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五 魏書五 後妃傳第五
關燈
小
中
大
之恩,眾人所知,必謂任之出,是妾之由。
上懼有見私之譏,下受專寵之罪,願重留意!」帝不聽,遂出之。
十六年七月,太祖征關中,武宣皇後從,留孟津,帝居守鄴。
時武宣皇後體小不安,後不得定省,憂怖,晝夜泣涕;左右驟以差問告,後猶不信,曰:「夫人在家,故疾每動,輒歷時,今疾便差,何速也?此欲慰我意耳!」憂愈甚。
後得武宣皇後還書,說疾已平復,後乃懽悅。
十七年正月,大軍還鄴,後朝武宣皇後,望幄座悲喜,感動左右。
武宣皇後見後如此,亦泣,且謂之曰:「新婦謂吾前病如昔時困邪?吾時小小耳,十餘日即差,不當視我顏色乎!」嗟歎曰:「此真孝婦也。
」二十一年,太祖東征,武宣皇後、文帝及明帝、東鄉公主皆從,時後以病留鄴。
二十二年九月,大軍還,武宣皇後左右侍禦見後顏色豐盈,怪問之曰:「後與二子別久,下流之情,不可為念,而後顏色更盛,何也?」後笑答之曰:「(諱)〔叡〕等自隨夫人,我當何憂!」後之賢明以禮自持如此。
〔二〕 魏書曰:有司奏建長秋宮,帝璽書迎後,詣行在所,後上表曰:「妾聞先代之興,所以饗國久長,垂祚後嗣,無不由後妃焉。
故必審選其人,以興內教。
令踐阼之初,誠宜登進賢淑,統理六宮。
妾自省愚陋,不任粢盛之事,加以寢疾,敢守微志。
」璽書三至而後三讓,言甚懇切。
時盛暑,帝欲須秋涼乃更迎後。
會後疾遂篤,夏六月丁卯,崩于鄴。
帝哀痛咨嗟,策贈皇後璽綬。
臣松之以為春秋之義,內大惡諱,小惡不書。
文帝之不立甄氏,及加殺害,事有明審。
魏史若以為大惡邪,則宜隱而不言,若謂為小惡邪,則不應假為之辭,而崇飾虛文乃至於是,異乎所聞於舊史。
推此而言,其稱卞、甄諸後言行之善,皆難以實論。
陳氏刪落,良有以也。
明帝即位,有司奏請追諡,使司空王朗持節奉策以太牢告祠于陵,又別立寢廟。
〔一〕太和元年三月,以中山魏昌之安城鄉戶千,追封逸,諡曰敬侯;適孫像襲爵。
四月,初營宗廟,掘地得玉璽,方一寸九分,其文曰「天子羨思慈親」,明帝為之改容,以太牢告廟。
又嘗夢見後,於是差次舅氏親疏高下,敘用各有差,賞賜累鉅萬;以像為虎賁中郎將。
是月,後母薨,帝制緦服臨喪,百僚陪位。
四年十一月,以後舊陵庳下,使像兼太尉,持節詣鄴,昭告後土,十二月,改葬朝陽陵。
像還,遷散騎常侍。
青龍二年春,追諡後兄儼曰安城鄉穆侯。
夏,吳賊寇揚州,以像為伏波將軍,持節監諸將東征,還,復為射聲校尉。
三年薨,追贈衛將軍,改封魏昌縣,諡曰貞侯;子暢嗣。
又封暢弟溫、〈華韋〉、豔皆為列侯。
四年,改逸、儼本封皆曰魏昌侯,諡因故。
封儼世婦劉為東鄉君,又追封逸世婦張為安喜君。
〔一〕 魏書載三公奏曰:「蓋孝敬之道,篤乎其親,乃四海所以承化,天地所以明察,是謂生則緻其養,歿則光其靈,誦述以盡其美,宣揚以顯其名者也。
今陛下以聖懿之德,紹承洪業,至孝烝烝,通於神明,遭罹殷憂,每勞謙讓。
先帝遷神山陵,大禮既備,至於先後,未有顯諡。
伏惟先後恭讓著於幽微,至行顯於不言,化流邦國,德侔二南,故能膺神靈嘉祥,為大魏世妃。
雖夙年登遐,萬載之後,永播融烈,後妃之功莫得而尚也。
案諡法:『聖聞周達曰昭。
德明有功曰昭。
』昭者,光明之至,盛久而不昧者也。
宜上尊諡曰文昭皇後。
」是月,三公又奏曰:「自古周人始祖後稷,又特立廟以祀姜嫄。
今文昭皇後之於萬嗣,聖德至化,豈有量哉!夫以皇家世(祀)〔妃〕之尊,而克讓允恭,固推盛位,神靈遷化,而無寢廟以承享(禮)〔祀〕,非所以報顯德,昭孝敬也。
稽之古制,宜依周禮,先妣別立寢廟。
」並奏可之。
景初元年夏,有司議定七廟。
冬,又奏曰:「蓋帝王之興,既有受命之君,又有聖妃協于神靈,然後克昌厥世,以成王業焉。
昔高辛氏蔔其四妃之子皆有天下,而帝摯、陶唐、商、周代興。
周人上推後稷,以配皇天,追述王初,本之姜嫄,特立宮廟,世世享嘗,周禮所謂『奏夷則,歌中呂,舞大濩,以享先妣』者也。
詩人頌之曰:『厥初生民,時維姜嫄。
』言王化之本,生民所由。
又曰:『閟宮有侐,實實枚枚,赫赫姜嫄,其德不回。
』詩、禮所稱姬宗之盛,其美如此。
大魏期運,繼于有虞,然崇弘帝道,三世彌隆,廟祧之數,實與周同。
今武宣皇後、文德皇後各配無窮之祚,至於文昭皇後膺天靈符,誕育明聖,功濟生民,德盈宇宙,開諸後嗣,乃道化之所興也。
寢廟特祀,亦姜嫄之閟宮也,而未著不毀之制,懼論功報德之義,萬世或闕焉,非所以昭孝示後世也。
文昭廟
上懼有見私之譏,下受專寵之罪,願重留意!」帝不聽,遂出之。
十六年七月,太祖征關中,武宣皇後從,留孟津,帝居守鄴。
時武宣皇後體小不安,後不得定省,憂怖,晝夜泣涕;左右驟以差問告,後猶不信,曰:「夫人在家,故疾每動,輒歷時,今疾便差,何速也?此欲慰我意耳!」憂愈甚。
後得武宣皇後還書,說疾已平復,後乃懽悅。
十七年正月,大軍還鄴,後朝武宣皇後,望幄座悲喜,感動左右。
武宣皇後見後如此,亦泣,且謂之曰:「新婦謂吾前病如昔時困邪?吾時小小耳,十餘日即差,不當視我顏色乎!」嗟歎曰:「此真孝婦也。
」二十一年,太祖東征,武宣皇後、文帝及明帝、東鄉公主皆從,時後以病留鄴。
二十二年九月,大軍還,武宣皇後左右侍禦見後顏色豐盈,怪問之曰:「後與二子別久,下流之情,不可為念,而後顏色更盛,何也?」後笑答之曰:「(諱)〔叡〕等自隨夫人,我當何憂!」後之賢明以禮自持如此。
〔二〕 魏書曰:有司奏建長秋宮,帝璽書迎後,詣行在所,後上表曰:「妾聞先代之興,所以饗國久長,垂祚後嗣,無不由後妃焉。
故必審選其人,以興內教。
令踐阼之初,誠宜登進賢淑,統理六宮。
妾自省愚陋,不任粢盛之事,加以寢疾,敢守微志。
」璽書三至而後三讓,言甚懇切。
時盛暑,帝欲須秋涼乃更迎後。
會後疾遂篤,夏六月丁卯,崩于鄴。
帝哀痛咨嗟,策贈皇後璽綬。
臣松之以為春秋之義,內大惡諱,小惡不書。
文帝之不立甄氏,及加殺害,事有明審。
魏史若以為大惡邪,則宜隱而不言,若謂為小惡邪,則不應假為之辭,而崇飾虛文乃至於是,異乎所聞於舊史。
推此而言,其稱卞、甄諸後言行之善,皆難以實論。
陳氏刪落,良有以也。
明帝即位,有司奏請追諡,使司空王朗持節奉策以太牢告祠于陵,又別立寢廟。
〔一〕太和元年三月,以中山魏昌之安城鄉戶千,追封逸,諡曰敬侯;適孫像襲爵。
四月,初營宗廟,掘地得玉璽,方一寸九分,其文曰「天子羨思慈親」,明帝為之改容,以太牢告廟。
又嘗夢見後,於是差次舅氏親疏高下,敘用各有差,賞賜累鉅萬;以像為虎賁中郎將。
是月,後母薨,帝制緦服臨喪,百僚陪位。
四年十一月,以後舊陵庳下,使像兼太尉,持節詣鄴,昭告後土,十二月,改葬朝陽陵。
像還,遷散騎常侍。
青龍二年春,追諡後兄儼曰安城鄉穆侯。
夏,吳賊寇揚州,以像為伏波將軍,持節監諸將東征,還,復為射聲校尉。
三年薨,追贈衛將軍,改封魏昌縣,諡曰貞侯;子暢嗣。
又封暢弟溫、〈華韋〉、豔皆為列侯。
四年,改逸、儼本封皆曰魏昌侯,諡因故。
封儼世婦劉為東鄉君,又追封逸世婦張為安喜君。
〔一〕 魏書載三公奏曰:「蓋孝敬之道,篤乎其親,乃四海所以承化,天地所以明察,是謂生則緻其養,歿則光其靈,誦述以盡其美,宣揚以顯其名者也。
今陛下以聖懿之德,紹承洪業,至孝烝烝,通於神明,遭罹殷憂,每勞謙讓。
先帝遷神山陵,大禮既備,至於先後,未有顯諡。
伏惟先後恭讓著於幽微,至行顯於不言,化流邦國,德侔二南,故能膺神靈嘉祥,為大魏世妃。
雖夙年登遐,萬載之後,永播融烈,後妃之功莫得而尚也。
案諡法:『聖聞周達曰昭。
德明有功曰昭。
』昭者,光明之至,盛久而不昧者也。
宜上尊諡曰文昭皇後。
」是月,三公又奏曰:「自古周人始祖後稷,又特立廟以祀姜嫄。
今文昭皇後之於萬嗣,聖德至化,豈有量哉!夫以皇家世(祀)〔妃〕之尊,而克讓允恭,固推盛位,神靈遷化,而無寢廟以承享(禮)〔祀〕,非所以報顯德,昭孝敬也。
稽之古制,宜依周禮,先妣別立寢廟。
」並奏可之。
景初元年夏,有司議定七廟。
冬,又奏曰:「蓋帝王之興,既有受命之君,又有聖妃協于神靈,然後克昌厥世,以成王業焉。
昔高辛氏蔔其四妃之子皆有天下,而帝摯、陶唐、商、周代興。
周人上推後稷,以配皇天,追述王初,本之姜嫄,特立宮廟,世世享嘗,周禮所謂『奏夷則,歌中呂,舞大濩,以享先妣』者也。
詩人頌之曰:『厥初生民,時維姜嫄。
』言王化之本,生民所由。
又曰:『閟宮有侐,實實枚枚,赫赫姜嫄,其德不回。
』詩、禮所稱姬宗之盛,其美如此。
大魏期運,繼于有虞,然崇弘帝道,三世彌隆,廟祧之數,實與周同。
今武宣皇後、文德皇後各配無窮之祚,至於文昭皇後膺天靈符,誕育明聖,功濟生民,德盈宇宙,開諸後嗣,乃道化之所興也。
寢廟特祀,亦姜嫄之閟宮也,而未著不毀之制,懼論功報德之義,萬世或闕焉,非所以昭孝示後世也。
文昭廟