利。

    轉領河南尹。

    太祖平河北,為大將軍後拒。

    鄴破,遷伏波將軍,領尹如故,使得以便宜從事,不拘科制。

    建安十二年,錄惇前後功,增封邑千八百戶,并前二千五百戶。

    二十一年,從征孫權還,使惇都督二十六軍,留居巢。

    賜伎樂名倡,令曰:「魏絳以和戎之功,猶受金石之樂,況將軍乎!」二十四年,太祖軍(擊破呂布軍)于摩陂,召惇常與同載,特見親重,出入臥內,諸將莫得比也。

    拜前將軍,〔二〕督諸軍還壽春,徙屯召陵。

    文帝即王位,拜惇大將軍,數月薨。

     〔一〕 魏略曰:時夏侯淵與惇俱為將軍,軍中號惇為盲夏侯。

    惇惡之,照鏡恚怒,輒撲鏡于地。

     〔二〕 魏書曰:時諸將皆受魏官號,惇獨漢官,乃上疏自陳不當不臣之禮。

    太祖曰:「吾聞太上師臣,其次友臣。

    夫臣者,貴德之人也,區區之魏,而臣足以屈君乎?」惇固請,乃拜為前將軍。

    
惇雖在軍旅,親迎師受業。

    性清儉,有餘財輒以分施,不足資之於官,不治產業。

    諡曰忠侯。

    子充嗣。

    帝追思惇功,欲使子孫畢侯,分惇邑千戶,賜惇七子二孫爵皆關內侯。

    惇弟廉及子楙素自封列侯。

    初,太祖以女妻楙,即清河公主也。

    楙歷位侍中尚書、安西鎮東將軍,假節。

    〔一〕充薨,子廙嗣。

    廙薨,子劭嗣。

    〔二〕 〔一〕 魏略曰:楙字子林,惇中子也。

    文帝少與楙親,及即位,以為安西將軍、持節,承夏侯淵處都督關中。

    楙性無武略,而好治生。

    至太和二年,明帝西征,人有白楙者,遂召還為尚書。

    楙在西時,多畜伎妾,公主由此與楙不和。

    其後群弟不遵禮度,楙數切責,弟懼見治,乃共搆楙以誹謗,令主奏之,有詔收楙。

    帝意欲殺之,以問長水校尉京兆段默,默以為「此必清河公主與楙不睦,出于譖搆,冀不推實耳。

    且伏波與先帝有定天下之功,宜加三思」。

    帝意解,曰:「吾亦以為然。

    」乃發詔推問為公主作表者,果其群弟子臧、子江所搆也。

     〔二〕 晉陽秋曰:泰始二年,高安鄉侯夏侯佐卒,惇之孫也,嗣絕。

    詔曰:「惇,魏之元功,勳書竹帛。

    昔庭堅不祀,猶或悼之,況朕受禪于魏,而可以忘其功臣哉!宜擇惇近屬劭封之。

    」
韓浩者,河內人。

    (及)沛國史渙與浩俱以忠勇顯。

    浩至中護軍,渙至中領軍,皆掌禁兵,封列侯。

    〔一〕 〔一〕 魏書曰:韓浩字元嗣。

    漢末起兵,縣近山藪,多寇,浩聚徒眾為縣藩衛。

    太守王匡以為從事,將兵拒董卓于盟津。

    時浩舅杜陽為河陰令,卓執之,使招浩,浩不從。

    袁術聞而壯之,以為騎都尉。

    夏侯惇聞其名,請與相見,大奇之,使領兵從征伐。

    時大議損益,浩以為當急田。

    太祖善之,遷護軍。

    太祖欲討柳城,領軍史渙以為道遠深入,非完計也,欲與浩共諫。

    浩曰:「今兵勢彊盛,威加四海,戰勝攻取,無不如志,不以此時遂除天下之患,將為後憂。

    且公神武,舉無遺策,吾與君為中軍主,不宜沮眾。

    」遂從破柳城,改其官為中護軍,置長史、司馬。

    從討張魯,魯降。

    議者以浩智略足以綏邊,欲留使都督諸軍,鎮漢中。

    太祖曰:「吾安可以無護軍?」乃與俱還。

    其見親任如此。

    及薨,太祖愍惜之。

    無子,以養子榮嗣。

    史渙字公劉。

    少任俠,有雄氣。

    太祖初起,以客從,行中軍校尉,從征伐,常監諸將,見親信,轉拜中領軍。

    十四年薨。

    子靜嗣。

    
夏侯淵字妙才,惇族弟也。

    太祖居家,曾有縣官事,淵代引重罪,太祖營救之,得免。

    〔一〕太祖起兵,以別部司馬、騎都尉從,遷陳留、潁川太守。

    及與袁紹戰于官渡,行督軍校尉。

    紹破,使督兗、豫、徐州軍糧;時軍食少,淵傳饋相繼,軍以復振。

    昌狶反,遣于禁擊之,未拔,復遣淵與禁并力,遂擊狶,降其十餘屯,狶詣禁降。

    淵還,拜典軍校尉。

    〔二〕濟南、樂安黃巾徐和、司馬俱等攻城,殺長吏,淵將泰山、齊、平原郡兵擊,大破之,斬和,平諸縣,收其糧穀以給軍士。

    十四年,以淵為行領軍。

    太祖征孫權還,使淵督諸將擊廬江叛者雷緒,緒破,又行征西護軍,督徐晃擊太原賊,攻下二十餘屯,斬賊帥商曜,屠其城。

    從征韓遂等,戰於渭南。

    又督朱靈平隃糜、汧氐。

    與太祖會安定,降楊秋。

     〔一〕 魏略曰:時兗、豫大亂,淵以饑乏,棄其幼子,而活亡弟孤女。

     〔二〕 魏書曰:淵為將,赴急疾,常出敵之不意,故軍中為之語曰:「典軍校尉夏侯淵,三日五百,六日一千。

    」
十七年,太祖乃還鄴,以淵行護軍將軍,督朱靈、路招等屯長安,擊破南山賊劉雄,降其眾。

    圍遂、超餘黨梁興於鄠,拔之,斬興,封博昌亭侯。

    馬超圍涼州刺史韋康於冀,淵救康,未到,康敗。

    去冀二百餘裡,超來逆戰,軍不利。

    汧氐反,淵引軍還。

    十九年,趙衢、尹奉等謀討超,姜敘起兵鹵城以應之。

    衢等譎說超,使出擊敘,於後盡殺超妻子。

    超奔漢中,還圍祁山。

    敘等急求救,諸將議者欲須太祖節度。

    淵曰:「公在鄴,反覆四千裡,比報,敘等必敗,非攻急也。

    」遂行,使張郃督步騎五千在前,從陳倉狹道入,淵自督糧在後。

    郃至渭水上,超將氐羌數千逆郃。

    未戰,超走,郃進軍收超軍器械。

    淵到,諸縣皆已降。

    韓遂在顯親,淵欲襲取之,遂走。

    淵收遂軍糧,追至略陽城,去遂二十餘裡,諸將欲攻之,或言當攻興國氐。

    淵以為遂兵精,興國城固,攻不可卒拔,不如擊長離諸羌。

    長離諸羌多在遂軍,必歸救其家。

    若〔捨〕羌獨守則孤,救長離則官兵得與野戰,可必虜也。

    淵乃留督將守輜重,輕兵步騎到長離,攻燒羌屯,斬獲甚眾。

    諸羌在遂軍者,各還種落。

    遂果救長離,與淵軍對陳。

    諸將見遂眾,惡之,欲結營作塹乃與戰。

    淵曰:「我轉鬥千裡,今復作營塹,則士眾罷弊,不可久。

    賊雖眾,易與耳。

    」乃鼓之,大破遂軍,得其旌麾,還略陽,進軍圍興國。

    氐王千萬逃奔馬超,餘眾降。

    轉擊高平屠各,皆散走,收其糧穀牛馬。

    乃假淵節。

     初,枹罕宋建因涼州亂,自號河首平漢王。

    太祖使淵帥諸將討建。

    淵至,圍枹罕,月餘拔之,斬建及所置丞相已下。

    淵別遣張郃等平河關,渡河入小湟中,河西諸羌盡降,隴右平。

    太祖下令曰:「宋建造為亂逆三十餘年,淵一舉滅之,虎步關右,所向無前。

    仲尼有言:『吾與爾不如也。

    』」二十一年,增封三百戶,并前八百戶。

    還擊武都氐羌下辯,收氐穀十餘萬斛。

    太祖西征張魯,淵等將涼州諸將侯王已下,與太祖會休亭。

    太祖每引見羌、胡,以淵畏之。

    會魯降,漢中平,以淵行都護將軍,督張郃、徐晃等平巴郡。

    太祖還鄴,留淵守漢中,即拜淵征西將軍。

    二十三年,劉備軍陽平關,淵率諸將拒之,相守連年。

    二十四年正月,備夜燒圍鹿角。

    淵使張郃護東圍,自將輕兵護南圍。

    備挑郃戰,郃軍不利。

    淵分所將兵半助郃,為備所襲,淵遂戰死。

    諡曰愍侯。

     初,淵雖數戰勝,太祖常戒曰:「為將當有怯弱時,不可但恃勇也。

    將當以勇為本,行之以智計;但知任勇,一匹夫敵耳。

    」 淵妻,太祖內妹。

    長子衡,尚太祖弟海陽哀侯女,恩寵特隆。

    衡襲爵,轉封安寧亭侯。

    黃初中,賜中子霸,太和中,賜霸四弟,爵皆關內侯。

    霸,正始中為討蜀護軍右將軍,進封博昌亭侯,素為曹爽所厚。

    聞爽誅,自疑,亡入蜀。

    以淵舊勳赦霸子,徙樂浪郡。

    〔一〕霸弟威,官至兗州刺史。

    〔二〕威弟惠,樂安太守。

    〔三〕惠弟和,河南尹。

    〔四〕衡薨,子績嗣,為虎賁中郎將。

    績薨,子褒嗣。

     〔一〕 魏略曰:霸字仲權。

    淵為蜀所害,故霸常切齒,欲有報蜀意。

    黃初中為偏將軍。

    子午之役,霸召為前鋒,進至興勢圍,安營在曲谷中。

    蜀人望知其是霸也,指下兵攻之。

    霸手戰鹿角間,賴救至,然後解。

    後為右將軍,屯隴西,其養士和戎,並得其歡心。

    至正始中,代夏侯儒為征蜀護軍,統屬征西。

    時征西將軍夏侯玄,於霸為從子,而玄於曹爽為外弟。

    及司馬宣王誅曹爽,遂召玄,玄來東。

    霸聞曹爽被誅而玄又徵,以為禍必轉相及,心既內恐;又霸先與雍州刺史郭淮不和,而淮代玄為征西,霸尤不安,故遂奔蜀。

    南趨陰平而失道,入窮谷中,糧盡,殺馬步行,足破,臥巖石下,使人求道,未知何之。

    蜀聞之,乃使人迎霸。

    初,建安五年,時霸從妹年十三四,在本郡,出行樵採,為張飛所得。

    飛知其良家女,遂以為妻,產息女,為劉禪皇後。

    故淵之初亡,飛妻請而葬之。

    及霸入蜀,禪與相見,釋之曰:「卿父自遇害於行閒耳,非我先人之手刃也。

    」指其兒子以示之曰:「此夏侯氏之甥也。

    」厚加爵寵。

     〔二〕 世語曰:威字季權,任俠。

    貴歷荊、兗二州刺史。

    子駿,并州刺史。

    次莊,淮南太守。

    莊子湛,字孝若,以才博文章,至南陽相、散騎常侍。

    莊,晉景陽皇後姊夫也。

    由此一門侈盛於時。

     〔三〕 文章敘錄曰:惠字稚權,幼以才學見稱,善屬奏議。

    歷散騎黃門侍郎,與鍾毓數有辯駮,事多見從。

    遷燕相、樂安太守。

    年三十七卒。

     〔四〕 世語曰:和字義權,清辯有才論。

    歷河南尹、太常。

    淵第三子稱,第五子榮。

    從孫湛為其序曰:「稱字叔權。

    自孺子而好合聚童兒,為之渠帥,戲必為軍旅戰陳之事,有違者輒嚴以鞭捶,眾莫敢逆。

    淵陰奇之,使讀項羽傳及兵書,不肯,曰:『能則自為耳,安能學人?』年十六,淵與之田,見奔虎,稱驅馬逐之,禁之不可,一箭而倒。

    名聞太祖,太祖把其手喜曰:『我得汝矣!』與文帝為布衣之交,每讌會,氣陵一坐,辯士不能屈。

    世之高名者多從之遊。

    年十八卒。

    弟榮,字幼權。

    幼聰惠,七歲能屬文,誦書日千言,經目輒識之。

    文帝聞而請焉。

    賓客百餘人,人一奏刺,悉書其鄉邑名氏,世所謂爵裡刺也,客示之,一寓目,使之遍談,不謬一人。

    帝深奇之。

    漢中之敗,榮年十三,左右提之走,不肯,曰:『君親在難,焉所逃死!』乃奮劍而戰,遂沒陳。

    」
曹仁字子孝,太祖從弟也。

    〔一〕少好弓馬弋獵。

    後豪傑並起,仁亦陰結少年,得千餘人,周旋淮、泗之間,遂從太祖為別部司馬,行厲鋒校尉。

    太祖之破袁術,仁所斬獲頗多。

    從征徐州,仁常督騎,為軍前鋒。

    別攻陶謙將呂由,破之,還與大軍合彭城,大破謙軍。

    從攻費、華、即墨、開陽,謙遣別將救諸縣,仁以騎擊破之。

    太祖征呂布,仁別攻句陽,拔之,生獲布將劉何。

    太祖平黃巾,迎天子都許,仁數有功,拜廣陽太守。

    太祖器其勇略,不使之郡,以議郎督騎。

    太祖征張繡,仁別徇旁縣,虜其男女三千餘人。

    太祖軍還,為繡所追,軍不利,士卒喪氣,仁率厲將士甚奮,太祖壯之,遂破繡。

     〔一〕 魏書曰:仁祖褒,潁川太守。

    父熾,侍中、長水校尉。

    
太祖與袁紹久相持於官渡,紹遣劉備徇濦彊諸縣,多舉眾應之。

    自許以南,吏民不安,太祖以為憂。

    仁曰:「南方以大軍方有目前急,其勢不能相救,劉備以彊兵臨之,其背叛固宜也。

    備新將紹兵,未能得其用,擊之可破也。

    」太祖善其言,遂使將騎擊備,破走之,仁盡復收諸叛縣而還。

    紹遣別將韓荀鈔斷西道,仁擊荀於雞洛山,大破之。

    由是紹不敢復分兵出。

    復與史渙等鈔紹運車,燒其糧穀。

     河北既定,從圍壺關。

    太祖令曰:「城拔,皆坑之。

    」連月不下。

    仁言於太祖曰:「圍城必示之活門,所以開其生路也。

    今公告之必死,將人自為守。

    且城固而糧多,攻之則士卒傷,守之則引日久;今頓兵堅城之下,以攻必死之虜,非良計也。

    」太祖從之,城降。

    於是錄仁前後功,封都亭侯。

     從平荊州,以仁行征南將軍,留屯江陵,拒吳將周瑜。

    瑜將數萬眾來攻,前鋒數千人始至,仁登城望之,乃募得三百人,遣部曲將牛金逆與挑戰。

    賊多,金眾少,遂為所圍。

    長史陳矯俱在城上,望見金等垂沒,左右皆失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