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七 魏書七 呂布(張邈)臧洪傳第七
關燈
小
中
大
田問舍,言無可采,是元龍所諱也,何緣當與君語?如小人,欲臥百尺樓上,臥君於地,何但上下床之間邪?」表大笑。
備因言曰:「若元龍文武膽志,當求之於古耳,造次難得比也。
」〔一〕 〔一〕 先賢行狀曰:登忠亮高爽,沈深有大略,少有扶世濟民之志。
博覽載籍,雅有文藝,舊典文章,莫不貫綜。
年二十五,舉孝廉,除東陽長,養耆育孤,視民如傷。
是時,世荒民飢,州牧陶謙表登為典農校尉,乃巡土田之宜,盡鑿溉之利,秔稻豐積。
奉使到許,太祖以登為廣陵太守,令陰合眾以圖呂布。
登在廣陵,明審賞罰,威信宣布。
海賊薛州之群萬有餘戶,束手歸命。
未及期年,功化以就,百姓畏而愛之。
登曰:「此可用矣。
」太祖到下邳,登率郡兵為軍先驅。
時登諸弟在下邳城中,布乃質執登三弟,欲求和同。
登執意不撓,進圍日急。
布刺姦張弘,懼於後累,夜將登三弟出就登。
布既伏誅,登以功加拜伏波將軍,甚得江、淮閒歡心,於是有吞滅江南之志。
孫策遣軍攻登于匡琦城。
賊初到,旌甲覆水,群下鹹以今賊眾十倍於郡兵,恐不能抗,可引軍避之,與其空城。
水人居陸,不能久處,必尋引去。
登厲聲曰:「吾受國命,來鎮此土。
昔馬文淵之在斯位,能南平百越,北滅群狄,吾既不能遏除兇慝,何逃寇之為邪!吾其出命以報國,仗義以整亂,天道與順,克之必矣。
」乃閉門自守,示弱不與戰,將士銜聲,寂若無人。
登乘城望形勢,知其可擊。
乃申令將士,宿整兵器,昧爽,開南門,引軍詣賊營,步騎鈔其後。
賊周章,方結陳,不得還船。
登手執軍鼓,縱兵乘之,賊遂大破,皆棄船迸走。
登乘勝追奔,斬虜以萬數。
賊忿喪軍,尋復大興兵向登。
登以兵不敵,使功曹陳矯求救於太祖。
登密去城十裡治軍營處所,令多取柴薪,兩束一聚,相去十步,縱橫成行,令夜俱起火,火然其聚。
城上稱慶,若大軍到。
賊望火驚潰,登勒兵追奔,斬首萬級。
遷登為東城太守。
廣陵吏民佩其恩德,共拔郡隨登,老弱襁負而追之。
登曉語令還,曰:「太守在卿郡,頻緻吳寇,幸而克濟。
諸卿何患無令君乎?」孫權遂跨有江外。
太祖每臨大江而歎,恨不早用陳元龍計,而令封豕養其爪牙。
文帝追美登功,拜登息肅為郎中。
臧洪字子源,廣陵射陽人也。
父旻,歷匈奴中郎將、中山、太原太守,所在有名。
〔一〕洪體貌魁梧,有異於人,舉孝廉為郎。
時選三署郎以補縣長;瑯邪趙昱為莒長,東萊劉繇下邑長,東海王朗菑丘長,洪即丘長。
靈帝末,棄官還家,太守張超請洪為功曹。
〔一〕 謝承後漢書曰:旻有幹事才,達於從政,為漢良吏。
初從徐州從事辟司徒府,除盧奴令,冀州舉尤異,遷揚州刺史、丹楊太守。
是時邊方有警,羌、胡出寇,三府舉能,遷旻匈奴中郎將。
討賊有功,徵拜議郎,還京師。
見太尉袁逢,逢問其西域諸國土地、風俗、人物、種數。
旻具答言西域本三十六國,後分為五十五,稍散至百餘國;其國大小,道裡近遠,人數多少,風俗燥濕,山川、草木、鳥獸、異物名種,不與中國同者,悉口陳其狀,手畫地形。
逢奇其才,歎息言:「雖班固作西域傳,何以加此?」旻轉拜長水校尉,終太原太守。
董卓殺帝,圖危社稷,洪說超曰:「明府歷世受恩,兄弟並據大郡,今王室將危,賊臣未梟,此誠天下義烈報恩效命之秋也。
今郡境尚全,吏民殷富,若動枹鼓,可得二萬人,以此誅除國賊,為天下倡先,義之大者也。
」超然其言,與洪西至陳留,見兄邈計事。
邈亦素有心,會于酸棗,邈謂超曰:「聞弟為郡守,政教威恩,不由己出,動任臧洪,洪者何人?」超曰:「洪才略智數優超,超甚愛之,海內奇士也。
」邈即引見洪,與語大異之。
緻之于劉兗州公山、孔豫州公緒,皆與洪親善。
乃設壇場,方共盟誓,諸州郡更相讓,莫敢當,鹹共推洪。
洪乃升壇操槃歃血而盟曰:「漢室不幸,皇綱失統,賊臣董卓乘釁縱害,禍加至尊,虐流百姓,大懼淪喪社稷,翦覆四海。
兗州刺史岱、豫州刺史伷、陳留太守邈、東郡太守瑁、廣陵太守超等,糾合義兵,並赴國難。
凡我同盟,齊心戮力,以緻臣節,殞首喪元,必無二志。
有渝此盟,俾墜其命,無克遺育。
皇天後土,祖宗明靈,實皆鑒之!」洪辭氣慷慨,涕泣橫下,聞其言者,雖卒伍廝養,莫不激揚,人思緻節。
〔一〕頃之,諸軍莫適先進,而食盡眾散。
〔一〕 臣松之案:于時此盟止有劉岱等五人而已。
魏氏春秋橫內劉表等數人,皆非事實。
表保據江、漢,身未嘗出境,何由得與洪同壇而盟乎? 超遣洪詣大司馬劉虞謀,值公孫瓚之難,至河間,遇幽、冀二州交兵,使命不達。
而袁紹見洪,又奇重之,與結分合好。
會青州刺史焦和卒,紹使洪領青州以撫其眾。
〔一〕洪在州二年,群盜奔走。
紹歎其能,徙為東郡太守,治東武陽。
〔一〕 九州春秋曰:初平中,焦和為青州刺史。
是時英雄並起,黃巾寇暴,和務及同盟,俱入京畿,不暇為民保障,引軍踰河而西。
未久而袁、曹二公卓將戰于滎陽,敗績。
黃巾遂廣,屠裂城邑。
和不能禦,然軍器尚利,戰士尚眾,而耳目偵邏不設,恐動之言妄至,望寇奔走,未嘗接風塵交旗鼓也。
欲作陷冰丸沈河,令賊不得渡,禱祈群神,求用兵必利,耆筮常陳於前,巫祝不去於側;入見其清談幹雲,出則渾亂,命不可知。
州遂蕭條,悉為丘墟也。
太祖圍張超于雍丘,超言:「唯恃臧洪,當來救吾。
」眾人以為袁、曹方睦,而洪為紹所表用,必不敗好招禍,遠來赴此。
超曰:「子源,天下義士,終不背本者,但恐見禁制,不相及逮耳。
」洪聞之,果徒跣號泣,並勒所領兵,又從紹請兵馬,求欲救超,而紹終不聽許。
超遂族滅。
洪由是怨紹,絕不與通。
紹興兵圍之,歷年不下。
紹令洪邑人陳琳書與洪,喻以禍福,責以恩義。
洪答曰: 隔闊相思,發于寤寐。
幸相去步武之間耳,而以趣舍異規,不得相見,其為愴悢,可為心哉!前日不遺,比辱雅貺,述敘禍福,公私切至。
所以不即奉答者,既學薄才鈍,不足塞詰;亦以吾子攜負側室,息肩主人,家在東州,僕為仇敵。
以是事人,雖披中情,墮肝膽,猶身疏有罪,言甘見怪,方首尾不救,何
備因言曰:「若元龍文武膽志,當求之於古耳,造次難得比也。
」〔一〕 〔一〕 先賢行狀曰:登忠亮高爽,沈深有大略,少有扶世濟民之志。
博覽載籍,雅有文藝,舊典文章,莫不貫綜。
年二十五,舉孝廉,除東陽長,養耆育孤,視民如傷。
是時,世荒民飢,州牧陶謙表登為典農校尉,乃巡土田之宜,盡鑿溉之利,秔稻豐積。
奉使到許,太祖以登為廣陵太守,令陰合眾以圖呂布。
登在廣陵,明審賞罰,威信宣布。
海賊薛州之群萬有餘戶,束手歸命。
未及期年,功化以就,百姓畏而愛之。
登曰:「此可用矣。
」太祖到下邳,登率郡兵為軍先驅。
時登諸弟在下邳城中,布乃質執登三弟,欲求和同。
登執意不撓,進圍日急。
布刺姦張弘,懼於後累,夜將登三弟出就登。
布既伏誅,登以功加拜伏波將軍,甚得江、淮閒歡心,於是有吞滅江南之志。
孫策遣軍攻登于匡琦城。
賊初到,旌甲覆水,群下鹹以今賊眾十倍於郡兵,恐不能抗,可引軍避之,與其空城。
水人居陸,不能久處,必尋引去。
登厲聲曰:「吾受國命,來鎮此土。
昔馬文淵之在斯位,能南平百越,北滅群狄,吾既不能遏除兇慝,何逃寇之為邪!吾其出命以報國,仗義以整亂,天道與順,克之必矣。
」乃閉門自守,示弱不與戰,將士銜聲,寂若無人。
登乘城望形勢,知其可擊。
乃申令將士,宿整兵器,昧爽,開南門,引軍詣賊營,步騎鈔其後。
賊周章,方結陳,不得還船。
登手執軍鼓,縱兵乘之,賊遂大破,皆棄船迸走。
登乘勝追奔,斬虜以萬數。
賊忿喪軍,尋復大興兵向登。
登以兵不敵,使功曹陳矯求救於太祖。
登密去城十裡治軍營處所,令多取柴薪,兩束一聚,相去十步,縱橫成行,令夜俱起火,火然其聚。
城上稱慶,若大軍到。
賊望火驚潰,登勒兵追奔,斬首萬級。
遷登為東城太守。
廣陵吏民佩其恩德,共拔郡隨登,老弱襁負而追之。
登曉語令還,曰:「太守在卿郡,頻緻吳寇,幸而克濟。
諸卿何患無令君乎?」孫權遂跨有江外。
太祖每臨大江而歎,恨不早用陳元龍計,而令封豕養其爪牙。
文帝追美登功,拜登息肅為郎中。
臧洪字子源,廣陵射陽人也。
父旻,歷匈奴中郎將、中山、太原太守,所在有名。
〔一〕洪體貌魁梧,有異於人,舉孝廉為郎。
時選三署郎以補縣長;瑯邪趙昱為莒長,東萊劉繇下邑長,東海王朗菑丘長,洪即丘長。
靈帝末,棄官還家,太守張超請洪為功曹。
〔一〕 謝承後漢書曰:旻有幹事才,達於從政,為漢良吏。
初從徐州從事辟司徒府,除盧奴令,冀州舉尤異,遷揚州刺史、丹楊太守。
是時邊方有警,羌、胡出寇,三府舉能,遷旻匈奴中郎將。
討賊有功,徵拜議郎,還京師。
見太尉袁逢,逢問其西域諸國土地、風俗、人物、種數。
旻具答言西域本三十六國,後分為五十五,稍散至百餘國;其國大小,道裡近遠,人數多少,風俗燥濕,山川、草木、鳥獸、異物名種,不與中國同者,悉口陳其狀,手畫地形。
逢奇其才,歎息言:「雖班固作西域傳,何以加此?」旻轉拜長水校尉,終太原太守。
董卓殺帝,圖危社稷,洪說超曰:「明府歷世受恩,兄弟並據大郡,今王室將危,賊臣未梟,此誠天下義烈報恩效命之秋也。
今郡境尚全,吏民殷富,若動枹鼓,可得二萬人,以此誅除國賊,為天下倡先,義之大者也。
」超然其言,與洪西至陳留,見兄邈計事。
邈亦素有心,會于酸棗,邈謂超曰:「聞弟為郡守,政教威恩,不由己出,動任臧洪,洪者何人?」超曰:「洪才略智數優超,超甚愛之,海內奇士也。
」邈即引見洪,與語大異之。
緻之于劉兗州公山、孔豫州公緒,皆與洪親善。
乃設壇場,方共盟誓,諸州郡更相讓,莫敢當,鹹共推洪。
洪乃升壇操槃歃血而盟曰:「漢室不幸,皇綱失統,賊臣董卓乘釁縱害,禍加至尊,虐流百姓,大懼淪喪社稷,翦覆四海。
兗州刺史岱、豫州刺史伷、陳留太守邈、東郡太守瑁、廣陵太守超等,糾合義兵,並赴國難。
凡我同盟,齊心戮力,以緻臣節,殞首喪元,必無二志。
有渝此盟,俾墜其命,無克遺育。
皇天後土,祖宗明靈,實皆鑒之!」洪辭氣慷慨,涕泣橫下,聞其言者,雖卒伍廝養,莫不激揚,人思緻節。
〔一〕頃之,諸軍莫適先進,而食盡眾散。
〔一〕 臣松之案:于時此盟止有劉岱等五人而已。
魏氏春秋橫內劉表等數人,皆非事實。
表保據江、漢,身未嘗出境,何由得與洪同壇而盟乎? 超遣洪詣大司馬劉虞謀,值公孫瓚之難,至河間,遇幽、冀二州交兵,使命不達。
而袁紹見洪,又奇重之,與結分合好。
會青州刺史焦和卒,紹使洪領青州以撫其眾。
〔一〕洪在州二年,群盜奔走。
紹歎其能,徙為東郡太守,治東武陽。
〔一〕 九州春秋曰:初平中,焦和為青州刺史。
是時英雄並起,黃巾寇暴,和務及同盟,俱入京畿,不暇為民保障,引軍踰河而西。
未久而袁、曹二公卓將戰于滎陽,敗績。
黃巾遂廣,屠裂城邑。
和不能禦,然軍器尚利,戰士尚眾,而耳目偵邏不設,恐動之言妄至,望寇奔走,未嘗接風塵交旗鼓也。
欲作陷冰丸沈河,令賊不得渡,禱祈群神,求用兵必利,耆筮常陳於前,巫祝不去於側;入見其清談幹雲,出則渾亂,命不可知。
州遂蕭條,悉為丘墟也。
太祖圍張超于雍丘,超言:「唯恃臧洪,當來救吾。
」眾人以為袁、曹方睦,而洪為紹所表用,必不敗好招禍,遠來赴此。
超曰:「子源,天下義士,終不背本者,但恐見禁制,不相及逮耳。
」洪聞之,果徒跣號泣,並勒所領兵,又從紹請兵馬,求欲救超,而紹終不聽許。
超遂族滅。
洪由是怨紹,絕不與通。
紹興兵圍之,歷年不下。
紹令洪邑人陳琳書與洪,喻以禍福,責以恩義。
洪答曰: 隔闊相思,發于寤寐。
幸相去步武之間耳,而以趣舍異規,不得相見,其為愴悢,可為心哉!前日不遺,比辱雅貺,述敘禍福,公私切至。
所以不即奉答者,既學薄才鈍,不足塞詰;亦以吾子攜負側室,息肩主人,家在東州,僕為仇敵。
以是事人,雖披中情,墮肝膽,猶身疏有罪,言甘見怪,方首尾不救,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