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八 魏書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
關燈
小
中
大
衣冠子弟有材秀者,必抑使困在窮苦之地。
或問其故,答曰:「今取衣冠家子弟及善士富貴之,皆自以為職當得之,不謝人善也。
」所寵遇驕恣者,類多庸兒,若故蔔數師劉緯臺、販繒李移子、賈人樂何當等三人,與之定兄弟之誓,自號為伯,謂三人者為仲叔季,富皆巨億,或取其女以配己子,常稱古者曲周、灌嬰之屬以譬也。
〔三〕 英雄記曰:先是有童謠曰:「燕南垂,趙北際,中央不合大如礪,惟有此中可避世。
」瓚以易當之,乃築京固守。
瓚別將有為敵所圍,義不救也。
其言曰:「救一人,使後將恃救不力戰;今不救此,後將當念在自勉。
」是以袁紹始北擊之時,瓚南界上別營自度守則不能自固,又知必不見救,是以或自殺其將帥,或為紹兵所破,遂令紹軍徑至其門。
臣松之以為童謠之言,無不皆驗;至如此記,似若無徵。
謠言之作,蓋令瓚終始保易,無事遠略。
而瓚因破黃巾之威,意志張遠,遂置三州刺史,圖滅袁氏,所以緻敗也。
〔四〕 英雄記曰:瓚諸將家家各作高樓,樓以千計。
瓚作鐵門,居樓上,屏去左右,婢妾侍側,汲上文書。
〔五〕 漢晉春秋曰:袁紹與瓚書曰:「孤與足下,既有前盟舊要,申以討亂之誓,愛過夷、叔,分著丹青,謂為旅力同軌,足踵齊、晉,故解印釋紱,以北帶南,分割膏腴,以奉執事,此非孤赤情之明驗邪?豈寤足下棄烈士之高義,尋禍亡之險蹤,輟而改慮,以好易怨,盜遣士馬,犯暴豫州。
始聞甲卒在南,親臨戰陳,懼于飛矢迸流,狂刃橫集,以重足下之禍,徒增孤(子)之咎釁也,故為薦書懇惻,冀可改悔。
而足下超然自逸,矜其威詐,謂天罔可吞,豪雄可滅,果令貴弟殞于鋒刃之端。
斯言猶在於耳,而足下曾不尋討禍源,克心罪己,苟欲逞其無疆之怒,不顧逆順之津,匿怨害民,聘於餘躬。
遂躍馬控弦,處我疆土,毒遍生民,辜延白骨。
孤辭不獲已,以登界橋之役。
是時足下兵氣霆震,駿馬電發;僕師徒肇合,機械不嚴,彊弱殊科,眾寡異論,假天之助,小戰大克,遂陵躡奔背,因壘館穀,此非天威棐諶,福豐有禮之符表乎?足下志猶未厭,乃復糾合餘燼,率我蛑賊,以焚爇勃海。
孤又不獲寧,用及龍河之師。
羸兵前誘,大軍未濟,而足下膽破眾散,不鼓而敗,兵眾擾亂,君臣並奔。
此又足下之為,非孤之咎也。
自此以後,禍隙彌深,孤之師旅,不勝其忿,遂至積屍為京,頭顱滿野,愍彼無辜,未嘗不慨然失涕也。
後比得足下書,辭意婉約,有改往脩來之言。
僕既欣於舊好克復,且愍兆民之不寧,每輒引師南駕,以順簡書。
弗盈一時,而北邊羽檄之文,未嘗不至。
孤是用痛心疾首,靡所錯情。
夫處三軍之帥,當列將之任,宜令怒如嚴霜,喜如時雨,臧否好惡,坦然可觀。
而足下二三其德,彊弱易謀,急則曲躬,緩則放逸,行無定端,言無質要,為壯士者固若此乎!既乃殘殺老弱,幽土憤怨,眾叛親離,孑然無黨。
又烏丸、濊貊,皆足下同州,僕與之殊俗,各奮迅激怒,爭為鋒銳;又東西鮮卑,舉踵來附。
此非孤德所能招,乃足下驅而緻之也。
夫當荒危之世,處幹戈之險,內違同盟之誓,外失戎狄之心,兵興州壤,禍發蕭牆,將以定霸,不亦難乎!前以西山陸梁,出兵平討,會麴義餘殘,畏誅逃命,故遂住大軍,分兵撲蕩,此兵孤之前行,乃界橋搴旗拔壘,先登制敵者也。
始聞足下鐫金紆紫,命以元帥,謂當因茲奮發,以報孟明之恥,是故戰夫引領,竦望旌旆,怪遂含光匿影,寂爾無聞,卒臻屠滅,相為惜之。
夫有平天下之怒,希長世之功,權禦師徒,帶養戎馬,叛者無討,服者不收,威懷並喪,何以立名?今舊京克復,天罔雲補,罪人斯亡,忠幹翼化,華夏儼然,望於穆之作,將戢幹戈,放散牛馬,足下獨何守區區之士,保軍內之廣,甘惡名以速朽,亡令德之久長?壯而籌之,非良策也。
宜釋憾除嫌,敦我舊好。
若斯言之玷,皇天是聞。
」瓚不答,而增脩戎備。
謂關靖曰:「當今四方虎爭,無有能坐吾城下相守經年者明矣。
袁本初其若我何!」 〔六〕 英雄記曰:關靖字士起,太原人。
本酷吏也,諂而無大謀,特為瓚所信幸。
〔七〕 典略曰:瓚遣行人文則齎書告子續曰:「袁氏之攻,似若神鬼,鼓角鳴于地中,梯衝舞吾樓上。
日窮月蹴,無所聊賴。
汝當碎首於張燕,速緻輕騎,到者當起烽火於北,吾當從內出。
不然,吾亡之後,天下雖廣,汝欲求安足之地,其可得乎!」獻帝春秋曰:瓚夢薊城崩,知必敗,乃遣閒使與續書。
紹候者得之,使陳琳更其書曰:「蓋聞在昔衰周之世,僵戶流血,以為不然,豈意今日身當其衝!」其餘語與典略所載同。
〔八〕 英雄記曰:袁紹分部攻者掘地為道,穿穴其樓下,稍稍施木柱之,度足達半,便燒所施之柱,樓輒傾倒。
〔九〕 漢晉春秋曰:關靖曰:「吾聞君子陷人於危,必同其難,豈可獨生乎!」乃策馬赴紹軍而死。
紹悉送其首於許。
鮮于輔將其眾奉王命。
以輔為建忠將軍,督幽州六郡。
太祖與袁紹相拒於官渡,閻柔遣使詣太祖受事,遷護烏丸校尉。
而輔身詣太祖,拜左度遼將軍,封亭侯,遣還鎮撫本州。
〔一〕太祖破南皮,柔將部曲及鮮卑獻名馬以奉軍,從征三郡烏丸,以功封關內侯。
〔二〕輔亦率其眾從。
文帝踐阼,拜輔虎牙將軍,柔度遼將軍,皆進封縣侯。
位特進。
〔一〕 魏略曰:輔從太祖於官渡。
袁紹破走,太祖喜,顧謂輔曰:「如前歲本初送公孫瓚頭來,孤自視忽然耳,而今克之。
此既天意,亦二三子之力。
」 〔二〕 魏略曰:太祖甚愛閻柔,每謂之曰:「我視卿如子,亦欲卿視我如父也。
」柔由此自託於五官將,如兄弟。
陶謙字恭祖,丹楊人。
〔一〕少好學,為諸生,仕州邵,舉茂才,除盧令,〔二〕遷幽州剌史,徵拜議郎,參車騎將軍張溫軍事,西討韓遂。
〔三〕會徐州黃巾起,以謙為徐州剌史,擊黃巾,破走之。
董卓之亂,州郡起兵,天子都長安,四方斷絕,謙遣使閒行緻貢獻,遷安東將軍、徐州牧,封溧陽侯。
是時,徐州百姓殷盛,穀米封贍,流民多歸之。
而謙背道任情:廣陵太守琊邪趙昱,徐方名士也,以忠直見疏;〔四〕曹宏等,讒慝小人也,謙親任之。
刑政失和,良善多被其害,由是漸亂。
下邳闕宣自稱天子,謙初與合從寇鈔,後遂殺宣,并其眾。
〔一〕 吳書曰:謙父,故餘姚長。
謙少孤,始以不羈聞於縣中。
年十四,猶綴帛為幡,乘竹馬而戲,邑中兒童皆隨之。
故蒼梧太守同縣甘公出遇之塗,見其容貌,異而呼之,住車與語,甚悅,因許妻以女。
甘公夫人聞之,怒曰:「妾聞陶家兒敖戲無度,如何以女許之?」公曰:「彼有奇表,長必大成。
」遂妻之。
〔二〕 吳書曰:謙性剛直,有大節,少察孝廉,拜尚書郎,除舒令。
郡守張磐,同郡先輩,與謙父友,意殊親之,而謙恥為之屈。
與眾還城,因以公事進見,坐罷,磐常私還入,與謙飲宴,或拒不為留。
常以舞屬謙,謙不為起,固彊之;及舞,又不轉。
磐曰:「不當轉邪?」曰:「不可轉,轉則勝人。
」由是不樂,卒以搆隙。
謙在官清白,無以糾舉,祠靈星,有贏錢五百,欲以臧之。
謙委官而去。
〔三〕 吳書曰:會西羌寇邊,皇甫嵩為征西將軍,表請武將。
召拜謙揚武都尉,與嵩征羌,大破之。
後邊章、韓遂為亂,司空張溫銜命征討;又請謙為參軍事,接遇甚厚,而謙輕其行事,心懷不服。
及軍罷還,百寮高會,溫屬謙行酒,謙眾辱溫。
溫怒,徙謙於邊。
或說溫曰:「陶恭祖本以材略見重於公,一朝以醉飲過失,不蒙容貸,遠棄不毛,厚德不終,四方人士安所歸望!不如釋憾除恨,克復初分,於以遠聞德美。
」溫然其言,乃追還謙。
謙至,或又謂謙曰:「足下輕辱三公,罪自己作,今蒙釋宥,德莫厚矣;宜降志卑辭以謝之。
」謙曰:「諾。
」又謂溫曰:「陶恭祖今深自罪責,思在變革。
謝天子禮畢,必詣公門。
公宜見之,以慰其意。
」時溫于宮門見謙,謙仰曰:「謙自謝朝廷,豈為公邪?」溫曰:「恭祖癡病尚未除邪?」遂為之置酒,待之如初。
〔四〕 謝承後漢書曰:昱年十三,母嘗病,經涉三月。
昱慘戚消瘠,至目不交睫,握粟出蔔,祈禱泣血,鄉黨稱其孝。
就處士東莞綦毌君受公羊傳,兼該群業。
至歷年潛志,不闚園圃,親疏希見其面。
時入定省父母,須臾即還。
高絜廉正,抱禮而立,清英儼恪,莫幹其志;旌善以興化,殫邪以矯俗。
州郡請召,常稱病不應。
國相檀謨、陳遵共召,不起;或興盛怒,終不迴意。
舉孝廉,除莒長,宣揚五教,政為國表。
會黃巾作亂,陸梁五郡,郡縣發兵,以為先辦。
徐州刺史巴祇表功第一,當受遷賞,昱深以為恥,委官還家。
徐州牧陶謙初辟別駕從事,辭疾遜遁。
謙重令揚州從事會稽吳範宣旨,昱守意不移;欲威以刑罰,然後乃起。
舉茂才,遷廣陵太守。
賊笮融從臨淮見討,迸入郡界,昱將兵拒戰,敗績見害。
初平四年,太祖征謙,攻拔十餘城,至彭城大戰。
謙兵敗走,死者萬數,泗水為之不流。
謙退守郯。
太祖以糧少引軍還。
〔一〕興平元年,復東征,略定瑯邪、東海諸縣。
謙恐,欲走歸丹楊。
會張邈叛迎呂布,太祖還擊布。
是歲,謙病死。
〔二〕 〔一〕 吳書曰:曹公父於泰山被殺,歸咎於謙。
欲伐謙而畏其彊,乃表令州郡一時罷兵。
詔曰:「今海內擾攘,州郡起兵,征夫勞瘁,寇難未弭,或將吏不良,因緣討捕,侵侮黎民,離害者眾;風聲流聞,震蕩城邑,丘牆懼于橫暴,貞良化為群惡,此何異乎抱薪救焚,扇火止沸哉!今四民流移,託身他方,攜白首於山野,棄稚子於溝壑,顧故鄉而哀歎,向阡陌而流涕,饑厄困苦,亦已甚矣。
雖悔往者之迷謬,思奉教於今日,然兵連眾結,鋒鏑布野,恐一朝解散,夕見係虜,是以阻兵屯據,欲止而不敢散也。
詔書到,其各罷遣甲士,還親農桑,惟留常員吏以供官署,慰示遠近,鹹使聞知。
」謙被詔,乃上書曰:「臣聞懷遠柔服,非德不集;克難平亂,非兵不濟。
是以涿鹿、阪泉、三苗之野有五帝之師,有扈、鬼方、商、奄四國有王者之伐,自古在昔,未有不揚威以弭亂
或問其故,答曰:「今取衣冠家子弟及善士富貴之,皆自以為職當得之,不謝人善也。
」所寵遇驕恣者,類多庸兒,若故蔔數師劉緯臺、販繒李移子、賈人樂何當等三人,與之定兄弟之誓,自號為伯,謂三人者為仲叔季,富皆巨億,或取其女以配己子,常稱古者曲周、灌嬰之屬以譬也。
〔三〕 英雄記曰:先是有童謠曰:「燕南垂,趙北際,中央不合大如礪,惟有此中可避世。
」瓚以易當之,乃築京固守。
瓚別將有為敵所圍,義不救也。
其言曰:「救一人,使後將恃救不力戰;今不救此,後將當念在自勉。
」是以袁紹始北擊之時,瓚南界上別營自度守則不能自固,又知必不見救,是以或自殺其將帥,或為紹兵所破,遂令紹軍徑至其門。
臣松之以為童謠之言,無不皆驗;至如此記,似若無徵。
謠言之作,蓋令瓚終始保易,無事遠略。
而瓚因破黃巾之威,意志張遠,遂置三州刺史,圖滅袁氏,所以緻敗也。
〔四〕 英雄記曰:瓚諸將家家各作高樓,樓以千計。
瓚作鐵門,居樓上,屏去左右,婢妾侍側,汲上文書。
〔五〕 漢晉春秋曰:袁紹與瓚書曰:「孤與足下,既有前盟舊要,申以討亂之誓,愛過夷、叔,分著丹青,謂為旅力同軌,足踵齊、晉,故解印釋紱,以北帶南,分割膏腴,以奉執事,此非孤赤情之明驗邪?豈寤足下棄烈士之高義,尋禍亡之險蹤,輟而改慮,以好易怨,盜遣士馬,犯暴豫州。
始聞甲卒在南,親臨戰陳,懼于飛矢迸流,狂刃橫集,以重足下之禍,徒增孤(子)之咎釁也,故為薦書懇惻,冀可改悔。
而足下超然自逸,矜其威詐,謂天罔可吞,豪雄可滅,果令貴弟殞于鋒刃之端。
斯言猶在於耳,而足下曾不尋討禍源,克心罪己,苟欲逞其無疆之怒,不顧逆順之津,匿怨害民,聘於餘躬。
遂躍馬控弦,處我疆土,毒遍生民,辜延白骨。
孤辭不獲已,以登界橋之役。
是時足下兵氣霆震,駿馬電發;僕師徒肇合,機械不嚴,彊弱殊科,眾寡異論,假天之助,小戰大克,遂陵躡奔背,因壘館穀,此非天威棐諶,福豐有禮之符表乎?足下志猶未厭,乃復糾合餘燼,率我蛑賊,以焚爇勃海。
孤又不獲寧,用及龍河之師。
羸兵前誘,大軍未濟,而足下膽破眾散,不鼓而敗,兵眾擾亂,君臣並奔。
此又足下之為,非孤之咎也。
自此以後,禍隙彌深,孤之師旅,不勝其忿,遂至積屍為京,頭顱滿野,愍彼無辜,未嘗不慨然失涕也。
後比得足下書,辭意婉約,有改往脩來之言。
僕既欣於舊好克復,且愍兆民之不寧,每輒引師南駕,以順簡書。
弗盈一時,而北邊羽檄之文,未嘗不至。
孤是用痛心疾首,靡所錯情。
夫處三軍之帥,當列將之任,宜令怒如嚴霜,喜如時雨,臧否好惡,坦然可觀。
而足下二三其德,彊弱易謀,急則曲躬,緩則放逸,行無定端,言無質要,為壯士者固若此乎!既乃殘殺老弱,幽土憤怨,眾叛親離,孑然無黨。
又烏丸、濊貊,皆足下同州,僕與之殊俗,各奮迅激怒,爭為鋒銳;又東西鮮卑,舉踵來附。
此非孤德所能招,乃足下驅而緻之也。
夫當荒危之世,處幹戈之險,內違同盟之誓,外失戎狄之心,兵興州壤,禍發蕭牆,將以定霸,不亦難乎!前以西山陸梁,出兵平討,會麴義餘殘,畏誅逃命,故遂住大軍,分兵撲蕩,此兵孤之前行,乃界橋搴旗拔壘,先登制敵者也。
始聞足下鐫金紆紫,命以元帥,謂當因茲奮發,以報孟明之恥,是故戰夫引領,竦望旌旆,怪遂含光匿影,寂爾無聞,卒臻屠滅,相為惜之。
夫有平天下之怒,希長世之功,權禦師徒,帶養戎馬,叛者無討,服者不收,威懷並喪,何以立名?今舊京克復,天罔雲補,罪人斯亡,忠幹翼化,華夏儼然,望於穆之作,將戢幹戈,放散牛馬,足下獨何守區區之士,保軍內之廣,甘惡名以速朽,亡令德之久長?壯而籌之,非良策也。
宜釋憾除嫌,敦我舊好。
若斯言之玷,皇天是聞。
」瓚不答,而增脩戎備。
謂關靖曰:「當今四方虎爭,無有能坐吾城下相守經年者明矣。
袁本初其若我何!」 〔六〕 英雄記曰:關靖字士起,太原人。
本酷吏也,諂而無大謀,特為瓚所信幸。
〔七〕 典略曰:瓚遣行人文則齎書告子續曰:「袁氏之攻,似若神鬼,鼓角鳴于地中,梯衝舞吾樓上。
日窮月蹴,無所聊賴。
汝當碎首於張燕,速緻輕騎,到者當起烽火於北,吾當從內出。
不然,吾亡之後,天下雖廣,汝欲求安足之地,其可得乎!」獻帝春秋曰:瓚夢薊城崩,知必敗,乃遣閒使與續書。
紹候者得之,使陳琳更其書曰:「蓋聞在昔衰周之世,僵戶流血,以為不然,豈意今日身當其衝!」其餘語與典略所載同。
〔八〕 英雄記曰:袁紹分部攻者掘地為道,穿穴其樓下,稍稍施木柱之,度足達半,便燒所施之柱,樓輒傾倒。
〔九〕 漢晉春秋曰:關靖曰:「吾聞君子陷人於危,必同其難,豈可獨生乎!」乃策馬赴紹軍而死。
紹悉送其首於許。
鮮于輔將其眾奉王命。
以輔為建忠將軍,督幽州六郡。
太祖與袁紹相拒於官渡,閻柔遣使詣太祖受事,遷護烏丸校尉。
而輔身詣太祖,拜左度遼將軍,封亭侯,遣還鎮撫本州。
〔一〕太祖破南皮,柔將部曲及鮮卑獻名馬以奉軍,從征三郡烏丸,以功封關內侯。
〔二〕輔亦率其眾從。
文帝踐阼,拜輔虎牙將軍,柔度遼將軍,皆進封縣侯。
位特進。
〔一〕 魏略曰:輔從太祖於官渡。
袁紹破走,太祖喜,顧謂輔曰:「如前歲本初送公孫瓚頭來,孤自視忽然耳,而今克之。
此既天意,亦二三子之力。
」 〔二〕 魏略曰:太祖甚愛閻柔,每謂之曰:「我視卿如子,亦欲卿視我如父也。
」柔由此自託於五官將,如兄弟。
陶謙字恭祖,丹楊人。
〔一〕少好學,為諸生,仕州邵,舉茂才,除盧令,〔二〕遷幽州剌史,徵拜議郎,參車騎將軍張溫軍事,西討韓遂。
〔三〕會徐州黃巾起,以謙為徐州剌史,擊黃巾,破走之。
董卓之亂,州郡起兵,天子都長安,四方斷絕,謙遣使閒行緻貢獻,遷安東將軍、徐州牧,封溧陽侯。
是時,徐州百姓殷盛,穀米封贍,流民多歸之。
而謙背道任情:廣陵太守琊邪趙昱,徐方名士也,以忠直見疏;〔四〕曹宏等,讒慝小人也,謙親任之。
刑政失和,良善多被其害,由是漸亂。
下邳闕宣自稱天子,謙初與合從寇鈔,後遂殺宣,并其眾。
〔一〕 吳書曰:謙父,故餘姚長。
謙少孤,始以不羈聞於縣中。
年十四,猶綴帛為幡,乘竹馬而戲,邑中兒童皆隨之。
故蒼梧太守同縣甘公出遇之塗,見其容貌,異而呼之,住車與語,甚悅,因許妻以女。
甘公夫人聞之,怒曰:「妾聞陶家兒敖戲無度,如何以女許之?」公曰:「彼有奇表,長必大成。
」遂妻之。
〔二〕 吳書曰:謙性剛直,有大節,少察孝廉,拜尚書郎,除舒令。
郡守張磐,同郡先輩,與謙父友,意殊親之,而謙恥為之屈。
與眾還城,因以公事進見,坐罷,磐常私還入,與謙飲宴,或拒不為留。
常以舞屬謙,謙不為起,固彊之;及舞,又不轉。
磐曰:「不當轉邪?」曰:「不可轉,轉則勝人。
」由是不樂,卒以搆隙。
謙在官清白,無以糾舉,祠靈星,有贏錢五百,欲以臧之。
謙委官而去。
〔三〕 吳書曰:會西羌寇邊,皇甫嵩為征西將軍,表請武將。
召拜謙揚武都尉,與嵩征羌,大破之。
後邊章、韓遂為亂,司空張溫銜命征討;又請謙為參軍事,接遇甚厚,而謙輕其行事,心懷不服。
及軍罷還,百寮高會,溫屬謙行酒,謙眾辱溫。
溫怒,徙謙於邊。
或說溫曰:「陶恭祖本以材略見重於公,一朝以醉飲過失,不蒙容貸,遠棄不毛,厚德不終,四方人士安所歸望!不如釋憾除恨,克復初分,於以遠聞德美。
」溫然其言,乃追還謙。
謙至,或又謂謙曰:「足下輕辱三公,罪自己作,今蒙釋宥,德莫厚矣;宜降志卑辭以謝之。
」謙曰:「諾。
」又謂溫曰:「陶恭祖今深自罪責,思在變革。
謝天子禮畢,必詣公門。
公宜見之,以慰其意。
」時溫于宮門見謙,謙仰曰:「謙自謝朝廷,豈為公邪?」溫曰:「恭祖癡病尚未除邪?」遂為之置酒,待之如初。
〔四〕 謝承後漢書曰:昱年十三,母嘗病,經涉三月。
昱慘戚消瘠,至目不交睫,握粟出蔔,祈禱泣血,鄉黨稱其孝。
就處士東莞綦毌君受公羊傳,兼該群業。
至歷年潛志,不闚園圃,親疏希見其面。
時入定省父母,須臾即還。
高絜廉正,抱禮而立,清英儼恪,莫幹其志;旌善以興化,殫邪以矯俗。
州郡請召,常稱病不應。
國相檀謨、陳遵共召,不起;或興盛怒,終不迴意。
舉孝廉,除莒長,宣揚五教,政為國表。
會黃巾作亂,陸梁五郡,郡縣發兵,以為先辦。
徐州刺史巴祇表功第一,當受遷賞,昱深以為恥,委官還家。
徐州牧陶謙初辟別駕從事,辭疾遜遁。
謙重令揚州從事會稽吳範宣旨,昱守意不移;欲威以刑罰,然後乃起。
舉茂才,遷廣陵太守。
賊笮融從臨淮見討,迸入郡界,昱將兵拒戰,敗績見害。
初平四年,太祖征謙,攻拔十餘城,至彭城大戰。
謙兵敗走,死者萬數,泗水為之不流。
謙退守郯。
太祖以糧少引軍還。
〔一〕興平元年,復東征,略定瑯邪、東海諸縣。
謙恐,欲走歸丹楊。
會張邈叛迎呂布,太祖還擊布。
是歲,謙病死。
〔二〕 〔一〕 吳書曰:曹公父於泰山被殺,歸咎於謙。
欲伐謙而畏其彊,乃表令州郡一時罷兵。
詔曰:「今海內擾攘,州郡起兵,征夫勞瘁,寇難未弭,或將吏不良,因緣討捕,侵侮黎民,離害者眾;風聲流聞,震蕩城邑,丘牆懼于橫暴,貞良化為群惡,此何異乎抱薪救焚,扇火止沸哉!今四民流移,託身他方,攜白首於山野,棄稚子於溝壑,顧故鄉而哀歎,向阡陌而流涕,饑厄困苦,亦已甚矣。
雖悔往者之迷謬,思奉教於今日,然兵連眾結,鋒鏑布野,恐一朝解散,夕見係虜,是以阻兵屯據,欲止而不敢散也。
詔書到,其各罷遣甲士,還親農桑,惟留常員吏以供官署,慰示遠近,鹹使聞知。
」謙被詔,乃上書曰:「臣聞懷遠柔服,非德不集;克難平亂,非兵不濟。
是以涿鹿、阪泉、三苗之野有五帝之師,有扈、鬼方、商、奄四國有王者之伐,自古在昔,未有不揚威以弭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